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留学生活是怎样的?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成小花   2018-10-11 23:54   3809   8
真实的留学生活是怎样的?
分享到 :
0 人收藏

8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EricDai  2级吧友 | 2018-10-11 23:54:12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奥克兰待了半年了
之前在旧金山上了两年的高中GPA3.4
总的来说留学生活还是很精彩的
平时上课认真听,回家作业还是很简单的
各种小考大考的成绩也都过得去
美国还是有的逛的 各种潮牌店
奥克兰就偏向于那种很安逸的城市
至于交际嘛要看你自己想不想了
我属于超级外向....
身边朋友除了华人还有本地人 俄罗斯 新加坡 马来西亚 越南 韩国 日本 和阿联酋的同学
关系都不错 平时一起打打球 约个饭什么的
我觉得留学可以锻炼自理能力和金钱,时间的管理能力吧(呵呵又剁手了)

3#
匿名用户   | 2018-10-11 23:54:14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苦恋胖海盗  4级常客 | 2018-10-11 23:54:15 发帖IP地址来自
关于在美国的留学体验,我推荐一篇连载的帖子,作者以比较写实的方式记述自己的留学生活,没有可以做作的痕迹,该贴以日记的形式表现,从2010年到2014年,记录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和一些随想。该贴的地址连接如下:
一个屌丝在美国留学的所见所闻和胡思乱想_海外华人_天涯论坛_天涯社区
下面附上楼主的开篇: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在自己的QQ空间里瞎叨叨一些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博好友们一笑,某一天一位朋友建议我可以把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让国内的人更能了解美国的生活,于是便动了心思,开始注意收集一些值得一记的事情。自觉没有能力写出一部引人入胜的鸿篇巨著,所以就定了一个颇为小家碧玉的书名——《留学日记 - 一个海待丝美国留学的所见所闻与自说自话》,断断续续的记下自己读博期间平常或者不平常的见闻,没想到这一提笔,竟然写了不少内容。细细回味起来,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展开了讨论,不过能力一般水平有限,我尽量不去加入过多的评论,偶有只言片语,也仅仅是我一家之言,妄论之词,读者或同意或不同意,都不要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此而已。而且有些事仅仅是不同,本无关是非,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比如在中国吃面条的吸溜声是对厨师的肯定,在美国如果出声就是没有教养了。
美国并不是天堂,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来留学的人,平常人而已,都在为自己的日子奔波,或者想留下来,或者不愿意留下来,总是要做一番取舍。就我自己而言,不想误导读者,一味的说美国好或者美国坏,都不确切,毕竟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坏就可以定义的。文中有负能量的内容,也有正能量的故事,我觉得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我从来不愿意一概而论地说哪里的人就是好,哪里的就是坏,平常人就是平常人,不似大奸大恶大忠大善的人那般分明,也没必要因为某一件事就去贴地域标签,谁都没有资格将这种地域标签扣给别人,因为凡事都有例外,尤其是一个地域,所有的好坏判定只是一个比例的问题而已,而且这种比例各地之间差异不大。有人会情绪化的说某某地方的坏人就是多,其实往往的情况是他在那里恰恰接触了一件让人愤懑的事情,而他只是在那里有短暂的逗留,便妄加定论。
种族问题,在美国一直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即使现在,不同种族的人都分群而居,并没有做到种族大融合,这种分而聚居的环境更容易让不同种族之间产生矛盾甚至仇恨。在美国的华人没有非常高的地位,很多人都说华人心不齐,这是一个原因,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中国不够强大,出了国门才会感到,只有自己国家强大,自己说话才有底气,再一个就是华人的人口在美国实在太少了,不能形成足够的社会力量。不过种族歧视的事情一直在被纠正,五十年前,还有地方分白人专用有色人种专用的公共设施,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敢明面上表现出种族歧视,心里怎么想我们当然管不了,年青一代也已经远远没有老一代那么强烈的种族意识,或许将来某一天这种意识终会淡薄到觉察不到。
