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的言论「当国内所有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时,我认为国家出了大问题」?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Alex Tse   2018-10-13 14:47   17818   16
施一公2014年9月16日在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三届年会的演讲:
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就是,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提供多少就业,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就是大家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板我想去金融公司。
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国家出了大问题。管理学在清华、在北大、在整个中国都很热,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一件事情。专科学校办学的理念,是培养专业人才,为行业输送螺丝钉,但大学是培养大家之才,培养国家各个行业精英和领袖的地方,不能混淆。
全文链接:http://opinion.caixin.com/2017-08-12/101129683.html?cxw=IOS&Sfrom=more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6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羊迪  5级知名 | 2018-10-13 14:47:31 发帖IP地址来自
当年高考时,生物和化学加在一起,我扣的分数应该不超过5分,全国卷一吧?忘记了。
后来,我因对动物的热爱,进入我农的动物医学,排名全国第一的专业。
大一就进实验室,拿过奖学金,参与过URP,发表过文章,但本科毕业的时候,我转行了。
现在,我在北京一家主做汽车的广告公司,今天刚领到名片,职位是高级运维经理。
在此之前,我还在北京,做的是房地产营销。
现在回看施一公老师的话,感慨万千,是啊,我就是那个为了钱而转行的「精英」吧?
也许,只是个为了钱而转行的「普通人」。
施一公老师的话,我很认同。
大学应当是社会之光,是引领社会,再造社会的地方,「非大楼之谓也」。
只是,当时的自己,阅历尚浅,能力尚弱,定力不足,对未来并没能抱有坚定的信念,才「行百里,而半九十」。
作为曾经的转基因动物科研从业人员,当我了解到社会中对转基因作物都排斥至极的时候,当我看到学校里一头头转基因奶牛被培育、被圈养而不被社会接纳时,我感觉到深深的「无力感」。
「既然比我优秀的师长,费尽心力做出来的成果都无法被社会认可,我又能做什么呢?」
怀抱着这样的悲观情绪,本科毕业,我进入了钱多的地产。
说来好笑,作为地产管培生的我,第一年,便赚得盆满钵满,赚够了间隔年的旅费,赚出了家乡省会一套房的首付。在知乎,我还成为了「房地产」话题下某回答的万赞答主。
求钱得钱后,我并不快乐。
于是,我才选择了出走,选择到另一个国度思考答案。
思考过后,决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回了国,选了3个月,进入了现在的广告行业。
今天,一个好久没联系的大学好友,因为朋友的狗生病了,跑来问我,几句寒暄后,她说:「感觉你不管做什么,都能完美适应」,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没有回答。
「当国内所有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时,我认为国家出了大问题」
是啊,这个国家出了大问题,大到我在怀疑,这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
生物本科生的初始薪资3-5K,金融可以8K,计算机能够10K。而真正可怕的,是随着时间推移,薪资差距,逐渐拉大。为什么,行业和行业之间,差距如此之大?
北京一套房80K/平,沈阳一套房8K/平,吐鲁番一套房2K/平。而真正可怖的,是北京即便你有钱,也没资格买。为什么,地区和地区之间,差距如此之大?
还有,
为什么领导和员工薪资相差如此之大?
为什么北京和沈阳的薪资相差如此之大?
为什么早就获得了转基因鲤鱼专利的中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国后申请的转基因三文鱼投入市场?
我不服,但又不得不服。
我太渺小,渺小到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仅能勉强独善其身,可能,在被同化而不自知。
夜深人静的夜里,我总在想,如果当年我坚持下去,或许现在我已经成为羊博士,受人尊敬,但至今也无法赚钱养家。
当然,人生哪来的「如果」,一切的「过去」,都是回不去的「曾经」。
现在的我,既没继续从事着暴利的地产营销,也没有回到曾经热爱的生物,而是做着自己蛮喜欢,且并不那么低薪的广告。挺知足。
请不要过度苛责那些转行的年轻人,谁也不想把多年的积累,化作经济学里的「沉没成本」,一切的怅然离去,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苦涩过往。
也不要过多抱怨这个还不完美的国家,任何高速发展的社会,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无论如何,这里也是生你养你的祖国,有着爱你和你爱的亲友。
有时又在想,一定有个清晰的比例,百分之多少是我的锅,剩下的,有学校的、爸妈的、亲友的、国家的……弄成现在这副样子,大家都有责任,但划分出来,又怎样?
罢了罢了,这个国家或许不会越来越好,但是我可以,而照顾好了我自己,不也是照顾好了这个国家的一部分么?
啊,又晚睡又鸡汤,我真是没救了。
医者,不能自医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
------
感谢关注,集中回复若干问题:
1.赚钱相对于科研,容易很多,无论是智力还是精力
2.我的赚钱方式很普通,没有可传授的“绝学”,也不值得传授
3.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没有忘,不会忘
4.爱过,不恨
3#
田海  3级会员 | 2018-10-13 14:47:32 发帖IP地址来自
当所有精英都被逼得去干金融才能得到高收入,一定是出了大问题。
4#
Wonder王达  1级新秀 | 2018-10-13 14:47:36 发帖IP地址来自
如果有一个“游戏”,规则是:价值的搬运工收益大于价值的创造者。那大部分人在玩这个“游戏”时,都会争做价值的搬运工而不是创造者。
BUT
长此以往,无源之水,何以为继?
宏观上是这个趋势,微观上也是一样!很多企业内部,领导都在抱怨,现在年轻人是怎么了?都争着去管理岗位,以前都是去销售等一线业务部门。其实根本不是人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因为人从来都没有变。
过去研发个原子弹拿100块奖金可行,那是因为你不研究原子弹无论干别的什么都还拿不到这100块呢。更何况成功后你是全国的英雄,精神收益约等于如今的几十个亿吧。但现在不一样了,很多行业都是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如果一旦发现更好的选择,例如操着卖白菜的心挣着卖白粉的钱,那请给我一个不去的理由?
人从来都没有变,都是会努力追寻当下更好的选择。什么是更好的选择?更低付出,更低风险获得更大回报,俗话说就是钱多活少离家近。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如果你的员工都争着去管理部门而没人想去做业务,其实不是你的员工价值观有问题而是你的企业制度有问题。当不公平的制度使得创造价值和获得回馈不成正比时,这种结局是必然的。宏观讲也是一样,精英必然会向经济效益高的行业流动。
跑的快的有肉吃,跑的慢的死无全尸~

