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原则与区块链、社区团购今往、社交产品特性规律、社交产品PPM模型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演化师   2020-3-28 03:58   1819   0
从去年提出区块链概念,到现在为止还处在概念研发阶段,大部分人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币圈。涉及到币圈好像都是金融市场投资操作的事情,与我们无关,但我们可以深耕领域内事情。


这种技术带来的创新可能是颠覆式的,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不仅要关注屏幕内发生的事,还要关注屏幕外发生的事情。


[h1]一、区块链本质[/h1]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


——看到这个是不是有点懵了?我们想到最多的就是比特币,而这其实仅仅是区块链的一个应用。


区块链的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的数据块,这个数据块是不可更改的。


这就好比我们每次买东西通过网络支付给商家钱的时候,这笔交易其实是先发到了银行的分类账上,然后再发给商家的,这样交易才算完成。


而区块链讲究的是去中心化,我们的支付其实被记录在区块链分类账单上了,验证后资金直接转入商家钱包。


关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理解,早先看到有人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


男孩给女孩说了一句“我爱你一生一世”,然后女孩把这句话发给了闺蜜、爸妈、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群,于是男孩再也无法抵赖。

[h1]区块链的创新:诚信背书[/h1]

关于区块链带来的创新,可能最直接可能就是那些我们要跑很多腿,提交很多资料才能办好的那些行业,带来的提升是整个流程的高效运转。


还有贷款,这其实在很多平台上就已经实现了,一键贷款,不用提交那么多资料。


一旦将诚信作为背书,可能再也看不到各种各样的造假行为——因为所有东西一旦成形就会被一串加密数据记录下来,大家还都能看到,具有不可更改性。


畅想一下,心里的那些小算盘是不是早该灰飞烟灭了?


[h1]二、对比尼尔森总结出三块主要变化[/h1]

区块链后续的发展对产品设计造成的影响也是颠覆式的,我们可能要根据其特性做一些改变。


比如区块链的特性是不可更改性,这在我们所要求的体验设计中打造的允许用户犯错,可以修改的属性相违背,这就要求我们顺势而为。


我们用尼尔森提出十大可用性原则,来反推到区块链里可能会不太一样的点。


[h2]1. 状态可见原则(Visibility of system status)[/h2]

系统应该让用户时刻清楚当前发生了什么事情,让用户了解自己处于何种状态、在合适的时间给用户适当的反馈,防止用户使用出现错误。


区块链:这个可以算是体验设计的底线要求了吧,对状态可见原则要求更高才对。


[h2]2. 环境贴切原则 (Match between system and the real world)[/h2]

设计的一切表现和表述,尽可能贴近用户所在的环境,将现实环境的操作功能巧妙的转化为线上功能,使其贴近用户。


使用用户能听懂的专业术语,涉及到专业化语言时要转化成用户熟悉的语言。


区块链:区块链有很多专业术语,对大部分来说这个行业都没弄明白,怎么能快速理解,就应该将这些术语转化为用户可以听得懂的语言。


[h2]3. 操作可控原则(User control and freedom)[/h2]

对于用户的误操作,提供二次确认或者撤销的功能,这样可提高用户的操作可控性。


区块链:区块链有其不可更改的特性和以用户诚信作为背书的,其产品的特性可能会有很多制度的限制,对于操控上可能还需要遵循制度规范。


[h2]4. 一致性原则(Consistency and standards)[/h2]

遵循统一的产品设计规范/逻辑。这里的一致性包含产品和跨平台产品之间的一致性。


区块链:区块链产品同样需要遵循一致性原则,才能更好地帮助用户去理解。


[h2]5. 防错原则(Error prevention)[/h2]

设置防错的机制,减少用户犯错。


在用户选择动作发生之前,就要防止用户容易混淆或者错误的选择。


区块链:区块链产品的特性就是不可更改性,诚信机制不可更改,已经形成数据不可更改,一旦某一行为交易确认产生,就已经记录在案了。无法更改,所以这里的防错可能要先行,在用户某一交易行为之前就设置好防错原则。


[h2]6. 识别好过记忆(Recognition rather than recall)[/h2]

减少用户记忆负荷,在适合的时机给用户需要获取的信息。
区块链:区块链产品同样需要减少记忆负担,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h2]7. 灵活高效原则(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use)[/h2]

提供灵活的操作和高效的获取信息能力。


区块链:区块链产品的出现就是为了更高效,只是在某些重要环节,可能需要设置比一般产品更重要的确认机制,比如交易行为触发之前。


[h2]8. 优美且简约原则(Aesthetic and minimalist design)[/h2]

保留产品最主要的信息,如果不是优先级最高,要尽一切可能避免去影响产品的简洁和美观。


区块链:区块链产品需要帮助用户快速理解,如果一个产品,给用户的感受只是华丽的设计,可能就跑偏了方向,因为用户的焦点都被设计给吸引过去了,势必会对效率产生影响。


[h2]9. 容错原则(Help users recognize, diagnose, and recover from errors)[/h2]

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及时准确的告知用户出现问题的原因。


区块链:区块链产品的复杂不可更改性,更需要及时用户建立在规章制度前提的使用规范。


[h2]10. 人性化帮助原则(Help and documentation)[/h2]

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说明。


区块链:区块链产品对大数据的分析应该会更高,这样就能更高地匹配给。


[h1]三、通过以上对比,发现区块链产品的颠覆式影响[/h1][h2]
[/h2][h2]1. 用户群体属性的改变[/h2]

产品设计的初心是为用户高效解决问题,而区块链所带来的改变是更高效。两者的方向是一致的,思考延伸出去,发生改变的地方,可能是我们用户属性的改变。


使用带有金融属性的产品而言,以前我们的用户画像可能是一个30岁以上有家庭,有经济能力,事业有成的白领。


区块链的发展,降低了整个行业的门槛,针对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学生都有机会轻松获得一笔启动资金,只要其线上的资质都符合要求。


[h2]2. 设计语言的前提是诚信[/h2]

区块链是以诚信作为背书,在产品设计上可能要减少炫酷类的设计,减少专业术语,降低对用户的干扰,小广告都要给我通通让路。


原则上都是在为让用户感到安全可靠,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降低学习成本,快速上手,赢得用户的信任作为产品设计的前提。


比如我们使用的360浏览器,品牌本身就给用户传达出了安全可靠,操作的每一步都意味着有个安全卫士在保驾护航。


[h2]3. 不可更改的属性是不允许用户犯错吗?[/h2]

区块链技术在面向高效完成的同时,及时反馈就变的更加重要,需要验证的地方,应该强制用户仔细做验证——因为有些操作一旦形成,作为区块链技术的属性里具有不可逆的特性。


在产品设计中要思考的不是不允许用户犯错,而是怎么样从根本上杜绝用户犯错。


比如很多登录和关键操作都是双重或多重验证,我们登录不是用户名和密码正确就可以的,还要求手机短信验证。网银每天的限制转账金额;一大笔的银行转账,一切输入全对时,银行还会打电话跟你单独确认等等,都是我们在杜绝用户存在犯错的可能性。


[h1]写在最后[/h1]

我们有理由相信:区块链技术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颠覆式的创新,自然需要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原则等待我们发掘,体验设计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顺应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去做创新。




零售领域沉浮六七载至今,由于疫病带社区拼团爆发而为广大消费者认知,其实很多人会好奇,他们因何而来,经历了什么,现在如何,将走向何方。
这里爆发至今短短2年,却像江湖一般,众多参与者经历血雨厮杀,剩者终将有概率为王… …
其实想像吃瓜群众们科普下这一个短暂而又刺激的赛道里的故事,多视角地去讲讲社区团购里相关的一些内容,从供应链、疫情后的变化猜想、产品:核心链路、运营相关的一些内容去做一些思考。
未来将如何?零售领域经历的各种模式最终如何?


