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认为美国留学生要比英国留学生牛?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1 22:03   3329   5
题主是英国本科生,在美帝交换1年。碰到很多同来交换的同学,几乎各个想要申请美帝的研究生,但少之又少的人说要考虑申请英国,然后周围的圈子给我的感觉就是,去美国留学的觉得去英国留学的水。。。为什么呀,因为我发现本科生美帝的师资不如英国,题主在的uc某校,大三的课基本是post doc或是新毕业的老师。但是伦敦的学校里面,老师基本是年纪挺大的Prof.。然后有人说英国硕士1年水的,又贵。美帝也有不少牛校的硕士是1年的呀,价格也死贵啊?不懂真不懂。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03:03 发帖IP地址来自
有题主你要理解现在留学圈的鄙视链不是建立在学校的世界排名和学术声誉上的,而是在于录取难度的,所谓得不到的是坠好的。你看澳洲大学因为门槛越来越低现在都被骂成什么样了。

英国本科除了牛剑lse其他的录取难度确实低了些,自然就被美本狠狠地鄙视咯。你看美本圈里盛传牛剑不过美帝top20的水平,这个标准怎么来的呢?牛剑的学术难道真的比不上Penn吗?不是的,是因为牛剑的录取难度相当于美帝top20,所以它的江湖地位也就变成了top20。

PS:了解这个鄙视链规则有助于理解小社区上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康奈尔虽然世界排名和美国排名都比布朗高,却一直被认为是ivy垫底,哥大威名赫赫但是其统计系却一直为人诟病。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03:04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因为存在这样一个既定事实:
英国从12年开始取消了工作签证的发放,所以英国留学没法留下来工作。

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假设都是读硕士,
英国读下来需要三四十万人民币,美国两年下来八十万人民币。
按理来说,美国时间成本高学费贵,更多人应该会选择英国,因为投入少更合算是不是?

但是,读英国的硕士注定只有回国工作这一条选择。
而回国工作,要赚回三四十万学费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国内各大企业对待海龟硕士,肯定要回头看第一学历
这样就造成了两种局面:
本科校背景不好的同学,对简历的提高效果有限。英硕最大的作用局限于:原本过不了简历关的单位,现在不被卡了,除此之外还是看个人实力和本科背景。
本科校原本就很好的同学(比如清北复交),读英国硕士的作用,连过简历关的作用都没有了,原本能过的不读也能过;原本过不了的读了依旧过不了。
既然如此,对于很多家境一般的同学来说,去英国留学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说铁定是亏本的。

美国现在对STEM专业的政策是这样的,读完书还有OPT签证,留美国三年,这三年找到工作待遇和正式员工无差别。呆三年也就意味着可以抽3次H1B签证。抽一次保守估计是8w/23w的几率(STEM专业+硕士学历抽中几率更高),三次都抽不到的几率是28%左右。
在美国像EE的工作起薪大概在年薪6到8W刀,CS能有8到10W刀。也就是说,哪怕不幸成为了那28%,抽不到H1B签证,最后必须得回国,工作两年,留学的成本是能赚回来的。

对于那种留学的数十万学费并不是大手一挥,花掉了一点感觉都没有的人来说,要留学肯定会优先选择美国而不是英国,因为他们要考虑产出比。
而恰恰,这样的学生绝对比“花掉四十万毫无感觉”的人要多。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复旦和交大等学校,留学美国是主流,去英国成为了非主流。(具体数据详见官网每年毕业生就业质量统计表)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年都有同学明明被诸如IC,UCL这样,世界排名前十的顶尖学校录取了,却依旧选择美国排名相差很多的学校了(上次我提到这点被人喷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英国明明比美国要求少了GRE这一个大门槛,相近排名的学校依旧比美国好申得多。

-----------------------------------------------------------------------------------------------------------------------------
注:本科,及非STEM专业不在此答案讨论范围之内。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03:05 发帖IP地址来自
哈哈哈,我要给第一名的答案做个补充说明。

