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广义信贷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
狭义渠道与广义渠道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只考虑了银行的作用,未考虑企业和消费者的作用。广义信贷渠道又称“资产负债表渠道”,起源于Bernanke and Blinder(1989)以及Bernanke and Gertler(1995),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包括企业的净值、现金流等,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并最终导致总产出的变化。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还会影响消费者的资产负债表,包括其在耐用品和房地产方面的消费,从而影响总体经济状况。 首先,从企业的层面,货币政策的传导可进一步细分为通过权益价格或现金流的传导。权益价格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提高企业的权益价格,企业的净值上升,意味着贷款时企业用以抵押的价值增加,企业的融资能力提升,从而有利于扩大投资,提升经济总产出。现金流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短期名义利率水平下降,从而使企业的现金流充裕,企业的流动性变好、资产负债表修复,同样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从而提升投资与最终的经济总产出。 其次,从消费者的层面,货币政策传导从信贷来源与现金流层面产生影响。宽松的货币政策会降低消费者获得贷款的难度,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能力增加,同时,家庭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流好转,私人消费提振,从而导致实体经济向好。 最后,货币政策在企业和消费者层面都可以通过流动性效应传导,流动性指金融资产的变现能力,流动性强即变现能力强,流动性弱即变现能力弱。这一机制强调了心理预期因素的作用,当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一方面,消费者会预期未来财务状况的好转,从而减少对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的购买,提高购买流动性差的耐用品的意愿;另一方面,企业短期获得流动性资产的预期提升,促使更多行业加大融资及投资动力。通过消费者和企业两个层面的流动性效应,宽松的货币政策最终都会导致总产出和消费的增加。
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传导渠道中还存在着著名的“金融加速器效应”,“金融加速器”理论由Bernanke and Blinder(1998)提出,由于资产负债表渠道存在自强化、顺周期特征,货币政策的传导会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放大,且主要通过信贷市场实现,这种加杠杆行为加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助推了经济的繁荣,但反向的去杠杆也会深化经济的衰退。
1.2 利率传导渠道: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的“价” 利率传导渠道属于凯恩斯IS-LM模型的核心内容,注重“价”,完整的基于利率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当央行调整短期名义利率时,根据Taylor(1995),如果通胀预期是理性的,则一般具有刚性特点,即使在短期内的调整也十分缓慢,即存在名义价格刚性,这保证了短期名义利率的降低能引起短期真实利率(=短期名义利率-预期通胀率)的降低。根据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假说,长期利率等于预期未来短期利率的平均值,短期真实利率的下降便会导致长期真实利率的下降。企业的投资会受长期真实利率的影响,若长期真实利率下降,企业的融资成本会降低,企业的投资行为也会相应增加;对消费者而言,此时也会提升购买房屋和其他耐用品的热情。最终导致投资增加,总产出增加,失业率下降。 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可能会因为“流动性陷阱”而失效,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凯恩斯认为,“当利息率降低到某种水平时,流动性偏好几乎变为绝对的,每个人都宁可持有现金,而不愿意持有债券,因为债券所能得到的利息率太低。”当利率低到降无可降的地步时,单靠货币政策已无法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此时国民总支出、利率、物价都不会发生变动。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曾在金融泡沫破裂后陷入流动性陷阱,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10年的低迷和通缩的恶性循环,需求下降导致生产萎缩、收入降低,进而投资、消费需求继续低迷,且物价下跌导致实际债务上升,经济遭受多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