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是怎么运转的?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   2018-10-17 21:56   12903   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分享到 :
0 人收藏

9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伊甸  4级常客 | 2018-10-17 21:56:07 发帖IP地址来自
几个回答基本上已经说的比较清楚了。补充几个观点:


1.债务是收支差额的反映。地方政府收入有本级政府自身收入、上级转移支付等,支出就是用于工资、运转、民生支出以及建设支出。支出里的前三项是各级财政必须要保证的,而建设支出很大程度上就是来源于举债。

2.举债是个双刃剑。借债这个事情是个双刃剑,用的好的话可以促进发展,用的不好的话很容易把日子过崩溃。城市建设也一样,有时候适度举债,可以提升城市价值,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但如果搞不好的话就会背上沉重负担,因为借债本身是要还而且资金也是有成本的,有些地方借到最后就会出现还利息都困难的事情。

3.举债是政府间事权不清晰以及政绩压力的结果。为什么地方政府热衷于举债呢?首先,并不是所有政府领导都是冲动的疯子,有时候中央批一个项目,要求地方配套资金,地方想要项目就得拿钱,可是地方确实拿不出来这个钱,没办法只能借钱,有时候是贷款,有时候是要求施工方垫资。这就是各级政府间事权不清晰的结果,而且从上往下经常还会摊派或者转嫁一些事权,作为下级政府根本没有反对的余地。另外,上面说到,工资、运转、民生这些基本的支出不靠举债基本上也是能满足的,可是为官一任没有政绩亮点,不光上级政府觉得你没能力,老百姓也觉得你是个庸官,可是财政承担不了,那就只能借债,反正你不借你下一任也会借的。


4.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未来。预算法修订后,国务院2014年出台了43号文件,从制度上算是把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管住了,另外把存量债务通过发行置换债券的方式滚动下去,以后每年批一些新增限额,由地方自己去发行债券。理论上来说这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由于以上客观需要的存在,加上新增限额远远难以满足地方借债的需求,地方还是想了很多种合法和非法的方式来想办法借钱搞建设,比如PPP、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投资基金以及通过国有企业间接融资等等,金融机构也都比较配合(违法),反正不借给政府这些贷款也不好放出去。这几年经济下行,税收下滑,土地不好卖,地方财源有限,不过各方面的支出压力还更大了,所以地方政府主动或者被动举债的意愿就更高了。按照预算法和43号文件,这些都是违规甚至违法的,不过现在经济形势不好,中央也比较矛盾,打击力度太大的话,势必会影响投资和经济增速。所以可能最终还得看经济形势,经济形势好起来的话,政府间关系再理顺,这些问题慢慢就化解了,要是一直不好的话,后面就很难说了。

5.关于政府破产。中国的政府是不可能破产的,因为中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虽然中央明确表示对地方政府债务不救助,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处置。最近发布的地方政府债务应急处置预案里提到了财政重整的概念,大体就是增加收入、压缩支出、变卖资产、控制新建项目等,然后把剩下的钱都用来还债,由省级政府主导进行,这可能是最接近政府破产的概念了。对普通人的影响,最多就是市政建设可能进展要缓慢一些了。

手机码字,难免有凌乱的地方,欢迎讨论和指正,我再修改和补充。
3#
听雨  4级常客 | 2018-10-17 21:56:08 发帖IP地址来自
你确定不是来自火星的你??
地方债包装一下 变成理财产品 卖给不明真相的群众
等债务快到期的时候再发布一批理财产品来还上一批的债。
当金额越滚越大之后,Gov has to make a choice::
A对不起,您的理财产品 只能拿回本金了
B对不起,您的理财产品啥都拿不回了
C谁敢bb?谁敢bb?谁敢bb?再bb就放关门放太保了!!!!