5#
邹昕  3级会员 | 2018-10-13 14:47:37 发帖IP地址来自
争取尽量中立客观的回答一下我的看法吧。
利益相关:算是施一公老师的学弟以及给我们上过课。除了在一次施老师的宣讲会上问过他对于「人怕入错行」是什么看法,没有过直接交流。生物 PhD 退学,现在做的跟生物无关,自认为是温和劝退派。
研究型大学不以就业为导向,清华北大这种学校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没错。
往远了说,先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往近了说,像清华这种又红又专的学校,连操场边上的楼都写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我也遇到过不少校友,即使出国很多年了,对于这句仍然是印象深刻,多少心里还存着一点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的幻想。
把这一句单单拎出来,大方向是没有错的,然而问题在于它不全面。


一、高中生缺乏按自己情况选择合适学校合适专业的能力和环境
由于天朝的高考一考定终身机制,绝大多数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发展?文还是理?学术界还是工业界?各个专业都是干什么的?大学里会学什么?工作了又会是什么样子?等等
这点对于大城市以及家庭条件不错的人来说,信息相对透明;但是对于小城市以及没有办法接触到第一手信息的高中生来说,很有可能报考学校和专业就是个灾难。
且不说高中生自己不知道,甚至高中老师也不清楚这些职业规划。
而对于能上清北这类考生来说,更为杯具的一点在于,如果你的分数能够上清北不那么好的专业,绝大多数高中老师或者招生老师并不会在意考生的将来,而是更在意高升榜上多了一个清北,而不是一个稍差点学校更适合考生、发展更好的专业。


