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韭菜到成熟的投资者3| 长文原创 丁解牛

论坛 期权论坛 区块链     
丁解牛   2018-11-20 23:33   3260   0
            文/丁解牛 (文章原创版权,未授权请勿转载。联系个人微信号:dingjieniu06)
为什么一入场就买买买?
这其实是一个现象。
大部分人进入投资领域,很少会遇到合适的领路人,教导你如何正确的投资,合理的承担风险。
我们更多的是凭借本能。
1.买买买——羊群效应导致的行为模仿

y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这个现象虽然很多人知道,但是在生活其实随处可见。
比如,大家众所周知的千团大战。
当时最疯狂的时候,只要是一个团购概念,团队差不多,然后就可以拿到投资。
整个投资人比市场更加癫狂。闭着眼往里冲。
直到现在,依然没怎么改变过。比如,当下的区块链热点,依然有一堆投资人闭着眼往里冲。直到熊市一来,大家好像突然之间都冷静了。
核心的原因是羊群效应能带来「安全感」。
在马斯洛需求里面,安全感是排名第二的需求,仅次于生理需求。
我们进入群体,甚至会自发压制自己的惯性行为。这其实是一种进化的本能。我们不想变得太过于特立独行而被群体遗弃。
比如,进入区块链领域,你会发现跟人聊天,他会自发的把你归为买过数字货币的,没买过数字货币。大家都买过数字货币就会自发成群。
听起来特别不可思议,但还是强调这是一种本能。
比如,在1968年有一个烟雾房间心理实验:

烟雾实验2.JPG在实验中,被试们被要求坐在房间里,过了一会儿,从房门的缝隙中缓缓渗入了烟雾。
在第一组实验中,被试单独坐在房间里, 发现有烟雾进来之后,大多数人很快就作出了反应, 试图开门查看或者是寻找工作人员。根据数据,75% 的被试作出了反应,平均反应时间为 2 分钟。
然而,在第二组实验中,每次房间内的人数为 8-10 人,其中包含了充当“托儿”的工作人员。当烟雾渗入房间之后,大家都看到了烟雾,但是 大多数人看别人没说什么,自己也就不管了。 偶尔有人向大家提出烟雾的问题,“托儿”会跟大家说“没事”。
于是,这次实验的结果是: 只有 10% 的人会坚持自己的看法开门查看或者是寻找工作人员,大部分人选择了随大流,继续待在充满了烟雾的房间里。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一进场必然会买买买。
基本上触发一个人接触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往往都是看的媒体新闻,要不然就是身边的朋友。而这两条路径,大部分反馈的都集中于「赚钱」。估计除了少部分真正的黑客小圈子,是因为技术本身的突破性,而接触这个。
这就决定了大家的第一反应,其实就是买买买。感觉不要错过赚钱的机会。
即使去研究了,收集了信息,也只是强化了买的动力而已。
最终结果依然会是:买买买!!!
2.反身性原理导致的自我实现
很多文章提到羊群效应,基本都是用的批判的观点。
动不动就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啦,人云亦云能力之类的。
但实际上人与群体的关系进化成这样的状态,原本就是为了适应环境的。而且这种本能其实在大部分时候都是有效的,只是在少部分的场景中,会失效,甚至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比如,一个明知道是旁氏骗局的项目你到底做不做?
这里往往会产生一种分化:
一种就是经常讲的,看到别人赚钱,自己也涌入进入,想要赚钱的人。这些人里面有的知道是旁氏骗局,而大部分人其实根本看不出来这个项目是旁氏骗局。
另一种就是坚决不碰的。而且把这种决策上升到了道德洁癖的程度。动不动就提别人是在吃「人血馒头」。但是到底边界在哪里,变成了一种极度的泛化。
但实际上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参与,但是真能做到止损的人。这其实是一个看似刀口舔血的选择。
比如:
当时在P2P刚开始在国内兴起成为热点的时候,有个做金融的投资人就仔细分析过这种模式,发现这个模式根本无法解决风险问题。也就是无法比正规的机构在控制资产端的风险有更好的方法。
但是他研究来研究去,发现这个市场的投资机构就是在疯狂的投。
从当下的结局来说,他肯定是对的,但是正确的认知判断,不会让他赚到1毛钱。
他当时的选择就是马上投了很多的P2P,在项目后续的融资轮次中,逐渐退出了。赚了很多钱。
如果用道德的眼光审视他这种投资逻辑,很多人会骂他的。一点都不道德。
但实际上,如果他的认知不到位,看不出来,然后也投资了,然后在后续轮次也退出了,这时候往往就变成了丰功伟绩。
很多媒体都要把这个人夸到天上去了。觉得真是是神操作。
只是你根本无法区分出来,这个人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这个项目是旁氏骗局。
这才是这种局面里,最惊悚的地方。
如果用道德的尺度去衡量,你根本无法分辨出来,对方的这一波的行为操作,到底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
就跟币圈也有一些项目,整个团队没有割韭菜的动机,也没有割韭菜的操作,但是实际产生了割韭菜的效果。那该怎么用道德如何去评价呢?往往只会陷入混乱的认知而已。
为什么第三个选择会有效?
原因其实就是反身性原理。
简单来讲,就是参与者自身的观点和认知,本身就干扰到了市场的价格,两者会互相产生作用。并非完全独立。
一个旁氏骗局项目,A认知到了它的本质是旁氏骗局,但是更多的参与者其实并没有这种认知。
然后这个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裹挟的作用。
少数A根本无法影响到项目的发展。
很快由于这个项目的赚钱效应,叠加上羊群效应,整个项目就开始起飞。
这时候的A其实是被打脸的状态。
然后根据这个项目的发展速度,会让A持续被打脸。
直到整个市场的A观点改变,加入到这个项目中,变成了最后的绝响。
也就是所谓的流动性枯竭。
能参与的人都参与了。然后突然发现,没有了接盘的了。
再发展就开始往下走,只能跌落。
所以,真的能赚到钱的人,是能理性认知到这个过程,并提早下车的人。这个其实也是巴菲特讲的,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的要点。
第一种人,是经常被调侃的韭菜。
第二种人,就是理性过头了。
第三种人,才可能在投资市场真正赚到钱的人。
在具体走势上倒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定性指标,就是你发现市场里大部分人都在赚钱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单边走向,这种情况下是风险最高的。也就是市场上没有了空头,只有多头,代表了市场正处于最危险的情况。
「免费」下载7份顶级区块链研究报告→关注公众号:区块链报告白皮书(ibaogao) 自行下载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
帖子:8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