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与股票投资(上)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山羊财经   2019-5-25 15:13   951   0
01


为什么关注宏观经济


在《价值投资的五重境界》里面,我介绍了我对价值投资的理解。价值投资用企业价值作为投资的锚,从而避免盲目地追随市场的涨跌。同时我也提到了价值投资的局限性,以及为什么A股不太适合价值投资。简而言之,价值投资要投资优质企业、有护城河的企业,但是这样的企业在A股中少之又少。


A股3500支股票,僵尸股就有将近500支;十年连续盈利的企业大概有800家,但十年连续现金流为正的企业只有可怜的37家。中国知名的企业,因为种种原因,又都喜欢在海外上市,只给A股留下了一堆“老弱病残”。再加上中国的经济强烈受政策的影响,这些都导致了A股的周期性远远大于成长性。这就使A股的投资者不得不更加关注宏观经济周期。





这张图展示了恒生指数与中国GDP的关系(本文选择香港恒生指数作为中国股市的代表,而非上证指数,其一因为恒生指数的投机性相对较少,能更好地反映基本面;其二,恒生指数的编制更为合理,不像上证指数是个大箩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股市的走势大体和GDP的波动是吻合的,而且会略提前GDP的变化。不过,GDP这个指标“颗粒度”太大,GDP数据每个季度公布一次;如果看GDP做投资,那么“黄花菜都凉了”,我们需要参考更高频率的数据。


02
经济周期看投资


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GDP的“三驾马车”。如果拆解一下GDP,消费和投资占绝对大头,净出口可以忽略不计。大家都知道,发达国家的一般消费占GDP的70%,投资比重很小;但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需要大量资本积累,所以投资的占比比较大。投资占比较大,一直是中国经济颇受诟病的地方。不过,讨论这个问题不是本文的重点。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而言,消费要比投资稳定的多(见下图)——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消费增速呈稳定下降态势;但投资,在长期下降的趋势中,波动性比较大。所以大部分经济的周期波动都是投资贡献的,只要解释了投资的变化,就基本解释了中国的经济周期的变化。





我们用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替代GDP分项中的投资,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替代GDP分项中的消费,主要是因为这两者都是月度数据,公布频率比GDP高得多。不过有必要指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GDP中的资本形成总额是有差别的;但这种差别并不影响我们对周期的考察。


投资对经济周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得到佐证——固定资产投资的周期和利率的周期吻合得很好。利率的变化是观测经济周期的重要指标,这点无需赘述。





那么,投资是由什么决定的?按行业分解一下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是贡献固定资产投资的最大户,这三者加起来大概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80%,其余行业的投资只占20%。





近几年,制造业有放缓的趋势,基建的占比越来越大。制造业和房地产的同比增速大概在5%~10%区间,而基建仍在20%以上,直到去年“去杠杆”,导致基建的增速腰斩,这也是导致去年中国经济总体下滑的主要原因。今年一季度制造业仍在下滑,但房地产逆势走强,再加上基建有所回升,这便导致今年一季度经济有“复苏”的迹象。





如果说中国经济看投资,投资看制造业、房地产和基建,那么可以说制造业、房地产和基建就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考虑到制造业在萎缩,所以房地产和基建就成了重中之重。很多人说“中国经济就靠房地产”,并不是没有道理。我无意讨论这种现象的是非,从投资者的角度,最好接受事实并解释事实,无论它是否合理。


03
重点还是房地产


关于制造业,经济学中有个专门的名词叫“朱格拉周期”,即设备投资周期,或者说制造业的资本开支周期。2017年由于中国设备投资的重拾增速,有经济学家提出“新周期”的说法,认为中国开启了新一轮“朱格拉周期”。不过随着中央“去杠杆”,“新周期”还没开始就被浇灭了。