Extra info::房地产和一些其他家伙 也是这么玩的,但是他们只有D没有C。他们的D是::卷钱跑路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Decay的人又发明了选项E::次贷危机
4#
王晓东  3级会员 | 2018-10-17 21:56:09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两天,爆炸性的消息接二连三。如果说特朗普要对两千亿美金的中国商品征税算是一枚深水炸弹,冲击很大,但不至于让中国这艘潜艇立即沉没;然而,另一枚炸弹即将爆炸,那就是中办国办发文,允许严重资不抵债的城投破产。这可不得了了,这枚炸弹的威力远远大于当年俄罗斯沉没的潜艇库尔斯克号上携带的导弹的威力,因为这是核弹。一旦爆炸,中国这艘庞大的潜艇十有八九要遭遇灭顶之灾。
众所周知,中国地方政府的地方债已经到了几乎无法偿还的地步了,出现问题是早晚的。而政府地方债主要就集中在各地的城投债上,城投就是政府的融资平台,一直代表政府搞建设搞投资,很多民企参与的政府项目其实就是跟城投签合同。换而言之,城投债就等于地方债。读过天佑的小说《规则》的人,一定会记得我写的通衢市政府是怎么玩的?读过天佑的《终极高手》的朋友也一定知道韩山市政府是怎么五马倒六羊,那个二世皇妃招商局长是怎么把一个光彩大市场弄到自己和其他领导手中的?【图片】我很是不理解,这个国家的某些人是怎样做事的?政府不可以做直接生意,于是组建城投公司,作为白手套做生意,主要就是融资、买地、卖地。 但是,这种躺着都赚钱的生意,居然被他们搞砸了?据说现在地方政府欠银行、企业、、信托公司、p2p平台的债务有几十万亿之多,而这些债务大多数都记在城投的账上。相比较城投债这枚核弹,P2P只能算是枚手榴弹。
城投债这枚核弹如果爆炸,会有怎样的后果?
首先就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老百姓要倒霉,因为老百姓去银行买的理财品种基本就是地方城投债打包组成的。这玩意儿要是破产,嘿嘿,画面太美我都不敢想象了。跟前些天的P2P爆雷相比,P2P投资者的损失那就是九牛一毛,城投债破产,真不敢想象。虽然两办的通知现在只是指导精神,但是,只要有了指导精神,我估计,第一个螃蟹就很快蒸熟上桌了,就看是哪个城市吧,我估计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湖北这一带的城投最悬,东北也好不到哪儿去。
其次,会上演各种大戏。各地城投未完成建设任务的拆迁安置房恐怕要无限期押后,拆迁户的回迁将遥遥无期;在城投那里承包了政府工程的建筑商、材料商要陷入巨大麻烦,因为结不到工程款工资,别说利润就是工人工资恐怕都发不出;给老百姓的拆迁款安置费征地款未结算部分恐怕要成为马歇尔计划......大量的群体麻烦会令警察疲于奔命。
再次,给各地城投公司贷款的银行恐怕要有贷款收不回来的风险。当然,银行也是国企,人家会想办法核销这些不良资产,损失最后还会转嫁到老百姓身上的。
天佑不是金融专家,我不知道允许城投破产是怎样的考量,我可以理解为赖账吗?当然,似乎也不能这么理解,因为即便是城投破产,也不代表现在形成的债务就能一笔勾销,毕竟一类二类债务的背书人还款人是地方政府,城投破产了,政府也是逃不掉的。关键是,政府拿什么还?在不能卖地,税收越来越少的大背景下,他们卖裤子还债?我不同意有些人所说的,以前嫖娼花钱,现在想白干的极端说法。城投破产,政府作为债务责任人是跑不掉的,允许某些城投破产更重要的是让地方政府不能继续搞隐性地方债。【图片】以前,大家觉得政府地方债风险很低,现在看来,风险似乎不小于P2P了。两办发文说允许城投破产,从表面上看,那就是中央不再为地方政府的债务兜底,再不会通过加税和印钞把债务转嫁到全体国人头上了,似乎是早应该做的。但问题是,城投破产,很多把钱借出去的人也要跟着一起破产,很多围绕城投做生意的公司也要破产,甚至有大量的工人拿不到工资,这算不算是另类的抢劫?破产引发的社会动荡怎么消弭?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中央这么做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吧?不知道大家看过一个美国电影《末日戒备》没有?一个前南联盟的恐怖分子带了一枚核弹进入美国要炸毁联合国总部,最后关头,凯利博士和威尔少尉把核弹的外层撬掉,使得外层的炸药向外爆炸而不是像原设计一样向内爆炸引发核反应。尽管最后炸弹也爆炸了,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毕竟不是核爆炸,这是万幸中的万幸。这次两办的这个通知恐怕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吧?问题是,中国的城投债规模太大了,一旦是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那是无法控制的。怎么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他们有预案吗?评估过一旦是核弹爆炸,潜艇会不会沉没了吗?
5#
踩高跷的短腿威  3级会员 | 2018-10-17 21:56:10 发帖IP地址来自
[h1]一言以概之:[/h1]地方“举债换发展”,以前留下的坑让中央头皮发麻;未来几年,是关键且最危险的几年。
8月,财政部部长刘昆公开发文,严词警告地方政府,不要抱着“中央兜底”的幻觉、肆意举债上马各类政府及工程,并叫停了多项不合理的市级地铁工程。据财政部统计,地方政府债务总计16.47万亿元,尚低于国际通行警戒线。

(然而在5月,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在某座谈会上却表示,中国的地方债大概有40万亿,地方许多政府别说债务,就连利息都还不起


引起小编兴趣的,是这个此前大家都含糊其辞,在今年却突然变得避无可避、事态紧急的隐患:地方债务问题。要深入分析,我们还得从“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三个层面逐一聊。先从什么是地方债务开始说起吧。
[h1]“举债换发展”[/h1]1994年不仅是首批公务员招考、三峡工程开工的一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审议通过的一年。该法案明确要求,地方政府不能独立举债、财政收支上不能出现赤字。同时,不合理的分税制改革(即地方财政收入哪些归中央、哪些归地方的制度),也进一步加剧了地方财政收支矛盾。


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引入了一经济数据作为核心指标——GDP。结果中央不让地方借钱发展、不让财政报表有赤字也就算了,每年留给地方的钱甚至不够平日柴米油盐的正常开支,这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吗?

(当时,归地方政府使用的财政收入占全国50%,但地方支出却占全国总支出的80%以上,谁当地方官谁得急)


树挪死人挪活,官员们为了发(jia)展(guan)地(jin)方(jue),还是决定铤而走险,通过借钱投资基础建设来吸引外资、提升经济、发展民生。但入不敷出的财政收入和寥寥无几的财政部代发债券,让地方是巧妇难为无米炊
[h1]但总有脑袋灵光的人:既然不允许政府借钱,那独立企业总可以借钱吧?[/h1]

于是,地方政府通过成立各类城市投资公司,将其作为融资平台代替政府去借钱,从而弥补政府开发时的资金不足。而负责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与外资企业,对那些投资公司的“身家背景”是心知肚明,也很放心把钱借给“不可能赖账”的地方政府。

(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与地方间的竞争模式,让各地政府更看重投资规模而非质量。94年开始,地方政府“举债换发展”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012~15年间,江苏省接近45%的基建资金便来源于债务融资)


由此我们也与国际接轨,产生了对应的两种概念: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是指政府因法律或合同欠下的债;


