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让你觉得设计得很棒或天才的金融衍生工具?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AllenMer   2018-10-13 14:46   10391   16
第一次看到次级抵押贷款觉得是一种很天才的创意,还可以将不良信用,风险打包。那么还有哪些你觉得设计构建的很棒或天才的金融衍生工具呢?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6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李元霸  2级吧友 | 2018-10-13 14:46:47 发帖IP地址来自
保险业或者再保险业有一类东西叫做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 (ART),应该符合题主的需求。
不过这货的中文名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翻译,Risk Transfer虽然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但Alternative翻译成“另类的”感觉怪怪的,就像Exotic Option里的Exotic很多中文文章翻译成“奇异”一样。
我这里先暂时翻译成非传统风险转移或是干脆直呼为ART吧。
其实传统风险转移大家现实生活中接触很多,比如:你付一笔保费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条款向你提供某样保险责任就是传统风险转移;同样,保险公司付一笔再保费给再保险公司,然后再保险公司根据再保险合同条款向保险公司提供某样再保险责任这种也属于传统风险转移。因为这些风险无论怎么转移总是在被保险标的、保险公司或者再保险公司之间流动,属于保险市场的范畴,所以说它“传统”。
非传统风险转移工具,更多的是为了将这些保险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以实现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更大的承保能力,因为资本市场的体量是惊人的。
那怎么才能把保险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呢?就要靠这些非传统风险转移了。
而ART当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巨灾债券 Catastrophe Bond,当然著名其实也是相对其他ART说的,毕竟保险到再保险再到更细致的ART实际从业人员是越来越少的,普通大众甚至不干这行的金融从业人员也很难接触到这种东西。
巨灾债券其实和一般债券差不多,会提供一个所谓的利息或收益率回报,但是这个回报以及满期时本金的给付是有条件的,就是和债券发行协议里约定的某一个巨灾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程度挂钩。
举个例子:某公司巨灾债券发行时约定的满期收益率为LIBOR+8%,但是同时约定如果美国西岸发生了烈度为7级以上的地震时,并且对发行机构(一般是再保险公司)直接造成10亿美元以上的索赔,发行机构可以不支付利息及不返回全部或部分本金(为便于理解,认为“违约”、“对赌”什么的都可以)。
当然,一般来说,再保险公司是不会直接发行巨灾债券的,他们会在百慕大还有什么鬼群岛等地方成立一家SPV,很多读者看到这里应该嗅到ABS的味道了。对的,后面的玩法有点类似,有时候巨灾债券等ART也被称为insurance securitization。具体的结构和定价等由于太专业这里就不细说了。
也正因为这样,通常依靠单一事故为触发条件的巨灾债券评级通常为垃圾级。但是此类巨灾债券(据说)非常受资本市场欢迎,不仅仅因为收益率比一般债券要高;发行机构的幕后最大老板经常是各大著名再保险公司,还是有一定谜之信心保证的;而且因为这种巨灾债券与金融市场其他投资品的关联性很小,可以说只与天灾有关,金融机构买入这种东西后可以降低持仓组合的贝塔。
我们在再保险公司等专业机构的朋友们还想出更多玩法,比如从单一事件触发发展到二次甚至多次事件触发的巨灾(这个甚至还能提升债券评级,毕竟触发或者说“违约”的概率小了)。巨灾可能不仅仅只定义为自然灾害,甚至可以挂钩人为灾难,比如病患对药厂某个药品副作用的集体诉讼,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错误造成投资者损失被索赔等。
巨灾债券历史其实不长,1994年由汉诺威再保险为主要发起人发行了金融业历史上第一只巨灾债券。后来其他国际主要再保险人如瑞士再保险、慕尼黑再保险、法国再保险等都发行过自己的巨灾债券,到现在也一直持续发行。
目前除了再保险公司,像保险公司、跨国金融组织乃至政府也会发行这种东西向资本市场分散或者中介这种事实小概率但是潜在赔款巨大的风险。比如:
2006和2009年墨西哥政府(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发行的巨灾债券触发条件为当地的飓风和地震风险。
2014年世界银行发行的巨灾债券触发条件为加勒比海十几个国家的飓风和地震风险。
2015年国有中国再保险集团香港上市后自然也要发行巨灾债券证明自己的技术实力,好吧,其实是提高承保风险承受能力,其约定的触发条件为中国境内的地震风险。一个FUN FACT是,他们为此事在百慕大成立的SPV的名字叫Panda Re,一改国企在普通人心中呆板的形象,可以说是非常豹笑了。
由于ART市场非常专业及几乎都是机构玩家,像投行如高盛或者再保险经纪领域的大拿如Aon(对,就是黄金卫生棉以前曼联球衣的赞助商)等这种金融掮客自然也是要参与的,抽手续费血这种事情他们最喜欢了。还有,这东西充满了以小博大的特质,我们对冲基金的朋友除了去澳门维加斯之类的,不少也喜欢交易这种产品,国际市场有不上专注投资巨灾债券的对冲基金产品。
由于知乎读者经常看到投行、对冲基金什么的会莫名兴奋。这里还是要再次提醒,巨灾债券等ART最主要目的还是用于保险公司或者再保险公司增强自己的承保和风险承受能力。
除了巨灾债券,ART还有一种重要产品叫Reinsurance Sidecars,中文名叫再保险边车。我当年第一次看到这货中文的时候内心其实是崩溃的,到底啥叫边车啊?后来找了图,终于知道了。



