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电视剧《小别离》中对于出国留学才能成才高度认同的思想?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2 00:28   5606   10
小别离中三个家庭都要把孩子送出国,里面许多人物都认为出国才是有出息,在国内就是耽误孩子。
其实简单点说就是为何许多国人认为出国才能成才,才有竞争力?出国真的那么有优势吗?没有看过这部剧的也可以回答的!谢谢大家关注!------分割----没想到一会儿就多了这么多人回答,大家各样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出国读书真的能镀金吗?生活中就有很多海归,在国内一般般以为出国读书就能回来混得好,出国回来依然在国内混得不好,而且如今出国留学的人也各式各样,越来越多,出国留学是否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有优势?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38 发帖IP地址来自
最近在看小别离,感觉是个还算真实的剧。

围绕高中留学、青春期展开了在北京三个不同阶层的思考。

而实际上高中出国的竞争力在哪里,在三个不同家庭中,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主角方家,是医生+公司高管配置,属于upper middle class。孩子学习成绩中游,但天资聪明。出国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给孩子开拓视野,提供更多选择。并且借助国内相对更扎实的基础教育,能够在国外考进一个相对更好的学校。

导演张家,设定是离异二婚房地产富豪。儿子是三个孩子里学习最差的。在父子桥上的对话那集,已经很明确了。成绩只够职高,以后接班,学历看不过,会影响领导形象,无法服众。所以出国只为镀金。

金家,是社区医生+出租车司机的北京基层配置。能够和另外两家在一个小区,全凭拆迁。但孩子学习最好,家里送孩子出国属于砸锅卖铁。而目标学校,也是国外的顶级学府。

而从我的职业角度来看,这三家只有主角家庭适合送孩子出国。

说白了,送孩子出国留学,主要看三个方面:父母经济条件,孩子自控能力,还有就是留学对孩子本身成长和心态上的影响。

那么这样看,张家和金家就不行了。

张家的问题在于,儿子本身丧母,又对后妈和爸爸很有意见。无论怎么做工作,都很难让孩子没有给后妈孩子倒地方的感觉。而且从学习不好来看,自控能力也堪忧。老张还准备在国外给孩子买房子雇保姆。这要是到了国外,脱离了监管,妥妥一个吃喝玩乐的混世魔王,而且当爹的还理亏,管都没法管,最后能顺利毕业都是祖上积德。

而金家,孩子学习虽然好。但看得出心理压力也是很大的。老金和老婆吵架之后给女儿买手机,让女儿猜礼物,琴琴都是猜笔袋书包这种东西。可见孩子很懂事,但也心里很苦。这种情况下,再砸锅卖铁搬家去大兴,把孩子送出国。那么以后顺利毕业虽然没问题,但父母就算很开明,嘴上不说,在道德上的重压也很容易使小姑娘心理上走向极端。而以剧中她妈妈的各种表现来看,估计会各种碎碎念。。

只有方家,父母都算事业有成,承担留学问题不大,不会给孩子造成太大心理压力。学习上虽然不算好,但基本的自控能力是具备的。周姐姐的几天家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方朵儿确实能够接受西方的教育模式。而且从方朵儿初三就能写网文连载来看,国内的教育体制确实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孩子的天分。

我曾经在某个答案里说过,高中留学是最好的时机。但当时并没有从孩子心态方面考虑过,只是从最终就业和文化兼容方面作出的判断。小别离这个剧探讨了青春期和留学之间的化学反应。我觉得很有意思。

为什么现在国内都在考虑把孩子尽早送出国?

我觉得跟国内环境有莫大的关系。国内遍布生活方方面面的竞争环境,与孩子单纯爱玩的天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白热化,我认为是部分父母急切送孩子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毕竟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过渡到一个能在中国社会活下去的成年人。中间隔着多大的鸿沟大家应该都有体会。

而在青春期中,父母就是社会的代表。孩子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就演化成了孩子与父母的矛盾。

以海清扮演的童文杰为例,她对方朵的要求其实都是对的,都是适应中国社会法则的。这条路走下去,最终也确实可以像她自己那样成为企业女高管。但是我们看到的童文杰正常么?工作压力过大,自我要求高导致内分泌失调,精神压抑,易怒,紧张性抖腿等等,都是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在她对女儿的教育过程中产生了无尽的矛盾,若不是黄磊从中两边调和,关系早就炸了。然而这是电视剧,里面的黄磊表现近乎完美。在现实生活中,童文杰那样的妈妈常有,而方圆那样的父亲不常有。更多的父亲大概还是张亮忠那样的。

