可转债就此熄火了吗?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张岫投研   2020-4-26 04:21   2318   0
春/暖/花/开



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可转债出现在六七十年代——大约150年前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985年,热衷金融创新的美林证券推出了名为LYON(Liquid Yield Option Note)的爆款产品,这是一款可转债。


国内首只可转债——“宝安转债”——早在1992年就出现了,但可转债市场真正火爆起来,是在2019年。


有趣的是,世界首只可转债是在新股发行受限的情况下诞生的——想做股权融资的美国铁路公司不得已搞起了金融创新。这跟A股市场2017年以后定增受限(直到今年2月,再融资新政落地之后情况才发生变化),间接触发了可转债的火爆多少有些神似。


而今年一季度炙手可热的可转债市场,从微观的产品设计层面讲,跟1985年的LYON简直如出一辙(除了LYON设计成无票息,而国内可转债目前是低票息这一点之外)。顺便提一句,当年的LYON之所以能成为爆款,主要原因在于把散户成功地引入了可转债市场。


国内可转债市场上,散户的江湖地位一直不低,只不过经历了2019年可转债发行井喷之后,散户及游资的交易更加活跃了。


活跃到什么程度?有成交额为证。2016年月均100亿级别的可转债成交额,今年以来已经扩大到月均4,000亿的量级。2019年,只用了前面不到4个月的时间,成交额已经超过2018年全年。而今年,前3个月的成交额,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个券层面,2019年以来,约4分之1的可转债,成交额超过了同期正股的成交额。




(数据来源)Wind。2017年以来,可转债成交金额呈等比级数上升。


与可转债二级市场相比,一级市场的活跃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首先,从融资金额上看,2016年以来,可转债发行规模每年都有巨幅增长,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19年,融资额接近2,500亿,几与同年的IPO融资并驾齐驱。要知道,2006年到2015年这10年间,可转债发行的规模累计也不过就是2,500亿。




(数据来源)Wind。2016年以来,可转债融资暴增,至2019年,几与IPO比肩。


其次,从发行方式上看,过往,可转债不受待见的时候,一度出现过“预热+网上申购+网下申购”三管齐下仍不能足额募集的情况。最近则完全不同,预热压根没有必要,网下申购也完全用不到。以4月16日上市的“海大转债”为例,网上有效申购金额达4.35万亿,获配金额不过4.45亿,中签率0.01%,正所谓万里挑一。


申购如此火热,打新收益自然不菲。仍以上述“海大转债”为例,发行价100元的“海大转债”,上市首日开盘价130元,收盘价135.6元。算上发行到上市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成本,月收益也轻松超过30%。


以首日收盘价涨跌幅来计算的可转债打新收益率,自2019年初至今,平均达13.1%,其中2019年平均为9.4%,今年以来(至4月16日)平均19.5%,最高的可达39%。


可转债市场的火爆,离不开制度、政策因素的支撑。这类制度、政策因素,可细分为4个层面。


(一)2019年可转债发行市场井喷,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扩容”,与之前的定增受限不无关系。上市公司在经济下行、定增受阻的情况下,把融资活动的战略重心转向了可转债。


(二)近1年多以来,货币宽松由点及面,踩着小碎步快跑,这个动作一时停不下来。


(三)游资重现江湖,各类题材炒作层出不穷。3月20日,上交所表示,将可转债交易情况纳入重点监控——玩是可以的,不过现在疫情还没结束,不好玩得太嗨哦。


(四)可转债发行、申购、交易方面的“制度优势”不断被强化。这些制度优势主要包括:(1)可以打新,而且是信用申购(2017年9月之后)。与股票打新不同,可转债打新无底仓市值要求,可以零成本打新。(2)转债兼具股性和债性,所谓“进可攻、退可守”。自打有可转债以来到现在,尚未出现过一宗违约,总之,这还是一片净土。同时,可转债对发行人的财务要求比股票非公开发行更高,比如,《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发行转债的,近3年财报审计意见必须是会所压力山大的“无保留”。(3)交易规则灵活。转债采取T+0交易,无涨跌停板限制。(4)博弈空间大。过往的转债绝大部分以转股、而不是还本付息的方式结束。只要上市公司存在较强的转股意愿和能力,转股价下修方面的博弈空间就始终存在。


基于以上因素,散户参与可转债市场的热情不断提高。今年3月的数据显示:个人投资者成交占比达66%,日均换手率达到1倍以上,此外转债持仓规模等指标也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接下来的问题是,可转债后市怎么走?