我个人是不太相信“朱格拉周期”这种东西的,原因稍后说明。所以关于制造业,我能说的不多,我不知道有什么可靠的理论能解释制造业周期。这里只想指出一点,从数据上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制造业投资周期和利率息息相关,可以说几乎同步变化,既不提前也不滞后。




我想原因有两点:其一,货币政策也会在制造业低迷的时候主动降息;其二,就利息的本质而言,利息本身是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的货币化反映,当制造业低迷的时候,即使没有央行调控,利息也自然会降低。

基建投资主要看政策,一般被用来作逆周期调控工具。预测基建投资的强度,只要看新闻联播就可以了。所以这里也略过不谈。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房地产投资。从研判股市的角度而言,房地产投资对股市走势的解释力度最强,和股市的关联性比制造业和基建都要大。看下面这张图,房地产开发投资几乎和股市亦步亦趋。





房地产投资是由什么决定的?根据华泰证券的研究《宏观视角看地产》,地产开发面积数据能够解释78.8%的地产投资变动。使用2002年以来的数据测算,“投资累计同比相关性由高到低分别是房屋施工面积(0.885)、房屋新开工面积(0.729)和房屋竣工面积(0.404)”。经验上,销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对房地产开发投资有一定指引作用。




但不管房地产销售还是新开工都对利率的变化很敏感,降息对房地产销售和投资都有促进作用(图中的利率是乘-1取反的值)。




由于利率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性的,可以说,房地产也是强烈受政策影响的产业。所以任泽平提出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任志强则回应中国的房地产其实是“长期看政策,中期看政策,短期看政策”。

04
货币金融的视角


观察经济周期的另一个重要视角是观察金融数据(融资和利率)的变化。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映像,实体经济的繁荣与萧条都会反映为货币的扩张与收缩,这就是货币经济的运作。货币如此重要,以至于弗里德曼认为经济管理者只要按照“单一规则”——长期维持稳定的货币总量增长率——就可以完全对经济实行调控。


我国的金融数据统计中,最广义的口径是社会融资总量(简称社融)。社融共包含四大项——表内贷款、表外融资、直接融资和其他方式融资;四大项里面又分十二小项。





四大项里面,贷款是绝对主力。12-13年的时候,表外融资曾出现大幅增长,一度引发管理层对金融风险的担忧。18年的金融去杠杆,使得表外融资规模大幅收缩,这是导致去年融资环境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贷款又分为企业贷款和居民贷款;企业贷款和居民贷款又分别包含短期和中长期贷款。








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就是房贷,16-17年居民中长期贷款迅猛地增长,就是火爆购房的结果。企业中长期贷款是经济景气度的重要指标,只要当经济前景想好的时候,企业才会积极扩张,也就表现为中长期贷款的增加。票据融资可以用来衡量融资松紧的程度,比如17-18年融资环境比较紧,票据融资一度转负,去年下半年随着政策放松,票据融资又重新增加。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贷款都去哪里了?从贷款余额来看,房地产和基建是贷款的主要流向,轻工业和重工业望尘莫及。这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是一致的,房地产和基建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绝对主力。





就金融数据和股市的关系而言,增量社融对股市有非常好的预示作用。增量社融大体同步于股市变化,并领先于股市。当然也有背离的时候,比如13年社融大幅增长,但股市并没有跟进,还因钱荒而出现了恐慌式下跌;再比如今年,社融数据大超预期,但股市反弹了一波后又掉头向下。





相比于社融总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周期更为明显。





部分社融和股市走势的背离,可以通过企业中长期贷款来解释。比如今年一季度,虽然社融增量大幅增加,但中长期贷款仍处于下降趋势,所以经济前景仍不明朗。再比如14年的牛市,从社融角度难以解释,但却可以从企业中长期贷款中找到根据。

至于股市和利率的关系,一般都认为低利率有助于股票估值的提升,高利率反之。但实际上,我国的利率和股市更多的是同向运动。





大部分时候,利率抬升的时候,也是股票上涨的时候。利率处于底部时候,往往是股票的很好买点。然而,持续的高利率也会压迫股票下跌,比如04年、11年、13年都是这种情况。

