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4厂,南京初代码农的荣光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南京生活研究所   2019-6-9 23:24   3852   0


南京码农也是有变迁史的。

现在一提南京的码农,就是软件大道,就是秃头格子衫边框镜和优衣库爆款。即使身处拥挤的一号线,你也能立刻分辨出码农的独特气质。

若是时光倒转40年,就能看到南京最早的一批码农,在734厂,他们不需要头秃,也很强。




734厂就是南京有线电厂,主业是电子产业,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电话厂。

当时的734是个绝对硬核的工厂,一直在生产通信产品,早期生产电话机、交换机,后有载波机,60年代更是开始研发计算机。

秃头码农的生产力是无限的,734厂真的生产出了江苏首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80年代,当神州大地第一批果粉接触上了Apple II电脑,734厂又借鉴着生产出了“紫金”电脑,火爆程度可想而知,与北京长城、上海东海、山东浪潮形成当年国人PC品牌的“四足鼎立”。

换句话说,南京人都知道,现在南京码农的宇宙中心是软件大道。那假如时光倒退几十年,东井亭就是那时候南京码农的超级宇宙中心,全国都知名。




734厂的成绩与荣光也让它足以担负这个名头。

这里汇聚了五湖四海来的学霸——南京工学院、南大、清华、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正是这些天选之子一同努力呈现出了当年的荣光。

因为足够牛逼,工资自然低不了,曾在厂里工作的老王说自己1993年跳槽过来,工资从两百涨到三百,再过两年又涨到六百。

等到他2000年离职已经拿上了三千多块的月工资,那时候编制内的教师工资也就千元上下。

20年前的工资水平和所长这种码字社畜差不多了,自然惹人艳羡。




不仅如此,734厂还有自己配套的厂区、宿舍楼、家属楼、子弟学校每到下午16:30下班时间,街上的大喇叭就会放歌,那些员工的孩子就扒在床边,等待英雄归来似的。

当年最幸福的记忆莫过于六一节领着食堂的小蛋糕,穿过门口的紫金大酒店,去对面的大礼堂放上一场电影看。

从734幼儿园到734小学734初中734高中,有些人兜兜转转几十年,也没能从这里离开。




734厂由柔弱走向健壮,再由健壮走向衰亡,这是它必然的命运。




后来的734厂消失了。

从灯光球场到资金小店,从五栋大楼到甲乙栋,从紫金招待所到食堂,全部拆了个干净。




2012年,复地新都国际的楼盘拔地而起

高档住宅小区的底商有了宠物美容、咖啡厅、美甲店,各种配套设施和饮食商户都齐齐整整,小市街道的综合服务中心也坐落在这片新建筑群中间。




734子弟学校不再,再也不用为了霸占乒乓球桌而卡着下课铃冲刺了。

如今紫金大地双语幼儿园、励志实验小学门前都是接孩子放学的人。




东井亭社区就是当年734厂的家属区,老厂人的后代有些搬去了城里,但老734人对这里仍是流连不舍。




偶遇一群原先734厂的老人和修鞋匠聊天,几个老南京一聊自己的厂就刹不住,升C调跟吵架似的,把鞋匠养的八哥吓得直蹦跶。




吴爷爷是以前电镀车间的,一提起来734厂就激动:“734厂拆得一点儿都不剩赖,就剩这两排梧桐树是留下的遗产。”

大爷一边讲一边对着漫天的梧桐絮指点江山,“以前厂里头还配备澡堂子、足球场、食堂、大礼堂……什么都有!现在好哦,什么都么得了!”

东井亭的梧桐的确粗壮,这些树几十年来都矗立在这里,见证着沧海桑田。




这批老员工心里的骄傲并没有随着734的消失而散去,反而更爱把那时候的丰功伟绩挂在嘴边——

聊那时候的福利、聊和714兄弟厂的合作、聊那时候东井亭的旧光景。




和邻里话家常,没两句就又开始回忆那个属于自己的光辉年代了。

现在的东井亭,有着自成一派的悠闲。

几十个老人闹嗡嗡地聚在小广场上,下象棋的老大爷一脸故作高深的犹豫,打扑克的大爷热爱撸袖子打赤膊。

更多闲来无事的人在一边观棋不语,一局罢了才和着棋手长吁短叹,走远了还能听到悠长的“哦豁输咯!”“哎哟不要再跟他打咯,他们一伙的哎!”