隐性债务的范围则要大得多:它包含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农村社会保障缺口、国有企业的亏损、对金融机构的紧急救助、公共投资项目的支出甚至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哪怕不是政府拖欠的)等等,是基于市场预期、政治压力的政府责任

(而那些明面上独立、实际上背靠政府的城市投资公司,他们欠的债最终还是要由政府来还,所以也算隐性债务)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我们稍后再提。
[h1]刹不住车的滚雪球[/h1]时间来到了2008年,伴随着北京奥运和汶川地震,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中国也面临着经济受创的危险。此时,我们出台了“四万亿”刺激政策,将房市与基建作为提振市场、刺激经济的重要法宝。


其中给地方政府配套的资金达2.82万亿元,但这么多钱显然不可能全让中央或地方政府出,那钱该怎么来呢?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给出了标准答案:借。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


在尚方宝剑与地方资金缺口的双重作用下,用来借钱的地方融资平台呈爆发式增长。从2008年到10年,全国融资平台由3000家骤增至6576家,总贷款额则从1.7万亿元增至4.08万亿元!比国民收入提前翻了两翻还不止。


就像嗑药,狂欢后遗留的只有空虚与伤痛,“四万亿”政策带来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在房市过热、信贷风险高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中央见状不妙也出台了多项政策试图规范、限制那些疯狂繁衍的地方融资平台。



以14年新《预算法》为标志,中央一方面赋予了地方政府依法举债的权力,并以2013年政府债务审计结果为准,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来置换,那些政府有责偿还的债务;另一方面,中央严令禁止地方通过企业对外举债、企业债务也不能赖政府头上。


然而这种“开前门、堵后门”的做法却得罪了一帮诸侯:首先,下放的独立举债权是给省级政府的,而对融资需求更高的地市级政府本质上还是很难拥有灵活的融资效率与渠道,他们被迫通过企业来借钱谋发展的局面仍未改变;

(从11年审计署报告看,省政府在地方债务中仅占29.96%,而市政府占了43.51%,县政府则占26.53%)


其次,多地政府在13年上报审计结果时,为了账面好看,将近64%的债务排除在政府性债务之外,使之成为不受中央监管的隐性债务。如今中央以统计结果为准,不对这64%的债务兜底了,也让作茧自缚的地方有苦难言,为了还债,地方政府也只能选择铤而走险:借钱还债


此外,短期内GDP仍是政绩审核的关键,而财力不足的基层政府不仅要花钱维持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还要投入更多资金在回报周期长、利润低的公共基建项目上,以此赚取政绩。这也是他们“顶风作案”、对中央号令熟视无睹的原因。



为此,诸侯们将信托、政府投资基金、影子银行、P2P平台,作为替代传统银行贷款的新融资方式。故14年中央着手规范地方债务后,全国债务融资规模反而借着融资平台的“更新换代”,开始了新一轮扩张。


从13年到15年年底,贵州政府债务便由4622.58 亿增至9135.5亿元,三年激增97.63%。而据查,15年以来,有7省6市5县以信托融资、银行贷款等方式,以政府财政为抵押,借债537.19亿元。可见中央用于规范地方债务的43号文形同空文,地方违规举债的状况难有改善。

(借着融资平台扩张的东风,政府投资基金的募集规模从14年的3031.35亿升至36961亿元,可见地方的隐性债务如滚起的雪球般,刹不住车了
[h1]动真格了![/h1]也不是没有好消息,随着武松上山、蝇拍飞舞,头铁的诸侯大多被削成了矮子,如今庙堂之言,谁敢不从?政令通达、俯首帖耳的局势,让中央终于有底气去阻挡那飞奔的雪球了。


2017年伊始,中央便密集出台了50号文、87号文、194号文等多项规范地方债务、加大融资监管的监管政策。除了在企业融资与地方政府之间划清界限、明确发行地方债券是政府举债的唯一合法途径外,还联合央行对各商业银行与政府基金进行彻查与整顿,欲将地方违规融资的渠道彻底掐掉!

(17年7月,国务院派出督察组彻查部分地区,对违规融资行为予以制止、处分。中央一套组合拳,成功使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占比由16年的57.6%降至42.7%)


让少部分人失望的是,如今银根收紧的政策可不是一阵风,刮过就算了。18年以来,中央宁肯冒着经济回落、地方财政紧缩、城市建设降温的风险,也要维持对地方债务监管的高压政策。


日趋紧缩的监管体系和严厉的惩处机制让地方政府认识到了上头的决心,特别是在中央于年初发布的多份报告与白皮书里,都明确表达了以下几点:
1.小弟违规欠债、大哥打死不还
2.地方乱上工程、中央宁死不批
3.金融机构助纣为虐,中央定斩不饶
4.官员举债一时爽,中央追责火葬场

(17、18两年不断的各类政令,措辞越发严厉、步伐渐渐紧逼,在这高压下,地方隐性债务的增长被有效遏制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越是严厉与急切的言行,我们越不难看出中央对地方债务这个问题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是焦虑,也间接说明了地方债务问题的严重性。
[h1]那么问题来了,如今地方债务问题有多严重?处理不好会有何后果?总体趋势是怎样的?[/h1][h1]1.债务多如麻[/h1]先讲地方债务问题有多严重。尽管“主流口径”上都宣称我国地方债务总体处于可控范围,并拿中国80.5%的地方政府总体债务率来与国际通行警戒标准(100%)作对比。从27.33万亿元的全国政府债务余额,以及36.7%的政府债务负债率来看,我们甚至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

(日本一骑绝尘,相比之下我国政府负债率确实还处于警戒线之下,是“可控”的)


