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好多同学和好朋友都问我一些求职上的问题,所以想索性写篇文章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我的本科和研究生都在Boston University的传媒学院,本科专业是电视电影,minor商科,研究生专业digital communication(STEM),目前接受了IPG Mediabrands旗下的子公司UM media analyst的offer,先后收到了美国NBC, CBS, CNN, Nielsen, Spectrum, Comcast, New York Times等公司的面试邀请。毕业之后两个月内陆陆续续面试了大概20家大大小小不同的公司。找工作的路没有太坎坷,但也遇到过被心仪公司拒绝的经历。但这个过程对我自己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发掘的经历。我也是从什么都不懂,面试简历不知道怎么搞,到最后能轻松应对phone screen和面试官。收到offer之后想和在美国学习以及快要毕业的你们,尤其是学传媒的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帮助和启发:)
在一切开始之前,对每一个开始在美国找工作的你们来说,最最重要的是调节好心态。相信自己总能找到工作,实在不行就回国嘛,海归回去也有大把公司等着你,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被心仪公司拒了也别灰心,一定会有更好的等着你!不心急,不强求,有个积极的心态才是一个求职者应该有的状态。我知道在快要毕业或者刚毕业的时候会有点不知所措,觉得有很多事要做,有点迷茫不知道怎么开始。所以在这里我列了一下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事,大家可以跟着做checklist, 做好一个勾一个。虽然很多都不是一下子能做完的,但是随着你开始做,你可以再不断完善,只要这几个都做到了,求职的路会更有规划的。
1. 调查/LinkedIn
首先你要做的事是research。调查最好用的工具是LinkedIn,我会在后面具体说LinkedIn应该怎么用最有效。首先要调查行业,你对哪个行业感兴趣,科技?娱乐?工程?金融?当你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行业就可以接着调查行业里有哪些公司。我们可能在一开始只听说过大的公司,科技的就是谷歌亚马逊,娱乐就是环球迪士尼,但是大家也知道这些公司不好进,所以我在用LinkedIn的时候会经常看看自己感兴趣的公司旁边会有哪些Similar companies。举个例子,这是WPP的公司页面,旁边的people also viewed就是推荐一些和该公司规模,行业,做的事,招的人都差不多的公司。于是我们可以点开再看这些公司旁边推荐的similar companies有哪些,你调查到的公司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意味着你的机会也随着越来越多,这样我们的视野就不只是局限于Google Amazon, 我们还能看到很多之前没有听说过,但是在业内也很有价值的公司。
调查完公司就调查具体的职业。可以看看这些公司里具体会有哪些department, 不同的部门会招哪些position,然后对应着自己的经历,找到可能适合自己的positions。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去看看这个行业里已经做到senior level的人,他们的career path是什么。这个时候LinkedIn又可以帮到我们了,通过和行业内的人connect,了解自己需要提高哪些技能以及需要从哪个职位开始自己在这个行业的道路。Research也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这一步最重要的是让你开眼界,心里有个大概的方向。在求职初期和中期做够足够的research,后期心里慢慢就会有了自己的list,就可以时不时的刷一下list上的公司job board,看看有没有新的职位放出,能更有效地抓住更多好的机会。
2. 简历/Cover Letter
一个好的简历可以帮助你在海投中脱颖而出,它就像你的名片,是你专业人生的缩影。我自己的简历是一直在不断修改的,而且为了不同的职位我也准备了不同的简历。简历不用花哨,我的简历就只有白纸黑字没有图片,包括了自己的education,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和skills。首先在还在学校的同学,你们可以抓住一切做project,实习,参加靠近专业领域的活动,至少要有一个到两个你觉得能拿得出手,名字好看的经历放在简历上。如果没有大公司的名字也没关系,那你就要在Skills这一栏下点苦工,做传媒的同学可以在coursera上自学点SQL, Python, HTML,数据可视化什么的,google analytics, adwords这种证花个一周考了,硬技巧上要超过别人,别的专业的同学也一定有自己领域上的硬技术。我的skills这一栏从一开始的草草两行(几乎没有面试通知)一直修改到最后版本的五行,按照类别(programming languages, analytical tools, video editing, language等)进行分类,HR没有时间看那么多字,替他们分好类,告诉他们你都会什么,比在你的experiences里花大篇幅写漂亮话有用多了。
