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乎LIve《多层次解析CMA考试》就要开讲啦,相信带给你的收获一定不是一点点,赶快上车吧!
多层次解析CMA考试以下原正文:
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老师,您觉得现在考CMA有很大意义么?其实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意义有多大,但最起码,我们现在做得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没有意义。蔡康永书中写过:“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曾经的我总是会说:也不知道这件事情有什么意义要去做,但是后来我渐渐明白,事情的意义可能不体现在现在进行时,往往会在未来的某天生根发芽。
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大学毕业的时候折腾着自己想去香港留学,去考雅思去学GMAT去编PS去写简历,最后并没有收到自己理想的Offer,还把3年的女朋友弄丢了,已经毕业了更没有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花了钱花了时间花了精力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我还清楚地记得失败地考完GMAT回到宿舍的那天傍晚,我一边流泪一边把备考时用铅笔写在桌上要背的单词擦干净。这一系列的事情把我二十多年来积累的自信彻底击碎,我经历了人生的最低谷。直到后来到北京开始入行审计,慢慢地发现一些曾经的经历甚至以前觉得毫无意义的事情开始发酵。刚入职时团队里有两位留学的姐姐英文很好,但由于一些原因年审后就离职了,可以说组里那时没有人很懂英文。机缘巧合下领导想起我毕业时折腾过留学,就让我开始编制一个项目财务报表附注的通用英文模板(这是我们组的第一份英文模板,后来这个项目一直在沿用),也是从这个机会下开始着手系统掌握财务英语,毕竟通用模板是从货币资金到各种审计报告披露编制的;再后来参与了一些境外审计业务,从与国外财务负责人邮件沟通(学习GMAT时记得的一些商业表达要求),到来自大洋洲彼岸的视频会议(当时考雅思时口语还不错);直到今年给一家中日合资公司出具了组里第一份纯英文审计报告。其实写这些并不是熬鸡汤秀优越感展示自己多么优秀,只是想说曾经让我得不偿失哭爹喊娘的失败留学经历竟然成为我现在职业发展的助推器,所以最近总是想起老子曰过的一句话: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事情的意义何在?先别去问这个傻问题,Do not think too much but just do so,我想开篇的问题你一定已经有答案了。
现在的你也许是大一刚来到大学充满新鲜感地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也许你已经大三或大四开始思考毕业的事情了,这时你慢慢地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室友和同学好像都不在宿舍了,有的在C201备考GMAT托福雅思,为了留学美国学习商科,有的在图书馆看MPACC,你可能这时会有一些慌张和焦虑,于是你觉得,要不我也申请个出国,可是雅思报名费好贵啊我也不会注册;那我去考研吧,学硕好难我要考专硕,可是会计专硕分好高,考不上咋办;那我去考公务员吧,国考竞争好激烈,我家里也没有关系可托;干脆直接工作吧,看看自己的GPA和实践经历,哎......
谁也没有大话西游里的月光宝盒,也不能让时光倒流,但是希望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没到让你焦头烂额的大四,那么一切都来得及。也许你不喜欢现在这个专业,不喜欢这个学校,但至少在允许的范围内,让自己学会适应,学会思考动机和提前规划。以一个很小的方面的来说,很多财务会计的学生大学时真的很迷茫,往往都会去选择考证,毕竟谁都知道任何时候一个有含金量的证书都有巨大的作用。但是你会去选择什么证书呢?CICPA,AICPA,CFA,ACCA,CMA,CIA?你可能有时都傻傻分不清楚,更别提能够了解他们的研究领域或者以后它可能会对你产生多少的价值这些更为紧要的问题。所以,我就从和财务领域最相关的这些A里来和大家聊一聊,究竟考哪一个、考的动机和规划。
CICPA就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这个证书素有“中国会计第一证”之称,从名字就知道它有多牛逼,然鹅金光闪闪牛逼的背后必然有辛苦的汗水,现在要求在5年内考过6门(审计会计战略税法经济法财管),然后再通过1门综合(就是之前6门的大杂烩),就可以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的会员。下面的话很重要,很重要,如果你打算以后要在中国从事财务工作,请务必把这个小红本本和结婚证一块尽早提上日程(千万不要为了考试耽误人生大事啊,可以找个一块考的约定考完就结婚,欢迎大家联系我,哈哈哈)。我从来不说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有了证书就能怎么样,因为其他的能力运气机会也同等重要,但不得不说它99,9%的超高含金量在中国首屈一指,毕竟考下来后你可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一块很好的敲门砖。
CMA就是现在很火的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俗称小MBA,分为两个部分Part1-Financial Planning, Performance and Control和Part2–Financial Decision Making,现在也是很多已经工作的白领人士或者在校大学生的一个选择证书。如果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来看,难度不及CPA,广度不及ACCA,但是比ACCA好的是专注于管理会计特定领域,你也可以选择中文或者英文的考试,证书的效力一样,知识内容也大致相同,只是单纯的语言区别。
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对于很多会计方向的学生都是如雷贯耳,分为F阶段(FUNDAMENTAL)和P阶段(PROFESSIONAL),很多话题都对这个考试有着很详细的讨论,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当时大学没有选择这个外国的证书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门数太多,耗时过久,而且真的好贵啊,万一求个心安再去报个网课又是几万大洋,学生党包括即使现在工作后仍然会觉得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所以并没有选择。这里需要 @刘校长 ,他现在是知乎ACCA话题索引的编辑者,比我对ACCA更有发言权。
以上是我目前工作后以及向很多大学生了解到的考的最多的三个财务认证的证书,有对比才能有所取舍(我特别喜欢苹果网站对同一类型产品的对比说明方法,一目了然地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判断,当然这里是仅就考试本身,表格内容欢迎专家补充):
![]()
1、无论哪个证书,都是有意义的,Do not think too much but just do so.