同股市、债市一样,相信可转债市场也逃不过周期的摆布。中长周期更多取决于制度和政策的变化,以及估值的高低。而短期内,对可转债市场影响最大的还是流动性和市场情绪。


从中长期制度层面来看,去年以来,对资本市场、特别是直接融资的政策取向进入了一轮前所未有的宽松期。疫情下的经济困难,会更加巩固这一趋势。


估值层面,反映股性的“转股溢价率”和反映债性的“纯债溢价率”,是两个重要的估值指标。


所谓“转股溢价率”,反映的是通过可转债这种形式“间接”买入股票,与直接买入正股相比,买入成本要高出多少。举例而言,比如某转债的转股价是5元,正股的最新价格也是5元。此时,持有1张债券对应的转股数量为20股(=100元债券面值/5元的转股价),这是固定不变的(除非下修转股价)。假设最新的可转债价格是130元,则通过转债“间接”买入正股的单位成本是6.5元(=130元/20股),与正股的当前价格5元相比,存在30%的溢价(=6.5元/5元-1),这个30%就是转股溢价率。


可转债市场当前的平均转股溢价率刚好在30%附近,这是一个不低的水平。不过还好,横向做个比较的话,比如跟美国相比(3月底的该指标处于约43%的水平),还算不上很贵。说到底,在股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较高的转股溢价率反映的是投资人对可转债市场后市的乐观情绪。


而纯债溢价率这个指标反映的是可转债“债性”的估值,即可转债当前价格与其作为纯粹的债券(不考虑债券上叠加的那层看涨期权)相比,存在多大程度的溢价。以“海大转债”为例,其纯债价值目前(4月17日)为93.38元,而4月17日的可转债收盘价为137元,故纯债溢价率为46.7%(=137/93.38-1)。


可转债市场当前的平均纯债溢价率在20%附近,这还是个不低的水平。不过还好,横向做个比较的话,比如跟美国相比(3月底的该指标处于约31%的水平),还算不上很贵。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转债处于股性多于债性的区间,投资风险不小,但比起抄底原油(近月原油期货,机构都躲得远远的,偏偏有散户爱创造历史),风险还是会小很多。




(数据来源)Wind。国内债市总体量约101万亿,可转债占比尚不足1%。


笔者建议个人投资者对可转债的配置比例为:2%~10%(跟百万亿量级的国内债券市场相比,可转债不过是4000千亿级别的“小菜场”),并建议投资人在参与可转债投资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下图展示的可转债的风险收益属性。




(数据来源)Wind。可转债的债底,股债混合及股性示例。


其次,要明确自身的可转债配置逻辑是什么,是基于替代非标类投资(定位“固收+”)?还是看好可转债的短期博弈机会?抑或是投资于自身长期看好的主题或行业的一种低风险配置策略。

同时,笔者建议投资人在明确配置逻辑的基础上,甄选以下四大类的可转债投资策略。


(一)打新
转债的发行面值为100元。打新申购最小单位为10张(1000元),也可以提前购买正股获得优先配售权。


(二)择券
(1)条款博弈
当上市公司面临较大财务压力,或后续有较大资金需求时,会倾向于促进转股,这时需要格外关注的是围绕下修转股价的博弈空间。个券选择方面建议关注高杠杆,高波动,低信用风险的个股。过往案例当中,如“海马转债”,2008年8月和11月曾两次调低转股价,从18.28元调整到5.03,再到3.6元,结果是正股下跌近70%,而转债投资人却可以赚取近50%的收益。


(2)低估值
可转债的债底或看涨期权有可能被市场低估。但要把握这类机会,对信用能力、负债率、现金流等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必不可少。


(3)日内交易


(4)对于自身中长期看好的主题、题材或成长股,可以通过可转债,以比持有正股更低风险的方式参与。


(三)套利
可转债套利是经典的套利类策略之一。通常,这类策略采取的交易方式是:买入可转债,卖出相应比例的正股对冲风险。采用这类策略比较多的,是部分国内量化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




(数据来源)Wind。红色的兴全可转债基金和白色的中证转债指数,近3年大幅跑赢沪深300(蓝色),且回撤更小。


(四)资产配置
纯粹基于资产配置考虑的投资人,建议通过配置低费率的公募基金获取对可转债类资产的风险敞口。投资于可转债的国内公募基金,兴全可转债基金(340001)可以说是目前行业内的标杆。




2020.4.25



探 究 本 源        分 享 发 现

张岫
投研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