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如何看待国家发改委声明“严禁城里人购买农村宅基地建别墅和会馆”?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卢瑟经济学之安生杂谈   2019-6-9 21:30   1139   0
1、次条首播《小白兔的故事》,这次是《神枪手》,以后不定期更新。
2、学会含泪微笑,努力活着,很重要。


3、许多人没有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什么意思。他们疑惑,这些社会现象怎么都用贫富差距解释?事实上,不止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整个社会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所以,所有的社会现象归根溯源,都必然能从经济基础上找到解释。那么在以一个贫富差距悬殊为主要经济特征的社会,各种社会现象,必然与悬殊的贫富差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4、最近看近代史,看到八里桥之战。这场战争,有其历史必然性。英法有备而来,寻衅滋事。满清外强中干,但不认怂。双方对谈判结果预期相差太大,只有用暴力充分交流一次,才能消除分歧。


赢了,英法联军撒丫子滚蛋。输了,圆明园不见不散。


5、《火烧圆明园》里有一个清军军官,一直挥舞龙旗,引导骑兵冲锋,最终牺牲于侵略军的炮火。那个军官是蓝顶子,三品或者四品,大约相当于少将或者大校。为他惋惜。估计是杜撰出来的人物。不过,也是无数英勇战争为国捐躯的爱国官兵的化身。


***************************************************
**************************************************
https://new.qq.com/omn/20190507/20190507A01I6P00




谢邀。

目前看,这条政策的初衷,

一是为了支撑城市房价——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国的土地价格,实际上相差悬殊。农村的农业用地被规定了用途,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之中的宅基地被规定了使用目的和使用对象。所以,才能支持国内城市住宅用地价格赶英超美,碾压日本。

上班的年轻人未必会离开大城市,但是老年人、控制实体投资规模有闲钱不知道怎么投资的的中小企业家就不知道会怎么选择了。

市场之中,平白无故增加了供给,需求资金变化不大的话,必然引起价格下跌。这是基本常识。

大量资金如果流向农村,那么城市的房价显然难以支撑,更不用说股市了。

二是为了保护粮食安全。
在改革过程中,要严格守住土地所有制的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不能把集体所有制改没了、耕地改少了、农民利益受损了。
粮价低迷,房价暴涨。种田之利几何?盖房之利几何?

“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相差这么高的利润差,城市资本下乡,怎么可能不利用耕田盖房?至于怎么挖门盗洞钻空子,那就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了。

我们往往被良知和道德束缚了想象力。

前一段的严查的大棚房,外面看着是大棚、设施农业,里面精装修。

三是怕出现农村大地主。

在改革过程中,要严格守住土地所有制的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不能把集体所有制改没了、耕地改少了、农民利益受损了。
一方面,人口从农村净流出,向城市净流入。农村土地对他们失去使用价值。

一方面,农村宅基地也好,耕地也好,都不能进入主流的土地市场。

在一个需求者不断减少,供给者不断增加的分割市场之中,商品价格必然下跌。反之,价格必然不断上涨。

所以,农村土地价格之低,在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看来,简直低得令人惊愕。

如果不限制购买数量,卖掉几套一线房产,套现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成为内陆地区的庄主,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这些人将形成一个新的阶级,人数不多,拥有的土地数量却很多,自然拥有强大的经济理论,进而获得政治力量。

如果这个进程付诸实施,就是土地的私有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土地一旦大规模私有化,后面会发生什么,不展开讲,大家都懂。

曾经有人问过一个问题:“假如现在的国企突然性质变了,成了私企,没有国家后台了,这些企业能存活多久?”

我当时的回答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这个问题应该问的是,如果现有的国企全部私有化,现有的上层建筑还能存在多久?”

所以一定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而绝不能少数人个人所有。

四是怕大批失地农民集中涌入城市。

历史上,英国圈地运动之中的失地农民,失去了退路,只能任资本剥削。

这个话题不展开讲。你懂的。

以上,是制订这项政策的初衷。


当然,制订实际效果就是另一回事了。

初衷如何,应该怎么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际操作中会如何?