其实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读书是异常单调乏味的,同时也需要很大的勇气。读书期间,大多数的时间都是花在做实验和写论文上,时不时的还要被老板骂一骂。有朋友戏谑的说“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做实验”,其实并无夸张,非但如此,还要操着自己并不习惯的语言和别人交流。很多美国人都很佩服留学生,因为谁都知道掌握一门外语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每一个拿到学位的留学生我都非常尊重,都是真正的勇士,因为那需要太长时间的忍耐。如果选择了就业前景较差的专业,其实即使毕业了,很多人还是不愿意转行,不是不明白,只是自己投入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突然一下子扔掉,谁也割舍不下。
我写的事情都是我在博士期间的见闻,因为接触范围的限制,更多的是学生圈子里的小事,所接触的也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普通人,并不能代表美国整个社会,只是管中窥豹始见一斑,一些现象甚至可能本身就不常见到,只是恰恰被我遇到而已。我相信不同圈层的美国人想法和做法都会有很大的不同,不过这个还是留给社会学家去研究吧。书中的每一件事情我都尽量客观的去看待,有时候难免夹杂个人的情绪,有失偏颇,如果读者有不同的看法,也欢迎一起讨论,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对我也是一种提高。
5#
日渐消瘦  2级吧友 | 2018-10-11 23:54:16 发帖IP地址来自
曾经看到的一篇学西厨移民的故事,虽然有点跑题,但是故事真的很真实
--------------------------------------------------------------------------------------------
“再有一个月的时间,太太即将首次登录新西兰,以一个本地居民妻子的身份。” 说起这一点,Andrew双眼里透出温暖而幸福的光芒。
一位曾经在讲台上教授了8年课的英语老师,在30岁那一年,为了追逐一个不那么确定的未来,在妻子的支持下迈出了国门。新西兰,那片天堂般纯净的土地,带着她美丽的光晕,吸引着年轻的人们奋不顾身地前去追逐和打拼。改行厨师两年半,背井离乡,终如愿收获绿卡,Andrew的故事在我眼里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无数个问号在Apple妈咪的脑海里闪耀,于是约定的采访在Andrew常去的一家位于奥克兰中区的咖啡厅进行。
Apple妈咪:Andrew,先问大家最想知道的。当时30岁有家有业,你怎么有勇气放下这一切出来从零开始?家人不反对么?
Andrew:如果我说梦想,会不会觉得有点小俗气?从小我就比较喜欢英语,大学毕业后,我就开始从事英语教育工作,从刚开始的课外英语培训机构,到后来成为国内某著名英语学校的专职老师。整整8年,虽然没有出过国门一步,但是每天都在接触那些想要留学的孩子们,从他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简单的憧憬和改变生活轨迹的向往。
那时候,我真心喜欢我的职业,怎样把晦涩的语法讲解得清楚透彻?怎样把控好自己的上课风格,既不失幽默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又能够将课程重点传达到位?怎样让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们真实地获得进步?这些事情甚至比我付出多少时间,获得多少经济回报更重要。碰到暑假高峰的时候,我常常一天授课十几个小时,来回穿梭于各个分校区,从早上8点半出门,到晚上10点半回家,即便如此,我还是抽空义务帮助我那些有困难的学生们补课。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当时,学校里也有不少洋人的外教老师,他们惊讶于我的英文如母语般自如,一定是在海外生活过,可事实上,我那时连护照都未曾办过。
渐渐地,我开始萌生出国看看的想法,但一直都觉得那是很难实现的事情。
直到某天下午,我下了课路过对面的办公室,一位业务部门的同事突然叫出我,让我帮他看电脑上那一整面的英文,自己填写的东西有没有错,我仔细坐下来看,第一次知道了有这种打工度假签证(Working Holiday Visa)。
当时这个签证的要求并不高,且一年发放四次名额。于是2010年的9月份,我完全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在网上抢下了一个打工度假签证的名额,之后递交材料,仅仅过了2个月,我就拿到了签证。
对于这个事情,家里人还比较支持,想着只有一年的时间,出去锻炼一下也好。
在湖北,我来自于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当时我的想法是,通过自己一个人的努力和拼搏,或许可能让整个家庭的生活上一个台阶,说不定可以改变家庭的整体命运线,包括双方老人。而如果真的失败了,我就当损失了一年时间,回来继续做老本行。
Apple妈咪:新西兰打工度假也早有耳闻,在很多人想象中,是有那么点浪漫色彩的,大家把它说成职业间隔年,您怎么考虑?怎么后来去学西厨了呢?