在中国市场上已经经历了各种商业模式,各种不同的购物方式,如果说到这里,我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们,经历如此之多的商业模式洗礼。
[h1]一、缘起:社区团购的起始[/h1][h2]1.1 社区团购的起始[/h2]2016年的9月,中国外卖平台经过厮杀之后,红黄蓝三家三分天下;前置仓模式下,每日优鲜逐渐展现了未来全国最大的趋势;市场上最早O2O的模式下的公司,在剧烈竞争、资金和内部管理不善的情况下,已然灭亡了大部分。
这时候,在湖南长沙,一个那时候不知名的团队,从最早QQ群卖水果,成立了一家公司叫做“你我您”,以社区为入口瞄准家庭消费场景。
模式很简单:
以小区为单位招募小区业主或小区店主成为团长,创建公司控群的小区业主微信群;团长在群内发布和推广团购商品,消费者通过小程序下单;次日根据订单量配送至小区团长处,消费者到团长提货点取货,团长根据销售额获得佣金。
这是第一次真正定义了社区团购,相对成熟的经营方式,社区拼团的关键时间点之一。
在风口来临之前,没有人会知道社区拼团会走向何方,甚至最早芙蓉兴盛使用手抄单来开展社区拼团,作为芙蓉兴盛的门店的一种补充。
很难想象那样的场景。大致在18年6月时,曾经有芙蓉优选的领导来找前公司寻求广东地区的生鲜品类合作,那个时候的他们,已然是一家月GMV过2000万的一家平台了。


其实兴盛优选的发展历程,最能体现一家商超连锁,具备强大供应链和品牌的传统企业,是如何一步步发挥供应链优势,转型为一家社区拼团公司的。但是风口前的社区拼团,商业模式尚需要验证,资本尚未入局…
[h2]1.2 社区团购兴起的原因[/h2]从家庭集中式采购的可替代性渠道,成长为家庭日常性的、常态消费渠道的可能性,是其兴起也是有原因。
这一市场号称万亿级别的市场,如今:
① 新渠道红利
当传统渠道的流量被瓜分殆尽,新渠道仍然有一波流量红利等待被收割。
② 生鲜盈利破局
生鲜电商已历经几轮模式变迁(B2C-O2O-新零售),盈利能力始终备受争议。而社区社群模式降低了生鲜流通履约成本、提升了用户获取和唤醒效率,且部分玩家已经在一年多的运营中自证其盈利能力。
生鲜作为流量产品,是供应链的第一大核心品类。有投资人认为:社区社群模式有可能成就一个常态生鲜品类渠道,也可凭借这个渠道实现生鲜消费下沉(社区团购主要集中在二三四线城市)。
③ 社区流量入口
生鲜在整体品类结构中约占30%-40%,接下来的品类延展将紧紧围绕“家庭消费”。除了社区消费之外仍有想象空间,如切入社区生活服务生态。
[h1]二、血雨:资本跑马,入局者厮杀[/h1]资本市场向来血腥,风口来临之时,都像大海里闻到了血的鲨鱼一样,蜂拥而至,恨不得多分一杯羹。更何况是被兴盛优选和你我您验证后,已经可以盈利的项目,市场空间广大,能够撬动万亿市场的社区消费市场。
[h2]2.1 入局者们类型[/h2]创业型团队,并无供应链及各种积累,拼运营,拼市场扩张速度和占有规模,圈地;
生鲜电商型企业转型,本来生活、每日优鲜的,具备互联网运营,社群营销的天然优势,并且具备相对完备的供应链和采购资源…


供应链型企业转型,芙蓉优选为例,各区域传统批发市场内传统的供应商等,商品优势巨大,但是天然缺乏社区运营和开发的经验。
大厂玩家,例如苏小团、虫妈邻里团等,本身背靠大型公司,然后发展这项业务…
[h2]2.2 投资机构选马[/h2]社区团购有两个关键时间点,社区拼团逐渐开始在资本市场受到追逐的时间点是从2018年3月份开始的,你我您的创立及盈利,兴盛优选的崛起,让这种模式的盈利得到验证,入局者纷沓而至。


[h2]2.3 跑马圈地[/h2]入局者已经准备完毕,资本下场选择自家看好的马,然后开始了短暂、刺激、血腥的跑马。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截止疫情爆发前(2020年1月),网上可查询数据目前社区团购赛道大致如下:
兴盛优选是特等马,月GMV破12亿,19年销售额破百亿,成为了这个赛道的独角兽。其后十荟团、每日一淘、食享会等也紧随其后。


目前社区团购的格局如此,但谁也不能肯定未来是否别的公司成为领头羊,有这种实力的太多了,当然如果只是烧钱,没有商品和供应链的本身去寻找优势选品展开,烧钱的话,肯定是不会长久。
[h2]2.4 全面厮杀[/h2]融资之后,在资本的助推下大部分公司储备好了粮草,然后开始全面战斗;招兵买马,圈地扩张。
① 团长争夺战
团长招募几乎零门槛,对于社区团购公司来说,每一名团长都是销售额,和公司发展挂钩,因此是争斗核心资源之一,对于团长资源的挖角,是社区团购平台激烈拼杀的一种常态。


