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别P2P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半月谈   2019-12-29 01:56   1778   0
盛极而衰,曾经风靡一时的P2P理财,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以前买过或是关注过P2P理财的人会发现,一些曾经熟悉的P2P平台,在过去几个月里都已经大规模清盘,很难再买到理财产品。即便有些可以正常登录的P2P终端,其平台上的理财产品也是屈指可数,能够买到的金额也很有限。


相比去年的“雷”声轰鸣,今年P2P行业显然“寂静”了许多。但这寂静之下,活着的平台越来越少,整体规模日渐萎缩。


今年暑假,“网贷一哥”陆金所宣布退出P2P市场,更是让很多投资人“梦碎一地”,彻底“死心”。


过去几年,P2P行业的口碑急转直下,屡屡出现提现困难、延期兑付、平台创始人卷款跑路,导致投资人血本无归的极端事件,P2P几乎成为金融诈骗的代名词。


要知道,就在一年前,中国P2P网贷交易额还是全球最高。


P2P在中国,是一个金融创新的神话,只是“篇幅”过于短暂。从2013年到2018年,短短5年间,P2P就完成了一个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轮回。






是什么原因让P2P市场迅速萎缩,从“爆红”走向“爆雷”?


有人认为,是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与信用风险上升,导致P2P从“神坛”上走下;有人认为,P2P平台资金被肆意挪用甚至流向股市,触发了“雷潮”风险;也有人认为,是一拖再拖的备案制方案,以及严监管“降余额、降人数、降店面”的“三降”要求,让整个行业风声鹤唳,信心被消磨殆尽。


所有这些因素都在说着同一件事——P2P模式是脆弱的。一旦外部环境有风吹草动,必受影响。


从定义上看,P2P是英文Peer to Peer的简写形式,意为点对点的贷款平台。早在2007年,国内就已经出现了P2P模式,只是当时的影响力和接受度还十分有限。一直到了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让P2P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概念,并在此后的5年里,创造了快速扩张的奇迹。


P2P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整个社会的高度认可和政府的积极支持。


P2P属于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创新业务,它一只手牵着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另一只手牵着面临资产缩水压力的大量普通人,通过互联网这个渠道,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和普通个人的理财需求“点对点”对接。


“高光”时期,市场上多数P2P平台都能提供10%以上的年化收益,这种普遍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和绝大多数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让普通人最大程度上摆脱了银行的利润“压榨”,坐在家里面分分钟就能跑赢通胀。而小微企业也不用再看银行的“脸色”,通过P2P平台可以更加快速、直接地获得融资。


P2P天生具有普惠金融的属性,一经推开,备受追捧。再加上国资系、风投系、上市系和银行系P2P平台的出现,让投资者更加有恃无恐地大举投资P2P平台。


当时的P2P行业可谓如日中天。记得我在2014年旁听过某二线城市的P2P内部招聘会,当时招聘会现场坐着大大小小近20家P2P平台的负责人,有平台老板当场豪言“来了,就有一套房”,承诺符合要求的应聘者除每个月的高薪,还能额外获得一套当地老城区价值百万元的新居室。


在P2P红火的那几年,走在市中心的街区,经常能接到P2P平台“地推”的宣传单;去银行办理业务,总有年轻的推销员前来“搭讪”,推荐收益率超高的P2P理财产品;逢年过节,家长里短的聊天中,时不时能听到关于某某P2P平台的投资心得……


高涨的投资热情,让中国从2014年开始成了全球最大的P2P市场,并在随后的几年里,规模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P2P的总和。如此快速的成长和规模膨胀,让中国P2P出现了“泡沫”。


华尔街有句名言:“当鞋匠都开始和你谈论股票的时候,也就是该退出的时候了。”


说到底,P2P平台只是一个“金融信息中介”平台,并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吸纳存款资金,更不得参与非法集资,这是监管部门给P2P画出的“红线”。但过热的市场,让很多平台不甘于只收取双方的服务费,他们开始接触资金,开设资金池,把资金投向能更快取得收益的领域,默默地扮演起双方资金的担保方之一。


一些P2P平台严重偏离了初衷,花样繁多的违法交易行为在行业中蔓延开来。伴随着大量平台开始卷款跑路,P2P行业被不断逼入“窄巷”,并最终招致“史上最严监管”。


对于监管方来说,在有把握识别风险、控制风险之前,闸门不可能开启。对于P2P平台来说,要么扛着,要么退出。只有经过合规的风雨洗礼,证明自己是在严苛条件下可以生存的平台,才有为自己正名的资格。


现实残酷,前途漫漫,没有人希望这个行业最终走向消亡。


毕竟在通胀压力攀升的当前,在全球降息、国际金融动荡、国内楼市降温等多重压力之下,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能够提供两位数收益的理财产品。


未来,P2P行业也许会集中于个别优质平台,这个行业的规模也许会逐步下降到一个合理水平,并在该水平维持健康稳定发展。但涅槃后的P2P,必然将回归点对点小额贷款业务,坚守信息中介的“初心”,砥砺前行。


拜拜P2P!希望这次只是短暂的告别。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19年第10期
作者:潘晔
主编:孙爱东
编辑:寇伟(实习生)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70
帖子:14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