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大佬的投资分析:登顶之时,有人会发疯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雪球   2019-12-29 13:36   1144   0
一篇多年前的北大演讲最近火了。
去网上找线索,发现是高毅资产邱国鹭2012年曾转发过这篇演讲,透露演讲者是“投资界一前辈高人”,并在评论中回复网友“不是王亚伟”。
作者:研值plus
来源:雪球App
公司经营分析
1. 公司本质:价值观和执行力
我认为,一个公司就是它的价值观加上执行力。
价值观,我的理解有三点:
第一点是它的愿景,它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第二点它如何定义和员工的关系,
第三点它如何定义和客户的关系。
这些就是价值观的全部。
讲个例子,万科,我很熟悉的公司。它的愿景是做一个纯住宅的公司,至少在08年之前是这样,后来做了一点调整,也做一点商业地产。而且它想成为一个令人尊重的公司,它整体的住宅设计、质量,尤其是物业管理都做得很好。
它如何对待员工呢?它每年都会请盖洛普做一个员工满意度调查,一直都很高。它有非常尊重员工的文化,希望和员工一起共同成长,经常做培训,并给员工不错的的待遇。
和客户的关系呢?我买过万科的房子,我觉得万科的物业管理在行业里是遥遥领先的。它的服务理念,它对住户的承诺真是非同凡响。
所以它不但有价值观,而且它是真正这样去做的。虽然我几年前就把它的股票卖掉了,但我仍然认为它有机会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问一个普通人,他的人生哲学是什么,他不清楚,甚至认为这是自寻烦恼。
只有最优秀的人,他会认真思考总结,他有一套完整清晰的为人处事的哲学,他就是这样做的。公司亦然。
执行力包括:
一是员工赏罚晋升机制,
二是质量管理,
三是客户关系管理,
四是研发和创新机制。
2. 选股标准
(1)护城河
我评估公司是否优秀和强大的指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巴菲特常说的护城河,它的深度到底有多深。
除此之外,我认为无须第二个指标去评判。没有比这更核心的东西了。
护城河一般源于专利技术、服务质量或者产品质量。
Intel,它的护城河是技术专利,万科星巴克这些公司,它的护城河是它的服务和质量。形成很深的护城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研究公司,看它的报表,只是研究的一小部分。感受它的价值观,评估它的护城河的深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个公司“软”的东西,比“硬”的东西更重要。企业经营非常复杂,而且变化很快,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公司基本上是无法预测的。
从长期看,护城河很深的公司,总是不断会给人带来惊喜;护城河很浅的公司,就会不断给人带来坏消息。
你选择一家公司,它有一个好的团队,有很深的护城河,就行了,剩下的事情,你去预测它,其实是浪费你的时间,但你可以去跟踪它,观察它。我如此强调护城河,因为这是成功选股的关键。
(2)三点标准
我这几个标准是消费类公司的选股标准,其实稍稍修改一下,别的公司也适用。我自己是真的这样去选股的。
第一:善待客户。
对于消费类公司,我们一定要注重客户对它的产品有多满意,投诉机制是否顺畅。
这点非常非常重要。只有客户满意度很高的公司,才值得我们研究。如果客户对这家公司的产品不满意,那多好的财务数据都是没有用的。
第二:善待员工。
一些非常优秀的公司,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都是很高的。他们会为身为公司的一员为荣。
像万科,毕业生如果能去万科——地产界的黄埔军校,他觉得挺骄傲的。在互联网业,如果能到腾讯或者到百度,这个员工也觉得挺自豪的,能去这个公司很不容易啊,证明自己很优秀,他也愿意为这个公司有所付出。
我经常问他们员工工资收入水平,晋升是否主要是内部产生,每年是否有一定的淘汰,工作是否有成就感。
要了解这些,就必须和公司的各个阶层,包括高中低层都有接触。要了解员工的士气,最好的办法是问最前线的员工,看他们是否满意,斗志是否高昂,如果他们对公司诸多指责,那么就要小心一点。
我们要深入公司,和各级员工建立一些私人的关系。
第三:产品创新。
在超市,看一看公司有没有经常推出新产品,卖得好不好。
如果你是招行的股东,经常去他们的网点,看看他们的服务好不好;如果你是腾讯的股东,你可以下载他们的软件,看看有没有些很酷的新功能,和别的公司的产品性能上对比一下。要亲自体会。