不就是以前我们小时候叫的跨子么。
不过如果叫“再保险跨子”确实也比较古怪,还是叫它边车吧。以跨斗摩托车做比喻,摩托车可以认为是再保险公司,边车就是跨斗(呃,这句话总是感觉哪里怪怪的)。
这个边车可以认为是一个SPV,再保险公司把巨灾保险或传统再保险业务装入这个边车后,投资者承诺当发生保险事故时会支付相应SPV所承载保险业务对应发生的损失,SPV会向投资者支付保费作为回报。整体感觉就像一个再保险公司提前锁定了最大可能损失并进行一定利润共享的再保险合同
由于投资者可能来自于保险市场以外,投资边车业务和投资刚才说的巨灾债券一样,和他们已有持有投资品关联性不大,不少投资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相较于经常压价的保险公司向再保险公司购买)参与此业务,已达到获取更高利润同时降低投资组合贝塔的目的。
边车业务在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的一段时间发展特别蓬勃,众所周知卡特里娜对美国保险业造成巨大损失,灾后市场对巨灾保障需求特别大,同时巨灾保费亦上升不少。再保险公司们希望通过边车形式以比较稳定的价格承保尽可能多的巨灾风险。在边车模式下这些承保风险已经切割到作为边车的SPV里面,如果真的发生重大赔付,影响亦只限于SPV,对再保险公司整体的偿付能力影响有限,因此达到扩大承保能力的目的。跨斗坏了我就一脚踢走,摩托车还能继续开,以后买个新跨斗装上就是了。
说完这两个ART:巨灾债券和边车,非传统风险转移其实还有很多种类,比如还有天气衍生品 Weather Options、保险关联票据 Insurance-linked Notes等等,这些要一一说出来简直是没完没了。但起码从上面说的两个巨灾债券和边车业务的设计大家可以看到,从业人员还是很能胡思乱想的。
最后,由于本身ART业务非常小众及专业,不同产品间套路其实还是差别很大的,我本人也可能没有完全搞懂,如有专家也请不吝赐教。
3#
何明科  6级职业 | 2018-10-13 14:46:49 发帖IP地址来自
先说正经的枯燥术语,再说精彩但真实的段子。
首先是Tranche(分层),整个概念都非常炫酷,虽然它不是一个金融衍生品,但大部分看似简单平常的金融资产一旦和tranche结合就会成为炫酷的金融衍生品,比如ABS、MBS等等都依赖于这个更为基础的概念。
简单说Tranche就是把金融资产(可能是债以及其衍生出的更为复杂的资产),按照风险、回报以及到期日等不同的维度,划分成不同的tranche(层级),按照一定的优先级或者规则在不同层级间进行利益分配。这样一个原本风险和回报率固定的金融产品(比如低风险低回报的Mortgage,或者高风险高回报的垃圾债),因为其风险和回报的局限性就只能满足一定投资者的口味。然而,在划分成不同tranche之后,各个tranche就能变成各种不同风险和回报组合的金融产品(有些风险更高而回报更高,有些风险更低而回报更低),从而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话说就是这样的包装组合,让次级债这样的产品流动到全华尔街然后全球的各种投资人手中。
——————————————————————————————————————————