二、大学阶段给学生调整的机会不够多
首先,有一些专业(比如说某些定向生)是不能转专业的。
其次,大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很早就开始专业课,而不是从一些通用的基础课开始。当学生想转的时候,沉没成本已经很高,转起来难度也很大了。
再次,很多时候转专业需要成绩在本专业排名很靠前,这根本就是一个悖论了。既然想转专业,那么要么是不适合自己,非我所长;要么是不感兴趣,不想学,学不下去。偏偏转到别的专业,还需要我们把现在不喜欢不适合的专业成绩搞到前百分之几,这不是搞笑吗?


三、国家、社会、高校缺乏相关体系
对于想要「治国平天下」的人,现有体系并不能保障他们很好的「修身齐家」,也就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不是所有人都想赚大钱或者大权在握的,清北这样学校的学生的确有不少是想着治国平天下的。然而没有相关体系的保障,很多时候就不得不屈服于生活的压力。
缺乏合理经济保障。
以我熟悉一点的生物专业为例,在美国读博士的通常都有奖学金,十年前的行情大概是每年两万到四万美元不等。如果是在美国大农村的话,基本可以衣食无忧,有车(旧车)有房(合租),每年出去玩几次还能存下来回国机票钱。
再考虑到在美国很多不错的学校、研究所都不是在大城市,物价和消费水平都不高,这点钱都是很够用的了。
2007 - 2009 年我还在清华读研的时候,施老师实验室的博士生工资的确是在学校里最高的,没记错的话是当时大多数实验室是一两千的样子,而施老师实验室的博士生可能有三千左右,我的理解是他做了当时他所能做的。
然而不论三千在北京是否能生活的很好,大环境仍然是博士生每个月一两千人民币,怎么看怎么像廉价劳动力。
天朝坑爹的房价以及城市发展不平衡
偏偏天朝好的大学、研究所基本都集中在一线城市,献身于基础研究,不做到顶尖的话怎么买得起房子?
对应美国,很多不错的学校都在大农村,比如我之前在北卡教堂山分校(这坑爹的名字),周边 17 万美元可以买这样的房子:三室两卫 108 平米使用面积的别墅。
606 Middleton Ave, Cary, NC 27513 - 3 beds/2 baths
或者 35 万美元买这样四室三卫 200平方米使用面积的独栋。
124 Fairwood Dr, Morrisville, NC 27560 - 4 beds/3 baths
当然美国房产有房产税,所以相比天朝,实际持有成本会比帐面上贵一点。
然而这些中美不一样的情况,保证了即使一直做博士后(每年四五万美元收入),一个人的收入也是买得起房子,然后小孩上个不错的公立学校的。


四、给「精英」一个退出机制
清北的目标可以也应该定位为「培养大家之才,培养国家各个行业精英和领袖」。然而,即使考上清北,也并不一定就代表着能成为大家之才,成为精英。高考是个变数很大的事情,因为一次考试的成绩就觉得此人能成为行业精英,未免太过武断。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然而有的行业只有做成状元才能活得很好,剩下的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生物这类专业之所以被吐槽,不是说做到顶尖仍然待遇不行(比如施老师),而是因为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能做到顶尖,而这很小一部分人,即使是在清北,这比例也不会超过 50%。


