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快十年了,回头再看的话,我希望能告诉即将出国的学生们以下四点:
[h1]1 恶魔哪里都有[/h1]首先,在美英加澳等主流西方国家的人际关系里,大部分的人的社交模型是很正派的浅交和很困难的深交。什么意思呢?
就是大家表面工作和漂亮话都做得很好。在你面前肯定尊重你,时不时地称赞你,没事开开玩笑,一起吃喝玩乐,这都没问题。
凡事也绝对保持政治正确(P.C.),肯定不会在你面前发布一些不当的种族言论。偶尔还会邀请你吃吃火锅喝喝奶茶啥的,一切看上去都挺美。
所以,我们很容易会自行美化对他们的认知,忽视缺点放大优点, 把他们描绘成有教养、尊重他人、习惯良好,真诚善良等等。
“是啊,西方人和我们本来就不同啊,有这样那样的分歧都是很正常的,可他还陪我一起去吃辣条喝bubble tea呢。” 我们能伟大而高尚的做到“求同存异“。
杀害李舒意的这个男友是个性格暴躁,嗜枪如命,毫无技能的高中毕业退伍军人。试问一下,如果在中国,他们可能在一起吗?为什么换个国度,一切就都变了呢?
我自己亲身就有经历。曾经在一个公司里,我和几个白人同事关系还不错,初期大家相处都是嘻嘻哈哈一点问题没有。
结果其中一个同事,后来被发现有严重的酗酒问题,会在公司楼梯间里藏很多啤酒上班时间偷喝。而另一个还有赌博问题,欠了很多债务,时常谎称去见客户实际上跑去赌场烂赌。而这些若不是公司介入,我是很难发现的。我和他们此前还时常一起去吃午餐,长达一年多。
所以你要清楚这一点。仅仅是表面上的nice to you并不代表他们就可以得到你无条件的信任。他们私底下有什么立场或倾向, 有什么不良嗜好,甚至归属于什么组织信什么教,你很可能一无所知。
坏人不分肤色,垃圾不分种族。人群中的控制狂、暴力狂、偏激者们要比你想象的要难分辨得多。
几乎所有留学生被害案件的始作俑者,都是身边的这些熟人。
这是第一点,我希望大家都能心明眼亮。肤色国籍和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选择深交之前,记得翻他们的老底。
这里提供一些我能想到的背调的办法,不少是基于身边朋友的经验。他们告诉我这些都不会花超过你一小时的时间,但可能会得到令你难以相信的结果:
去他们的Facebook, Twitter看看。这是最简单直接的第一步,人们在社交媒体上通常更敢于表达自我,也会更真实。
他们住在什么区域?是平静安稳的中产社区,市中心的高层公寓,还是治安混乱犯罪率高的街区?
自称上过某某学校,在某某公司工作,是某某专业人士的(律师、会计师等),网上能否找到这些相关信息?(Facebook, LinkedIn, 公司网站,行业网站等)
如果你去过他/她家(不要一个人去),是否留意到很多类似银行账单/催债公司的邮件?大量夜店,色情刊物等印刷品?大麻或是其他drug的痕迹?
最后,如果有必要,美国有一些付费的背景调查公司,你只需要提供对方的名字,电话,年龄就都能查。比如Instantcheckmate.com, beenverified.com等等。
[h1]2 遇到种族歧视怎么办?[/h1]1. “Did everyone hear that?” (引入吃瓜群众型)
如果有人在公共场合对你发出了种族歧视的言论,你可以避免正面和他冲突,转而把周遭人的注意力引导过来。毕竟理亏,这时候不管是谁都会很难招架得住,吃瓜群众的压力就把他们压垮了,比如你可以这样说:
Did everybody hear that? Did everybody hear that? He just called me a chink! How small of a man you are to say something like that?!
大家都听到了吗?大家都听到了吗?这位男士刚才居然叫我Chink! (对中国人的蔑称),你是有多渺小啊才会说出这种言论?!