再说说阿里巴巴和华尔街的一个段子,不过是真实故事,谁教马云爸爸经历过“当初看不起,现在高攀不起”的人生逆袭呢。故事开始于2013年-2014年,京东筹备在美上市之时,美银美林与瑞银作为主承销行率领着若干小投行与奶茶妹妹一起投入了身在纽约的强哥怀抱。然而把京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阿里巴巴,对所有投行放出江湖绝杀令:一旦参与京东IPO,就断绝一切合作关系,从现在到未来,包括历史性的阿里巴巴IPO。于是,整个华尔街分裂为JB两个阵营(Friends of Jingdong vs. Friends of Baba)。两边都是肉,都难以割舍。而最终美银美林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决绝得跟着强哥走。
但是,面对这日后长成史上最大IPO的250亿美元融资额,美银美林的大趴们岂能坐怀不乱,除非想被客户骂成翔。美林美银的结构产品部门抓住着历史性的机遇,脑洞大开一战成名:无需阿里巴巴的许可,设计一款等同于阿里巴巴股票的流动性产品。
因为软银和雅虎两家上市公司持有大量阿里巴巴的股份,让这个Mission Impossible成为可能。具体的实现方法就是通过空多结合,剥离出软银或者雅虎中和阿里巴巴无关的资产而剩下阿里巴巴这个核心资产,简称为:吃葡萄吐葡萄皮儿,吃葡萄肉没吃葡萄皮儿。具体做法是多软银和空Sprint/雅虎日本/KDDI。
(请大家原谅这里面公式的粗鄙)软银这个集团可简约为如下等式:软银 = 阿里巴巴 + Sprint + 雅虎日本 + 软银日本通信业务。于是可转化为:阿里巴巴 = 软银 - Sprint - 雅虎日本 - 软银日本通信业务。然而考虑到软银日本通信业务是非独立上市公司,所以只好拿KDDI来代替和模拟(KDDI是日本第二大通讯商)。
这样美银美林就合成了这个全新的金融产品,几乎可以模拟阿里巴巴的IPO股票,江湖人称“要你命3000”(去Bloomberg的话,请输入MLHKALIB,别输入引号内的词语)。这个产品不仅仅是绕过了阿里巴巴的封锁,甚至是还超越了跪舔阿里巴巴的投行集团,充分体现了智商的优越感。
面对阿里巴巴这种未上市就注定是史上第一第二成功的IPO项目,投行IBD人员是毫无尊严的,只能拿着“x二代”的各种关系牌去公关,各种耻辱如下。首先,阿里巴巴将35家投行进行三层分组(大家想到种族歧视和种族歧视了吗):六大承销行构成第一层级,承担正常投行的职责,此为贵妃;另有八家银行构成第二层级,可参加分析师会议和提供分析,此为贵人;而第三层级的银行之参与推销阿里巴巴的股票,此为宫女。其次,承销费率超低仅为1%(这可能是阿里巴巴创下的第二个金融历史记录),而华尔街的惯例是大IPO收2-3%,小IPO收5-10%。别看这是250亿美元的融资,而投行门总共只拿到约2亿美元的辛苦费,大头被六家投行瓜分(每家大约3000万美元不到),剩下的汤汤水水在其余投行身上洒洒就好。
而“要你命3000”大概有5亿美元的总盘子,美银美林当年了控制其中15%的交易量,收取1%的中介费,这看似比直接承销阿里巴巴IPO少了不少肉,但是情况却不是这样:
  • 这个产品反复交易,于是可反复收取佣金
  • 这个产品的成本极低,不用像IPO那样从上大小出动几十人的队伍,ROI极高
  • 这个产品看似只有一个idea而很好复制,但其他投行忌惮和阿里巴巴的合作关系,不敢轻易下手
  • 这个产品为客户带来巨大价值,不仅让美林美银的客户比IPO投资人提前快一年买到阿里巴巴的股票,同时从2014年3月的低点到2014年9月阿里巴巴上市的时候,为客户带来3倍的回报,