最后,清华 70 % 至 80% 的高考状元去了经管,当然不是个好的现象;但是如果清华 70% 至 80% 的高考状元去了生物,这同样不是个好的现象。把它替换成任何一个系,这都不是个好的现象。
只有让合适的人找到合适的方向,才是人尽其才的局面。最想培养的学生,对他/她来说未必是最合适的。
「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国家出了大问题。」
没错,是出了大问题。
我想,施老师的意思并没有说这锅是学生。
现在问题来了,这锅到底谁来背呢?
6#
温酒  8级牛人 | 2018-10-13 14:47:38 发帖IP地址来自
翻译一下。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和我们当年一样研发个原子弹拿10块钱奖金?年轻人都不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国家一定是出了问题。

我很赞同出了问题,
但是别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做蛋糕的时候共产主义,
分蛋糕的时候闷声发大财,这是双标,
不行的。
7#
胡扯大师傅  3级会员 | 2018-10-13 14:47:39 发帖IP地址来自
所有人都想着去实验室搬砖,制造科研垃圾
每年花大量的钱买器材,最后产出的只能在Abstract、Summary里面吹吹应用场景
然后以此拿到更多的钱,制造更多的废纸、废料、废气
最后成为众多废物paper上面的一个名字
而不是出去找工作赚钱养家,创造价值
那这个社会才叫要完
从来不否定科研,但是科研真正有意义是那些把科研当做事业来做才有意义,而不是现在许多把科研当做一个职业,一个混饭吃,骗经费,压学生,争头衔的职业,paper只是结果,而不是像现在很多做科研的,paper只是目的
然后出去赚钱有什么问题?比如搞IT,一定搞什么透明计算才是科研?研究汉芯才是科研?去互联网公司做世界级的系统就不是研究了?就没有贡献了?不创造价值了?
果然评论区有人跳出来瞎逼逼了,我说了我从来不否定科研,但是科研的前提是真的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要是那真的能发这样的文章,那举双手双脚赞成,膜拜的五体投地,评论区瞎逼逼哥们知不知道这文章意味啥?

8#
Dr.Yan  3级会员 | 2018-10-13 14:47:40 发帖IP地址来自
当一个行业连起点都是博士后,这才是大问题
=======================================================================
(原文首发在DXY旗下的微信公众号 ShengWuXueBa(生物学霸),略有改动)

==
近期施一公老师的一个演讲火了:
「清华大学副校长震撼发声:当这个国家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图片来自东方IC)
还记得这句话吗?:
「20世纪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世纪, 而21世纪则是生物学的世纪」
这是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罗伯特·柯尔(Robert Curl)说的,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但是如今你还敢信这句话吗?难道施老师的意思是那些学了金融的人都应该放弃自己的行业,抛头颅洒热血加入深不见底的生物科研的茫茫大军吗?…


我的确不知道做金融的多了会对国家有什么影响,但我知道,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如果连起点都是博士后,这个行业才一定有大问题——而生物科研就是典型的代表。
我们现在不一直在讲“供给侧改革吗,如果像IT、金融这样的行业只需要本科毕业至少可以找到工作养家糊口,这难道不是实际的需求吗?怎么选择是别人的自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反而是生物科研这个行业已经是严重的过度竞争,这里的年轻人苦苦等待着机会,但现实却是如此残酷。


自教育部要求高校发布专业就业率后,在低就业率的榜单上,生物相关专业几乎是年年亮红牌。

(图片截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如果真的一心想待在这个行业,作为一个生物科学的学士,毕业≈失业,你不得不往上读,而且一读会是很多年…因为真正相关的就业出路太窄,主要是大学以及各大研究所,而这里往往是供大于求,为一个职位大家挤破了头…


注意生物科研领域的起点已经慢慢提高到了博士后,而不仅仅是博士…
4年本科+5年博士+3年博士后,这已经渐渐成为了一个人在学术圈混下去的基本入门门槛…甚至,所以你会看到还坚守在这个领域的“万年博士后”几年下来依然苦苦找不到工作…
在这里生活就是生活就是一个7日,接着另一个4年,然后再加上5年,之后追加N年...


