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证书所对应的方向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去考虑“先易后难”没什么意义,不代表简单的,你就要优先去学,还得看学这个是为了什么,不是嘛?
这几门考试里面,FRM, ACCA, CFA都不是国内本土的证书,CPA如果你指的是CICPA的话,从难度来说是CPA最高。在其余几个当中,我想重点讲讲CFA这个被诸多培训机构妖魔化到看不下去地步的证书(ACCA也差不多)。
我先引用我自己下面要讲的一部分,大家看看,感兴趣再向下阅读,不耽误大家时间:和一般消费品相比,证书类特别是CFA这类针对高端金融行业的,市场需求即便增加,也是增量(注意我说的是增量,不是增幅)有限,在这样的前提下,CFA的主办机构ICFA这样的号称“非盈利组织”的盈利性机构和以CFA培训为业务的培训机构的“利润”增长需求就没法与之匹配了,那么,在利益面前,他们会选择怎么做?并不难推理和理解。
当他们列举出“你看,某某公司某某部门,多少人里面有多少人有CFA执照、有多少人CFA三级”的时候,他们不会告诉你:1. 这些人是什么时候考出来的?什么时候成为执照者? 2. 这些人有没有CPA? 3. 这些人是在哪一年获得这些的?(越早获得含金量越高) 4. 这些人最终拿到好的工作offer,CFA这个背景起到的实际影响到底多大?(也就是相关性) CFA早已不是当年的CFA!为什么?
“CFA是金融业的敲门砖”,这样的声音从我多年前还在投行、PE的时候开始已经迅速在变弱了,但是却发现在没入门金融行业相关细分之前的学生们和一些职场人士,时至今日,还在把它当做“重量级”敲门砖......
看到各类财经培训机构铺天盖地的对CFA“妖魔化”的包装,每年又有数以百计甚至上千读者和学员来问我关于CFA值不值得考的问题,也在这边统一作一下答:
首先,这边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谈谈现在CFA的敲门砖成色到底还有几分:
其一,供需失衡。
众所周知“物以稀为贵”,CFA考试虽然历史悠久,但八九年前,CFA报考和持有者在中国大陆还属于非常稀有,根据2016年底的数据统计,中国大陆地区CFA持证者为4434多人,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累计达3921位,另外与此同时,香港CFA持证人达7379位,台湾为491位,澳门为37位。此外,大陆还有近万人通过全部CFA三级但并未持证,近几年来,大陆地区每年CFA三级考试的通过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基本两三年的CFA三级通过人数就能和之前历史总人数持平,由此可见CFA的含金量逐年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
与CPA全国人数过20万,其中持证者近10万相比,高端投资金融领域的人才需求远不如会计财务领域那样高,所以从某个角度来看除去纯粹的总人数增加导致证书贬值的因素,在全国乃至全球金融不景气的这两年该领域供需不平衡也是使得证书含金量降低的因素之一。
其次,不够接地气。
称之为不够接地气因为:第一,CFA所学知识体系均与大陆实际应用有差距,比方说其中的资产估值方式与大陆资本市场采用的逻辑差别很大,再比如说财报分析,连会计准则和财报里的科目都存在不同,回到大陆的金融市场实际应用上也自然会水土不服。第二,又拿CPA来做对比,CFA只学“招式”,不够全面不够宏观,反观CPA要学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战略等,即包含的不仅仅是微观技术,还涵盖“游戏规则”与“根源逻辑”的学习,这些都是金融高端领域人才,特别是一级市场人才特别需要的。
其三,机会成本过高。
在中国大陆由于高端投资领域的僧太多太多而粥太少,导致HR在某个部门的某一个position上往往收到数万份简历,而在如此火热的人才供应量下,HR们往往增设更多的条条框框来帮助筛选,于是CFA也成为了其中之一,换句话说,在大陆地区,想要脱颖而出CFA还是有效的法宝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样由于CFA三级通过者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没有通过CFA第三级的求职者很难获得雇主的印象加分。一般应届生很难满足由通过转为入会持证的条件,如果是考出全部三级,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与金钱成本也是巨大的,这些成本加起来便是巨大的机会成本(花同等时间精力金钱等成本在别的事情上),对于高端金融市场而言,特别是一级市场的一些顶级金融工作而言,能通过CPA中的任何一科(最好是会计)都可能远胜过CFA三级通过。根据我的观察,那些有能力在3年内通过CFA三级的学生如果花同样的时间精力用于CPA上,通过个3-5科,甚至全部通过都是大有人在,这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因此对于在中国从事金融高端工作而言我认为机会成本过大。
以上,说了CFA的“坏话”,那么我们看看CFA的价值到底还有哪些?存在即合理。
有学生问:CFA三级通过者(一般应届生很难满足由通过转为入会持证的条件)在职场到底在哪些方面拥有优势呢?
