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抱团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其实是一个身份认同问题。当你被问到“who are you?”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往往代表了你的所在团体。“我是中国人。”“我是一个queer。”“我是一个feminist。”“我是一个女人。”“我是个屌丝。”“我是一个穷逼博士。”“我是个好学生。”“我是一个运动员。”这些答案都是回答的人认为最能体现自己身份特征的那一点。抱团不仅仅是国籍和种族,还有性别认同、阶级和文化的区分。
抱团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上海的时候,上海人最喜欢把苏北人区分出来。在美国的时候,我很多中国朋友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并认为老美“心眼直,脑子简单,傻”。有一个朋友一度经常教导我,“还是中国人靠谱,你要多和自己人一起玩”。在美国其他地方旅行的时候,遇到过布法罗人,我们会碰杯大喊“go bills!” 我和欧洲人一起做助教的时候,经常偷偷在办公室嘲笑美国的流行文化和性别文化。抱团的过程,不仅是建构自身,同时是区别“他者”。
最后,在很多情况下,抱团还体现了一种身份焦虑。上面很多例子提到,中国人和中国人凑在一起喜欢说中文,即使在有他国语言不通人士在场的情况下。为什么在美国说英文会被一部分国人指责为“装逼”?我这谴责背后,还隐含着自己在他乡语言,更多地是文化上的不自信和不确定性。
我所在的历史系目前只剩两个中国人,并没有什么中国人抱团的可能性。在我们系活动室的黑板上,写着著名社会主义者Eugene Debs的一段话:I have no country to fight for; my country is the earth; I am a citizen of the world. 所以按照种族和国籍来抱团违反了我们人文学科的基本精神。目前吃火锅和皮蛋已成为我系party最爱的项目。
当然我们也会抱团,我们有疯狂单身汉团,无聊的为人父母团,queer和feminist团,保守势力团,自以为聪明的phd团,在课堂讨论上战战兢兢的master团,篮球团,网球团,高尔夫球团以及瑜伽团……
再说说球类。美国流行的棒球和橄榄球,中国人干脆不玩,国内也没有转播。这么久了,我都没搞清楚橄榄球规则到底是什么……跟别说球队了(是的我只负责在我校Hurricane赢了的时候跟校友比一下U的手势而已,更多的我什么都不知道……)可能唯一能聊一聊的就是NBA(其实我对棒球还是挺有兴趣的)。难道要相约Sports bar 天天看NBA吗?可能中国学生宁可相约打三国杀or麻将——这又是没法跟本地人玩的游戏(除非对方懂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