05
中国特色经济周期


经济学中有很多种经济周期的解释,有康波周期(创新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建筑业周期)、朱格拉周期(设备投资周期)、基钦周期(库存周期),近几年又流行产能周期、债务周期等等。但我觉得这些周期都不太符合“中国国情”。


通过对经济数据和金融数据的拆解,我们发现影响中国经济最大的变量就是基建和房地产。基建是政府的逆周期调控工具,房地产也严重受政策控制。所以,中国其实只有一种周期——政策周期。





经济学中的理论,库兹涅茨周期也好,基钦周期也好,说的都是市场在自由运作状态下所形成的波动。但是在中国市场从来不是完全自由运作的,如果政府认为房子涨得太快,就会主动调控,库兹尼茨周期还会存在吗?如果政府认为债务积累过多,就会主动“去杠杆”,债务周期还有用吗?


当然,政府的调控不能使周期消弭,倒是又加大周期波动的嫌疑。不过当政府强有力的“有形的手”干预经济活动的时候,自由市场下的周期波动肯定会被扭曲。经济调控的悖论就在于,政府会根据他掌握的“经济规律”进行调控,但调控的结果是,避免了原本应该发生的周期,却陷入了另一种周期——调控周期,或者称之为管制周期。改革开放初期有句话:“一管就死,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管”,如此往复循环。虽然今天的中国市场的力量已经今非昔比,不至于“一管就死”,但仍然能观察到这种“管制周期”周而复始地上演。


所以,中国会发生经济危机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经济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一个阶段,只不过是比较严重的衰退而已。我们熟知的西方世界里发生的经济危机,前提是市场自由运作——房价下跌,就让它跌,公司破产,就让它破产;房价下跌太多了,公司破产太多了,这就成了危机。但在中国这可能吗?如果政府认为房价下跌太多了,可以人为阻止它下跌(比如某些地方政府就出台过政策,房子降价出售要先审批);公司破产太多了,政府也会介入。经济危机还能发生么?


所以我认为“经济危机”四个字对中国而言就是个伪命题。中国的危机从来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管制危机”。中国的经济困难都是由于不恰当的管制——或者说政策上的失误——造成的。最近的例子就是去年一刀切式的“去杠杆”导致民营企业叫苦连天。


中国虽然“成功”地避免了“经济危机”,但中国经济仍有自己的问题。举个例子,通过对GDP增速的分解我们发现,代表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放缓,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房地产和基建。这种模式能支撑多久,确实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有一天基建和地产不再能“救市”,后果会怎样,这是政策管制能解决的吗?我不知道。




06
中国股市七年轮回?


很多人相信中国股市7年一个轮回,历史上2000年、2007年、2015年是牛市,相隔大概7年。还有一句顺口溜:“大牛之后是大熊,大熊之后是小牛,小牛之后是长熊,长熊之后是大牛。”


对于这种规律,我不置可否。不置可否是因为我既不能否定它存在,却也找不出什么依据支持它。美股也有类似的规律,大概7~8年会有一次衰退。只不过人家是7年熊一回,我们是7年牛一回。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股市的周期和宏观经济周期息息相关,而且中国的周期受政策引导居多。虽然七年一轮回看似一种规律,但每次牛熊的推动因素都是不一样的。2007年的牛市是经济过热,是盈利增长推动的;但2015年的牛市是因为经济衰退、利率下降,是流动性推动的杠杆牛市。这背后找不到一个一致的推动因素,而且这个因素会7年循环一次。政策上也不存在7年轮回的迹象。


但是不管七年轮回存不存在,我认为投资者不应该把投资决策建立在如此虚幻的理论上。中国股市的周期性大于成长性,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坏事是因为投资者难以享受慢牛的福利;但好处在于,研究经济周期的人会取得超额的回报。








(全文完)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