一般有以下几种手段:
  • 挖:挖已经在做微商和别的平台的团长;
  • 寻找:围绕目标小区:线下落地小区附近寻找合适夫妻店、小超市、快递自提点等;
  • 推熟:通过已经招募到的熟人继续推荐;
  • 线上招募:58、兼职群、兼职网站;
真实实例:
有平台为了撬团长,派BD跟踪另一家平台的仓库,跟车一辆车出去就跟一辆,再记下团长的信息。或者去其他平台上,直接查找团长的联系方式,直接联系。
② 准入门槛低,行业乱象,同质化竞争
那时候笔者所在的珠三角区域也有大大小小的几十家,基本江南市场一倒货,找几个供应商就可以在微信群里卖货了,部分供应商甚至自己建群来做社区团购,想分一杯羹。
而据知名媒体报道,社区团购发源长沙,2018年下半年,长沙涌现出200多家社区团购公司。他们规模并不大,拉上几十个微信群,去中国中部最大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长沙红星批发市场转一圈,便能开团。
一个小区市场就那么大,小区超市、生鲜店、附近农贸市场、超市已经吃了一大部分家庭消费了,而同一个小区里会存在多家团购平台和团购群。用户则比价后买最便宜的,对于用户和团长都是极好的,但是对于平台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价格低的意味着其实毛利并不高。
③ 供应链战争,弱就只能强撑着烧
好的货物,谁都想要,但是好的生鲜产品却是不缺销售渠道的,并且其他渠道价格更好。相当于只是分货一部分给团购公司,这样并不能满足消费者,并且无法和实体竞争。
部分公司在供应链上不具备优势,又需要和其他平台做竞争,那别人在赚钱的做,自家却是卖的越多,亏得越多,年GMV10亿,1亿元的融资最多半年就消耗完了。
部分平台就是这样没了的,松鼠拼拼自建仓储,成本过于高,销售利润撑不住,运营成本过高,最终融资的钱烧没了,资金链断裂没了的。
④ 刷单、非法获利等严重损伤社区团购公司
钱烧在了用户身上,或者业务数据真的有那么多,及时亏损了,也是有价值的,因为有用户,用户享受到了便宜的商品,如果是被运营人员刷单套走,那毫无价值,每月支出还要养着那几十号人。
有时候未必是完全运营人员在刷,部分时候公司为了融资数据,会部分纵容。
以下内容来源于部分媒体的报道:前美菜的城市合伙人,建立自己嫡系运营、司机、仓储和采购整个城市团队一起刷单,共同获利。
美菜采用城市合伙人制度,在进入一个新的城市时,从当地寻找合适的合伙人投入一笔资金作为运营费用,公司根据业绩对城市合伙人进行奖励,并对司机、销售和运营发放0.1%至0.9%不等的补贴,销量越高,城市合伙人拿到的分成越高。最终襄阳市的GMV比真实数据突然暴增10倍,7月呈现的最终数据是2025万的总成交额。
还有更狠的人,为了10-20%不等的团长佣金,供应商-采购-仓储-司机-团长-用户(虚拟刷单软件)一条龙,分配好利润,采购向供应商虚拟下单,供应商不发货,出虚假配送单,仓储虚拟入库,团长用刷单软件制作虚假手机号和IP,如果美菜的那个事件是这么玩的话,一个月就要净损失300万以上,并且毫无所获。
[h1]三、终焉:剩者终将有概率为王,疫情之后格局似乎又有变化[/h1][h2]3.1 终焉:厮杀之后的社区团购现场[/h2]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倒闭的社区团购公司暂且不说,巅峰时期号称全国的千团大战暂且不讲,最后埋葬的是那么多创业者的梦想,倒闭后还不了部分供应商的货款,让部分供应商破产甚至亏损很多,亦如乐视崩盘后留下那么多的供应商血本无归。
最终到现在,剩下来的,兴盛优选、食享会、十荟团、每日一淘等;市面上的玩家已然不多,但是每一家都建立了稳定的运营团队,稳定的市场,供应链,未来的竞争将会更加白热化,会逐渐更加考验每个团队在细节上管理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
[h2]3.2 疫情之后的格局变化[/h2]① 救活了一社区团购企业,猛地输血了一波现金流
其实,受到新非典型冠状肺炎影响,供给需求端的变化,部分基地和供应商的生鲜肉蛋快消产品没有地方去销售,必然会造成平台采购价大幅降低;由于武商量贩曾经50~60/包菜的对比下,消费者价格不敏感,并且愿意接受。


以下测算是道长根据个人经验大致估算的,不能当做准确数据来用:
武汉据调查,食享会、十荟团在2月部分时期内,每日发车300辆「依维柯」起(5方左右),每辆「依维柯」大概平均装货量5方起,货物价格大概在2-4万不等,取中位数3万,相当于每日1500万,大概4.5亿,稍微缩减下3亿左右应该大差不差吧。


图源来自网络
疫情期间,各大社区团购平台,承担了社会责任,并且企业上下全部玩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销售暴增并且获得大量盈利现金输血——食享会和十荟团,按照以往平时净利10%+。


疫病期新增10~20%净利;根据网上可查询销售数据,估算全国其他地区交易额估计食享会全国6亿/月,十荟团8亿很可能,由于并无武汉那么稀缺,新增净利10~20%。因此2-3月两个月,暴力输血,每日一淘模式,两个月内交易受到较大影响。
(备注:欢迎大家讨论并给予真实数据更佳)
② 疫情的影响导致的是:大家都认知,并且尝试性的体验购物
从家庭集中式采购的可替代性渠道,成长为家庭日常性的、常态消费渠道的可能性,已经从一种补充业态,逐渐演变为一种常态的购物方式,商品SKU、价格、供应链及服务一直有优势的话,那必然会沉淀很多用户下来。
③ 让社区团购真正成为家庭生活消费的主流渠道之一
免费的消费者市场教育至少超过6亿用户(因为城市用户更多,并且部分用户即使不用也会知道在城市和部分购物不方便的区域是通过团购买东西的),伴随着城市卫生和现代化要求农贸市场/菜市场的逐步会整改和消失,自然而然这部分缺口会由超市、小区生鲜店、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补充,空间足够养活社区团购公司
④ 2020会成为团购再次爆发的一年,资本会加码其中,大厂会加大投入力度
社区团购的市场、消费频次和流量还在增长,号称生鲜电商万亿级的市场尚未见顶。
兴盛优选供应链强势的情况下毛利50%,配送4-5%,团长10%,仓储和分拣6-8%,运营人员和总部人员摊销12%左右,32%-35%的成本,净利润在15-18%,2019年销售额100亿,相当于15-18亿的净利润,同时手里有数万名团长,触及数千万甚至过亿的用户规模,我想阿里、腾讯、京东、苏宁他们不会坐视不理的,一定会加大投入抢夺市场。
[h1]四、明心见性:回归零售本质[/h1][h2]4.1 社区团购是一门生意[/h2]社区团购本质上是一门生意,赚钱才能长久存在。
铃木敏文的所写的零售圣经《零售的哲学》《零售心理学》,最适合现在中国的各种最简单的去思考和管理的毛利、周转时间、控制损耗,控制每一分成本,最终才能盈利。
掌握每种单品的销售动向,建立假设并以真实数据进行验证,从而提高订货的精准度,贯彻单品管理,根据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做出反应。
例如要思考为什么消费者会减少外出就餐,在时代的变化中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认识消费者变幻莫测的消费行为。
追求商品的品质,比起价廉,更重要的是物美。密集型选址开团战略,摊薄配送成本和管理成本。
无论任何模式,不能赚钱说什么?
所以社区团购未来应该考虑的车配送、分拣、仓储摊销、运营人员摊销、总部摊销后的净利是多少,每一车都能够赚钱,每一个团长都能够赚钱。
如果实力强大建议组建专业采购队伍,从源头、基地开始采购生鲜产品,如果不能那就和本土较强的生鲜供应商合作,大家都赚钱,自家少赚点钱,总比亏钱好。
[h2]4.2 强化供应链优势,采销一体化降低损耗和周转[/h2]因为,社区团购最大销售品类是生鲜,生鲜又容易出现损耗问题,因此供应链这里主要以生鲜供应链来进行分析,快消供应链管理并无生鲜这么麻烦,除了鲜食、半成品熟食等。
① 社区团购毛利拆解
很多社区团购公司,整体毛利在30%,并且声称都生鲜产品是基地、产地直采、品牌直采,在个人看来,那其实这些团购公司的供应商基本是批发市场的一批商或二批商(二道贩子),具备加工能力,配送能力而已。
即使是快消品,在每个月GMV数亿的情况下,及时和快消领域品牌方合作的情况下,加上销售返点,单品毛利基本不会低于30%,生活用品在不是一线品牌的情况下,不可能少于45%。