咱先记住这组数据:16年,全国31省中,超过欧盟警戒线的只有贵州(74.0%),随后是青海(52%)、云南(43%),其他省份负债率都在40%以下。这也是目前地方债务总体可控的依据。


但我们都忽略(或者说假装忽略?)了一个问题:隐性债务也是政府债务的一部分,而地方政府债务中,隐性债务占了很大的比重。可上面的负债率里,只将显性债务纳入了计算。
[h1]那么,如果我们把隐性债务也放入其中呢?结果会如何?[/h1]

直接上图吧:



贵州(149%)、北京(144%)、青海省(122%)、天津市(116%)...有12个省负债率超过欧盟60%警戒线;安徽、湖南、江西等10个省份负债率在40%~60%间游走。


那么国际通行警戒线呢,我们可是自称总体负债率在80.5%呢:



仅显性债务,宁夏(226%)、贵州(179%)、辽宁(169%)等7省债务率便已过线。如今再加上隐性债务,除了海南(75%)、西藏(4%)幸免于难外,其余29省都过了“及格线”。其中天津(542%)、北京(452%)、贵州(359%)位列前三甲,就差发奖状了。


据估算,我国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总规模在21~30.5万亿元之间,是显性债务的1.4~2.0倍。加上明面16万亿的显性债...人大财经委贺铿先生的“40万亿地方债”的传言貌似也不是空穴来风吧...


[h1]2.后果不可描述[/h1]其次,地方举债通常都是拿财政收入和土地使用权作抵押,向商业银行、投资基金换取大量贷款,然后再拿这些贷款去搞城市基建和社会项目,从而带动发展。哪怕地方换不了债,还有中央擦屁股,所以那些金融机构才能放心地把民众储蓄和资金借给地方。


而地方则通过招商引资扩大税源、同时出让城市土地给开发商换取出让金,以此来还债甚至借到更多的资金搞发展。但如果大哥撒手不管了、小弟的收入甚至连利息都还不上了,后果会如何?

(2015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平均降幅20%有余,各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下降,对债务按期偿还的保障能力有所减弱)


且不说金融机构还敢不敢借钱了,仅是规模庞大的公共基础设施(道路、桥梁、绿化、地铁、水利)与社会福利带来的运营成本,就够地方政府头疼了。
[h1]换个角度想,当地方没钱维持公共服务、还不起债;当银行要不回债、填补不了储户账目上的漏洞时,会发生什么?[/h1]
金融系统风险与银行信用危机,相信各位再耳熟不过了)


[h1]3.出来混,总是要还的[/h1]前头说得太多了,言多必失,我们就此打住吧,用几个数据和一张图作结尾,各位意会即可:

2015~2017年,贵州到期偿还政府债务分别占总债务余额的24.68%、20.46%、15.84%;
“拆东墙补西墙”已成为一种趋势,现阶段地方债务资金多来自银行贷款,且接近一半的新增贷款用于偿还旧债;
2017年,广东地方政府债务余额9023.37亿元,其中2021年为债务偿还高峰期,珠三角地区9市需还债1192亿元、粤东西北地区12市需还372亿元;

(地方政府债券未来五年将集中到期,其中2021年为债务偿还高峰期)


最后一个问题:总体趋势会怎样?相信答案已不言自明。


当然,解决债务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最粗暴有效的措施无外乎三种:
1.增发大量货币(比如再来次“四万亿”?)
2.征税还债
3.出售地方资产还债


(下场如何,委内瑞拉与俄国寡头了解一下?)


不可否认,“举债换发展”是历史必然与客观需求。但与此同时,埋下的定时炸弹也是我们万不能忽略的事实,唯有实事求是看待问题,方得险中求胜之道。


综上,接下来几年,是至关重要甚至决定历史走向的几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句话可不是瞎喊的。历史大流、不进则退,诸君共勉。
回答选自文章《踩高跷的短腿威:过去:地方“举债换发展”成“定时炸弹”?
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浮世兿語”
讲完过去,下篇我们将聚焦当下,聊聊养老金问题
也是“三问中国”的最后一问
之后,小编将继续着眼国际局势,干回老本行
道路艰辛,且行且珍惜
以上。



6#
青阙  3级会员 | 2018-10-17 21:56:11 发帖IP地址来自
[h1]地方债的总体脉络大致如下:[/h1]关于发展、债务、土地、货币、房价、汇率、危机等
注:数据链接:http://data.stats.gov.cn
一、发展:
(一)发展是解决我们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经济增长理论都以提高资本积累效率和资本产出率为基础。物质生产必须具备四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精神。
经过改开40年发展,GDP总量77万亿全球第二,不出意外今年达到80万亿产值。“CN模式”表现为,政府集中、全球化影响、人口红利。经济发展解决了很多问题,温饱、贫困、就业、企业效能等等。如今我们航母也有了,外储最高至4万亿,国际影响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一切都是发展带来的成果。发展做大了蛋糕,完善了体制,解决了非常多的矛盾。对我们而言,发展是如此的重要。
(二)发展由最求速度转向注重质量。
现在经济增速从之前两位数增长,下落到保8、保6等等,依赖基础建设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发展成为了过去时。虽然现在讲新常态了,但绝对完全不是放弃了GDP增长,而是开始追求GDP的质量。比如一带一路、消费升级、中国制造2025、绿色协调发展等等,这也是现实所迫,因为经济增长模式边际收益降低了,也是国际形势严峻,我们体量已足够重视。
(三)发展中要特别注意财政超支和农民工就业两个问题。
我们历史上有个规律,就是历朝历代都会吸取前C亡国教训,不会犯前C犯过的错误。工农GM使我们夺取胜利。反观民国政府由于财政超支,滥发草纸不如的金圆券,最后退败台湾。所以,我们极为重视农民和财政问题。
1.财政问题
我们是低财政赤字国家,每年约3%,去年税收17万亿,连年创新高,中央财政十分健康。按规定,财政部可以发行国债,由央行买进。
2.农民问题
2016 年农民工总量 2.82 亿人,以青壮年为主。2.8亿农民工,一半以上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广义的建筑业可以说包括道路,市政,铁路,房屋等等,制造业和建筑业养活的数亿农民工就业。2008年金融危机,沿海贸易产业倒闭一片,出现大批返乡农民工,政府对此高度重视。
(四)发展由侧重外需驱动转向侧重投资驱动。
据不可靠统计,17年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23万亿,民间20万亿,出口贸易总额3万亿,进出口贸易总额4万亿,不言而喻,增长贡献投资一马当先。
如下列三张图所示,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动力最足的就是投资马车,特别是地方政府固定投资项目。虽然统计口径变化了很多,但大趋势没变。
投资拉动型增长驱动决定了GDP,2017年增长率6.9%,世界感叹贸易战难不倒我们,原因之一就是增长驱动因素变了。