而且仔细想想,读了博士后真的一点也不光荣…只意味着你都博士毕业了,连工作都找不到…
如果一个行业连起点已经快演变为博士后的时候,你真觉得这个行业好吗?我认为一个行业能发展到这个地步,简直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即使在美国,博士后人数已经自1979已经翻了超过3倍,其中生物健康领域的最多,看看收入,读了博士后薪水差不多只有那些非博后工作的一半,更长的学习年限根本没有给你带来额外的收益。



(参考文献1)


这个话可不止我这么说,行业的大佬也这么说

(写这篇文章的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一位美国科学院主席,两位顶尖大学的教授)
“生物科研正在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上前行…NIH基金申请通过率已从30%左右降低到百分之十几…拿到教职的平均年龄是37岁,拿到第一笔基金的平均年龄是42岁…小于36岁的只占3%,这一数据远低于上世纪80年代的16%...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离开科研,不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更好的机会,而是慢慢看清了未来学术生涯的本质…”


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很好,但说破了天,先解决生存问题就是底线。


施老师这段讲话跟忧国忧民扯不上关系,谁都可以批评精英搞金融会出大问题,为自己的领域摇旗呐喊,但唯独生物科研的大佬们不行,因为你们最应关心的问题是:为何那么多精英都被逼得去干金融,才能得到体面的收入。


参考文献
1. Powell K. The future of the postdoc. Nature. 2015
Apr 9;520(7546):144-7
2. Alberts B1, Kirschner MW, Tilghman S, Varmus H. Rescuing US biomedical research from
its systemic flaw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4 Apr 22;111(16):5773-7.
[h1]====[/h1]更多内容将在微信公众号:pianjianzhiren(偏见职人)





9#
山羊月  5级知名 | 2018-10-13 14:47:41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是施老师的粉丝,但我也觉得施老师这些话说得有些问题。

大学生为什么急着就业,就是一个字,钱。所以所有的矛盾都是围绕着钱字。施老师再三强调大学培养的是领袖和精英,却绝口不提这些领袖和精英挣得比周围不是领袖和精英的小伙伴们少是怎样一种落差和不甘,这不能不说是在避重就轻。

一言以蔽之,学校想要留住精英和领袖搞研究,难道不该给出符合精英和领袖的待遇吗?给不出待遇,留不住人才,这不是最基本的道理吗?这年头情怀已经玩不转了,连罗永浩都要承认在商言商。

施老师其实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和李克强总理专门提议提高基层科研人员,也就是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待遇。无论结果怎样,这份心意的确值得称颂。

然后,全国博士生补助每人每年涨了——3000元。一个月涨了250元之多,以北京为例,每个博士生每月可以多吃12.5串羊腰子,做起实验来腰不酸了,写起论文来腿也不疼了。于是所有博士生都拍手叫好,比起金融行业和管理行业的虚假繁荣和变幻无常,只有羊腰子才是永恒的。

可如今,距施老师说这番话已经过去了三年,我们看到了什么呢?一方面,精英和领袖们仍然一门心思撞着金融业行业和管理行业的南墙;另一方面,羊腰子的价格,竟然也他妈涨了。
10#
孙亚飞  3级会员 | 2018-10-13 14:47:42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就想问一点,连报道总是很容易出偏差的新闻媒体都把标题写全了——