曾经做B2B项目BP对接各大资本进行融资,这些流通利润数据是经过的相对真实的数据。
曾经供应荔枝印象很深:产地直接价格是1.8元/斤(含冰袋、箱重),去皮真实价格约2.4元/斤,一批价格3.2元/斤,加工包装成500g精品盒装之后,包装成本0.8元/盒,加工和包装荔枝时,损耗大概20%不止约1.3元/斤,供应价6.5-7元/斤,终端门店零售价基本9.9元以上。终端的9.9元,就是社区团购的各大平台的销售价格,加工和包装荔枝时,损耗大概20%。


如果是从基地采购蔬菜的话,那就会更便宜了,当然修枝的话自然损耗也不少。
② 强化供应链优势,采销一体化降低损耗和周转
因此,社区团购公司应该去做的一件事是强化供应链优势,无论是和市场的一批上深度捆绑(建议),还是直接和基地建立采购合作(不推荐),加强采购队伍,完善和保障主打商品长期稳定的供应。
总的来说,在中国国情下,一批是必须的稳定存在的,那些钱是别人值得赚的,长达几十年的稳定合作的基地和上游供应渠道,值得出让部分毛利给他们,自己去和产地和农户、基地和合作社去采,新增加的采购成本都不只这些,并且只能控品好部分,得不偿失。
采销一体化降低周转其实在社区团购平台,大部分是以销定采,因此传统商超、生鲜连锁等面临的问题,在这里相对较小。
③ 强势的供应链,丰富的SKU才是稳定社区和团长的根本
社区团购的未来是,成为家庭常态化的家庭消费场景,如果不丰富SKU满足日常消费,如何成为家庭消费的渠道之一?
④ 危险单品必须预售,不做采销
经验之谈,榴莲、车厘子、草莓、山竹等又贵又容易损耗的商品,就少做采销,完全以预售为主。
肉禽鱼类以冻品为主,鲜品可以暂时战略性控制数量。
[h2]4.3 运营分析[/h2]① 社区团购商业模式


社区团购已经不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了,也比较简单;
  • 轻熟人+社群营销,熟人推荐可信度高价格便宜,产品新鲜,售后有保障,方便快捷;
  • 以生鲜为主的社区团购,中国家庭的生鲜消费频次达到3次/周,其中蔬菜水果消费高达4.5次/周,消费频次极高,便于吸引流量;
  • 围绕着社区家庭生活消费需求,逐步满足社区家庭的消费需求,增大平台的粘性,稳步建立稳定的管理和供应体系。
② 稳定供应链(货源、存储、运输、分拣、配送)
稳定销售量,稳定的商品流,资深采购人员(自带资源)萌新采购别人不怎么会和你玩的。
对于供应商来说,能够拿到货款,净利在10-20%怎么都会配合,但是如果初期一旦亏损,配送后,钱都赚不到,那就不会怎么配合,会打算退出来了。
被下游拖垮,亏损的供应商不只一个两个,拿不到货款等于一年白干了。
③ 做好招募和团长管理
团长培训(群运营、收货、分拣)等,需要标准化培训,并且让团长赚钱,团长才能稳定;
④ 为什么社区商超团长比宝妈好?为什么前置仓能让销售翻倍,团长收入翻倍?
宝妈因为时间不一定稳定,并且孩子长大上学,被邻居投诉,找到合适工作了,初期单量没坐上来,不适合拉群营销,逆商低和面子薄都能让她们流失。
社区商超,本身自己店就有流量,一开始建群就非常简单,随便二三十个小区里关系好的住户,她们再拉人很容易过百,并且平时看店时间多,并且增加的是额外收入。
很直观的一个道理:
团长在小区门口,或者绿化带、楼下堆货做自提点,一定会被别人投诉,或者物业直接强行介入管理,那团长如何做长久经营呢?


放家里还地方小,人员流动大不安全。


前置仓堆货,然后分拣了让消费者上门自提,那自然会更加稳定。
⑤ 打造立体化商品体系:家庭日常品类稳定+爆品引流
爆品可以和采购一起适当寻找产地合适商品,超低价格,进行活动预热和预售,拉动更多的用户参与,生鲜是社区团购的核心品类,高频+刚需,是促使用户留存和重复性消费的核心,满足用户对于生鲜肉蛋禽的基础需求,然后扩充和丰富品类。
[h2]4.4 产品分析:核心链路梳理[/h2]社区团购的产品设计,其实只要明白核心链路之后,其他的功能设计基本是零售领域很常见的进销存产品设计,WMS系统并不复杂,根据业务线展开的商品和销售维度的功能需求;社区团购小程序产品基本趋于同质化,很多模板而且的确不复杂。
① 社区团购产品功能结构图
相对简单的做了下社区团购的产品的功能结构图,并不复杂:
采购→仓库→出库→分拣→出库→配送


② 订单状态
需要稍微注意一下:
  • 待配货(自动生成配货单)
  • 配货中(后台打印配货单/点击确定配货)
  • 待配送
  • 配送中(点击发货)
  • 待收货
  • 已收货(清点验收完后,小程序端确认)
  • 完结(已收货后36小时后自动完结)
③ 核心链路–采购商品自入库产品路径
采购根据系统商品销售/周转确定进货单→向供应商下单→供应商接收→配送至仓库→仓库验收→入库


文章内容太多了,这里就不作解释了,提一些做产品时会碰到的问题问题给大家思考:
  • 这里的核心产品问题点在于:采购单的生鲜品类基本是KG的散货,部分是定量的包装,一箱进来,但是却一包包出库,如何在设计中关注并且能够准确记录这些点?
  • 散装的情况基本是蔬菜水果为主,进来的时候基本毛重,据笔者近期观察到的拼团平台采购时都是统货一车入库,假设30吨,那这时候如果不验收,少了几百斤怎么办?
  • 如何设计仓库库位?生鲜、冻品、蔬菜、零食、酒水的区分存储(存储条件不一致)?
  • 加工分拣时,毕竟不能给消费者烂菜吧,叶菜类蔬菜去了烂叶的损耗如何记录?
  • 平台瓜类规格3斤/个,但是供应商送过来的都是4斤/个为主,重量并没有少,怎么算损耗并且能让高层快速获知数据?
  • 送货时,如果商品发错货了,怎么办?下次补货,还是给消费者直接删减对应商品?
④ 核心链路–用户下单至自提取货产品路径
用户下单→系统接收订单→仓库按照备货单配货→分拣根据小区进行配货→出库司机清点(箱数)→发货成功→配送至自提点→提醒用户上门自提