商业竞争实在太激烈了,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是利润持续增长的保证。
最好的消费类公司的产品,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我们有幸能遇到这类公司,就可以做为长期投资目标。
巴菲特当年投资的《华盛顿邮报》,美国中产阶级就读这份报纸,觉得是一种身份象征。你看凤姐,她读的是《故事会》《知音》这些,说明她品味很高,知识渊博,这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你在星巴克一坐,你会觉得自己是个小资了。
腾讯的产品,当然由于最近和360斗,名声不太好,你看很多年轻人,生活在QQ上,聊QQ、玩QQ游戏、QQ空间、QQ秀、听QQ音乐,偷瓜偷菜等等,当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你就发现它的黏性特别强。
如果一家公司它的产品有这种特质,往往有机会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如果它的产品甚至能达到某种垄断的程度,那就更好了。
再举腾讯这个例子,这次名气受损得厉害。但是虽然你觉得不好吧,但最后大家还是要用它。垄断就是这么好的一件事情。虽然你不满意,但是又不能找到可以替代的东西,只要就用它了。
企业总会有些行差踏错的时候,不好的时候,垄断性的产品,就能始终维系和客户的关系,有巨大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在碰到顺境的时候,它会比任何对手都要增长迅猛。
所以碰到垄断型的企业,市场会给很高的溢价。像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这样的企业,基本是这两大寡头垄断了中国的某个细分市场,具有很强的提价能力、议价能力。
对投资而言,垄断是比较好的事情,是重要的战略投资标的。
从财务角度来看,简单谈谈,我们希望有好的ROE,有好的毛利率,少负债,最好不负债。依我的选股标准,如果公司的毛利水平没有40-50%,那根本连看都不要去看它。
毛利水平很低的公司,降价的时候,风险很大,抗通胀的能力很弱,不是一个好的长线投资的标的。
3. 公司的生命周期
我把一个公司的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平台期和衰落期。
长期投资于不同周期的公司,获得的回报是完全不一样的。从一开始投资的时候,就要建立一个框架,它到底处于什么的一个阶段。
我最喜欢投资的公司,是处于成长期的公司,它已经脱离了初创期的危险,公司业绩开始大幅成长,那么我们有机会获得丰厚的利润。
处于平台期的公司,是不值得长期投资的,最多只有一些阶段性的交易机会。
整个成长期,我把它再细分成高速成长期、稳健成长期和缓慢成长期,接着进入平台期。
我先给大家介绍这个概念,到后面谈到公司估值时再和大家详细讨论,这关系到股票买点和卖点的问题。
那么我们怎样判断公司处于成长期的什么阶段呢?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大致可从四个方面判断:
首先,要看市场容量,有时候要看细分市场的容量,韦尔奇有个“数一数二”的策略,是指在细分市场里数一数二;
第二,看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如果份额已经很高了,那就意味着成长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如果比较低,业绩增长的潜力就大些;
第三,要看公司新产品储备;
第四,要看它的并购策略,尤其对科技公司。
4. 巴菲特的遗憾
巴菲特常有谈论选择公司的标准,他非常强调护城河,但是,很少谈论公司处于什么成长周期,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甚至误导了不少中国投资者。
实际上,从98年开始,他的股票投资做得非常一般,真正成功的投资只有中石油和比亚迪,但相对他管理的资金规模,金额都不大。
在98年之前,他有过非常成功的投资,例如吉利剃须刀、可口可乐、盖可保险、喜诗糖果、运通信用卡、富国银行,无一例外全都是消费类公司,而且都处于比较高速增长的阶段,股价都涨得很好。
98年之后,也许他公司规模太大了,或者他年纪太大了,以至于他很难体验一些新的产品,对消费产品的的敏锐性就不够了,所以就难以重演当年的神话了。
现在他投资了很多能源、公共事业类的公司,这些公司的成长能力当然不会很好。
因此,我们学习巴菲特选股,是指学习他在98年以前的选股,而不是现在。