在Professional experience里除了自己做过什么,一定要写自己取得了什么成就。成就可大可小,比如自己做的问卷收到了1000封回复,给Non-profit做了一个网站,给一个活动Manage了social media campaign, 粉丝量增加了10%,诸如此类,有一个实在的成果让他们看到。还在学校的同学要特别珍惜做group project的机会,就算自己不会做,也要努力记住自己的大腿组员做过什么,放在简历里,面试里也能说自己参与了这个部分,但是一定不能自己没做过也没看过就写在简历上,面试官是会揪着细节问的。这个时候你说谎付出的代价要比你不会大多了。
我做了两份简历,一个针对film/tv production一个针对media analysis。建议大家也准备多个简历,多给自己铺条路。每份简历突出的skills不同,experiences也要根据你想申请的职位来写。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找出一个你向往工作的job description, 按照他的语言描述来修改自己的简历。
前两天有个好朋友问我找工作的时候会不会放cover letter,我只想说如果你的申请中没有cover letter的话,面试官是有可能连看都不看一眼的。Cover letter的第一段要详细地说自己要申请X公司的X职位,格式可以在网上搜搜,一定不能嫌麻烦不做这一步。而且cover letter也是很好的机会让你呈现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格有热情的人,而不仅是简历上冰冷的几行字。
3. 投简历
听有经验的学长说,简历的回报率是Refer>indeed>linkedin。我之前也很迷信觉得国际生只有靠校友推荐才能拿到工作,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linkedin上和校友connect。通常情况下校友都会加你,只要你虚心地说明自己的情况,说自己刚毕业,做了很多research很喜欢你现在工作的公司,想询问对求职的建议,和你现在的position是具体做什么的诸如此类。我很幸运,碰到的人大部分都很热心和我分享了很多他们工作和求职的经验。有的人会直接问你要简历,说可以帮你转给HR,也有的人主动说把我想申请的position告诉他,然后他帮我在公司内网投,为我省去了很多厚脸皮开口要refer的尴尬哈哈。除了校友之外,也可以在LinkedIn上看公司的employee,加中国人,因为一般中国人会比较了解你的情况,也更愿意帮老乡。而且如果这个公司录用了中国人,很大几率他会考虑给sponsor。另外就是加校友的微信群。像我们BU的校友都有很细分的科技群,传媒群,marketing群等,相信你们自己的学校也有相关组织。
我自己的interview request大部分都来自公司海投,证明HR还是会看company的Job board的,所以大家就算在公司网站上投也不能太随意和懈怠,信息完整真实很重要,简历和Cover letter一个都不能少,格式要正规用pdf。Indeed和glassdoor也是挺好的平台,输入你想要的job title就会给你推荐。不过这类网站上大大小小的公司都有,我也碰到不少传销公司。在收到面试通知之前一定要去glassdoor上看看review,rating filter从低到高排,万一看到scam或者commission based这俩词就是传销无误了,躲得远远的想都不用想了。
关于refer,很多人都觉得找工作不靠refer不行,我也收到了一些interview是refer来的,但是我坚信如果你的简历够出彩,海投也一样能拿到面试,如果你简历平平面试也平平的话,有再多人给你refer都没用。refer是个很好的让HR认识你的机会,但是也不能不花时间去公司网站上自己投简历。
4. LinkedIn
在国外的同学一定都知道LinkedIn在求职上的重要性了。你的LinkedIn主页上的经历和你的简历一定要一致。总结下来LinkedIn有这几个作用:1.Research,调查公司的基本信息,看公司现在的Job post, 看公司有哪些员工,看有哪些和你感兴趣的公司相近的公司。2. 和校友connect,通过认识更多的行业内校友,了解他们的career path, 认识新的人就有新的被refer的机会。3. "stalk"公司的recruiters,你的面试官,通过了解他们来证明你自己对position和该公司很有热情。公司都喜欢有热情,愿意花时间做调查的求职者。有一次我在无意间和一个公司的高级经理connect了,问了他公司的情况和他对求职者的建议,没想到他就是我现在这个工作的面试官。他在面试时候说看到了我在linkedin的message但是没来得及回,我在面试的时候还有点不好意思,跟他说我只是想了解更多公司的情况,他说No problem,这证明你对这个职位和我们公司很有热情,是好事。4.找工作,LinkedIn有和indeed相似的job board, 你也可以在里面投简历。在LinkedIn上要做好自己的品牌。每一个板块都要信息完整真实,把自己做过的project成品随着工作经历一起贴上去,大家都喜欢看图片看网站。用好LinkedIn真的能给你带来很大帮助。