主语是“这个国家”,而题主将题目修正之后,没了主语,但按照汉语的阅读习惯,变成“所有精英一定出了大问题”(现在已经又改过来了),而回答的人中大多数还都顺着这个意思在往下说,这么大的偏差,请问谁在负责?有意思的是,顺着这个意思批判的答案,最终证明了,这个国家确实出了大问题。
我相信题主应该是无心之失,不小心缩略了几个字,但不太清楚为何又要添个“清华大学副校长”的关键词,这篇演讲是2014年的,当时他还没有被任命为副校长。
奉劝各位一看到这类标题就兴奋的答主们,鱼饵有些咸,小心自己的肾。
------------------
关于演讲本身,建议各位好好看一下内容,施一公批判的主体是“国家”,也就是自下而上,不是自上而下,跟学生辈没有直接关系,核心观点是这么一句话:“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那么他指着“天”说,“天”出了大问题,不该鼓励科学家创业,以知乎众的智力,难道看不出这是在说什么?然后这个演讲是2014年,到了2017年8月由一些媒体开始炒冷饭,又可能是什么原因?
施一公老师的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和政治完全撇开关系,有时候说不定也要被人当枪使,各位就不要往枪口上撞了吧。
11#
江踏歌  4级常客 | 2018-10-13 14:47:43 发帖IP地址来自
群里今天正好讨论过类似的问题,然后反反复复有人邀请我,我就回答一下:
金融行业整体的功利性有两个来源。第一,他们的工作就是用钱买东西,任何东西;第二,普通员工也有明确的成本利润概念,知道自己创造了多少价值。即使是分析师提意见,不直接交易的,也会很快有反馈(自己看市场就行咯)。
而其他行业的技术人员,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给公司带来了多少利润,只知道公司发给自己的工资是多少。
这反而会让他们对公司盈利这件事有幻想空间,因此他们愿意学很多东西,并且期待有一天可以自己成立公司,弄明白这件事。
在所谓的其他行业中,科研又是一个最看不到自己的劳动到底有多大价值的行业。看不清楚实际上意味着有无限大的可能,这是所谓科研情怀的重要来源之一。
改革开放之后实用主义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摸着石头过河、白猫黑猫、MS发大财等等,都是如此。金融的薪水高,金融的薪水透明,这当然更实用。



12#
十号胖狐狸  5级知名 | 2018-10-13 14:47:44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话如果是饶毅说的,我信。
这话如果是施一公说的,我不信。
13#
解浚源  3级会员 | 2018-10-13 14:47:45 发帖IP地址来自
当一个专业的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却疯狂扩招;大肆鼓吹学术理想,却不不告诉你学术圈根本容不下这么多人,这个专业一定出了大问题。。。
提倡学生有学术理想没问题,那你就重点培养少量有理想的学生,保证他们毕业了都能留在学术圈继续追求理想。
而现实是生物专业招收大量的学生,师生比极低,一个老师恨不得带20个学生。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些人毕业了不可能都去当老师,只能出去就业。
这种情况还不考虑就业献身生物,当大家都是一辈子不愁钱的富二代么。
14#
FlossDeGloss  3级会员 | 2018-10-13 14:47:46 发帖IP地址来自
想起以前有位数学转金融后来去了NYSE的仁兄在说到为什么跳到金融这个大坑的时候开过一句玩笑,资本社会你的价值是由你赚多少钱决定的,你赚钱的多少是由市场价值决定的,市场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可惜供需关系却不是由你读了多少年书决定的。




他美西海岸湾区、东海岸花街以及各大实验室,可以说是汇集了全美甚至是全世界不少精英。从过去到现在,从国外到国内,我见过不少类似的言论:高尚的科研与庸俗的花街。相信很多人认为搞金融的赚再多再牛X也算不上人才,因为对人类进步、对地球进步、乃至对宇宙探索都无益。


至于金融对人类史有什么意义,见仁见智,此处不表。不可否认的是,花街遍地都是数理化工程IT等等这些理工专业出身的人,包括各大top出来的phd。可以说相比于一些商经出身的人,这类本身就懂布朗运动随机微分等等的人,在金融行业是相当受欢迎的。抛开专业所学不谈,理工科转金融有一项天然优势,就是对数字的敏感度和开拓思维。花街那么喜欢非金融理工phd从来都不是因为他们懂多少,而是更看重他们在漫长的科研(or phd)之路上所经受的思维训练能让他们很容易得捡起任何金融知识。这些人如果去做科研,未必没有成就,只是因为种种现实原因入了街。


