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是乌托邦还是伪命题?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HR实名俱乐部   2020-3-28 02:14   2675   0
去中心化,这个词儿这两年不断登上热门话题榜,尤其是张小龙提出“微信要打造一个真正的去中心化系统”后,去中心化更是引发热议。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去中心化那些事——


1、去中心化到底是什么鬼?

百度百科曰: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简单点,举个例子:公交车站和滴滴打车。

公交车站是先有既定的一条路线,人要去目的地只能到公交站这一集中点,并且只能达到这条路线的既定的站点,如果目的地不在站点上,那么只能换一条路线或者到离目的地最近的站点后再走路过去。

滴滴打车是每个用户发出一个出行请求,用户可以在任意一个出发地并且达到任意一个目的地,每个提供出行服务的车都是一个中心。这就是去中心化的模式。

与之类似的例子是食堂和外卖软件,前者集中去往一个地点进行打饭用餐,后者是任意地点任意事件都可进行点餐用餐。


2、去中心化=不要中心?


往往在论证这个观点时会自相矛盾。


比如微博。


微博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产物,每个人都可以去连接别人,影响别人。


但是那些坐拥千万粉丝的微博明星更像是一个中心,因为他们一说话就会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明星发条微博分分钟转发上万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微博看似也是一个中心化的体现。


其实这是对去中心化的误解。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中心多元化。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中心对每个人不具备强制作用。


微博上有着很多明星是影响众人的中心,每个明星都是靠着粉丝的拥簇,都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着别人,他没有强制影响粉丝的权力,哪一天他不红了他的中心影响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减少了。


微博上还有很多网红,他们最开始可能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草根,但通过微博他们也可以产生自己的影响力并且在某个时期内成为一个中心。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又会有新的网红取而代之。


每个人都可以去连接和影响别人,当自己的发声和价值主张吸引了别人的关注和支持,那么他就成了一个中心,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心,每个中心都依赖于每个个体的支持拥簇,离开个体便不存在中心。


3、去中心化为什么会出现?


1)可容错


去中心化的系统意外失效的可能性更低,因为它们依靠于许多独立的组件,这些组件不大可能全都失效。


这跟投资时我们说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一样的原理。

2)抗攻击性


对去中心化系统的攻击、摧毁或者操纵的代价要高很多,因为它们缺乏敏感的中心点,对这些中心点发起攻击的成本要比对周边系统发动攻击的经济规模小得多。


在去中心化的系统中,每一个个体都可能变成中心,要攻击这个系统,首先就得各个击破,花费的代价比中心化的大。

3)抗共谋


去中心化系统的参与者串通行动,以牺牲其他参与者的利益谋取自身利益的难度要大得多。


比如,企业和政府的领导层就可以串通起来谋求自身利益,却可以损害不那么协调的市民、客户、员工以及大众的利益。


4、这些喊着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巨头都做了些什么?


1)先来看腾讯。


张小龙说“微信要打造一个真正的去中心化系统,不会提供一个中心化的流量入口来给所有的公众平台方、第三方”。


微信的流量入口真的是“去中心化”吗?


多中心的流量入口不代表没有中心。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微信的主要流量入口有三块,一是今年上半年推出的微信广告平台,二是微信朋友圈的分享,三是商户线下二维码扫码吸粉。


这三者流量中,操作难度最低也最容易见效的就是投放微信广点通,而且这也成为了微信继游戏之后的另一大收入现金牛,微信广点通本质就是一个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产品,通过聚合巨量的C端流量贩卖给B端商家。


张小龙说“不会提供一个中心化的流量入口来给所有的公众平台方”这实在无法自圆其说。


近些年来,微信涌现的图文+链接、文字+视频+链接感觉愈发凶猛,或许有一天这将成为朋友圈的日常,除此之外微信的二级入口给了京东,“钱包”更入驻了点评和美丽说等,公众平台通过微信广点通投放广告,这一系列动作使得微信越看越像个流量分发平台了。


