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贸易摩擦影响谁来买单?
中美双方互征关税带来了对彼此进出口商品价格上涨以及需求下降的影响,传统经济学模型认为,如果一方施加关税,其成本是由进口方和出口方共同承担,在具体测算时还需同时考虑其国内的进口替代性。在此前清单的梳理中,我们提到美方在制定清单时尽量避开了对美国消费者影响较大的消费品,目前剩下的3250亿美元未征税的范围内,消费品占比较高,且具有国需求较大、国际替代较少的特点。
在这里,引用美联储纽约银行的经济学家玛丽·阿米提(MaryAmiti)等发表的《2018贸易战对美国价格和福利的影响》(The Impact of the 2018 Trade War on American Prices and Welfare)报告中的研究成果:
通过分别以关税作自变量、美国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以及出口方价格的变化作为因变量构建回归分析,得出关税与出口方价格变化的系数仅为-0.003,而与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变化的系数高达0.95。换而言之,2018年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以高达95%的比例体现在了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中,并由美国消费者和进口商承担了。
而美国进口价格指数和通胀的相关性较高,若后续美国继续扩大征税范围,将极大的提高其国内进口的消费品价格,并推升国内通胀水平。
静态模型下,美国对2500亿美元中国出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将对其国内进口平均价格提升2.5个百分点,对应CPI上涨约0.7个百分点。若对全部中国对美出口商品加征25%关税,则将提升进口价格5.5个百分点,对应CPI上涨约1.54个百分点,美国加征关税对其国内通胀水平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