倒不是说任何理工phd来做金融,花街都照单全收。被广大群众看不上的小本聚集地投行就不提了,各大top shops/mega fund后面等着填坑的HPYSM出身的phd也是一堆堆的。哪怕就是投行IBD,哪怕phd所具有的知识对IBD来说完完全全over-qualified,那也不代表phd就能秒掉小本小硕,因为IBD本来就不是看重你的专业知识。总之,钱也好,兴趣也好,一个行业能吸引大量人才,总有它值得人去挤独木桥的地方。普通人如你我,不像施老师自带立场会影响到万千学子的选择,平常心对待就好,真没必要冲着行业开火。


这世上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一个自己既喜欢又能赚很多钱的工作,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兼得又哪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的呢?就算是金融这个所谓的高薪行业,我想冲着钱而不是冲着自己真心喜欢的人也绝不在少数。我中学时期一直是以读化学为梦想的,种种原因最终没选择,不是没有遗憾。但其实想一想,即便是读了化学,自己未必能在科研这条路上坚持下去,那真是一条又漫长又艰难又狭窄的路,像我这样直到现在还身带浮躁的人,怎么看怎么不适合,所以虽然遗憾虽然我大可以重新去读,但也没有多少兴致。






我自家二哥就是搞科研的,现在在美帝做postdoc,研究领域可高大上了,可也真穷。我还记得他感叹过和隔壁实验室的同胞们比起来他这还算是幸福的,隔壁的某位老板大大太抠门,为了省下钱投到项目上,就差压榨尽手下博士博后的最后一滴血了。


当然这就是个玩笑话,勿较真,只是也确实反映了搞科研的收入情况。实验室的设备一个比一个金贵,政府每年投入的资金也是大笔大笔,可是对个人来说又有多少意义呢?就拿他美而言,尤其是国家级实验室,对于申请到的经费资金都有很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科研个人来说,申请到经费带来的好处是随之而来的奖金和补助而已。虽说基本上博士博后的工资是老板发的,准确得说是老板funding发的,那也要看老板能拿到多少钱,老板拿到巨额经费其实也说明了项目本身耗资巨大,除掉投入的科研费用, 剩下还能有多少呢?


美帝博后,一年到手也就三四万。一个人过也就算是,在大农村也就算了,有了家庭,如果是在加州扭腰这种地方妥妥的贫困线以下了。而且一般博后的年纪差不多刚刚好是有家庭有孩子,这些钱够干嘛的啊?就算是算上faculty的隐形福利,那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除非另一半一个人年入300k+。


赚的不多是小事,主要还是这行出路真的太窄吧,大家都往tenure上挤。很多人觉得tenure是铁饭碗,可问题是就算挤掉同行拿下了tenure,可申请不到经费,科研项目就没办法进行下去。你一个老板没钱连工资都发不了,更不会有学生申请你了。就算是终身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是在顶尖大学,别说tenure了,就是AP竞争都是各种激烈,可AP在一定时间内不出牛B的科研成果的话,就该走人了。顶尖大学,系里不差钱几个AP竞争五六年后的一个tenure位置算是好的,很多系真的是好多年都没一个AP能拿到tenure,顶尖大学都是从别处直接挖行业顶端人物。也不要觉得四五个人竞争一个位置很容易,觉得哪行哪业面试找工作不都是竞争掉几百几千人上来的嘛,关键是顶尖学校的AP那可是从血路上杀出来的,已经算是大牛了。


国内?国内就更不必说了,科研资源集中在北京,一个房价就拍死一堆。


我始终是认为,人呢,总要活下去才能谈理想谈抱负,很多人转行也就不是那么难理解了。当然兼职在industry赚外快的牛人也有,比如生物的可以兼职做做咨询。不过那也得看专业对不对口,哪有那么多又对口又高薪的外快给你赚啊,就算有,那也是优先考虑大牛啊。