二、债务:
刘仙人曾讲“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那么我们的投资所需要的本钱从何而来呢?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短期实现西方国家一两百年的基建成效,必须需要巨量的资本投入,这部分又从哪里来呢?
按照西经,投资=储蓄,所以投资来源于储蓄。或者说抑制消费提高资本投入,扩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其实不仅如此。
(一)本钱来源于债务。
我们要把中央和地方分开来看,中央资产优质、财政健康,事少钱多,地方资产匮乏、财政困顿、事多钱少。
不过,总的来讲,资本来源主要有如下方面:
A、税收及非税收入。分税制后,地方税收锐减,至今财税改革,营改增,国税地税合并,都是在不减弱中央对地方税收控制的情况下,解决地方的财源问题。非税收入包括土地出让等。
B、外汇。资本输入提高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招商引资,扩大资本存量。
C、债务。国债和地方债两类。在央妈的配合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有为之下,地方债已经成为了庞然大物了。
(二)重点是地方债。
地方债分为两种刚性兑付的显性债务和政府可能兜底的隐形债务。隐形债务占比较大。
隐性债务形式有:一、地方融资平台。15年之后,PPP项目扩容明显,也是隐性债务的主要来源。二、需要担保的银行贷款和信托融资。融资平台的贷款由13年中的9.3万亿上升至17年中的20万亿,增长了115%,15年之后融资平台的新增债务都不算作地方政府债务。三、借用了融资平台的资金。
显性债务:2017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64706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03322亿元,专项债务61384亿元;政府债券147448亿元,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17258亿元。
隐性债务:据不可靠保守估计,在20万亿至30万亿之间。



三、土地:
都知道,借钱要么有信用,要么有担保,ZF要想融资怎么办呢?首先,ZF也有信用评级,比如很多标普、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会给各个国家评级,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国际收支等因素。地方债券背后就有税收等支撑。其次,DFZF可以凭借其掌握的最重要的资产,土地进行融资。04修宪后,更是可以征收征用集体土地,投入市场,不用考虑太多量的上限。随着房地产面包价格上涨,土地的资产价格也飞速上涨。
(一)土地使用权抵质押融资。
地方ZF以少量财政拨款配比较大规模土地资产注入,成立之初其账面即拥有较大规模土地资产。其后,通过抵质押向银行等机构借款,筹集资金,一般能贷50%-70%。
08年至10年,4万亿落地,各类平台兴起,规模迅速膨胀。2010年起中央开始“排雷”,从国发19号文、国发43号文、国发50号文、国发87号文,DFZF“埋雷”的手段也从融资平台、违规出保到购买服务,日趋高明。同时国家也开了正门,比如PPP、TOT、采购工程等,管控严格。但总体还是笔烂账。



(二)土地出让收入
土地出让收入一般统计在政府性基金收入,在核算时也计入政府非税收入。除了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后续销售商品房也会收取土地增值税。
2018年1月25日,财政部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显示,2017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2059亿元,同比增长40.7%。年度超5万亿的土地出让收入,再次刷新历史记录。
值得注意,土地出让面积渐渐减少,不足巅峰期50%,出让收入却连年攀高。



四、货币:
法币的流动性是最高的,说白了就是张无记名借条。资本的表现形式就是货币,用来购置的材料、设备、技术、人工、土地等。国内流通的是法币,国际流通的一般是美元,能买铁矿、铜矿、原油、大豆等等。
(一)货币出借方主要是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们的银行体系如下图,但还要注意一点,影子银行,如下图。棚改政策就是由政策性银行支持的。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付、央行再贷款、发行金融债券,现在以金融债券为主,放贷利率低。商业银行主要是吸收存款放贷利率高,存款利率也受到一定管制。
1. 央妈。具备货币发行权,收取商业银行每笔存款固定比例的准备金,还有常见几个手段。即公开市场操作,买卖债券,如逆回购。升降准,每笔存款多收准备金。再贴现,商业银行拿央行票据跟其换钱。以上也是收放水的一部分,至于无锚印钞,去银行会取到很多新钱吧。财爸就不说了。