简洁链路:下单→待发货→待分拣→分拣→配送
⑤ 团长后台
这里功能最核心的就是订单管理、收货管理和收益管理:
  • 订单管理:面向消费者上门取货为主,扫码取货、取货提醒、查看订单
  • 收货管理:面向平台配送商品的验收,配送单验收和清点;
  • 收益管理:佣金收益,收益明细等;





以下是从事社区行业以来的总结和感悟,与大家分享:
  • 社区价值在于高效率
  • 消费者与内容需双向选择并激励相容
  • 工具性是首要用途,氛围感是第二用途
  • 自净效应保护同时限制社区
  • 相似性带来短期消费,差异性带来长期消费
  • “成长体验”让人着迷
其中规律一是社区的存在前提,规律二~四说明了社区的产品机制,规律五、六分别说明了社区的内容运营和用户运营,以下是正文。
[h1]规律一:社区价值在于高效率[/h1]为什么会存在社区这种产品形态呢?
查找资料可以去搜索引擎,消费内容可以去资讯平台,交流讨论可以上SNS,二手交易可以去电商网站,社区所能提供的作用,似乎都没有独占性。
那社区所提供的价值在于哪呢?
——某些场景下,社区能提供最高效率的反馈。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场景:
比如“挑选一台电脑”,可以怎么获取购买建议呢?
  • 可以在搜索引擎中搜“哪台电脑比较好”,能看到许多媒体的文章,洋洋洒洒但总怀疑是软广;
  • 可以在“朋友圈”中问大家的选择,但有时预算太低不好意思;
  • 可以在微博提问,但是等了许久也没人回复;
  • 可以加入数码QQ群,但没几个回答就被其他内容刷屏了。
但如果我来到了“数码社区”,我可以大方的公布自己的预算和要求而没有社交压力,高效的分发机制让我能很快的得到回复,热情又专业的成员可以为我提供真实饱满的意见。
唯有社区才能给我这样充足又及时的反馈。
除了“提问”外,无论是“情感交流”还是“生活分享”,社区都能在一些场景成为最高效率的反馈,这正是社区依然不过时,持续能活跃于产品之林的原因。
为什么社区能够提供这样高效的反馈呢?
  • 高效信息分发的效率,而这源于社区所聚合的的高度匹配的用户群。在数码圈中,成员发布求助,看到这条内容后感兴趣的人十有八九。而在SNS中,即使是再精确的分发算法,也很难达到社区这般高的分发效率。
  • 在于与群体匹配的内容载体。不同的内容载体适合不同的场景。比如文章更适合专业表达,即时聊天更适合灌水。社区的载体,就是为更好的服务社区成员的交流表达设定的。(下文将更详细说明)
  • 社区群体感的推动。在社会心理学中,即使只是“群体”这个名称都足够形成“内群体偏爱”,让成员更易产生利他行为。而社区在设计中又无不加强这种群体感,比如“社区规则”、“成员称呼”等。
而另一方面,如果社区的运转不再高效的话,便失去的存在的意义。
社区被平台或工具替代的情况并不鲜见,比如“闲鱼”替代了“二手交易社区”,“贝壳找房”替代了“租房社区”,“爱奇艺”替代了“影音论坛”。以“人-信息”为核心运转的社区都逐步被更高效的信息处理机制而替代。
但这并不意味着社区行业的衰弱。
一是以“人-人”为核心的社区,依然无法替代,这才是社区最精华的部分。二是被平台替代的只是冰山一角,当冰山的升高的时候实则是水面以下的部分更巨大了——随着人们物质精神文化丰富了,有更多的细分社区正在被产生。
[h1]规律二:消费者与内容需双向选择并激励相容[/h1]先说一个大家都有所体会的例子:
团建时老板在不在场,决定了团建的内容主题和风格走向。
老板不在场时的团建,大家可以一起快乐地吐槽老板;但老板在的团建,却成为了另一场周会——这是一个消费者选择内容的例子。
而另一方面,内容也在挑选着消费者:
小时候大家都出过糗事,会被作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时如果听到了谁在聊天的时候提到了自己名字,就马上避而远之。这是一个内容选择消费者的例子。这样的现象存在的是可被简单解释的:
我们不愿意对不感兴趣的人说不感兴趣的话,也不愿意听到不感兴趣的内容;这种不感兴趣,体现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点赞数上。
对于内容社区的启示在于:内容与消费者的需求是要匹配的。
比如小红书为什么是上图下文,而虎扑是上文下图。
因为小红书所对应的群体(女性为主)以及分享生活的动机,图片能更好的的抓人眼球并被消费。而虎扑所对应的群体(男性为主)以及寻求观点的动机,文字能更好地传达想法并被消费。
对于内容社区而言,仅仅双向选择还远不够,还需要控制好内容被反馈的质量,达到“激励相容”的内容才能够繁衍出更多的内容。
太多的内容就像是嘈杂的会议,有人说没人听,混乱一片。
因无法激励相容而沉寂的产品太多:比如 Story 这一风靡海外的产品形态,为什么在国内为什么水土不服呢?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Story缺少足够的消费者。即使有人有兴趣发布,但却因为没有足够的反馈而缺少持续的动力。
对于内容社区的启示在于:促发布、促活应当是要同步进行的,甚至促活还需先行,在保证反馈质量的情况下促发布,才能使得发布持续。
这条规律还隐含着社区创新的路径:
一是凝聚一个原本没有/无法凝聚的群体,再选择合适的表达内容。
比如贴吧的诞生源于“百度搜索”这一筛选器,为兴趣同好的相聚提供可能,而贴吧也因这一先天优势成为最大的内容社区。有意思的是,近两年头部 App 们,如知乎、钉钉成为了下一个“筛选器”,在其中孕育更细分的群体打造“圈子”。
二是创造出新的的内容载体(往往因为技术发展),再选择合适的消费者。
比如直播产品的诞生,源于光纤和4G的普及。在诞生了游戏直播、娱乐直播等产品时,也凝聚了“主播粉丝”这样的新群体。再比如短视频的诞生,源于视频识别和特效动画等发展,降低了生产成本,成为渗透率最高的内容产品。
三是创造一种更高效的激励相容的产品形态。
这只是作为一种可能性,但在内容社区领域却鲜有,原因在于前两者的壁垒是难以突破的,而产品形态的复制却毫无成本。但该路径在其他领域却有可能,比如陌生人匹配社交早已存在,但 Tinder 左右滑动的方式让匹配更高效,从而占据市场。