我二哥算是幸运的,没什么经济压力,只要他自己兴趣不变,大概会一直在科研这条路上走下去。坦白说我是羡慕他的,因为他十分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并为之坚持,而我浑浑噩噩这些年,一直也没找到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我从毕业起薪120k,到离开花街300k,只单单以工作收入看,我在比他小的年纪拿比他高几倍的收入,似乎也说不上是辣鸡。可问题就在于,他赚钱再少但他喜欢他的工作,可我在金融趟了几年却谈不上打心眼儿里喜欢。我选了看似光鲜的行业混日子,他待在不食人间烟火的领域享受生活,大概这就是差别吧。


除了羡慕,其实更多的还是崇拜和佩服,觉得有这样一个哥哥挺自豪的。我曾经特别壕气得跟二哥说,放心在这条贫困之路上走下去吧,以后有了大侄子大侄女我来给你养!好吧,其实我就是瞅着等哪天他成了一代巨匠,写的什么论文啊著作啊书籍啊之类的结束语专门来一篇“感谢我伟大的妹妹XXX”blablablabla之类的谢词,好歹咱也算是在人类科学史上留过名了是吧?(微笑
15#
蒋澈  3级会员 | 2018-10-13 14:47:47 发帖IP地址来自
抽象地讲,这话并不错。把“金融”替换成任何行业,实际上都是值得警惕的,社会有失去多样性和均衡,并且日渐单一化的危险。
当所有精英都想研究理论物理时,一定出了大问题。
当所有精英都想以研究康德哲学为业时,一定出了大问题。
当所有精英都想当暖通工程师时,一定出了大问题。
当所有精英都想学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时,一定出了大问题。
这些判断我认为都是对的。
16#
匿名用户   | 2018-10-13 14:47:49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7#
王家  4级常客 | 2018-10-13 14:47:50 发帖IP地址来自
得了吧,十五年前我系都去地产,谁看得上金融。再往前推很多人搞施工和设计都发财了。

推而广之

八十年代精英都要下海,进了体制也要出来;
九十年代玩命去外企,挡都挡不住;
两千年后一窝蜂去大国企;
那之后再过五年施老板一定忘不了清华每年等着挂职(那些年硕士也能挂)和公考的热潮。

打个比方说有几年烤鱼最火,后来香辣蟹,再后来小龙虾一统天下。你能怪小龙虾么?精英不是说你是搞虾还是搞鱼还是搞蟹,而是把饭馆开好的能力。


这两三年CS大热,是个人都转程序员,怎么办?美国现在很多学校土木系都快关门了,问题大不大,多少年前挤破脑袋进去。现在美国CS大热,问题大不大。

想干不代表能干,用人单位也不傻,不能说你是个精英就让你啥都做。现代金融给实体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机会与岗位,大型实业企业都开始组建投资部,很多投资机构也开始管理实业资产。我们在法律,会计等服务性行业也都见到了同样的趋势。

因为行业的问题导致资源浪费,问题才大。人力市场经过这么多年市场化已经大幅改善,人作为一种资本要素流动比以前好很多,这也是这么多年来市场化带来的好处。让素质好的人才等死在钢铁行业就没问题?让土木系学生填坑在施工企业就没问题?

要觉得这都没问题的话,还是:包分配好。

----------
底下有人说,一窝蜂去金融和一窝蜂去体制,外企不能类比:

首先金融就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股权,债券,交易,投行,vc,pe,etc

其次,也是很多人会范的错误。一窝蜂去体制,一窝蜂去外企,不是真的追逐某个具体岗位。追逐的是资源和掌握资源的权力,精英追逐的永远是资源。同一个人在一个资源集中于金融的时代就会去金融,在一个资源集中于体制的时代就会去体制,在一个资源集中于外企的时代就会去外企。

别真的去把精英对领域的选择理解为追逐小龙虾本身好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