这个金融产品的构造简单直接粗暴,胜在创意,而不是在技术难度。同时这个产品更多是在智力藐视阿里巴巴,并对其做一个回应:Catch me if you can。无论如何,这个金融产品还是极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暴力美感。

...更多文章请到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更多回答请看何明科的主页
4#
Lee Sam  4级常客 | 2018-10-13 14:46:50 发帖IP地址来自
Collateral transformation:抵押物转换。这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例子之一。

金融危机以后监管变严,持有衍生品时对抵押物的要求也增加。持有久了老拿着一些国债放在手上总觉得想干点什么。投行这时候会参与进来帮你把这这些抵押物借出去,顺道送点利息给你。当然借完后会拿点别的抵押物比如苹果的股票之类的放你着以便应付监管者。

只能说cash能玩的花样实在是太多了。以前读书时老拿着个无风险利率在那掰来掰去,现在发现市场上至少有十几种无风险利率。。。Dodd Frank对此功劳应该最大。
5#
Winston  3级会员 | 2018-10-13 14:46:52 发帖IP地址来自
学过很多衍生品,期权期货结构化产品等等,除了学了原理与计算没有什么感觉,后来听说某券商设计的一个产品脑动大开:
阿里巴巴上市的时候国内很多人想买它的股票,可是美新股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的,他们就设计了一款复制阿里股票的产品,具体是这样的:在全球市场上做多大股东软银的股票,然后再做空软银投资的其他公司的股票,据说复制的效果还不错
6#
刘赟  4级常客 | 2018-10-13 14:46:53 发帖IP地址来自
MBS(按揭贷款支持证券),集金融与地产两个行业的大成,可惜被市场里贪婪的参与者玩坏了。
7#
Jacinta  1级新秀 | 2018-10-13 14:46:55 发帖IP地址来自
牛熊证。
8#
冯磊   | 2018-10-13 14:46:56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
Jo Jo  4级常客 | 2018-10-13 14:46:57 发帖IP地址来自
大家听过Carbon Credit吗? 又称CER,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现在应该没有了,可是06开始,曾经是各大投行人均利润最多的产品,我们两个associate4个月P&L 是8千万欧元你信吗。。而且连续5年都有啊
这个其实是缘于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 简单说就是发达国家(只有欧盟后来执行了)要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额。然后CER就是此减排额的标记单位,有项目经过认证就能拿到这个减排额,然后我们直接在伦敦市场以CER期货形式对冲,拿差价,几乎没有风险。

在我经历投行,私人银行,保险各种行业后,这个从一个政治条约到实体项目到金融产品到衍生品的发明,还是让我醉了
10#
石头  6级职业 | 2018-10-13 14:46:58 发帖IP地址来自
泻药啦


第一个想到的是,看到过一个赌博网站,让人赌某个大明星(还是某个英国皇室成员的忘了)生男还是生女....本质来说就是把生男还是生女的“风险”给证券化了..这让当妈的情何以堪



但反过来一想,什么都可以证券化,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牛X之处。题主提到Morgage Backed Security,它的牛X本质之处就在于把信用违约风险给证券化了。现在生男生女都可以证券化。如果假设赌博网站是无套利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很容易从市场赔率直接imply一个生男孩的概率q(没错!!!就是discrete-time下所谓的risk neutral probability!!!但特么人家只是生个孩子啊.....),这跟实际她生男生女的概率是两个概念,就像在满足一定假设条件下期权定价的时候我们不在意drift是一个道理...



