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去中心化思考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建筑档案   2020-3-28 02:14   1543   0

现代主义生产体系下的中心化形态
造成职业建筑师身份的割裂
以及建筑语言的残缺表达
基于这种现状
张宇星开始了对建筑去中心化的深刻思考


-









-




建筑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都与整个现代主义生产体系有密切的关联。


现代主义生产体系需要高度集中才会有高效率现代主义城市运转机制的形成,生产的集中、商业的集中、消费的集中、居住的集中、交通的集中,这一切都是以效率来作为评判标准。










高效率的城市运转必将带来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文明,中心化则是高效率运转体系的结果。但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问题,最根本的触点即是对人的个性的压制和局限。


一切高度集中和效率优先相伴于现代主义生产的急速浪潮中,致使建筑师的个人情感遭到无情抹杀。










一切有序生产的规范进行背后,产品的高度标准化和销量的强压成了衡量一切产品的价值准则。但建筑的生产是不同的,建筑的生产者是有感情的,和流水线上工人对产品情感的赋予有极大的不同。


丰富的个人情感和冰冷的工业准则,潜藏在建筑师内心的纠结状态导致我们看到的并非是建筑师笔下丰富多姿的世界,而是一堆冰冷的土石。



-
















-




建筑中心化的状态之中,建筑师身份也随之被割裂。


建筑师必须有两种身份,并要不断地在职业身份和公共身份的夹缝之中寻找出口。










一面是生活的理想,一面是职业的理想,可是终究不能两权相衡。


矛盾之中的不断探索成了一种建筑界的常态思维,在企业发展之中,在建筑思索之中,在未来城市的探索之中,不能摇摆,只能向前看建筑,或者伴随建筑的生长。


终究是要在一个“建筑师”的职业路径使命感中探知一种空间相对真实的形态。而公共视角的形成更是多了一种责任,为建筑,也为城市。










建筑师双重身份的特性决定了建筑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设计能力,更要具备良好判断能力、形成话语权的能力以及跨学科多元整合的能力。


不然在甲方的立场,在社会的责任,抑或是建筑师的公共话语权都将处于分裂状态。当下中国建筑师多处于这种夹缝状态,并于夹缝中求存求生。建筑师被逼入一个角落,有关建筑理论的基础建构和建筑学的研究都将被逼入一个黑匣子,这都不是最好的建筑和建筑师应有的状态。










基于建筑中心化造成的职业建筑师身份割裂的现状以及建筑的不完全表达,建筑去中心化的思考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










-




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发展呈现了去中心化思考的便利与快捷,每个产品和交易节点都各自运转又彼此交互,不去确立唯一中心,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活交互结构和信息交互模式。


去中心化的状态的演变与驱动力的形成相较于中心化的集约更加凸显了对个体价值的实现与传达。










人工智能、3D打印、机器人、数字化设计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组织体系的更新,给予我们更多关于新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思考与探究的通道和方法。


但如果缺乏完整而体系化的技术支撑和各个功能主体协作能力的伴随性生长,去中心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在虚拟世界去中心化的蓬勃发展和建筑的去中心化生长速度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是不是预示着关于城市,关于建筑和建筑师还有更大的空间来创新创造。


若社会组织体系的发展更新不能同步于当下新的建筑创新形态的觉醒,那么于城市而言,建筑的实验性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筑中心化进程中建筑均由专业设计师统一设计,但建筑师个体的设计价值很难体现在大批量建筑生产中。


这种高度集中化的建筑设计在未来会发生大批量消解。


首先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个体设计提供了可能,建筑的去中心化会成为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而独立创作型建筑师会越来越成为主流;


其次建筑全流程施工与建造存在一个去中心化过程,并不再需要专门的施工队来参与建筑的全过程介入,不同材料和构件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平台预制并指定地点统一拼装。











由此,建筑去中心化不仅可以使建筑师这个小群体获得自由,而且我们所有人都可从中获得一种设计的自由。


这种全新的建筑理念将是超越技术层面的建筑学思考,更深程度上实现生产、消费以及哲学上的全面解放。


建筑的建造过程本身就是人类一种天性的自然释放,从而让人类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满足。而这种“建筑天性”从古至今都处于压抑的状态。










一小部分人盖了所有人的房子,结果所有人反倒丢失了建筑自身应有的乐趣。


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之所以可以大行其道,是因为它们给所有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给所有人更多自由的空间。



建筑亦是如此,给与个体更多自由,更多空间设计实现的可能性。



任何人都可以在某一个时间或者空间进行创造,
其它人可以是欣赏者,也可以是消费者。
每个人都处于某一个节点,又可在某一个中心,
可荣享一个创造者的欢愉,也可有做一个交互主体的价值。










中心化并非一个单一进程,去中心化也是在中心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中心化状态。


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地拥有去中心化的自由,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获得绝对的一种自由生态,中心转移到了虚拟世界中而网络本身也是中心,若要完全脱离中心,失去网络这一最后的中心载体,剩下的只会是一片彻底虚无。










建筑中心化、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再去中心化,则会是一个相对永恒的循环。


不管是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我们永远不会选择一片荒漠去生活,永远会往有生机的地方去,命题和伪命题的存在价值之中也暗含了一种新的希望,因希望而生长。




-














-




大多建筑师心中都会有一个“永恒建筑”的梦想,但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现代哲学中,绝对的抽象空间是不存在的,同样绝对的物质空间也是不存在的。










金字塔,虽然很坚固但也不会永恒。


未来我们甚至无法奢望千年的建筑寿命,
未来建筑(作为一种物质遗产)的更新周期将会加快,很可能是十年或者更短。
但是,未来建筑(作为一种包含了虚拟空间内涵的新型文化遗产)将会获得相对永恒。


物质空间永恒性的消解,是我们思考未来空间的根本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作为物质遗产创造产物的建筑(建筑物),必将走向彻底的去中心化(或者叫去物质化)。


虚拟空间将成为新的空间建构伦理基础,而物理空间仅仅作为虚拟空间的基础设施而存在,这也是我们未来建筑学存在意义的基础逻辑。










未来空间的文化属性也必定是根植于虚拟空间而生的。


一方面,物质空间建构任何形态学意义的文化内涵都将趋于收缩,直至变成零度空间,建筑也很有可能变成没有任何装饰的类似于晶体的超简洁状态。


所有与空间相关的文化内涵也将全部源自于虚拟空间,人对于空间的一切感受,都会“首先”基于虚拟空间的建构,然后反向投射到物质空间中;另一方面,物质空间建筑的形态生成,会以一种与虚拟空间逻辑完全相反的“废墟”形式呈现。


因为所有的物质建筑从一开始出现,就是“过时的”,由此整体上就作为虚拟空间的“负空间”形态将会呈现出无比复杂、畸变、异构的超自然状态。










中心状态和去中心状态,并非重复演变的逻辑误区。


对建筑和建筑师而言,探究和探知的行动本身也可以是一种建筑生命的有效呈现方式。时间流转掉了的,我们还需慎重思考。










备注:
文章内容源于建筑档案记录人
对张宇星先生访谈记录的编辑整理

本期索引


档案编号:20180430


【56-3-1】去中心化:指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中心化是中心决定节点,节点必须依赖中心。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56-3-2】 相对论:一种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创立。依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们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极大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概念。


【56-3-3】量子力学:研究物质世界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是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此外,量子力学在化学等学科和许多近代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 End -


本文由档案记录人原创撰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 | 建筑档案 | 公众号中留言。



建筑档案 | ID:jzda001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