[h1]规律三:工具性是首要用途,氛围感是第二用途[/h1]首要用途指能够把用户吸引进产品的要素,而第二用途是服务于被首要用途吸引而来的人群。
前者是用户愿意体验产品第一眼的要素,后者是用户能否爱上产品的要素。对于大多数社区而言,首要用途在于工具性,而第二用途在于氛围感。
社区的首要用途——工具性,对产品的作用体现在启动和拉新中,因为只有能解决用户明确的痛点才能产生第一次使用。
社区工具性,相比于“功能工具”的独特之处在于,社区把“人”作为工具。
比如“问答”,如果没有人的参与,问题会被自动解答吗?此时“回答者”就是“提问者”的“工具”。
再比如“二手交易”,如果没有人来发布内容,二手商品会被自动售出吗?此时“购买者”就是“出售者”的工具。
诸如此类,“情感交流”、“约会”等,这些“以人为工具”的场景,都是社区所独有的工具性。
比较好的例子是B站,在初始的时依靠用户搬运了一批二次元内容,引入了核心人群,再在基础上拓展便捷和人群,逐步成长到目前的体量。
不太好的例子是飞聊,不仅启动的时候遭遇了大量产品蝗虫,破坏了健康的社区建设,而且到目前也难以看到社区的工具性,短期留存可能并不理想。
但过于强调工具性,用户“想用才来,用完即走”对于产品本身并非好事。
在于资源浪费,没有充分的利用用户流量,就像电影院都要依靠爆米花提供营收一样。
引导了“伸手”的不良习惯,不利于社区长期性,比如“问答社区”如果所有人都只想问不想答,问答则难以为继。
所以此时需要社区的第二用途“氛围感”。“氛围感”是一种构建于群体中的心理现象,来源于长期在社区中的社会交换。
“氛围感”的直接作用就是,让成员看待其他成员的态度更亲近,更愿意提供正向反馈——鼓励和帮助。而互相的鼓励和帮助又能够鼓励“人”愿意成为“工具”,形成首要用途和第二用途的正向循环。
特别的是:如果氛围感足够强,也会成为事实上的的首要用途。
比较好的例子是即刻/Jellow,即友们愿意在其中分享任何事情,碰到问题也能收获最多的反馈。“线下见面”这样一种在其他社区中少见的行为,却经常在即友中发生。
但如何平衡好“首要用途”和“第二用途”,对于任何社区都是问题。
  • 在单用户生命周期上的平衡,一般让新用户更多感知首要用途,随着时间推移再逐渐引导第二用途。大家可以试试注册抖音的新账号,和长期用户的Feed内容相比,有什么体感上的差异。
  • 在社区整体上的平衡,比如抖音更偏工具,快手更偏社区。带来的结果是当我们第一次使用抖音的时候就会感觉“太好玩了”,但使用快手时却可能一开始不知道有啥好看的,但越使用会越有味道。
[h1]规律四:自净效应保护同时限制社区[/h1]社区自净是指社区有维护自身氛围的能力,屏蔽不好的内容,拒绝不匹配的用户。
社区自净来源于两方面:
  • 在于基础设施的固化,比如段子社区的一切规则如视觉元素、分发方式,打造段子社区的组织结构、OKR等都是为了让好的段子呈现,此时若上传一篇长文,就不会被服务的很好;
  • 在于社区成员的心智,成员会鼓励好的内容/人,拒绝不好的内容/人,比如社区成员会自发在过时的内容下评论“村通网”,意思是不要发布过时的事情。
社区自净是社区非常成熟的状态,意味着社区已经有了足够高的粘性,足够好的氛围。社区自净能减轻运营管理社区,审核团队处理内容的压力。是每个社区发展过程中所必经的过程。
那怎么样能够塑造社区自净的能力呢?
  • 提供与内容相匹配的产品设计,这是最基本的自净能力,正如上文提到,段子社区就应该从产品、UI、视觉上都尽可能的服务好段子的生产与消费,做到在单点上的专业化。
  • 社区运营要提供最基本的社区规则,比如豆瓣小组介绍,论坛版规等,在未形成社区自净前能够坚持不懈地处理内容。
  • 为用户之间交流提供空间。让理解规则的用户能够在交流中把价值观念传递出去。最常见的就是通过“赞”来鼓励好的内容,通过“评论”来交流想法。
久而久之,“理解社区规则的用户”在社区的总人数中占比越来越高,以至于每天进入社区的陌生人的力量无法在对氛围造成破坏,即实现了社区自净。
社区自净保护着社区持续能的接纳符合符合社区的用户,但随着成员的增多,负面效应出现了:一是新老用户矛盾激化,二是限制社区发展。
社区的老用户,熟悉社区规则,愿意维护社区氛围。社区的新用户,不熟悉社区规则,经常会做出不当的行为。“这是最痛苦的半郊区,郊区的熟人关系逐渐被城市的陌生人关系所代替时”。
那么怎么才能减轻新老用户矛盾呢?
  • 通过产品机制进行用户教育,帮助新人能够快速理解规则,而非犯错后由老用户纠正。比如B站的普通会员需要通过答题才能成为正式会员。
  • 更突出社区的内容价值,只要内容价值好,新用户也会受到欢迎,就像没人会排斥工作努力的新同事一样。
  • 划分板块,进行一定的用户区隔,让每个成员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挥更多价值。
但以上三种方式都是双刃剑,在减轻新老矛盾的同事也抑制了一部分社区活力,都需谨慎使用。
社区自净最大的问题在于限制了自己。造了一个壳,别人破坏不了,但自己也难以突破。“这是多样性的自我毁灭势力。”但怎么能够不被社区自净束缚呢?
一是坚决果断地换壳,如果发现新壳存在更大的价值和信心。
在换壳的过程中需要同步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OKR设定等,不然不足以影响到社区自净。换壳过程势必会影响部分老用户的流失,这是无法避免的。
二是在保留老壳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壳,在新的壳中可以打造完全不同的社区氛围,让来到这的用户抛掉老的思维习惯。
建新壳的方式有很多,比如B站的分区、虎扑的板块,起点的男女频,都是建新壳的实践。新壳会提高产品的复杂度,如何发挥新旧壳的协同效应是较大的考验。
总之,社区自净是社区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如何良好的利用社区自净的正向效益并且避免被束缚,是每个社区产品都会碰到的问题。