可口可乐,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的可口可乐股价,比98年跌了30%。他在02-03年的时候检讨过,说在98年的时候就应该把他卖掉,因为当时可口可乐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里的占有率已经很高了。
上个月,央视采访巴菲特,但斌向他提了这个问题,说你的可口可乐十年来跌了30%,你怎么看啊?巴菲特当时顾左右而言他,说公司很优秀啊之类的话,随便对付过去了。
我觉得挺很遗憾的。一个公司,哪怕它的护城河再深,它的管理团队再优秀,当它过了成长期,进入平台期,从长期来看,它给你的回报往往是不理想的。
万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公司,我非常欣赏,但是可能最好的成长期已经过了,可能就不见得是很好的投资品种了。
公司估值
1. 买点和卖点
巴菲特反复强调“安全边际”,好公司在较高折扣时买入,才有安全边际,才有好的收益。
如何给公司估值呢?他提出了一个现金流折现的模型,这个模型理论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它要求预测公司未来五至十年的增长速度并计算其未来现金流,然后根据一个合理的折现率,计算出今天公司值多少钱。
例如现在公司每股值10块钱,当跌到5块钱的时候就买进它;未来当升到20块钱的时候,就卖掉。可见,这个模型不但是个估值体系,而且还是个操作模型。
但是我发现,根据这个模型去估值、去操作,非常困难。
首先,因为我们很难预测公司未来五年或十年的增长速度,折现率多少比较合适,也很难判断,因为折现率理论上和利率相关,利率理论上和通胀率相关,要判断通胀率谈何容易。
由于要计算的时间很长,增长速度或者折现率稍稍作些调整,计算出来的估值会出现巨大的差异。
我有些朋友在07年8月份40块钱买入万科,当时万科已经3000多亿市值了,他自己也用模型算了一下,觉得也不贵啊。
除了现金流折现这种模型,现在还出现了更多的估值模型,其实原理基本是一样的,同样问题很多。
根据反射理论,在股价涨跌的过程中,我们的预期会不断发生改变。大家如果多看看一些券商的研究报告,就会发现这个问题。
股价涨了,它的估值模型的参数就变了,目标价就提高了,股价如果超过设定的目标价后,分析师继续调整参数,目标价更高了。如果跌了,处理过程也一样。
今天是一个估值,股价大涨或大跌后,即使公司的经营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公司又是另外一个估值。在股市头部和股市底部,相隔几个月,一个公司的所谓估值可以相差几倍,尤其是一些周期类公司,分析师的报告看起来都很有道理。
07年7月份的时候,看看不同券商的地产研究报告,普遍将万科的目标价调到五六十元,甚至七八十元的,这都是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地产分析师的报告。是不是很可笑?
由于各种不同模型的参数设置的随意性很大,以至所谓公司估值,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实际上,不是分析师给这个公司估值,而是当时的股价给公司估值。这很有趣吧?
我越研究,就越发现,估值这件事情,很不靠谱。公司无所谓估值,你不能给它一个准确的估值。如果非要说有估值,那干脆说它有好几个估值。
研究买点和卖点,哪个价格值得买进,哪个价格可以卖出,比研究公司值多少钱更有意义,操作性更强,也许更符合股市波动性的特点。
那是不是我们就根本不要管什么主流估值模型了?不是,这些模型的假设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要了解市场的共识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才能利用它来发财。
我之所以说,所有的估值都不靠谱,是因为我了解市场上基本上所有的模型,这些模型都有些什么重大的缺陷。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判断买点和卖点。
2. 市场中的主流估值方法
简单分类一下,市场有三种估值方法。
(1)成长性估值
第一种是成长性估值,我们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低速成长公司估值,另一类是高速成长公司估值。
给低速成长公司估值,有个模型叫做所谓的“戴维斯双杀”。
你以比较低的市盈率买入一些低速成长的公司,举个例子,比如说以10倍的市盈率买入一个公司,它每年的成长也不高,10%吧,持续3年之后,市场认为它的增长比较稳定,因此给它的合理PE从10倍提到了13倍。
你的回报是1.1*1.1*1.1*1.3,挣了超过70%的钱。这个模型可靠吗?见仁见智,我很怀疑。对于一些比较稳定的公用事业类公司,由于产能扩张引起低速增长,可能有些道理。了解一下吧。