微信朋友圈的巨大流量也正在成为下一个流量中心等待着腾讯去变现,最终我们可以预测的是在商业利益面前腾讯一定不会错失对朋友圈流量的商业挖掘。


可能的变现方式,微博和手机QQ空间的信息流广告已经提供了成功的范本。


2)再来看百度。


由于百度并无粘性十足的网络ID,此前就在做一种去中心化的生意——广告联盟。



百度搜索的产品形态在ID上的弱势逼迫百度去考虑去中心化的问题,所以百度先是疯狂的布局App,在搜索、地图、浏览器、输入法、应用分发、视频、百度云等多个App上进行搜索入口的布局,通过分散战略抢夺用户的上网场景,所以上网场景下的用户都加起来也是非常庞大的数字。



百度先从去中心化入手做开放似乎是正确的,现在百度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入口有效管理,形成一个闭环。所以后续的新型广告业务、支付、金融都必须跟上,这也是其面临的最大难题。


3)最后看看阿里。





阿里巴巴的支付业务已经采取去中心化的方式让自己成了王。这种可怕的支付无处不在的能力,确实是腾讯和百度最大的头疼。


复制支付宝的模式,完全不可能成功,只有独辟蹊径,比如,基于社交、搜索服务等的场景支付,慢慢蚕食支付宝。


虽然阿里巴巴依靠电商业务上市了,电商是先天就有集权优势的产品,这是阿里巴巴在电商上的沉淀优势。


腾讯希望借助去中心化电商挑战阿里巴巴,腾讯的去中心化电商其实也是一种新型的思维。


现在主要难题在于如何打造一个崭新的商业规则、商业氛围,同时如何让微商生意具有更好的购物场景,一旦腾讯找到了路,阿里巴巴必遭严峻挑战。


若可成功,也会成为去中心化战胜集权的一个经典案例。


5、去中心化是终极目标?


如同民主不意味着无政府,“去中心化”也不是必然或者终极目标。


在一般商业规律中,规模化和品牌化是不可逆的趋势。


只有规模化才能产生优势,而且随着规模化的发展,产品和企业会逐渐品牌化。品牌化本身必然是一个不断中心化、规模化的过程,怎么可能“去中心”呢?


以服装行业为例,人们对服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但生产服装的企业是越来越多还是越少?这一规律普遍适用,也包括互联网。


试想一下,大数据、云计算会导致后端越来越集中,还是越来越分散?


严谨地讲,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需求是越来越个性化,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会越来越多元化,但从整体产品格局的角度来讲,并没有“去中心化”,相反,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更加集中化。


大数据本身就是一个集中的趋势,并没有所谓的“去中心化”,更准确的说法是前端多元化,后端集中化,二者相辅相成。


5、去中心化是另一种形式的集权!


以腾讯为例,微信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连接一切的中心,若站在腾讯角度,这种想法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只有尽可能的集权才会带来更高的壁垒和收益。




微信和QQ几乎占据了所有人的绝大部分上网时间,先天的网络ID优势让腾讯最容易获得粘性用户,最容易形成用户的集权。


阿里巴巴的支付业务已经采取去中心化的方式让自己成了王。这是一个典型的去中心化方式实现集权的案例。这种支付方式无处不在,难道不是一种支付方式的集权吗?


无论是百度,还是腾讯的微信,其做开放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在自己的平台上为用户提供服务,与对手形成竞争壁垒,从而更加集权,或者说垄断。


在商言商,垄断并不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词语,这是所有商业都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互联网行业效率最高的一种组织形式。


去中心化的方式相比集权更先进,通过去中心化而实现的集权更稳定,更顺势而为。



去中心化让每个个体都有机会成为中心,而每个中心都依赖于个体,个体一散便不成中心了。


互联网圈轰轰烈烈讨论了那么多,真正实践起来又谈何容易。


作为互联网用户,我们关心的是,未来的互联网能不能真正做一个去中心化产品,就像开放源代码这种无私创举,不牵涉利益只关乎体验,并且可以众包资源优化产品。




HR实名俱乐部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7
帖子: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