Everyone looks here, this man just called ma a chink! I think you are really embarrassing yourself here. Are you a racist?
大家麻烦看过来,这位男士刚才居然叫我Chink! 我觉得你简直是自取其辱啊。你是种族主义者吗?
Did everybody hear that? this man just called ma a chink! Is that the kind of language we would approve here?
大家麻烦看过来,这位男士刚才居然叫我Chink! 你们觉得这是你们会赞同使用的语言吗?
通常这种情况如果你默不作声的话,周遭的人可能也会默不作声,因为种族言论是非常敏感的话题,没事儿的话谁也不想去触碰。
但是如果你大声的说出来,周遭一定有人会站出来声援,就算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政治正确。这个时候那个racist只会像过街老鼠一般灰头土脸。你根本不需要和他/她有任何正面的接触。
2 “I feel sorry for you bro” 怜悯同情型
大多数的种族言论,其实都是当事人对社会不满的一种投射,一种无处发泄的情绪的绝望表达。他们大多来自社会弱势群体或是黑白颠倒的熊孩子,其他本地人也不敢欺负,只好把对自己的怒气和失望撒在外国人身上。
这是他们内心的伤疤和弱点,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厚道一点,毕竟人艰不拆。但既然人家先惹事儿了,我们为何不利用这一点呢?比如:
You know it’s always people like you, I feel really sorry for you, your life must be really messed up to make comments like that.
你知道吗,为什么总是你这类人? 我真的替你觉得惋惜。你的人生该是有多糟糕才会去说出那样的话?
I feel really bad for you, life must be so hard on you so that you have to cross that line, it’s kinda pathetic.
我真的替你觉得可惜啊,人生该有多艰难你才会去跨国那条线,感觉挺可悲的。
Oh man, life is harsh on your huh? You must have literally nothing left other than what you are born with, feel sorry bro.
Oh man, 生活很艰难是吧?你一定其他已经一无所有了才会拿种族去说事儿吧?真的很抱歉bro.
像太极一样以柔克刚,借力打力才是最高境界。说完这些话的时候可能对方已经蹲在地上痛哭了,这时候你只需要过去拍拍肩膀微笑着说everything is gonna be alright就可以优雅的离开了。
3. “Why did you say that? ”反问人生型
种族言论说出来的瞬间,人家多半就后悔了。人设已崩的时候你倒不如和他们谈谈人生,几个问题一问对方就只有男人沉默女人流泪了。
\ Why did you say something that? Did you not realize this is a country founded by immigrants?
你为什么会说这种话呢?难道没有意识到这个国家正是由移民建立起来的吗? How much tax did you pay to this country last year? I bet my contribution was greater than yours.
你去年给这个国家交了多少税?我打赌我对这个国家的贡献要比你大。
Oh you misunderstood, I am only here in your country for fun and to spend some money. So you’ve never been to another country? That’s too bad.
Oh你误会了,我只是来你的国家玩耍和消费的。原来你都从来没去过别的国家玩过吗?那真的太遗憾了。
Do you expect me to give you a history lesson? I could but I won’t, because it’s just a waste of my time, not worth it.