5. 电话面试
一般面试都有两到三轮。第一轮是recruiter发邮件给你,说在网上看到你的简历,问你什么有空,安排你和manager或者senior level的人进行第一轮电话面试。我一般在谈好合适的时间之后都会上LinkedIn搜搜要和我打电话的人,看看他长啥样在公司做什么,因为他很有可能会是你以后的manager,做一个general的research。然后最重要的是仔细读job description和Company research! 不能更强调这两个点在第一轮面试的重要性了。一般这一轮的面试都是behavioral questions包括让你介绍你自己,说一个自己做过的project,优缺点有哪些,你以前的boss会给你打几分(I know),为什么觉得公司适合你,你为什么申请这个position等。有些公司会问一些technical的问题,比如excel从1到10给自己的水平打几分,会用什么数据分析的软件,用软件做过什么Project之类,甚至还有会在电话里给你两个case让你做的。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一般都会说我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的今年刚毕业,在学校里做过很多事,比如(简单概括一下简历里最近的两个经历),觉得公司的这个职位很符合我的专业背景和经验和我以后的职业规划。
还有如果你没听说过Glassdoor,这是个比较权威的员工匿名给公司打分写review的网站,挺好用的,里面有公司的面试分享,薪资水平,公司福利什么的,在面试之前可以做做research,看看你这个职位会被问到什么问题,提前准备。
如果是STEM的同学,你大可和公司说I don't need sponsorship because my school will sponsor me for at least three years. 如果是流动性较大或者真的很赏识你的公司一般都会愿意收你的,如果不是STEM专业的话,就要更努力地sale自己,说服面试官你能给公司带来的收益会比你需要的sponsor多很多。
6. 最终面试
大部分最终面试都会邀请你到公司,有少数如果不在一个地方的也会愿意和你视频面试。我遇到的最终面试都是一样的形式,与3-4个公司上层一对一,一个是你的direct manager, 一个是department manager,还有一个是senior level的你今后的同事。去公司面试一定一定要准备好简历,多印几份,最好再带一份自己portfolio的打印稿,内容可以是自己曾经做过的project,presentation, report, paper,可以让你说你用哪些软件做过哪些事,写过什么研究报告,会用哪些数据可视化软件。带好纸和笔记本,有些不按常理出牌的领导会问你要这要那,这时给他准备好所有他想要的,会给你留下好印象的。问到的问题可能要看行业,所以仅供大家参考,总结下来的问题包括说一个你使用数据的经验,面对difficult客户的经验,为什么选择这一行,你觉得可以给公司直接带来什么等,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类似于如何manage campaign, 什么是banner ads等,一个VP甚至还要求看了我曾经做的一个project我就当场掏手机给他看了一下,这个时候如果准备了portfolio的话就会显得更有准备了。
找工作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要学会分析总结自己的面试,脑子里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做这一行,自己的初衷是什么,让面试官了解到真实的你。慢慢面试的多了,就会发现自己有哪些地方没有说到,想到了就马上记下来。我自己有一个word文件,里面有我每一个经历的具体过程,包括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克服的,取得了哪些成就,突出自己的优点,比如自己做了很有效的沟通也好,自己设计的问卷收到了1000个回复也好,从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要关注细节等,自己分析会发现越来越多可以说的,也会慢慢发现自己原来有这么多闪光点和与众不同。
其实我自己一直都不是特别自信的人,最大的原因是平时不怎么喜欢反思自己,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在乎什么,刚开始面试的时候觉得自己也没什么是拿得出手的,也肯定比不过别人。但是这样的心态是注定不会成功的。自己只有拥有了sale自己的能力,别人才会买账记住你。所以大胆得说,就算现在没有做到,假装自己做到,直到你真的做到吧。人生的路还很长,过几年再回头看看,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的!
记住这几个词:调查,定位,经验,分析总结,心态,自信。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多给自己留一条路!
祝大家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