Andrew:拿到签证以后,我花了大量时间做调研,去当地的论坛,向各行各业的华人发私信,想要获取一手资讯,可当我问了越多的人之后,反而越发迷茫,每个人的经验都不同,对于这个我见都没见过的国家,我一点实感都没有。
第二年中的时候,我终于登录奥克兰,来接我的是一个22岁刚刚拿到绿卡的烘培师,让我意外的是,仅凭论坛上的只字片语,这位年轻的女孩竟然免费来机场接我,当天陪我去租房,办公交卡,电话卡,并送我去住处。更夸张的是,她最后问了我一句,身上还没有钱吧?给你100纽币,等你以后换好了钱再还我。后来我知道,她是基督徒,这个经历对我后来加入教会并受洗起到了启发作用。
合租的公寓里,同住的都是来读书的年轻学生,而我年龄最大。之后我开始找工作,投了很多办公室职位,甚至包括语言学校,想来自己有8年的语言工作经验,英语算不错,可没想到整整2个月过去了,什么回音也没有。
接踵而来的是经济上的压力,房租、水电煤、生活开销,样样都不菲,收入却完全没有,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开始有那么点放弃的想法了。家里人在电话那端说,不行就回来吧,国内生活不也很好么。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就像在满口辣椒的时候,喝了一大口凉水,瞬间觉得很放松很舒服,回味却觉得喉咙里火辣辣的。确实,再没有什么事情比放弃更容易,但是,甘心么?
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我开始跟之前接我飞机的基督徒女孩去教会,在那里进行祷告。这天晚上,在论坛上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我看到了一个题为“父亲给儿子一封信”的贴子,无意中打开,发现里面写的是一位父亲如何理解并鼓励自己在美国打工、天天送外卖的儿子。个中遇到的种种艰难和困惑,和当时我的境遇如出一辙,因为在教会里,我们把上帝称为“父”,人类是上帝的儿子。所以在那一刹那,我真的感觉这份信是上帝为我量身定制的,在我最彷徨的时点,给了我最需要的鼓励。
排解了想要退缩放弃的念头,我开始看报纸,在报纸上划圈,试图去找各种蓝领打工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研究了好几个有技术含量的工种,比如电工、水管工、厨师、电焊工等等。在这些职业当中,有些必须做职业注册,有些一看就不适合我,比如电工入门的书,我看了三页就看不下去了,理科实在不是我的强项。
最后,我选定了自己稍微有些兴趣的职业——西厨。在当时,学西厨只要一年,符合了我最基本的需求,时间短、价格不贵、好找工作。我已经30了,不想花那么多时间再去念那些高学历,出来再去和那些20出头的孩子们拼,我只想实实在在地立足。而事实证明,兴趣确实也是可以培养增强的,就像现在,经过2年多的磨练,我已经很喜欢做西餐了。
当然,转学生签也意味着我不得不和家人分开更长的时间,面对这个选择,妻子淡淡地说了一句,想做,你就去吧。
Apple妈咪:从老师到厨师,会有很大的落差么?很多年轻人觉得做西厨是个有意思的事情,真实的情况怎样?
Andrew:事实上,在还没有开始正式上学之前,我就找到了西厨的兼职工作。那是在11年底的时候,我没有通过网络投简历,而是到闹市区的餐厅一家家敲门,说明自己的踏实肯干和吃苦耐劳,以及对厨房工作的热爱。其中有一家,也是我后来供职的咖啡厅给了我面试的机会。
接待我的,是一位21岁的韩国厨师,十足男孩子气的女生,做起事来一丝不苟。我说,我什么都能做,什么都会认真学。于是,我得到了两个星期的试工机会。
开始永远是最艰难的,特别是对于我这个30岁之前几乎没下过厨房的人。每天试工4小时,超过时间我也不走,留下来跟着看、继续学。
很多人觉得,做一个汉堡很容易,不就是两片面包,一块肉、一些蔬菜一点酱么?可是他不知道西厨最难的地方,在于多线程操作:试想一下,你要同步煎一个蛋、炸薯条、烤面包、控制每份牛排的不同火候…的时候,特别是像肉眼牛排那样上好的食材,一个失误,就会损失餐厅几十纽币。而且,我们的餐厅要求,一个桌上的客人,不管各自点了什么样的主食,必须一起上,不允许出现有人在吃、有人在看的场景,所以当4、5桌的单子同时堆到你面前的时候,需要考验的是你迅速进行多线程、有条件排列组合的能力。
为了迅速成长并证明自己,每天下班以后,我把餐厅里的单子带回家全订在墙上,在脑海里思考不同的排列组合,先做哪几个,后做哪几个?不断进行模拟操作。