2. 影子银行。你要做生意手里有100元,你又借了150元,记在账本上,250元是资产,150元是负债,100元是老本(股本)。银行也是这样的,资产负债表就是账本,受监管,吸收存款要入表。但是像理财产品、代付票据、理财产品等以前都是属于表外。由于实际银行机构和证券机构可以互相业务交叉经营,而且银行接触的很多客户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直接拿到传统信贷,于是就出现了通道业务,连接资金供需两端。一般比如,银行理财投向信托,信托投向资管,资管等最终流向资金需方,并协议风险分担,使银行最小化风险。
截止2016年末,券商资管与基金子公司中通道业务规模为19.84万亿元。其中券商资管占比较高,规模为12.4亿元;资金子公司为7.5亿元。通道业务的规模在过去两年里加权增速达50%。
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以及金融监管改革,都对影子银行问题进行集中规范限制。




(二)借款方还包括房地产及中小企业。
我们经济成分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按规模分特大、中、小、微等企业。大企业资产过硬信贷资源少,国有企业不愁信贷,有的有余粮出借。而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出了名的,小企业数量多,风险大,中小微企业解决了很多就业,融资很多转向影子银行,甚至自设P2P融资。房地产市场火爆也带动巨量融资需求,近年来市场发展,体量小的企业逐渐退出市场,池里基本都是大鱼。这一块规模非常大。
(三)通过货币乘数进行信贷扩张。
根据公式,投资=储蓄,那么,目前我们170多万亿的M2是从哪里来呢的?我们的钱真的要比美国都多吗?货币当局储备货币仅仅31万亿(具体包括三个部分: (1)发行货币 (2)金融机构的负债 (3)非金融机构存款)
答案并不是,是因为货币乘数。

1. 什么是货币乘数。
央行基础货币投放之后,金融系统就了存款,金融机构拿这个存款去放贷款,这笔贷款的一部分又变成企业存款,然后金融机构再拿这笔企业存款一部分继续放贷一部分交央行准备金,由形成新的企业存款最终1元基础货币派生出约5元全部存款(M2),那这时候的货币乘数就是约为5倍。如果不存银行,那么进行生产经营,发放到供应商,员工手里,再存到银行,效果一样,特别我们习惯高储蓄。
2.债务是如何扩张的。
举个简单例子,假如你是一名修路工,有点积蓄,5万元,然后政府城投公司从银行里借走你存的5万元,雇佣你修一条路,最后路修好了,发你3万元薪水,那么你有了8元。但是,政府呢?修路收益很少,甚至支付不起利息,怎么办?没到期之前先不管了。于是时间越长债务泡沫越大。
所以,信贷扩张,在持续阶段,并没有多印钱,去能释放很多信贷量。
(四)民国时期的通货膨胀税。
1935年国民政府推动币制改革,使用法币以来,民国经济就开始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但当时尚不严重。1937年7月,中日开战。通货膨胀势头渐起。1948年,通货膨胀严重,上海市民排队抢兑黄金。“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
不能让过多货币追逐商品。民国时期发行了巨量金圆券时,稀释了人民手中法币购买力,导致法币贬値,物价上升。发行金圆券被用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和军费开支,实际上是以通货膨胀方式向人民征收的一种隐蔽性税收,称之为“通货膨胀税”。
五、房价:
房价问题很敏感,不少人被打脸,但还是要说说,不吐不快。房产的面粉市场通过招拍挂供应,但供应多少并不由市场决定,每轮五年规划都会确定好。面包市场也是政策市,决定价格的因素很复杂。
(一)需求端人口高峰叠加城镇化高峰。
80至95这波人口高峰数量巨大,总体数量约2亿人。置业需求覆盖了2005年到2025年25年的时间,这还不包括以前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改善需求。实际上参与商品房产市场的人口数量要扣出农村人口,也就是城市加上城镇化的农村。从05年到18年,我们处于城镇化率攀升最快的中间段,城镇化了14%的人口,约1.8亿人,80后—95后人数约0.3亿。上述期间大概估计需要解决住房需求的人数为,2*50%+0.3=1.3亿人。按人均30平米计算,需要约39亿商品房住宅面积,实际上一线城市人均面积不足这个数。这些是潜在人口数量,并不是有实际购买力的有效需求,还要考虑其他,比如市场内置换需求、小城市往大城市流动的需求、旧房危房改善、家庭分户等等需求。在此仅作定性分析,学区不讨论。另外,据各地区统计年鉴数据,商品房性质的房屋仅占到所有类型房屋的30%左右,存在很多农房、小产权、违建等等。
再提一点:全国个税自主申报(年收入过12万)人数有多少?。从2011年就突破了315万人。2017成都市个税自主申报人数为22.45万人,成都2017年GDP1.38万亿,全国GDP74万亿,占比例为1.75%,22.45/1.75%=1280万人。结论:估计全国人数为1200万人。
做一个小测算:2016年住宅商品房销售额为99000亿元,接近10万亿元。假设由这些有钱人购买,平均年收入15万元,算算其购买力每一年为:15万×1200万=1.8万亿。作为首付贷款可以撬动:1.8万亿÷30%=6万亿。这么看来1%的人口能承担60%的房产销售额,怪不得炒房团实力那么强。




(二)土地供给规划错BUZU。
从供给端看土地规划供给总体趋势下降,特别是一线。与房价相关,也可能房价上涨导致土地少卖,但实际以前地王频出,很火热。建设用地规划包括住宅以及其他商业用途土地。再看商品房销售面积,总计140亿平米,但是这个数据涵盖了二手交易,重复计算。要看开发商土地购置面积,这个是水龙头进水口。近12年总计约35亿平米。相比需求端,肯定要少于的,因为购置不一定全部卖完,同时需求端也不一定人人都购房。但是近两年购置土地急剧减少。