如果就在欧美国家而言,在投资领域,投行之上的各类PE/VC/Hedge Fund不会因为求职者通过CFA就发出录取,也同样不会因为你没有而将你直接拒之门外,简而言之,CFA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对于大多数应届生可以一搏的投行领域,在上文提到的诸多部门中,除了Equity Research(股票行业研究部)会对CFA有所青睐之外,其他部门基本不会将求职者是否通过CFA任何一个级别作为简历审核流程或面试流程中的筛选条件。2013年2月,我向在华尔街从事近三十年投资银行业务的美国高管Mr. Jeff Hooke(我调研过的投行各个方向高管有近十人,人均行业经验15年以上,均给予非常接近的评价)提到CFA相关问题时,他语重心长但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向我提过,但今后你需要告诉你的学生和Hopkins校友,不论之前CFA,至少现在在IB领域,任何部门都不会在意你有没有考过CFA,唯一会对此有所关注的只剩下ER部门了。”
然后我们来看看中国大陆的情况,由于高端投资领域的僧太多太多而粥太少,导致HR在某个部门的某一个position上往往收到数万份简历,而在如此火热的人才供应量下,HR们往往增设更多的条条框框来帮助筛选,于是CFA也成为了其中之一,换句话说,在大陆地区,想要脱颖而出CFA还是有效的法宝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样由于CFA三级通过者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没有通过CFA第三级的求职者很难获得雇主的印象加分。
总而言之,CFA的含金量下降有目共睹,考出全部三级的时间、精力与金钱成本都是需要考虑的,但对于行有余力或者着实需要通过CFA提高自身金融知识(CFA 1级几乎涵盖了95%的金融必须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群还是可以选择报考CFA,无论最终你考出的是一级还是二级,至少你能向雇主证明,从动机上来看你是积极向上的。
补充提示:
除了CFA之外,我想你一定已经发现了仅仅是在金融行业,各类认证考试便已经是五花八门,但均需报考者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这种情况下正确理解“技不压身”这四个字就显得尤为必要。尽早定位自身未来发展方向与职业规划才能让自己少走弯路,“技不压身”不该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既然花了时间和精力,把它们用到正道上,学所需之“技”,让“技”成为你进步的跳板。
场外思考:(非常重要)
一个考试能存在在市场上,有它的道理,但是这个CFA考试就是市场经济下的一个产品,是产品就会有生命周期,产品的生存建立在市场的需求和竞争上,市场在不断变化,需求在不断变化,竞争在不断白热化。
而不一样的是,和一般消费品相比,证书类特别是CFA这类针对高端金融行业的,市场需求即便增加,也是增量(注意我说的是增量,不是增幅)有限,在这样的前提下,CFA的主办机构ICFA这样的号称“非盈利组织”的盈利性机构和以CFA培训为业务的培训机构的“利润”增长需求就没法与之匹配了,那么,在利益面前,他们会选择怎么做?并不难推理和理解。
当他们列举出“你看,某某公司某某部门,多少人里面有多少人有CFA执照、有多少人CFA三级”的时候,他们不会告诉你:1. 这些人是什么时候考出来的?什么时候成为执照者? 2. 这些人有没有CPA? 3. 这些人是在哪一年获得这些的?(越早获得含金量越高) 4. 这些人最终拿到好的工作offer,CFA这个背景起到的实际影响到底多大?(也就是相关性)
好了,就先说到这里,大家还需自行判断CFA对你个人而言,有否价值,是大是小,该不该考,该定什么目标在什么时间点前考到什么阶段。
***想了解CFA和CPA直接的对比,想明确接下来选择考哪个更适合你的朋友们可以参考下面这个我新做的内容: 相关CFA VS CPA的分享:(文章内靠下部分有音频课程分享)
陈思炜:【金融】还拿CFA当敲门砖!该醒醒了!
知乎Live:
【方向的力量】职业规划之方法论世间无天才,有这六点,人人都能成功!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想邀请你帮我做两件事:
- 点一下「赞同」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个内容
- 关注我 和 我的专栏,持续关注职业规划、职业发展优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