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80年后中国农民生活的变化(之一)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月是故乡名   2019-7-28 23:14   3569   0
没关注?伸出手指点这里---




《江村经济》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1910-2005)的博士论文,写的是1936年作者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现属苏州市吴江市七都镇)一个多月的调查。

开弦弓村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在太湖的南边,和我们的乡村在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书内插图
《江村经济》1939年在英国出版,到现在过去了整80年,差不多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本书,一来文章所述虽然是80年前中国乡村的社会面貌,但是于我来说并不十分陌生,甚至在很多部分仍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二来这个博士论文写得很易读,我甚至觉得我的父辈读起来会比我这个“博士生”对这个“博士论文”理解得更深刻。

《江村经济》是我看的第二本费孝通的书,第一本是《乡土中国》。薄薄的一本,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看的,印象非常深刻。寒暑假带回家后一直向我爸妈鼓吹,推荐他们看,但是好像到现在还在积灰尘。关于鼓励我爸妈看书的事情也是个有趣的话题,我有一次假期在家买了《平凡的世界》看,那可是厚厚的三大本,110万字长篇小说。看完也跟我爸妈说有多好看,没有回音,最多跟我说,“嗯我知道好看,上班没工夫看啊,现在眼睛也不行了,看一会就累”。直到一两年后,小说被翻拍成了电视剧,又是一个假期回家,我说那几本书怎么不见了,我妈告诉我借给厂里的同事看了。。从无人问津到书籍传着看,真是要感谢电视剧!

总而言之,我觉得《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这两本书,都十分贴近苏南农村的文化背景,只要开始看,就很容易看进去。借着刚看完《江村经济》的兴头,我就先说说80年前后在我这个农村里长大的年轻人看来我们苏南农村的生活有哪些变和不变。

在这里小字再次向我爸妈安利这两本书。。

正文才要开始。。。

一 圩
圩是土地单位,当地人称一块环绕着水的土地为一‘圩’。每个圩有一个名字。圩的大小取决于水流的分布,因此各不相等。
月城有个“马圩”。按在线新华字典,“圩”是多音字,念wéi的时候表示防水的堤,另一个读音是xū,意为集市。百度百科还有一个读音念yú,凹的意思。土话里我们一直念马圩(yú),《江村经济》的引文版本里,也是用的yu音,虽然我觉得按字意应当是念wéi,不过习惯了也就无所谓了。除了马圩,我奶奶经常念叨她的什么什么圩的菜地,所以我觉得80年前,大概我们村里也是这样,一个村占着几个十几个圩,每一家每一户的土地再从一块块圩里分。
当然,80年后的现在,农村的土地情况经过了一些变化,光是我这20年来经历过的,就有比如租用大家的菜地,进行比较成规模的葡萄种植,比如有一些比较分散的村子进行了拆迁,宅基地没有了,补贴镇上的公寓等等。什么圩什么圩的可能就只在奶奶辈的记忆里了。

二 本地人和外地人
人们并不认为所有住在村里的人一律都是本村人。如果问本村居民,哪些人是本村的,我们就会发现当地对于本村人和外来人有着明显的区别。
我生活的村子里,只要是江阴以外的,都带着个“外地人”的“称号”。我觉得可能是方言的原因,江浙一带的方言比较特别,就江阴来说,高中我们宿舍的同学分别来自澄江镇、南闸镇、新桥镇、璜土镇、长泾镇、月城镇,熄灯后有时我们用自己的方言聊天,常常都会鸡同鸭讲,然后笑得不能自己。甚至我小学去镇上上学,刚开始都有点听不懂镇上的土话。对于“外地人”来说,要学说村里的土话就更难了。我发小的妈妈是重庆人,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到吃晚饭时分听到她喊女儿的名字还是一下子就能和土生土长的土话分别出来。
不过近几年随着村子和外界的交流,普通话已经逐渐在中老年人当中普及。家里娶了“外地” 媳妇,儿子先习惯了说普通话,然后孙子孙女一上幼儿园,回来一口叽里呱啦的普通话,惹得奶奶们赶紧也学起了普通话。年轻人在外面工作的多了,回家来也经常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有一次在镇上的公交车里碰到邻居的哥哥,一下子他用普通话跟我打招呼,把我难受了好久,我这个90后中年人还是觉得土话有意思。

三 养羊
新兴事业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养羊。……镇里新开了一家店铺,收购羊胎和新生的羊羔。……羊圈已变成了住家普遍都有的附属建筑……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可太兴奋了。我家里没有养过羊,但是我外婆家以前屋后面就养着羊,前年在外婆家附近的邻居家也还看到后屋的羊圈和羊咩咩。

80年,却好像和20年的情况很相似。当然,关于养羊还有更多的成因、影响,这一期就先写到这里,下一期再见!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5
帖子:1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