(三)信贷东风催生有效需求。
从信贷端看,只看最可靠的国债发行数据,08年4万亿就有一部分靠国债。国债发型规模从05年到17年翻了6倍,重点是07年和16年两波剧增,巧合的是这两年房价暴涨,都是在9月份,但是2008.9这个时点说明国家已经提前对次贷危机有所准备,提前发债。上下同步,地方债也是一样的。再看住房贷款总额,从3万亿翻翻到24万亿,翻了8倍,而房价就长了10倍。城乡居民存款余额54万亿,贷款占比50%。同比增幅更是与房价涨幅契合,只是08年与16年增幅程度有差别。16年后同比增幅逐渐下降。








2016年货币暴增
2016年货币暴增
(五)限购限贷开放落户等极限微操。
以股票市场为例:
第一、在一个买方市场,股票不断推高价格的过程中,要先采取限购政策。其一,没有股票的刚需买下首套股票就不会在股价涨的时候卖出去,因为刚需是消费性需求,并不是投机需求,如果卖了在涨价就买不回来了,而且也没地方住,只能租,还不能享受各种绑定福利,只能置换,还是在市场内,没有出离市场。其二,一人一股实际上就等于股市里分散了筹码,不会形成过于集中的大散户,超越庄家,从而大大影响到市场,让庄家失去控制。
第二、当市场价格推高到一定程度,存量持有股票的散户,多于新入场的散户,也就是新增量不足时,说明市场已经到了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新利益蛋糕增长不够分,只能在已有的市场参与者之间争夺,那么就需要整顿对手盘,也就是采取限售政策,一方面,新股限价抢市场。另一方面,二手股限售,提高交易费用,贷款限制。
第三、新股加上二手股大于需求,除去二手股,新股小于需求,比如摇号措施,由于价格差,也会产生投机需求。土地就像股票质押,抛盘太多,价格维持不住也不行,多套房提高首付也是为了防止散户爆仓。
第四、抢人大战、开放落户等都是在吸引优质散户,还可以释放六个钱包。
(六)棚改的思路。
G开行支持一笔贷款,货币化安置,大批拆迁户拿着拆迁款到市场购房,KFS趁机提价,去库存转手再支付土地出让金。实际并不会制造新库存。参考让子弹飞乡绅捐钱的故事,库存就是灾民。综合历史数据,当前百城库存规模已经跌回到2012年3月的水平。棚改政策也放缓了。
(七)房产税无法替代土地收入,但会提高租金。
分类讨论,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四五线城市
渝沪试点房产税税率平均每年0.5%,征收标准是市场价格与房屋面积,设置较高免征点。房产税作为税收来源手段肯定会征收的。国际房产税税率一般1%—3%,但是依照国情看,这件事向来都十分拖节奏,也不会一蹴而就,开始肯定不会定这么高,分阶段逐步铺开,至少要有个五年规划的长度,所以且这呢。
1.一二线城市:SH:2016年SH统计年鉴(官方数据)显示城镇住房面积约为:7.76亿平方米,按照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面积计算,商品房住宅总面积约为6000万平米,这个数据有问题。按照城乡房屋(包括农房小产权房)总量1100万套,平均每套60平,差不多6.6亿平。按照统计年鉴全是居民居住构成房屋来源来看,由于没有数据,所以姑且按照20%的商品房比例计算,粗略估计商品房1.4亿平方米,按每平米5万元均价,税率0.5%,不考虑免征面积,计算的出每年房产税可以提供税额,350亿元。而2017年土地出让金约1500亿,。占比为23%。2.二三线城市:HF:常住人口790万,人均36平米,商品房比例36%,房产税总计约215亿元每年。土地出让金740亿元。占比29%。3.四五线城市:SQ市:常住人口490万,人均37,商品房比例27%。房价6000元。房产税计算总额约14亿元。出地出让金2017年87亿元。占比16%
总之,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已经超过4万亿,指望房产税最多解决1/4的财政缺口,甚至实际征收金额只会更少,而现在支出依然不减,所以房产税能够降低房价的作用必然大大低于预期。至于炒房团的问题,参考房产微操。
根据y=kx,价格弹性,税收原理等等,房产税会在房东和房客之间分配,由于集体性成本上升,只要租房都须负担,租金占收入一定比例,税收会使这个比例提升。
六、汇率:
(一)决定汇率的因素很复杂。
购买力平价理论,国际贸易中同一件衣服国内外购买价格应该一样,不考虑运费关税等,否则有套利空间。但我们实施出口补贴政策,汇率不一定反映真实,又由于各国生产效率、顺差逆差等情况不同,理论并不绝对准确。国际贸易一般指可贸易商品比如服装玩具等能自由流动,而不是不可贸易商品价格差别很大,比如理发店、法律服务等。另外,国际资本投资方面,国内外的利差、经济发展趋势、货币政策等也会影响汇率。
(二)为应对外部冲击,汇率政策必须掌握自己手里。
1997年7月,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新马泰长期出口导向却没有积累足够外储,透支式发展,举借大量外债有没有偿还能力。终于被国际金融炒家盯上,攻击汇率,攻击国内金融业。反观我们应对稳妥有效,在HK受攻击时,及时抬一手,对内启动基建,刺激内需,对外稳定汇率,打击炒汇逃汇,抓投机一批是一批。同时改革金融业,顺利度过危机,也为2008年危机提供经验积累。
自身利益出发,一定程度的对汇率的掌控是必要的。
从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加入WTO)。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RMB汇率重归固定汇率。背景是:美国发生次债危机,影响波及全球,全球经济快速下滑导致了外需快速下降,我国的出口出现大幅负增长,GDP增幅下降严重。