所以,三家要送孩子出国其实都是为了更好的过完这个过渡期。毕竟,相对简单的国外环境能够更好的与孩子的青春期进行衔接。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出国留学也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毕竟欧美国家的teenager们容易走另一个极端,孩子送出去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把握自己的留学生涯还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但无论如何,小别离这个剧给出的三个典型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39 发帖IP地址来自
出国容错率高。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40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大环境就这样 北京之外的人大概很难理解 不理解的人去北京(尤其海淀区)深度游一圈听听人聊天的话题就能理解了

说早出国是早早逃避的答主可以省省了 你孩子不逃避高考是很棒棒 但是高考之后你100%申不到藤校牛剑lse了(能竞赛保送考清北复交的学霸除外)去的越晚学校越差这就是你愿意看到的了?这个不逃避有意义?北京人早早送小孩去读美高甚至美初不是没道理的。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41 发帖IP地址来自
编剧写剧本是根据现实来的,然而题主问的问题的确是存在,我个人觉得是夸大了事实,因为大多数父母送孩子出国不是因为“出息”,而是逃避。

逃避高考,逃避中考,逃避自己孩子成绩不好这一事实,妄想用出国来走捷径,但是事实就是优秀的人在哪里都优秀,不优秀的人去哪儿都垫底(比如我)

再退一步讲,中国大学的高等教育是真的比不过美国大学,有这个想法虽然偏执了些,却也不是不可理喻。


美国教育的确可能性更多一些,中国的高考很反应学习能力和智商,而美国的不同光从录取方式来说就可见一斑,文书占了很大比例。这是两国国情不同导致的,不能说高考错,只能说高考更加合适。也就是说学生中的确会有“适合出国”这一种类型,他们在国外的确会比在国内达到更高的高度。

但是像琴琴这样的真的没有必要出国了,她妈略偏执了,清北的高度并不会比美国差太多,因为清北的学生不会只是死读书的,在那个级别有心的学生一定会主动了解并使用国外顶级大学的资源,比如最基本的美国名校公开课。

个人见解,欢迎讨论
话说自己说是段子手却不讲笑话会不会不合适。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42 发帖IP地址来自
前面也有人说过,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学渣到哪里都是学渣。
要不要低龄出国读书,主要还是看孩子。
孩子自制力高,早熟,明白自己前进的方向的话,可以送出国读书。
恕我直言,这样的孩子很少很少。
而且这种孩子,就算不出国,在学校也是佼佼者。
大部分青春期的孩子都容易抑郁,中二,偏激。
15岁,多少孩子还在父母身边撒娇,却要送去异国他乡,不同的文化,作为一个孤单的孩子,要安排自己的生活又要安排自己的学习,是不容易的。
15岁的孩子已经是半个成年人了,要不要出国读书,应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
出国读书不是逃避中考高考的办法,连中考高考的压力都受不了,将来人生那么多挫折和压力如何面对。
当然出国读书对人生阅历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果孩子比较独立,出去看一看世界更好。
7#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43 发帖IP地址来自
年轻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长见识,这样才能帮助自己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一步错步步错。

在全球化的现在,出国学习生活的经历是很有价值的见识,可以让你有更多的选择。虽然你最后选的好不好另说,但是有选择一定是比没有好的。

比如当年我一直觉得好好学习干活创造价值才是核心竞争力,来了国外才意识到这些完全是次要的,如果我早4年认识到这一点,人生肯定不同。

至于什么比国内外学生水平比教育质量的,见识不同的自然有不同的比法。比如你问问县城一中的小孩,他们会觉得考高分就是牛,如果你问我,我会说看一眼别人的东西立刻就能当自己的拿来吹才是牛。硬性指标如智力的话,肯定中国这种层层筛的机制留下的北大清华的无论平均还是中位都血虐美国任何大学,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以及,啥是成材?

你在国内问这个问题,哪怕是大学里,都会告诉你“看自己”或者“不知道”。赚钱?扬名?过得开森?

长见识能帮助你回答这么个问题。
8#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44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国外教育现在确实有其优势所在。