对于比较高速成长的公司,情况会比较复杂,现实中它的波动性会非常强,价格容易大起大落,谈所谓估值基本没有意义,我们要讨论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a. 卖点
我介绍过,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公司,成长期又可以分为高速成长期、稳健成长期和缓慢成长期,然后进入平台期。
我认真研究过,在高速成长期的后期,或者是稳健成长期的中后期,市场会给公司一个很高的估值,PE会很高。在高速成长期的末期,市场往往会极度不理性地给它一个不可思议的PE。
我们看01年的时候,网络股泡沫就是这样吹起来的,有些网络公司之前可能以每年400-500%的速度在增长,市场就认为这种速度可以长期持续,一个没有任何赢利的公司也可以卖出一个天价,这当然是一个好的卖点。
高速成长期之后,到了稳健成长期,在它的中后段,市场给他的PE会稍稍回落,但仍然能维持一个比较高的估值水平,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卖点。
一旦进入缓慢成长期,价格往往会大幅下跌,它的PE水平就会大幅下滑。
看看Google,一家伟大的公司,稳健成长过去之后,现在的PE水平大概只有24倍。
微软也是,微软现在的价格是2000年最高价的一半不到,PE只有11倍,过了稳健成长期,公司价值可能大缩水,所以判断它现在处于什么成长阶段,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
另外,涨不动的时候,也是一个卖点。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我们经常会琢磨,公司经营情况如何,这个公司的目标价是多少。如果有一天,发现它涨不动了,各种好消息都出来了,它还是不涨。那它现在是什么价格,那它就值什么价。
不要和市场过不去。这个道理听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
b. 买点
好公司碰到不好的时候,是最佳的买入机会。
或者是由于股市大跌,或者是行业遇上低潮,或者是公司碰到了一件倒霉的事情,导致价格大跌,那都是很好的买入机会。
巴菲特说过熊市是投资者的好朋友。每次碰到股市大跌的时候,都是好的买点,所以我们应该很High才对,而不应该愁眉苦脸。
当年他买运通,那时公司刚发生了色拉油丑闻,股票跌得一塌糊涂,但巴菲特认为这一事件并不影响公司长远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加码买进。
当年买万科也是,05年上半年,公司发展得很好,但行业受到宏观调控,市场如惊弓之鸟,一路暴泻,股价跌到你不敢相信为止。这种机会,太难得了。
另外,跌不动的时机,就是买入的时机。
举个例子,08年10月份的时候,金融风暴,跌得非常厉害,港股从32000点一路往下狂跌,当时的PE是25倍多,到底能跌到哪呢?是20000点吗?18000吗?不是,跌到10600点,PE是6.3倍,令人难以置信。
腾讯当时从70多块跌到40块,还曾经下探到过35块。
跌到40元的时候,按当年的业绩算,PE在23倍左右,仍然是香港,甚至全世界最昂贵的股票之一,还能跌吗?为什么就不能跌到20块钱,10块钱?如果跌到10块钱,就是6倍多的PE,和市场差不多。
那个时候,还连接发生了几件事情:
百度出了个“央视门”,央视爆光它的搜索广告里有假药广告,大家口诛笔伐,股价从400多元暴跌到102元;
腾讯广告部的一个领导出了一点丑闻,据说是一些广告费用不清不楚,那叫“广告门”,投资者很担心;
这还不算,马化腾在41块钱左右,出了大约1186万股,震惊市场,他为什么这么做,是不是对公司不看好了?大家吓坏了。
但是,这么多很坏的消息出来后,40块钱左右它就跌不动了,我们还能指望它能跌得更多吗?要不要再等等?实际上,跌不动了,就是一个最好的买点。
说来容易,做起来也很难。需要冷静分析公司业务,更需要勇气。
c. 和宏观面的相关性
有些公司的业绩和宏观面是强相关,有些是弱相关,还有些比较中性。
对强相关的公司,我们在判断买卖点的时候要有定力,要耐心等待周期的顶部区域或者底部区域。
对弱相关的公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公司本身基本面的情况,而不必太关心宏观面。
这有很多的教训,比如说一些消费类的公司,其实和宏观经济的走势相关度并不太高,很多人等啊等啊,总想在宏观面最差的时候才动手买入,这会错过很多机会。
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要建立一个框架,判断公司和宏观面是何种相关。
d. 对巴菲特的误解
很多人认为巴菲特买股票后就是“长线持有,一直不卖出”。
巴菲特也曾经讲过:“如果不想持有公司10年,就不要持有10分钟”,事实真是如此吗?