2、总体情况: CPA难度最高,年考试机会最少,含金量最大。由于只有毕业后才能考试,所以在校大学生无法参加,但是我去年遇见过1个事务所的应届毕业生,从大二就开始备战CPA,毕业后一次性通过6门专业课程,着实佩服,但是凤毛麟角。而且由于CPA毕竟是执业资格考试,缺乏实践经验比较难以通过;CMA主要优势在于专注于管理会计领域,有两种语言可以选择(对于英语不佳的同学是个优势),只有两门考试,通过的速度一般1-2年;ACCA主要优势在于学习课程内容丰富,主要障碍除英语外,就是有14门考试(当然不排除有个别免考),学习成本高,考证时间跨度久,
3、我的动机和规划:因为在事务所工作选择了CPA,因为ACCA门数多时间久花费高不选择,因为看重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性价比选择CMA。
4、动机和规划背后的原因
2011年大二时教管理会计的老师说,学习管理会计会让人变聪明,想想真的是觉得自己对于财务会计好像没有什么天赋,也学不太懂,所以一听这话感觉自己有救了。学习到的印象最深的一个理论就是作业成本法,其实简单老说就是由于随着社会科技发展导致人工成本不断下降,而制造费用在成本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而提出的成本管理理论。不过当时我就是直觉认为这个方法足够精细而且产生的背景好像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那现在看来,人工智能的大热,新闻报道工业机器人替代生产线工人、德勤机器人替代财务会计工作者等,好像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些问题。6、7年前学校里已经有开始宣传CMA证书的机构,不过我觉得当时挂在食堂外面的宣传海报很有意思,是一个小婴儿捂着自己的脸在大哭,配文:对不起,我来晚了。不过海报上面只在右下角出现了CMA的字眼,那时应该算是很冷门的证书。
2014年毕业前去了某外企财务中心实习,了解到公司对中高层领导是赞助去进行CMA认证考试的培训,这时CMA再次引起了我的注意。直到2016年国家财政部出台《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也经常听见新闻报道中说的业财融合,我感觉好像到了战略的高度,毕竟在中国咱得跟着国家的政策走不是,所以决定往这个领域发展。其实工作中也会有意无意的去了解究竟企业会不会利用管理会计,毕竟有需求才能有发展。有次审计的时候跟企业管生产的负责人聊天,他说由于总体经济环境不好,机器的开工率严重不足产量下降,导致很多产品出现毛利率负值的情况,然后他就被领导拉去谈话,感觉到有点儿委屈。后来我跟他讲,会计把机器折旧算到成本里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你们内部管理的时候采用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进行业绩评价, 比如除去固定成本分摊的影响那你说不定就可以洗刷冤屈。这也是我第一次能够运用到所学帮助别人,着实让感到了学以致用的满足感。
5、你的动机和规划:其实我总结出来上面的表格,就是希望你在选择的时候能够对号入座,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即学习的动机和职业规划基本能够匹配出适合你的考试。当然可能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学生或者非相关专业人士对证书的适用领域、从业公司及工作方向等缺乏了解,在这里就不展开了,可以私信或者留言大家再讨论。
啰啰嗦嗦写了一堆,借用《我的前半生》里的一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所以:Do not think too much but just do so.如果想要考,就要赶快考。当你决定了,就勇敢地开始下一步吧。
其他答案:求CMA备考经验分享?
财务类的工作,英语有多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