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券如果纳入国库及商业银行抵押品范围会有怎样的潜在影响?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Joe De   2018-10-17 21:55   7738   3
也好像会纳入央行的 SLF、PSL 和 MLF 的抵押品范围。
感觉这样就是中国版的 QE 了吗?
分享到 :
0 人收藏

3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尹小二  4级常客 | 2018-10-17 21:55:40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个行为本身肯定不是QE,QE是人民银行直接在银行间市场大量购买新发行的地方政府债。目前来看,加入质押库只是增强了未来央行投放流动性的工具。它没有直接投放货币,也并不暗示任何货币政策的方向。

在整个置换方案中,没有任何央行直接购买债券的动作,定向/市场化置换行为本质是一个债务重整过程。官方以指令的方式,要求商业银行以低息、长久期的地方政府债置换了高息的融资平台贷款和各类平台债券、信托,这个过程没有回笼货币也没有投放货币,所以置换是货币中性的。由于融资平台贷款本身不是合格抵押品,因此将其置换为可以抵押的地方政府债券之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有所改善,央行相当于增加了1万亿新的货币投放渠道。这是什么数量概念呢?一贯被央行用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未到期央票4200亿元左右,一次降准释放的流动性也就5000亿左右。债务置换完成之后,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时的空间明显扩大。但是,无论MLF还是PSL,投放流动性的主动权都在央行手上,而人民银行至今没有表达过任何直接以货币化方式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意愿。
详细的逻辑,就需要回顾一下本次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背景。
2015年是地方政府债的到期高峰,43号文之后,旧有的融资通道受到严重限制,再融资能力受阻,偿债压力显现。各种测算版本很多,一般认为今年即将到期的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是融资平台贷款、信托、债券,有别于地方政府债)金额在1.5万亿-1.8万亿之间,包括救助责任和担保责任在内所有的到期债务金额在3万亿左右。明年的到期金额与今年相仿。我去年上半年曾经写过,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可控。为什么当时可控,现在就有偿债压力呢?因为去年底出台的43号文限制了融资平台的再融资能力。旧有的地方政府融资逻辑被打乱。
政府融资的逻辑与企业非常不同,作为一个掌握了暴力机关和货币发行权的非营利性组织,政府的融资行为天然具有庞氏属性。我们愿意给一个企业融资,是因为测算下来它的盈利能够在项目周期中覆盖还本付息的现金流;但是我们给一个政府融资时,往往考核的关键是该政府未来再融资续贷的能力。当偿还债务不在融资人的目标列表中时,它对融资利率的敏感度也就迅速下降直至荡然无存了。当融资行为得不到全面监管,融资人还兼具了投资义务之后,它的债务规模就会迅速扩张。这就是2014年年底之前地方政府债务的状态,各地政府举借了天量的高息债务。如果没有限制性措施出台,这个状态本会维持直到。。。永远,就好像日本那样,政府债务规模是GDP的好几倍。虽然2013年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还相对安全,但是这个状态长此以往,肯定会不可收拾。
于是就有了43号文。地方政府不再能以政府的名义通过融资平台举借新的债务。借问没有政府信用的融资平台是什么?它只是一个三张表都很有水分的问题国有企业。地方政府的再融资能力突然受到严格限制,原有的融资逻辑突然被打破,这就势必需要新的再融资方案来接续杠杆。
于是就有了新预算法,也有了2015年两会期间楼部长抛出的第一批1万亿地方政府债置换计划。
1万亿真的很多。整个2014年,国债总共发行1.8万亿不到,地方政府债4000亿元。1万亿置换计划相当于为全年增加了将近50%的无风险利率品供给。
这个品种和数量级,只有商业银行能够承接。可是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两大难题:存款持续大量流失,本身不考虑地方政府债,2015年可以用来配债的资金就已经大量减少,何况供给还要增加50%以上;新的地方政府债收益太低,基本接近银行资金成本,从纯商业的角度而言,一定是高息的地方政府贷款更加诱人。如果一定要公开招标,只会有两种不美妙的结果:1、地方政府债的收益率逼近融资平台债券;2、流标。
因此,两会时就有人喊话,应该由央行出面认购地方政府债。但这种直接投放货币的接盘侠行为,当时被央行直接否定。在过去的2、3个月中,博弈一直在进行中。财政部的政策目标是到期债务顺利在新的预算法框架下续作,尽量少走老路,因此让央行货币化解决,对财政部一定是最优的。而人民银行的政策目标是复合的:控制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控制物价水平;维持人民币币值,促进国际化。对于后两个使命而言,货币化解决债务问题都是负面影响,从控制系统性风险的角度来说,直接货币化也是次优的。
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妥协版本。债务并没有直接被货币化处理,而是采取了部分定向,部分市场化的方式。当市场化发行对货币市场带来严重冲击时,央行可以使用新的公开市场工具主动投放货币,熨平波动。
其实这就是个互相喂翔的故事:财神爷看着一杯热翔,敬了秋裤先生;秋裤先生如果“啊呜啊呜”狂吃了,那就叫QE;可是秋裤先生不傻呀,他也不吃;结果两个人把钱庄老板都拉过来,对他们说,“都是你们造的孽,你们吃”;秋裤先生一边又拿出一瓶健胃消食片,安慰大家,如果噎着了,他有药。
至于他到底给不给药,什么时候给药,没有人说得清。在这之前,翔一定是先吃撑了。
3#
自之  4级常客 | 2018-10-17 21:55:41 发帖IP地址来自
@尹小二 说的已经很全面了,最近正在做这项工作,从另外一个角度设想一下:
今年累计要发行三批地方政府债,总额大概在2.6---3万亿之间,首期的1万亿要在8月底之前完成发行,大部分是定向置换存量的银行贷款。
以上是背景。
好,现在假设一下,到时市场上会多出来3万亿可抵押的政府债券,九成以上都是由银行通过定向置换持有的,所以对M2等指标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到了另一端,即银行拿着这些债券会用来做什么呢?
央妈说了,债券可以抵押,这下等于给银行开通了一条资产证券化的路子,通过贷款—债券—抵押融资的方式将远期收益贴现,增加可用资金,盘活信贷规模,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如此以来,政府债务压力得到了缓解,银行也不会吵着说没规模,融资难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唯一的代价就是银行受点损失……但是,

但是,问题有两个:一个问题是银行手里已经有够多的债券了,国债、国开债等等,要说转手,谁有那么大的资金来承接?即使有,那4%不到的收益率折现后又能有多少?即使这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又来了,那就是释放出来的规模给谁?想知道从14年起,银行最发愁的就不是没规模,而是没有好企业,专业点叫有效需求不足。

所以,问题又没那么简单,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_-#
4#
嘟嘟  QQ用户 | 2018-10-17 21:55:42 发帖IP地址来自
增加流动性,这样投资者在收益率上可以有部分的让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967
帖子:71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