巴菲特从60年代开始至2008年,有数据可查的,他一共投资了200多只公司,持有超过3年的,只有22只。
可见,护城河的深度是需要经常作评估的。一旦公司的经营有问题,就要走人。或者认为未来增长空间有限,也要出货。
巴菲特在07年赚了五六倍卖出中石油就是一个好的案例。
(2)重组估值
重组估值,不是我的研究对象。但我觉得大家可能有兴趣。
(3)相对估值
还有相对估值,其实也并不是我研究的重点。刚好有一个朋友做了分析师,有时候向我请教,我就帮忙总结了一下。相信在座很多人,可能经常捕捉热点进行操作,可能也会感兴趣。
所谓的相对估值,它的特点是不在乎公司的好坏,而是在乎公司是否在中短期能够上涨。它现在是券商和基金主流的估值方法,讲究的是资产配置、板块轮动、博弈。
当然他们也做基本面分析,但不是最重要的,它的核心是敏感性分析,对经营指标、行业政策、经济指标(利率等)、资金喜好等,进行一些敏感性分析。
我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大家开拓一下思路。
a. 总结一个行业里几类公司的盈利模式,各种模式之间的优缺点,核心的几个经营指标是什么。
对一个具体公司,什么经营数据的变化,可能对他的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说连锁店的商业和百货类的商业,最重要的营运指标是不一样的。
地产公司,它的地储备和土地成本,对业绩的影响很重大,对股价影响也很敏感。
对网游类的公司,ARPU值、平均同时在线人数这些指标,就很敏感。当这些营运指标出现比较大的变化的时候,就需要你非常认真去关注了,可能会引起股票价格的比较大的波动。
b. 行业政策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比如行业标准、出口退税、税收政策的变动,对公司影响是怎么样的,哪些公司会受益,哪些公司不太好,提前要做好功课。
c. 宏观经济指标,例如利率上调对公司的影响。
简单而言,对负债率高的公司影响就比较大一些,对轻资产低负债的公司影响就会小一些。
d. 资金偏好的敏感性。
讲几个例子。一是市值,小市值的公司比较容易受到资金的喜爱。
在中国,中小板、创业板的估值比一般A股公司的高一些,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市值小嘛,我认为这是合理的事情,但也不能过高;
二是机构持仓的比重,如果机构持仓某只股票比例已经很高了,那么股价再涨就难了,如果持仓比例比较低,才容易跑出黑马;
三是在行情反弹的时候,行业内估值相对比较低的公司,比较容易受到资金青睐;
四是有代表性的新公司的IPO,其定价会影响已上市的同类公司,等等。
e. 一些公司经营情况很糟糕,股价很低,这种公司往往是敏感度很高的公司。
它经营方面稍稍有改善,就可能对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同进也存在一些重组、收购和资产注入的可能性,容易成为黑马。
f. 高度关注公司的增发和回购。
g. 关注管理层激励
公司业绩是很容易受到操控的。我们要认真研究管理层激励的具体条款。它可能会对公司的未来业绩有所指引。
还有更多,希望大家不断总结。
此外,对于一个分析师,他的中心任务是持续地系统性地寻找黑马和回避风险,我们可以做两个测试和一个评估。
第一个测试叫股价强弱测试,还有一个是好消息坏消息测试。它们的理论模型是这样的,叫内部消息泄露模型,或者叫老鼠仓模型。
比如说一个公司已经公布季度业绩了,三个月之后才会再次公布业绩。我做一个假设,这三个月里面公司没有发生重大的事情,行业方面也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事情。
那么在这3个月里,能影响股价波动的,应该只有大盘整体的走势。三个月内股价的波幅减掉股指的波幅,按道理应该是一条直线,对不对?