国外大学的多元化是清北望尘莫及的 各个国家种族的都有

国外学生综合能力会更强。当然清北学生的解题能力可以虐大部分常春藤也是不争的事实。

国外那些顶级学校校友捐款会比较多 财力更雄厚

还有我觉得就是对教授和人才的待遇上 这我想大家都懂 也不用我多说
9#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45 发帖IP地址来自
原先是个评论,太长了,还是自己开答续吧。
————————————————————————
仅仅谈一下"逃避"这个问题哈。
重申again,只是批判"出国潮"中逃避的思想倾向哈,不是片面否认出国啊!
出国追梦的有志青年不要喷啊!
————————————————————————
我觉得过去没那么多出国机会,那中考高考就只能硬刚,学生有"破釜沉舟"的心态可能性更大,现在呢?眼前的路还没走好,就有那么大一条退路摆在那儿,人都有惰性都有逃避的情绪,两下一对比,哪儿还有和高考中考决战的兴致啊。
我相信人生的困难一定程度上是恒定的,今天逃避了,去了国外没学好,又往哪里逃呢?能战胜高考的人我不相信他会随随便便倒下,爱逃避的人,去哪儿都被踩扁。
"出国要趁早",我觉得有时候更像是"逃避要趁早"。
高考刚不赢了,咱大学出国。
中考刚不赢了,咱高中出国。
现在好的小学还有严苛的入学考试呢,要不,咱小学就出去?
干脆,你爸妈去美国生孩子好了,咱压根都不当中国人了怎么样?碰都不碰中国教育。
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想提前出国没门儿,先给我老老实实考中考考高考。
当然,我也会尽量积累能力,保留送孩子出国的可能性。
简言之,出国可以,但我要看见这个孩子愿意为自己的前途拼命,不管成功与否,他至少是努力过的,这和还没努力呢就嚷嚷着要出国是不同的性质。
就算是出国,咱能不能是琴琴那种成绩好,确实是为去追求高质量的学校而去的?
不好好学不努力的,再好的教育也是白搭。
在美国的成功人士难道中学时代就真的很轻松?
孩子,请记住,哪个民族哪个社会,成功都是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的。
这个代价,对我朝学生来说,是枯燥的基础教育,是残酷的中高考,对美国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另有所难。
而不是很多天真的想法觉得这个代价对中国学生有,对外国学生就没有了。
舒适的退路,是你本来这条困难的路实在走不通了,留着续命的。
而不是你本来那条路还没走,就把退路先摆在面前的。
奉劝中学的孩子们,先把自己的功课尽量学好,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努力奋斗的品质,这比在哪儿上学更重要。
题外说一句,答主高三同级有个班,关系户挺多的,非富即贵的比比皆是,二诊快来了,别的同学都在玩命复习,这帮贵族孩子在班里散布类似于"你们还复习高考干毛线啊?现在都流行出国你们丫是不是傻?"、"长得丑的才认真学习"、"你父母是穷鬼你才认真学习"的言论。
搞得一时间风气浮躁,人心不安。
说真的,我仿佛看见一批将要去欧美度假的losers
阻碍你实现plan A的东西是什么?
是你还有一个plan B
这句话,被美国人奉为经典
10#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46 发帖IP地址来自
“小别离”只是个开始,低龄留学更像是一场持久战,意味着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青春时代要在异国中度过。凡能够坚持下来,孩子独立能力、领导能力、生活能力、思维方式、处理情绪的能力等各方面都会得到提升,将有一个质的蜕变。

国外名校的教育并不是『万金油』和『保险箱』,在国内成绩优异未必能在国外混的溜,除了刻苦,学生还需要极强的自律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不断突破自己舒适圈的勇气。

在国外,留学生需要面对更多的问题与挑战:
每天早上按时起床去上课,不用别人催促;
按时查阅信用卡账单、学校里的个人账户、按时交学杂费;
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并自我监督,按时完成作业;
能够自己出门,订机票、安排食宿;
独立收拾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保持宿舍清洁等。

在美国,无论大学还是高中,查资料、自学、讨论、开卷考试、社会调查等“课业”的强度和压力,远远高于中国学生的“死记硬背”。想要从中学升学或者从大学毕业绝非易事,学生为了完成学业会在各方面都花大量的时间心血去做研究。

美国的教育允许学生发挥各种想象,积极去思考和创新。但是付诸实践的时候,不论是论文、演讲或者实验,学生必须严谨地去搜集数据和历史材料来验证观点。学生因此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做问卷调查、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资料。

如果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系统学习批判性思维与科学性思维方式,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规律与方法,逐步培养学术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那么就能较好地缩短适应出国后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11#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47 发帖IP地址来自
最后多图,慎点哦~(手机党,可能会有打错的字,hiu~)

最近陆陆续续的看《小别离》,从方朵朵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但又有不同。我也出国(澳大利亚),但不是爸妈非逼着我出国,是我自己想出国留学(小时候来旅游过一次),从小就一直想出国,也许是喜欢西方的建筑风格;也许是喜欢这边的生活态度:不紧不慢,悠然自得;也或者是在国内爸妈什么都会给我,什么都“你去学习,这个我来弄”,我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想出来,自己闯闯,看看我自己到底有多少能力。

