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学者呼吁强化加密货币监管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10-27 05:19   1278   0
加密货币在世界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美国脸书公司于2019年6月推出的“天秤币”(Libra)项目成为近期人们瞩目的对象。不过,该项目自公布以来不断受挫,不仅受到欧美多家监管机构的质疑,进入10月以来更有多家金融机构和企业宣布要退出这一项目。就此类加密货币会产生何种影响,因何受到质疑,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
谨慎对待加密货币巴黎综合理工大学金融经济学助理教授琳达·席林(Linda Schilling)对记者表示,支持开发全球性加密货币的人认为,如果有真实资产作为支撑,并设立专门的独立机构进行管理,这种货币将有助于降低国际转账成本,帮助没有银行账户或者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反对者则表示对加密货币的监管仍处于灰色地带,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极易被犯罪分子利用,且人们对加密货币的定义仍然存在差异,对其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因而应当谨慎对待发展加密货币的问题。有人认为,创造一种全球性的加密货币有助于建立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摆脱对一些在国际上通行范围较大的货币的依赖,削弱这些货币及其发行国经济状况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席林认为,成熟且受到欢迎的、私人发行的全球性加密货币可能会给国家的货币政策带来重要影响。尽管开发和支持利用加密货币的人可能是出于好意,但发展这种全球性货币可能会削弱各国央行对本国货币的掌控,影响各国的资金流动,危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可能侵蚀各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席林提出,当前,许多国家的央行表示,对新的货币形式持开放态度,欢迎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其自身也将努力进行货币领域的有益创新探索。但货币作为一种公共商品,与各国主权紧密相关,为了获得人们的信任并实现其关键的经济社会功能,加密货币需要获得独立、负责且有公信力的机构的支撑。
各国货币政策自主权或受影响意大利国际社会科学自由大学经济学教授皮埃尔保罗·贝尼尼奥(Pierpaolo Benigno)认为,货币很特别,它不仅可以被用做支付手段,而且能够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本国的货币和国家中央银行,并负责为本国的市场提供流动性。如果一个国家存在得到公认的、以数字加密技术为基础的全球性货币,那么在这个国家的国内市场中,这种货币也能够与该国的货币一样提供相同的流动性。此时就会形成一种局面,即各国货币均可以在这个国家内流通,全球性货币可以在所有国家流通。这会导致出现“加密货币政策同步”,也就是说在全球性货币的推动下,各国的货币政策管理机构设定的名义利率必须相等,各国货币之间的利率可能长期保持不变,管理机构将难以再奉行自己的货币政策或按照本国的需要设定利率。这让人联想到经典的“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政策、资本的自由流通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需要通过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来实现调控目的。但汇率必须是固定的这一前提,让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变得更加难以调和。贝尼尼奥表示,如果我们忽略不确定性因素,会更容易理解这一问题。人们持有本国货币时,这些货币,今天的10元钱到了明日仍然应该是10元钱。全球性货币如果要在一国范围内像该国自身的货币那样流通,就应该也具有类似特点。不但以其自身所表示的价值应当是不变的,其以该国货币表示的价值也应当是不变的,因此,本国货币和全球性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是恒定的。即要在一国国内同时使用本国货币和全球性货币,为了提供相同的流动性,就要求本国货币和全球性货币的收益相同。由于这个逻辑可以推广到所有的国家,这就会要求各个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不变,进而强制使得各国国内的名义利率也必须相同,各国的货币政策保持同步。虽然央行可以通过将本国名义利率设定为低于其他国家的名义利率,来增强本国货币相对于全球性货币或他国货币的吸引力,但是如果各国都试图通过采用这种手段来寻求摆脱全球性货币的束缚的话,那么一切又将回到原点。而如果央行采取提高名义利率的措施,其货币就会无法在本国通行,使得只有全球性货币才能在其国内流通。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央行就难以发挥其作用,并且可能将自己置于难以预测的危险中。席林提示说,如果全球性货币是由私人财团针对一篮子计息债券发行的,那么情况会变得更加严峻。该财团会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极强的货币,两者就有相同的回报率。政府的资金可能会被同样能够提供流动性,但是会带来正收益的全球性货币完全挤出。席林和贝尼尼奥呼吁,与通过互联网进行商业活动和收集信息一样,阻止全球性货币的创设和对其进行监管,都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有关机构需要注意到此方面的问题,并尽快开始研究应对举措。
精彩推荐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中国外交价值观的思想历史渊源
从新中国70年历史中汲取力量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名单公布
我国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科学·艺术·人文:走向“三位一体”的国际关系学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责任编辑:黄琲  排版编辑:黄琲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5
帖子: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