因此...貌似跑题了 在我看来美妙的衍生品就是把看似跟金融毫无关系的东西硬用证券化给搭上    现代人也是醉了
11#
匿名用户   | 2018-10-13 14:46:59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2#
刘沁清  2级吧友 | 2018-10-13 14:47:00 发帖IP地址来自
MBS虽然现在名声臭了,但第一次在教科书上看到这东西的时候惊为天人啊。。。
13#
任和  1级新秀 | 2018-10-13 14:47:01 发帖IP地址来自
从本质上讲,衍生品是对风险的再分割、再分配。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风险当然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人们在预测风险、承担风险上有差别,就存在“交易”风险的空间。 比如最基本的衍生品—商品期货,就是对未来价格风险的再分配。但是,价格风险背后更本源的因素是天气、自然灾害、地缘政治等风险。很自然的,我们可以把它们切分开来,CME从1999年起就开始交易温度期货。现在,降雪量、降雨量、甚至日照时间,等等都是可以交易的。从新颖而言,衍生品绝对是永无止境的。
下面想从更Fundamental的视角来说衍生品。看待金融衍生品,不能脱离金融市场的Big Picture,每一种衍生工具的推出、发展,都基于对某种“热点风险”的成功地再分配。成功依赖于:
1、【没有需求,就没有产品】存在天然的市场需求。 比如CDS对应于债券类产品的信用风险,而债券类产品是金融市场最主要的资本工具,大量债券持有者需要对冲其信用风险,尤其在经历80年代破产潮之后。
2、【没有价格,就没有买卖】“交易”这种风险的成本有多高。许多产品无法推出,不在于设计上有多么困难,而是很难在市场上匹配供需双方。多数时候,是大家都嗷嗷待哺,而没有人愿意供给。通常的原因是,没人能算清楚这个风险,因此无法定价。当然,囫囵吞枣式的价格也可以存在,供方会居于主动而多获利,当然风险仍然存在。为什么往往是投行来推出新型衍生工具?更聪明,客户更多,也更敢冒险。随着金融、金融经济学、统计、计算性能等的发展,定价手段趋于完善,交易媒介也愈加发达,相关的衍生品市场就会不断壮大,这方面Option, CDS,MBS都是典型。比它们更加复杂奇葩的衍生品大有人在,但是难以成为主流,盖因越复杂就越限制自身。

从这样的视角看,未来的创新可能有两条路径:1.对已有风险的更细致地切分。 比如开头讲的,把价格风险背后的更本质的风险抓出来,解构  2.Cover更神奇||更宏大的风险。
14#
张知  1级新秀 | 2018-10-13 14:47:02 发帖IP地址来自
收益互换。国内的创新案例是定增:“出资方(主要是银行理财资金)借道资管计划直接买入定增股票,同时跟有资质的券商签订收益互换协议:出资方将锁定期的股票收益换给券商,券商对其支付固定收益;同时,券商再与定增参与人签订收益互换协议,将股票收益换给后者,并收取固定收益。”
15#
陶钧同学  4级常客 | 2018-10-13 14:47:03 发帖IP地址来自
Accumulator.

I'll kill you later.
16#
精算狮  1级新秀 | 2018-10-13 14:47:05 发帖IP地址来自
Life settlement 寿险贴现(或者是其他什么翻译,我不是很清楚),其主要针对的是whole life insurance即终身寿险。life settlement这个东西在中国还鲜为人知。
寿险贴现是保单持有者将已有寿险保单出售给一个三方机构,其出售价格高于保单的现金价值,但低于死亡收益。现实中有很多原因会致使一个保单持有人愿意终止持有自己保单,譬如想买新的性价比高的保单或者已经无力承受现有保单的缴费额等等。
在美国,保单持有人一般会通过financial planner ,advisor,保险经纪或者律师等了解相关贴现业务并根据这些相关人士的指导完成贴现业务。
This decision established a life insurance policy as transferable property that contains specific legal rights, including the right to:
Name the policy beneficiary
Change the beneficiary designation (unless subject to restrictions)
Assign the policy as collateral for a loan
Borrow against the policy
Sell the policy to another party
17#
ch zh  3级会员 | 2018-10-13 14:47:06 发帖IP地址来自
存款保险算一个吧,比那些花里胡哨的要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