简单说一下我的情况(和方朵朵家差不多),家庭自认为属于中产阶级,父母都是拿工资过活,家里是卖了一套房子让我留学的。父母从小对我要求严格,学习一直都很刻苦,努力,但自身心理素质不是很好,高中一直是在努力往本一的大学考,学习压力大的时候身体都陆续出现了问题,高三的时候医院没少去。自然高考不尽如人意,刚达本二线。所以父母才同意我出国留学的想法,虽然我自己一直想出国留学,但自己也没想到会这么早。
我去年10月出国,到现在接近一年,忙得没有回家过一次,课都是安排得很紧凑,因为现在是读语言和diploma,圣诞长假也只放几星期,所以一直都没有回家。但好的是,这边有个亲戚,圣诞去他们那里过了3个星期,很开心。但那天坐了2小时的飞机,回到自己的城市,忽然一下子又只有自己,东西也没有来得及收拾,一下子就哭了。



出国一年,我平时也思考了很多,大概心得如下:

出国留学,是多元的,一直到现在还是有人误解出国留学。觉得只有成绩不好的才出国留学,出国就是玩玩,混个毕业证。在我亲生经历以后,确实有这样的一群人,泡吧,逃课,男女关系复杂。但很大部分,至少我认识的大部分,还是每天去图书馆,学习到很晚,每门课冲刺HD(ps:HD是最高水平,每一门都是HD可以申请奖学金),来了以后真切的明白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出国留学和在国内上学最大的区别是:出国留学,你要兼备学习和生活。在这里,没有廉价的宿舍,大部分人都要自己租房子,做饭,洗衣服,那些在国内大学毕业了才需要担心的事情,在这里,大学还没开始,就一直在担心。学习上,老师讲课速度很快,我学的医学,虽然平时没有什么作业,但是解剖,生理课下是一定要背的,每周都有小考试,所有的小考试一共占大约45%(每门课具体的不同),有的课会有论文,出勤率也会算在最后总分,最后的期末考试分数占的最多,这对心理素质不好的我当然是有优势的,平时分数高一些,最后考试就不需要那么紧张啦~学习上,感觉和高二的氛围差不多,没有高三那么强度,也没有高一那般轻松,正正好。总之,出国一年,很多朋友都说,我长大了很多,曾经什么也不知道,现在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

我是高中毕业之后留学的,先毕业语言,再毕业diploma,之后才能进入大学。我花了很多时间才进去了大学,在国内小伙伴已经大二,而我还在读diploma。很多长辈会觉得,一个女生,大学毕业都多大了。都说我父母,当初怎么想起来送我出国留学的,在国内上个大学不好吗?是的,在国内上个大学,固然是一个最稳妥的选择,毕业之后,找个工作,结婚生孩子,相夫教子。但我想出来看看,我想看看没有父母,我会过成什么样子。我每次都会和那些人说,我花了一年时间,看了,懂了也许我留在国内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也看不到,懂不了的东西。

我在澳大利亚,一个移民国家,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外国朋友(越南,英国,韩国,意大利,法国,尼泊尔,老挝……),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这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相貌,不同的宗教。你会不知不觉,见多识广,不会像以前,在路上看到一个金发碧眼的人就盯着别人看很久。在这里,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更多不同的东西,学校政府会经常组织文化节,我和朋友们会去报名志愿者,认识了解不同的东西,和不同国家的人交朋友,透过他们的眼睛,我仿佛看到了全世界;),这里有些夸张 哈哈。

总得来说,对于我个人,出国留学让我更快的成熟;让我能过上我想要的生活:自由,惬意,恬静;让我有时间思考,阅读。至于出国是不是对所有人都有优势,对于那些享尽国外娱乐生活的人来说,他们所获得的“优势”只是,“玩的时候,老师、父母不会突然出现,并把他们教育一顿”罢了。而对于我,我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我觉得出国留学是我选择的一条很好的路,虽然有的时候会觉得辛苦,觉得孤单。

我曾对爸妈说过,如果我能在这边靠我自己过得能和你们一样成功,我就知足了。

赏一些我阿德的美景,自己上周天刚刚志愿者的Adelaide color run 和 Adelaide show





(有次上课,小组讨论,老师一开心就把我们领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来讨论)




(我美美哒的学校 UNISA)







(野生动物园呆萌的袋鼠)








(上周天,举办的2016 Adelaide color run,作为志愿者)


)






(Adelaide Show 上一个仙人掌小盆栽 和 在旋转木马前的我)



(南澳州立图书馆,final前学校图书馆人很多,我们就会到这里来学习)



(有一次在超市楼下坐着等同学,一个自由艺术家画的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