[h1]规律五:相似性带来短期消费,差异性带来长期消费[/h1]先举一个内容相似性和差异化影响社区存亡的例子:
在早期扫地机论坛非常活跃,有很多热衷于此的资深用户。因为不同扫地机之间优缺点和适合人群都有不同,大家为了找到最适合的扫地机,都会积极寻求推荐和展开讨论,内容的相似性让扫地机论坛能够占据一席之地。
但自从石头扫地机诞生后,集高产品性能和高性价比,预算5000以下都只有一个选择,已经缺乏了讨论必要了,所有内容千篇一律,带来了扫地机论坛的衰亡。
我们可以认为消费者在短周期内的消费偏好是一致的,但是长周期内的消费偏好却是差异的。
以扫地机论坛举例,短期消费是追踪一款热点产品,比如石头扫地机的评测,但长期消费是周边产品的推荐,以及扫地机保养维护等。
保证短期内的相似性如相似推荐、话题,让用户需求在短期内满足得到;保证长期的差异性则在于提供多种内容载体,鼓励少数内容、将内容差异性分发,将不一样的内容更多地呈现,长期地满足用户的内容偏好。
但为什么社区能够产生相似性和差异化呢?
在于社区拥有众多的人,人们的兴趣、品味、需求、感觉和偏好五花八门、千姿百态,人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内容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提供前提。但单纯的集中还不够,社区的优势在于规模化,规模化带来了内容更高效的组织和流转,以及争取外部资源供给的能力。
要促进社区的相似性和差异化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点:
  • 一定的规模用户基数以确保人的相似性与差异化
  • 内容横向差异化浏览(Feed控制)和纵向相似性浏览(标签浏览)的能力,以确保消费能更多的发生
  • 提供多样化的内容表达方式供不同条件的用户发声(多样互动体验)
话题活动是一个典型的引导相似性和差异化的工具。
单个话题的内容本身是相似性的,对于喜爱这个话题的用户来说,能引起他的持续消费甚至于关注的动机。但需要确保的是发起的话题活动后需要控制信息流的质量,不然进入内容社区发现被单一的内容占据,会极大破坏消费体验。
不同话题之间的内容是差异化的,新鲜感让用户会期待每一次打开社区都会有新发现,帮助长期的消费。但要特别警惕“成功的话题”。
如果一个话题特别成功并持续投入,会导致大家都发这样的内容,则会挤压其他内容的生存空间,最终社区丧失差异化,变得枯燥无味。
回到扫地机论坛这个例子,假设石头扫地机已经诞生,扫地机的内容的同质化已难以避免,还有这些办法可以尝试以继续让社区散发活力:
  • 将石头扫地机单独分区,发挥相似性的优势但不干扰到主信息流;
  • 鼓励扫地机周边信息、团购、保养等非产品推荐内容,主动引导内容差异化;
  • 挖掘“爱好扫地机”的用户的其他同质化特征,比如吸尘器、装修等,追求新的社区空间。
[h1]规律六:“成长体验”让人着迷[/h1]上文提到,用户愿意持续的投入到社区中,是因为社区能为他提供价值。
伴随着这种价值的获取,用户潜移默化地获得了“技能升级”;当“技能升级”后,又不会满足于现状的价值,想要获得更高的价值……
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如若社区能为提供这样一场“不断升级,不断学习”的成长体验,那么用户就会愿意持续玩下去;如若中途循环中断,用户就会离开,前往能获取该价值的地方。
这就像是工作一样,因为技能水平的差异,员工被划分为不同的职级,每个职级有不一样的工作内容。当你获得技能的升级后,也意味着职级和工作内容需要升级。上升通道畅通的公司,离职率就自然低。
另一方面,除了用户当下状态需要收获的社区价值,用户在社区成长的经历也影响着社区的留存。
我们很容易会想到徽章、分数、等级这些常规功能来指示方向、衡量进度,从而能带动用户成长。
但其实路标和进度都不重要,用户投入到技能升级的体验才具备真正的意义。
当用户离开社区后,徽章、等级都会被遗忘,但是用户在成长过程中收获的帮助和感动,却会长存心中。
就比如《西游记》中,悟空能够筋斗云直接带着唐僧到西天,但并没有这样做。因为除了到达西天的结果,西天取经的路途,一步步走出来才更重要。
所以当我们在构思用户的升级体验时,请忘掉分数,忘掉等级,真正的考虑一下“用户成长”这件事。
“成长体验”的设计就是要理解用户从初入社区到熟悉社区的过程,理解每一个阶段能为用户做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识别他的“需要”和“想要”。
“需要”是指要获得成长所必须的资源,就像工作需要电脑,学习需要课本一样,在社区中要获得成长也少不了社区资源的扶持:
  • 在初入社区时,可能是一些内容曝光
  • 在融入社区后,可能是一些活跃粉丝
  • 在成为KOL后,可能是帮助其影响力变现的方式
如若“需要”的资源能够恰如其分的提供出来,一个意志坚定的用户就能够自己成长为他所期望的样子。
但另一方面,并非所有人都意志坚定,这时就需要一些激励,好比是“三好学生”或是年终奖,帮助我们做出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决定,这就是“想要”。
在方式能选择时,请尽量用“人”而非“产品”作为激励的方式。
比如“昨天有人来过你的主页”和“发布内容可获得10积分”,“收到粉丝的感谢”和“提升一个等级有权力”,可能两者带来的“技能提升”的结果是一样的,但前者有更多的过程价值。
当然,无论是“需要”还是“想要”,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在构思“成长体验”时,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公平分配”的问题。
以上六条规律,源于从事社区行业以来的感悟。能够感悟并不困难,不少同行还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落地执行才是牛逼。