大爷钟爱竞技,大妈热爱择菜。迎着灼热的日光,约上小姐妹背靠背择野菜,择完了就在人群中揪出自己的老公,巷口买几块烧饼回家。

有时候晚上会放露天电影,坐在小马扎上,感受属于夏夜的闲散与舒坦。




在这里安营扎寨几十年的美食,已经不再是一家店那么简单,而是成为东井亭人生活的一部分。

那些抓住了老734人胃的美食,几乎都是坚持手作的小店,店家做习惯了,邻里也吃习惯了。




小角馒头不得不提,在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里,门头已经被冲刷得没了色彩。




只有老板娘一个人在屋里头忙碌,仍旧坚持手作,和面、揉面、蒸馒头。蒸好的馒头分成玉米的和原味的,都被罩在布下头,拿出来还是热乎乎的。




8毛钱一个的价格不为伊人改,就意味着它脱离了市场的大趋势,说白了,不怎么赚钱。




老人都是十几二十个买,所长混进老人堆里,捧了个热乎的玉米馒头离开。一口咬下是无法忽略的玉米香气,带着淳朴的清甜,不似平时馒头的绵软,反而嚼劲十足,边缘被锅炉烘烤的酥酥脆脆,真的是喷香。




配碗隔壁的豆腐脑,就是东井亭人近半世纪来,俯首皆是的暖胃早餐。




边上的小鸡鸣汤包馆开了三十多年,门口的笼子里还有些不会扑腾的小鸡仔,引得小孩儿直闹着要玩儿。




每到饭点,对面的学生和小区里的老客倾巢而出。一笼小笼包一碗馄饨,从小吃到大,从3块钱一笼,吃到10块钱一笼。




汤包卤汁偏咸口,送的蛋丝汤正好解了腻味。

门口的大煎饺在油锅里滋啦滋啦,旁边沥干了油的饺子金灿灿的,一口下去能发出脆响。




陈阿姨的粽子摊在晒太阳的人堆里。不只在端午前后赶趟出,而是每天都在同样的地方摆摊。周围的邻居早已熟悉她的习惯,早早地就搬椅子过来等着和她唠嗑。




把荷叶凹出斗状,舀入一半糯米,放入一枚油汪汪的蛋黄,和一大块卤透了的五花肉,再舀上一半糯米封口。

回家一蒸,肉味儿裹挟着荷叶的清香,熏得人脑子发昏。




边上的铁桶里盛的是糖芋苗,6块钱一碗,满满当当的芋头也算值回票价。可惜甜味过剩,桂花的清香极少,有些齁腻。




按老周的话来说,巷口的启明大饼就是734厂的披萨店,你光是路过就能闻着味儿;你闻到味儿了,你就想买。




面饼擀的层次分明,芝麻薄薄一层,葱油揉的均匀,每一口都带着芝麻香和葱香。不管是酱香饼、鸡蛋饼、葱油饼都外脆里软,想着第二天当早饭,但都以失败告终。




曹记大碗皮肚面的生煎包、社区门口的凉皮、清真牛肉锅贴、好再来菜馆的家常小炒……

虽说手作小吃有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匠心精神,但这些都不是山珍海味,来吃的人也称不上食客老饕,但就是好吃,吃着舒坦。




时光流转数十年,东井亭的生活从人人艳羡,变成了城北默默无闻的寻常巷陌。

734这串神秘的代码,在南京这辈年轻人看来无比陌生,它的荣耀甚至也已经被时光的洪流所冲淡。

但对734人来说,734,是厂。

734,也是家。而没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家了。




END
作者:发条丸子
摄影:发条丸子
老照片来源于西祠@文流福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商务合作  17372756764(羊羊)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