(三)保汇率的根本是保进出口,关键在于外储充实。
国内债市和股市还不够开放,汇率一般变动并不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金融业随着逐步开放,抵御风险能力有一定提高,虽然风险不小,但仍有汇率这道防线。主要是进出口贸易。我们发展至今,出口马车要保,因为14万亿的出口额对经济增长和就业贡献巨大。进口也要保,矿产、原油、天然气、高端机械设备,像飞机、芯片等,贬值严重点会造成输入型通胀和资本外流。不论汇率升贬值,都必须保持一定的贸易顺差,高端制造业薄弱和金融业脆弱落后还承受不了逆差的影响。为了应对危机的外部冲击,也要有巨量外汇储备,它是汇率的镇流器和危机的缓冲带,不仅能对抗国际做空力量,还能化解金融危机。



(四)外储中美国国债占比很大。
我们外汇储备中,美元的份额约为2/3,高于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的平均水平。据统计,美元外储里,我们持有1.2万多亿美元美国国债,占外汇储备的38.6%,这还不包括通过第三方持有的美国国债,也不包括持有的其他美元资产。也就是说实际能动用的外币储备是有限的,有时候甚至要抛售美债换钱。
我们在2014年、2015年、2016年这三年资本外流规模分别是:2164亿美元,8181亿美元,5118亿美元,累计外流规模达1.54万亿美元,消耗了中国1/4的外储。2017年我们采取强力的资本管制措施,遏制住了外流趋势,也稳定了人民币汇率。
(五)美国通过美债美元来转嫁危机和剪羊毛。
美元是流动性更高的美债。
1.转嫁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美联储为了救市,开始扩表和降息,联邦基准利率从5.25%降到0.25%,08年至10年,第一轮QE,用美元在国内购买了1.25万亿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0.3万亿的美国国债,同时,将一部分美国国债出售给中国、日本等国家,换取其储备中的美元。就这样,美国成功的用其他国家手里的美元,购买了危机所产生的债务,将一部分危机风险转嫁出去。直到2014年停止QE。我们在08年到10年就购买了不少美国国债。如下图。另外,美国注入市场的巨量美元,也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流向了全世界,比如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增加了各国的基础货币。



2. 剪羊毛。上世纪80年代,阿根廷、墨西哥等国经济危机就有剪羊毛。一般讲,国际金融资本先向某国投入大量热钱,炒高房地产、股市等,当泡沫吹大后,迅速将热钱抽走,造成民众和国内资本恐慌、跟风,进而房产、股市等暴跌,截断企业资金链,引发系统风险,导致经济危机。然后这些国际资本再回来,低价收购该国的一些核心资产,洗劫财富,大发横财。甚至控制该国经济命脉和政治势力。因此,从美国流向世界的大量资本也没有闲着,都在各地攫取利益,配合美元量化宽松贬值,美元储备不断缩水。一旦资本出走,没有足够兑换储备稳定汇率,就会发生危机。参考日本。

(六)缩表、加息、贸易战的根源在于美国债务。
2018年初,美国债务就首次突破21万亿美元,与GDP的比率是105 %,每年利息2000多亿美元。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8年间积累国债近5万亿美元。奥的任期再接再厉,加上2008年次贷危机,美国债务规模几乎翻了一倍。
川普任期中,如今再继续翻倍下去,美国信用体系就支撑不住了,哪怕有每年7000亿军费开支。为了减小债务风险,恢复经济,美国开始了一系列操作。
首先,加息。基于美国经济出现复苏,那么债务继续扩张就会推高风险,提高利息收回流动性储备子弹。加息还要结合债券收益率,毕竟收益率过高偿还利息也越多。
其次,渐进式缩表。随后的缩表也是为了配合紧缩,缩表并不是为了破坏经济步伐,因此,先是被动缩表,停止购买资产,后面要根据各种经济指标,审慎采取主动缩表,出售资产。
再次,贸易战、全世界收保护费、撂挑子等都是为了要钱省钱。总之,吃了我的要给我吐出来。






七、危机。
(一)我们防范重大风险就是防范债务危机。
老乡的欠条会还的,债务规模已经这样了,该怎么办呢?A、不还。企业、银行、居民不好过,因为钱都被借走了,要维持生活只能继续借钱。B、印钞兜底。必然是通货膨胀。C、无限展期。要是发展的好软着陆,发展的不好,不知道从何处开始雷暴。该选哪一个呢?一,结构性放水。二,节源开流。三,经济转型。总之,要平衡又好又快发展和债务风险,是个技术活。
(二)房价很难降。
卖D这种事肯定是要细水长流的,不能卖便宜了也不能一下子卖完。不出意外,城市化以后房子估计是有钱人的市场了,一般人可以靠租赁市场。
7#
牛粉  3级会员 | 2018-10-17 21:56:12 发帖IP地址来自
发债就是玩软约束的空间,然而如果各级政府都把这空间玩到极致大,大政府就要破产。中央都明白,所以反过来又会控制这个软约束空间
8#
汪亥  2级吧友 | 2018-10-17 21:56:13 发帖IP地址来自
o
9#
院墙  4级常客 | 2018-10-17 21:56:14 发帖IP地址来自
08年之后做信托有一类叫政信项目,项目大多数市县一级的政府搞的,(一线城市也有做的只不过是通过金融租赁来做)大多数都是以财政税收和土地做抵押,项目资金都是通过当地商业银行来走,在13年之前占到百分之四十多,如果全部统计应该是超出了预期。
10#
王洛  1级新秀 | 2018-10-17 21:56:15 发帖IP地址来自
造马路等公共设施,地方政府破产,银行就会破产,经济崩溃,所以政府兜底,绝对没事,几百亿融资小k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24326
精华:1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