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原来是博普的高管,但后来离开了自己开了公司。
创始人本身是很牛逼的,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反了,因诺是严重实大于名的,因为比起“知乎量化第一梯队”,他的名气确实不大,但水平还是可以完爆很多名气更大的私募。
他的产品很显然是混合型的中低频策略,这自然无法跟高频的策略比。其实创始人当年在博普的高频策略是很牛逼的,之所以现在看到的因诺的曲线没那么牛逼,也可能是因为高频的策略没放出来吧。比起很多靠曲线刷存在感的私募,因诺的实力还是远大于名气的。
混合型的中低频可以参考的是明汯的多策略对冲1号,但因诺比起明汯还是差一些,毕竟明汯的创始人是比因诺的创始人更为老辣的金融高手,即使在北美华人量化圈子也是有一定分量的人物。北美华人量化届有一本书叫做《Starting Your Career as A Wall Street Quant》,作者是个中国人,也是一方诸侯了,所有中国人找量化工作都会看那本书,但作者对明汯的创始人都毕恭毕敬的,那还是5、6年前在美国的时候了,现在就更不用说了。因诺的老板或许差一些。
其实评估一个策略,要看这种策略整体的表现。比如这种多策略混合的产品市场上有很多,良莠不齐,做的人多是因为策略容量很大。如果有人能做得好,说明还是有本事的。像那种股票人工T+0的,或者T+1的,大家都挺好,你能找到一条曲线不好的吗?反正我找不到。所以这种策略的基准都太牛,就很难衡量超额收益如何了。而且由于容量小,做的人也少,在一个狭小的领域当老大,格局太小,忽悠网民当个"知乎量化第一梯队",有意思么。。。
比如2017炒比特币平均水平度10倍的,一个人说他赚了5倍,如果不看基准,以为他很牛;但看了基准,其实就不那样认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