在不懈的努力下,我终于获得了三个月的试用期,事实上,在试用期阶段,我仍然差点被炒,因为作为一个新手,我的速度始终上不来,一直到三个月期快满的时候,有那么一天,我的速度就这么突然起来了,我自己都觉得神奇,就是忽然有了感觉,好像一切如行云流水般,那一天我的经理也惊讶地跟我说:You are so fast!(你好快啊!) 后来我想,这就是自然规律,熟能生巧,没有什么捷径,必须通过至少三个月的时间,你才有可能得到质的提升。
在这整个过程中,之前面试我的年轻韩国厨师一直在给我巨大的帮助和指导,常常她下班了也不走,留下来一、两个小时帮我纠正各种错误,她知道我有很努力,所以帮助我。同时,这也是第二位对我个人影响比较大的基督徒(第一位是接我飞机的那个女孩)。
就这样,我开始了白天去学校念西厨大专,下课去店里厨房打工的日子,学生签证允许每周打工20个小时。如果有空下来的时间,我就去图书馆看菜谱,复印下来,设计用作餐厅的Chef Special(厨师推荐)。每当自己制作出图片上那样漂亮的菜品,并得到客人的赞誉,我也渐渐开始生出对这个陌生职业的喜爱之情。
图为Andrew店里的Chef Special作品。
说到底,学校的知识还是比较偏理论,工作经验才是最关键的,当时班上基本上都是18、19岁的孩子,像我这个年龄的也就3个吧。
在那些辛苦的日子,下班后,清冷的夜里,我常常一个人背着装满刀具、厨具的书包,穿着厨师裤,走在路灯下,心里想着要是此刻就能回国、回到家人身边该多好、多温暖啊!
这种时候,脑海里会自然而然浮现出以下两个画面:
第一个画面是,当我终于拿到了身份,站在奥克兰机场的候机大厅,看着我的妻子、父母从里面缓缓走出来,欣慰地和我拥抱在一起。还差一点、再差那么一点点,这个画面似乎就触手可及了。
第二个画面是,我没有撑下去,选择了放弃。在我七、八十岁躺着动不了的时候,看着天花板,回忆起当年出国拼搏的经历,挖空心思地想,如果当时咬咬牙,撑过那段,人生会有怎样决然不同的境遇?这时却听到心里的那个声音嘲笑地说到:你已经再没有机会知道了。
这两个画面联想,就如同打鸡血一样,帮助我瞬间压倒所有负面情绪,同时也是在那段时间,我完成了受洗,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基督徒。(在新西兰,教会的氛围很浓郁,这点Apple妈咪也感同身受,先不说信仰问题,在教会中,每个人都非常纯粹地想要帮助身边的人,不论年龄、职业,都如同兄弟姐妹一般,每周在一起唱圣歌、做礼拜或者小组聚会,这种毫无功利心的互帮互助,让人很容易产生归属感。)
在我毕业前夕,咖啡厅的负责人已经承诺我,一毕业就可以直接转成全职员工。以此为基础,我递交了移民申请,在不足三个月的时间里,我的绿卡就获得了批准,也就是在13年的时候。
在今年上半年,我辞去了工作,回国呆了几个月陪伴家里人,整整两年半,受限于高强度的工作和学习,我没有出过奥克兰一步,如今终于可以给自己放一个大假,也算修成正果。
Apple妈咪:那您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呢?还会从事西厨的工作么?
Andrew:我还是想回到培训或者语言教育的领域,西厨的话,主要看人,对我来说,那并不是我的最大优势吧。
采访接近尾声,我说:“Andrew,得偿所愿的感觉如何?家人一定很高兴吧?”
“应该是吧。太太下个月过来,不过她英语不太好,也确实有些担心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接着,Andrew话锋一转,“但是,我想最辛苦的那段我已经代替家人走过了,经过这样的历练,我想今后不管从事什么,都一定能够克服险阻,在这片土地上撑起我们的家。”

转载自http://applemammy.com
6#
长沙小骄傲  1级新秀 | 2018-10-11 23:54:17 发帖IP地址来自
美国交换

美国当地朋友没交几个,韩国朋友交了不少
7#
Adam Kyle  4级常客 | 2018-10-11 23:54:19 发帖IP地址来自
睡觉?不存在的
8#
匿名用户   | 2018-10-11 23:54:20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
Cassandra  2级吧友 | 2018-10-11 23:54:21 发帖IP地址来自
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