但是情况一般并不是这样的,往往有波动,甚至大的波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发生了内部消息泄露。
一些内部人,比如说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或者销售总监等,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消息就这样泄露出去了,他的亲人,或者好的朋友,或者一些关系较好的基金经理,就会不断地买进或者卖出,导致股价有所波动。
股价强弱测试:就是周期性,如一周或一月,对同一个行业里的一批个股,或者找一批最有相关性的个股,比较彼此走势的相对强弱。
如果发现某个公司股价持续相对走强或持续相对走弱,作为分析师,应该打个电话或登门拜访了解一下情况了。
第二是好消息坏消息测试:就是当公司遇上好消息或坏消息时,对它的股价表现进行打分。
例如政府出台了一个地产利空,地产公司平均跌幅在5%,但某个地产公司只跌了1%,甚至还涨了,那就给它打个很高的分数。
或者,公司公布了一个重大利空,分析师猜测应该会下跌5%,但是它只跌了1%,甚至还上涨了,那也给它打个高的分数。如果这种情况持续的话,可能是由于公司经营方面起了某些变化,那么分析师就应该关注了。
坚持运用这两个工具,因为都是可以量化的,可能有助于系统性地分析公司情况。
另外,可以进行一个分析师评级评估。有份量的分析师对公司股价走势的影响会比较大。我们要了解他们是如何估值的,主流的估值模型是怎么样的。我们要分析其平均预期,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共识。
自己研究这公司后,如果发现公司业绩比市场共识要高得多,那可能是一个好的买点;如果远低于市场的共识,那就是一个好的卖点。
另外,如果发现很多分析师高度一致看多或看空的时候,往往是好的买卖点。
小结
现在我想做一个小结。市场里有很多种投资理念,每一种都有成功的案例,都有可取之处。我所坚持的理念,和大家分享一下。说简单也很简单。
首先,分析宏观周期,每三五年就是一个经济周期。我们要耐心观察;
其次,制定十分苛刻的选股标准,耐心等候合适的买点;
最后,既然公司是无所谓估值的,我们要和市场若即若离,关注市场的情绪。
投资的境界
和做人一样,投资也是有不同境界的。巴菲特的境界很高,高山仰止,我们应该有信心见贤思齐。
有一天我看《庄子》里的《庖丁解牛》,豁然开朗,觉得我们做投资能达到的境界,原来和庖丁没有分别。
《庖丁解牛》故事很精彩。文惠君要找庖丁讲讲他是如何解牛的,为什么水平如此之高,听完之后,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说,宰牛之初,“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下刀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我的理解是,任何事物都有脉络可寻,对每一个重要节点,都要认真把握,掌握其规律。
例如投资,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宏观面、波动性、公司经营、估值体系这些节点都很重要,我们要全盘考虑,发现规律。
普通屠夫宰牛,一个月就要换刀,好的屠夫宰牛,一年就要换刀,因为他们总是猛割猛砍,当然刀很容易就折了。庖丁不一样了,十九年了,一把刀没换过。
他说,“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他对骨头关节这些地方,不是一轮猛砍,而是用非常薄的刀,游走于“有间”(空隙)之中,自然游刃有余。
我的理解是,投资是件很寂寞的工作,很多时候是自己对自己心灵的拷问,会遇到很多困难,股价的涨跌,也会对我们的心灵产生很大的压力和影响。
我们要力争发现一些重大的趋势,包括宏观面的、或者公司经营层面的,在困难堆积如山的茫茫前程中寻找一条坦途,尽可能回避一些非常痛苦的选择。
垃圾堆里找黄金,非常困难;大势很不好,有些聪明人横刀立马,火中取栗搏反弹,很不容易;
巴菲特一位很有智慧的好朋沃尔夫曾教育巴菲特:“沃伦,如果你在一个黄金堆里找一根黄金做的针,那么找这根针就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可是看一看周围,到处都是拿着放大镜去寻找这根针的聪明人。
简而言之,我们要去挣一些容易挣的钱,不要去挣一些很难挣的钱。容易挣的钱呢,容易挣很多倍。很难挣的钱呢,即使我们很努力,付出非常多,但还是很难挣钱。
庖丁解牛毕,“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这种感觉太好了,有志于投资的各位,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达至庖丁的境界。

推荐阅读

[h1]比董明珠还传奇!这个贫民窟走出来的少年,15年奋斗逆袭成为5.6万亿帝国掌舵人![/h1]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雪球APP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2
帖子:54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