最近几年,陌生人社交靠着不同的关系链建立方式,出现了很多眼前一亮的产品,比如探探、陌陌、soul等。
但用户在这类社交产品结识陌生人后,聊得来的,极有可能就会添加微信进行后续聊天,在本平台上培养的社交关系被“半路打劫”,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引发热议的难题:
为什么陌生人社交产品的用户最后都会流失到微信上去?
如何让关系沉淀下来,不流失到微信上面去?
本文主要针对前者做一个分析:为什么用户要离开现有社交产品,转移到微信进行聊天?
[h1]一、为什么?[/h1]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社交电商的用户转移和留存行为的论文,我认为,电商产品和社交产品是有一定的相通性的,因此,想尝试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产品或服务性质的不同决定着消费者或用户迁移行为的不同:
在传统消费市场中,消费者选择某一产品或服务往往意味着不再购买或使用之前的产品或服务,是一种完全替代关系。
而在互联网领域,由于数字化或服务的易复制性、易扩展性,用户完全可以使用多种类似的产品或服务,用户此时的转移行为可以是部分的和渐进的。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各类社交产品和微信是互补的——
用户使用微信并不表示立即终止使用其他社交产品,用户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使用其他社交产品,并逐步切换到微信作为他们的首选产品。
因此,想让用户关系在其他社交产品上沉淀下来而不流失到微信上去,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减少用户使用微信的时间和频次,同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其他社交产品。
在市场营销领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推-拉-锚定迁移理论模型(Push-Pull-Mooring,PPM)”,该模型同样可以应用于社交产品领域。
PPM模型包括了三个类别的转换因素:推动、拉动和锚定。
[h2]1. 推动因素(Push)[/h2]推动因素指的是对现有产品或服务的不满意度或不满足度,在这里指的是用户对其他社交产品的不满意度或不满足度。
从消费者动机和行为学角度来看,消费者选择某一产品或服务是因为内在的需求,是一种利益驱动的表现。
当该产品或服务在某些方面不能使消费者感到满意时,消费者必然会抛弃它,转而去寻找替代品。
针对社交产品,我们知道其满足用户的主要需求即为情感性需求、信息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及自我记录与表达的需求。
当这些用户需求没有被满足时,也即是用户流失之时。
观察市面上的很多社交产品用户实际使用产品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这些产品对用户在情感满足、信息获取、社会交往以及自我记录与表达等方面确实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比如,互动的不即时性造成的阻碍。
用户使用陌生人社交产品往往会在意与他人的互动的即时性回馈。
很多陌生人社交产品关键问题就是对方不可能快速回应你。所以当用户无法快速得到回应,就会离开你的产品。
再比如,负面信息造成的阻碍。
匿名社交App一度非常流行,这是因为匿名社交能够满足人性的窥私欲和参与感,让我们在这个透明的社交网络世界里面,不必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别人,也不必时刻维持自己的形象。
然而,一旦匿名之后,因为无需对话语负责,人们就没有了丝毫的顾忌,便会释放出人性的恶。
这种产品为用户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是负面的,对于公司形象而言也是一种伤害,甚至会让公司处于严重的法律风险之下。
综上所述,目前市面上很多陌生人社交产品产品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情感性需求、信息性需求、社会性需求或自我记录与表达方面的需求。
[h2]2. 拉力因素(Pull)[/h2]拉力因素指的是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吸引作用,在这里指的是微信的吸引力。
第一,基于消费者心理学,消费者的决策行为都是目标导向的。
当用户觉得使用微信这一产品是有价值的,无论是情感方面还是实际利益方面,都会驱使用户去使用它。
根据用户实际使用微信的体验,微信确实具有一些优势,从而对用户产生了吸引力:
  • 比如,微信用户沟通效率高,是一个比较私密的关系平台,集中体现在微信朋友圈这一功能。在朋友圈中,用户可以非常便捷的关注亲朋好友的近期动态,帮助维护社交关系。
  • 再比如,微信的公众服务号和订阅号方便了官方机构媒体以及自媒体发布者在移动端建立自己的发布渠道,在媒体属性上具有突出的优势。
  • 此外,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媒体平台,有自己的一套较成熟的运营规则体系。
第二,用户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会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而影响用户行为。
例如微信提供的公众平台订阅号和服务号、朋友圈、微信钱包、语音消息等功能,用户感知到的微信在有用性和易用性上的优势。
  • 公众平台订阅号和服务号可以帮助用户便捷的了解各类资讯信息;
  • 朋友圈让用户能方便地发布信息动态,同时也能关注到亲朋好友的动态,维护亲密关系;
  • 微信钱包及与之相关的功能更是能为用户提供便捷、优惠的O2O生活服务;
  • 语音消息等特色功能更是能极大地改善用户体验。
第三,研究表明,网络外部性会对用户使用态度造成正向影响。
换言之,当社交网络的用户数越多时,该社交网络的价值越大。
微信如今的月活已经超过11亿,它的价值约等于整个移动互联网。
随着用户数量的快速增加,微信也能为用户带来更大的价值,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
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媒体平台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机构媒体或自媒体的进驻,进而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的信息,这又会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微信。
综上所述,微信在用户价值、相对有用性和易用性、网络外部性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h2]3. 锚定因素(Mooring)[/h2]锚定因素指的是阻碍转移行为发生的因素,一般包括转移成本、习惯、主观规范、情感承诺等,在这里指的是用户从其他社交产品转移到微信上所需的成本。
这里的成本包括经济成本和情感成本。大部分社交软件都是免费的,使得用户对其使用的经济型动机并不强烈,由此这里主要考虑情感成本对用户转移行为的影响。
其他社交产品用户在向微信迁移的过程中,转移成本自然地随之产生。
首先,用户转向使用微信时,用户学习使用微信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一个重要成本。
但是,众所周知,作为一款拥有超11亿日活的国民级App,我相信大部分用户肯定是先学会使用微信再去使用其他社交产品,因此这个成本几乎为零。
其次,用户从其他社交产品转移到微信可能会造成的人际关系的损失。
用户在陌生人社交APP相识后,双方为了继续进一步了解对方,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持续的时间更长,这时微信是拉近关系的重要途径。
因为目前很多社交产品产品定位就是陌生人社交,并没有将陌生人转变为熟人的阶段列入产品设计的考虑范围。
而微信主打的是熟人社交,在社交关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微信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因此从其他社交产品转移到微信并不会造成特别的损失,反而可能会使得彼此的关系链更稳固。
综上所述,用户从其他社交产品转移到微信所需的成本很小。
[h1]二、怎么办?[/h1]以上分析了原因,可见无论是推动因素、拉力因素、还是锚定因素,都对用户的转移行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其他社交产品到底如何才能让关系链在本平台沉淀下来,不流失到微信上去?
其实,并不是每一个市面上的社交产品都存在以上原因,因此,我们可以从各个平台自身存在原因出发,将问题细化后再逐一找到解决方案:
  • 针对推力因素,如何让自己的社交产品很好地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信息需求、社会需求、自我记录与表达等方面的需求?
  • 针对拉力因素,当众多用户被微信的用户价值、有用性、易用性、网络外部性等方面吸引时,如何减轻用户对微信的依赖?
  • 针对锚定因素,如何增加用户转移成本?
由于本篇文章主要分析用户转移的原因,因此不在这里做过多的分析。以下简单提供几个参考点,具体的分析我会通过另一篇文章详细阐述。
第一,足够的内容和话题
社交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若社群没有足够的内容是无法持续发展的。通过不断地创造内容,用户的身份和形象会越来越真实,这种真实感会让用户之间产生一定的信任,这对于关系链的沉淀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通过话题可以找到与自己相类似的人,可以突破既定的自我限制。如果没有内容和话题,无论用什么方式将两个用户联系到一起,到最后也只是尬聊和沉默。
第二,改变产品定位
如果一款陌生人社交产品,要想沉淀关系链,不能将产品定位局限在陌生人社交上。
当两个陌生人相识相熟之后,需要平台为其提供能够满足他们从陌生人到熟人的社交场景的功能和服务。核心是让用户能够有继续留在本平台的场景。
第三,差异化
若一款社交产品无法提供有别于微信社交的服务,用户迁移至微信是必然。
如今市面上的产品看似百花齐放,运用各种花式创新和改进,更细分化的陌生人社交产品不断挤进了人们的视野。
比如声音社交、LBS社交、短视频社交、灵魂社交、刷脸社交等等。
但细细分析,这些产品都在以小的功能体验为卖点,应用特色不明显,同时化现象严重,也就导致了用户粘性低。
因此,创新能力应该是当前产品主抓得点,用户的需求还有待更深层次的引导和挖掘。
[h1]三、写在最后[/h1]很多人都觉得微信已经是熟人社交的终点了。但其实不然,人群会有新的代际,就会有新的产品出现,而新的产品会更呼应现在年轻人的意识形态、偏好,也会跟现在的社会更贴近。
微信和 QQ 体量巨大,但并非万能。只要有小比例的用户希望感受不同的社交体验,就足够支撑一些新产品崛起。用户群体代际更迭,从根本上看,市场对新产品有其需求。
此外,技术发展驱动之下,也会缔造出新的社交机会:
5G商用已经提上日程,各项新的技术应用也开始走向成熟,因此开始出现各种产品意图改变社交格局。
人工智能可以让用户更好地匹配自己感兴趣的网友,5G 时代或许会催生新的产品形态。
不过,社交需求基于人性,复杂难测。群雄逐鹿,无论巨头还是创业者,都仍面临严峻考验。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