你是希望我给你上一节历史课吗?我倒是可以但我真的不想在你身上浪费时间,真的不值得。
[h1]3 要有情怀,也要重现实[/h1]年代变了,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改善生活或为国效力。这几年很多各种渠道找到我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洋溢了各类情怀。最常见的有:名校情结、美国梦情结、移民的情结、心无杂念做学术的情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结等等。
这无可厚非,以梦为马,赋予自我行为重要的意义,是驾驭生活的重要态度。但如果陷得太深,把情怀变成了执念,它很可能就会在未来给你带来灾难。
我不止一次在美国和加拿大遇到工作不如意的博士生们,聊到各自的留学生涯,他们的回答释怀中透着无奈:“我当初来这里就两个目的,拿到绿卡,然后专心搞科研。现在发现,绿卡是拿到了,但是博士后还在一轮一轮的做,没有公司愿意要我,科研的路现在看起来也只不过是个幻想的乌托邦。”
我还有一位关系很好的朋友,复旦本科毕业以后同时获得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金融工程硕士的职位,我当时是建议他去多伦多大学,因为相对就业更好。而他没有想清楚,最后还是怀着执着的美国梦选择了UCLA. 然而毕业后发现国际学生拿着OPT完全没有机会找到对口工作,于是又被迫匆匆回国,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应届生求职大军,最后勉勉强强进到了四大,和很多国内本科/研究生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类似的还有非名校不去的情结。我曾经给一位想读计算机的同学强烈推荐申请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而最后家长却让他选择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原因是这所大学在英国QS上能排全球34名,而滑铁卢大学只排到了152名。而只要你做点研究,就会知道滑铁卢大学在整个北美的IT届都有很高的声誉,每年有大批量毕业生会直接去硅谷工作。而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后,则首先面临英国严格管控的工签政策。每100留学生中只有不到3人能够留在英国工作。想起来,我都会替这位学生捏一把汗。因为那虚无缥缈的名校情结,他和硅谷很可能就这么擦肩而过了。
个人的情怀和梦想,如果不能凝结到整个社会的分工体系中去,再大的幻想都只是个美好的泡沫。 将下半生的前途,都压在这样一个幻想之上,注定是一个风险极高的赌博。
罗曼·罗兰也说过: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就是这个道理。
[h1]4 留学只是起点,不是目的[/h1]所以我从来不会鼓励每个人盲目的出国念书,甚至是为了逃避国内的教育而去留学。一个在自己国家读书都觉得不适应的学生,我很难想象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后问题会迎刃而解。
你如果从来没有选过小班的研讨课,参加过出国的夏令营,也没有参与交换生项目,甚至没有用英文做过独立的论文和课题研究,又如何能判断自己更适合海外的教育模式呢?
你需要的是多体验,多搜集信息,让理想落地。可以找过来人聊天,去学校网站研究,努力看清自己所选择的路的前方形势,了解自己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在哪里,清楚自己做什么事情会比别人有优势,知道将来谁会愿意为你的才华和时间买单。
这些都想清楚,你便不会在选校和选专业上一头雾水毫无头绪,在写PS (个人陈述)的时候无从下笔。
这些对于自我的定位和认知,在你出国前可以是模糊的,有偏差的,这都没关系。实际上随着学习和生活经历的不断深入,他们一定会不断的被调整和纠偏。但如果你压根不去想,两眼一抹黑就上了飞机,那无异于避重就轻,自欺欺人。
而如果你连学校的申请要求都找不到,相关表格也不会填,我觉得你可能还未达到留学生的起码能力标准:即信息收集和获取,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这些软性的技能,才是决定留学之路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反复和一些学生说,留学不是目的,而只是开始,是人生跃迁的第一步。这一步即使让你踏上跳板了,也不代表你最后就能一跃而起。
实际上,中国留学生在海外面临的挑战不一而足:从语言劣势,到社交尴尬,从文化差异,到各类偏见。在学校的时候,你还是交钱的主,加上圈子小且单纯,这些问题可能都不太凸显。而如果进入了社会,到了实习/求职阶段,需要让别人给你钱的时候,才会发现一切都难上加难。人家凭啥要找一个文化不通、沟通有障碍的外国人呢?
所以90%的留学生毕业后在当地找工作都会以失败告终,刚踏上跳板就摔了个跟头,最开始的各类美好想象被逐渐打回原形。所以,想着通过留学本身就能顺利走向人生巅峰的,未免太天真乐观了。
长期来看,对于个人增值的最好办法,无疑是在职场中证明自己,不断提高溢价。而不是通过获取“留学生”这样一个简单粗暴的标签。
最后,如果大家对于留学申请或者个人定位有问题,也可以和我咨询。欢迎关注公众号或添加我个人微信(注明来自小社区),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good lu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