或者说,应然不是我们关心的,我们关系的是实然。

实际上,农村人口的流失,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经济资源集中在城市,初次分配也有利于城市,农村人口必须进入城市才能找到就业机会。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产品价格低迷,农业生产日益规模化,农业不再需要这么多劳动力,也养活不了这么多劳动力。第二、第三产业,必然集中在城市,农村的富余劳动人口,想挣钱就要进城。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减少到一定程度,各种公共服务因为没有足够的服务对象,也无法维持。且不说餐饮、理发、娱乐、购物中心这些需要大量消费者的行业,教育、医疗、交通、通讯,甚至邮政(快递)等服务,必须形成规模,才能实现分工,以足够低的成本,为需求者提供服务。人口少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上学难、看病难、交通、通讯不便和不包邮等诸多问题。

所以,人口流失的大趋势,是初期逐步减少,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会出现爆发性的加速减少。

年轻人不断进城,老年人留守,随着老年人不断作古,到一定程度后,留守农村的大多数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可以为自己购买私人医生服务、拥有多辆汽车,也不想退回到自给自足的前工业化时代,将不得不背井离乡。




不仅如此,当人口少到一定程度以后,法律也将荡然无存。

治安将迅速恶化,有枪、有钱的人,就是当地的规则制定者——在地广人稀的地区,比如当年的美国西部,今天的德克萨斯州,枪支是生活必需品,在那样的社会,是无法禁枪。除非武德爆棚,人脉广泛,否则在当地是很难生活的。

人口流失与经济衰退、基本公共服务短缺、治安恶化互为因果。人口流失促进经济衰退、基本公共服务短缺、治安恶化。反过来,经济衰退、基本公共服务短缺、治安恶化加剧人口流失。

随着人口流失,土地必然不断汇聚、集中。

所以,绝大多数的农村土地,最终必然流向某些人的手中。如果把城市人排斥在外,那么最终能流入谁的手中,是不言而喻的。你懂的。




所以,最终,一村的土地完全可能控制在两三个不大家庭手中。这两三个家庭,完全可能属于一个家族,家长完全可能是兄弟,或者父子的关系。

不仅如此,这些家庭获得土地的价格将非常便宜,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购买资格。

名义上,农村土地还是集体所有。实际上,两个或者三个家庭,也是集体。

19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时期,为市场需求生产单一作物,使用贷款的农民,很容易陷入债务危机,随后就是被迫流离失所,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不理解这一点的,可以去看《愤怒的葡萄》。

如果一个人失去住宅,又不能租到房子的话,在某地是无法生活的。所以,只要垄断了宅基地,就可以撵走自己想撵走的人口,控制其他土地不在话下。




只要是市场经济,只要存在经济周期,只要允许土地交易,那么就必然把农民从土地上撵出来。

担心的粮食安全、土地所有制、农民失地等问题都难以避免。房价也未必能支撑得住。

所以,良好的初衷,最终并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结果。无非是由这一部分人垄断土地,或者由那一部分人垄断土地而已。

不仅如此,实际效果还是压低了这一部分人获得土地的成本。

只要是市场经济,自由交易,就存在马太效应。强者制订交易规则,弱者必须接受。最终,必然是极少数人控制生产生活资料。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其实,允许城市个人在农村购买宅基地,拥有不超过自住面积的房产,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来说,至少有几点好处。

首先,是城市住宅价格会因为减少需求下跌。

其次,是农村宅基地价格会因为增加需求上涨。

再次,是城市人口下乡,增加对医疗、交通、通讯、邮政等公共服务的需求,可以延缓城市化进城,给那些不愿意进城的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又次,是增加当地对服务业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

最后,是减缓人口减少导致的法律失效的过程。

前两条可以增加进城农民的经济利益,后三条为留守人口创造条件,减缓人口流出。














不过,这显然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触动了谁?你懂的。

看过《国家破产之日》的读者应该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和社会中下层一起同舟共济的。比如,那个哈佛毕业的狼心狗肺的香蕉人高官,勾结IMF,强烈要求接受美国的条件,压低韩国劳动力的待遇。

再说,改善进城农民和留守农民的处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只要允许市场经济自由发展,就必然存在马太效应,那么出现最终的结果,就只是时间问题。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5
帖子: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