以我多年对各色留学生的观察拟出的一份非常不客观的国外名校打分系统,给各位出国只是为了装逼的做一个量化参考。
如何性价比最高的申请到所谓最好的大学。
这个打分系统只是针对了至少有人知道的名校,太小众的也许不适用。
1.地理位置
美国+5分
法国 德国 瑞士+3  (录取人少,逼格更高)
英国+2
欧洲其他+1
加拿大+1
亚洲 0 (亚洲也算留学?)
澳洲 -2
2. 学校历史
2points / per 100 years (牛剑笑傲江湖)
3.学校联盟
Ivy +5
G5 +3
UC+2
八大 说了等于没说,但至少不扣分
4.校友名人
诺贝尔奖 +5 per person
菲尔兹奖 +3 per person
政界人士 +2 per person
体育名人 +1 per person
演艺界?Sorry,没卵用,吴彦祖俄勒冈州立大学毕业,然而这依然是个没什么人鸟的大学。
5.学科类别
有很强的CS专业 +5 如CMU (北美码农一骑绝尘)
有很强的自然学科 +3 如普林斯顿
艺术类院校 +3 (圣马丁,库珀联盟,皇家xxx逼格高出天际)
有很强的人文学科 +1
没有CS专业 -2
6.录取标准
SAT2300以上 +10
SAT2000-2300 +5
A level 4A以上 +3
IB 40以上 +3
SAT1800-2000  +1
托福要求不到100 -2
雅思要求不到7 每低0.5 -1
7.本科录取 (我同学我朋友我亲戚系列)
国际生比例低于15% +5
国际生比例高于30% -5
每录取一个IMO金牌  +5
每录取一个模拟考就是个二本水平的我同学我朋友我亲戚 -5
有奖学金的学校 +2
8.硕士 (基本是我同学系列)
每录取一个清北 +2
每拒绝一个清北 +5
每录取一个普通一本 -2
每录取一个二本 -5
国际生比例超过50% -8
硕士项目低于2年 -5

你把这个表格打分应用上去,就可以得到一份充满了偏见的大学排名,而在留学圈子里,很多人却觉得这才是脱水版的实力排名。
你可以看到,这个表格充满了主观的判断和歧视,对于大学最重要的学术水平,论文数量也没有考虑。但是,大多数留学生别说对别的学校,哪怕自己学校的论文发表和学术研究水平都不是很清楚,还停留在谁分高谁厉害的中学生思维上。所谓的留学生鄙视链,说白了只是too much ego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03:06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年轻的时候,也觉得大学排名很重要。 现在年龄大了,就觉得,有实力,能找到好工作,好好生活最重要。
所谓大学文凭,就是个敲门砖。 整天纠结于大学谁牛谁不牛。有什么用呢。
自己什么实力,自己最了解。 我要是有去MIT读的实力。我绝对就去MIT了。 没有实力,只能去一个录取相比较为容易的大学读硕士博士。我也认了。
所谓好大学,混出来个三等毕业。和一个一般大学,靠自己努力出来的一等毕业比。哪个更有意义? 读个大学是学技能比较重要,还是那张学历比较重要?我见过国内三本毕业的朋友水平不亚于清华的学生。我那个三本朋友最后还给过一个清华的哥们内推过呢。
实力最重要,学历是实力的部分体现而已。有牛人会失误,可能开始去了个不太好的大学,但自身的实力总会把自己提升到自己该有的位置上来。
自己的学位,文凭是怎么得来的。花了多少工夫,时间。自己的实力,如何。自己最清楚。
对自己不太自信的人,才会整天纠结,到底什么留学生,哪国的留学生比较牛。
人傻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去了个排名高于或接近于清华的海外大学,自己的实力就真的接近清华的学生了。我当年就是那种人。 现在看来,学历,大学排名再怎么高,也不会弥补自己实力的缺陷。有时间还是多学习,多提升自己比较重要。
楼上有人说得好,没有菜的学校,只有菜的学生。
去国外留学,好好读书,好好生活。不论最后时留下来还是回国。找到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有个满意的伴侣。就很好了。自己生活的不好,那自己那张所谓牛校的毕业证,其实是对自己的嘲讽。自己生活的还不错,你也不会在意自己的毕业证是哪个学校的。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03:07 发帖IP地址来自
简单概括一下,英国留学生群体被认为水,主要是三点因素:历史上来看英国学制短,英国找工作难,英国整体录取标准比较低而且录取标准更看重成绩。这三点因素的交替作用导致了英国留学生整体被认为水,至于是不是真水就就见仁见智了,我只知道我不水(逃
先说第一点,历史上来看英国学制短,我为什么说历史上来看呢?因为现在美帝短学制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了,反而是英国这个坑说的一年就是真正的十二个月,一天都没少……当我知道耶鲁有9个月的计算机硕士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崩溃的。所以要出国的同志们看好了,千万不要因为学制短这一个原因来英国,美国的学制有更短的,回家还可以跟人冒充自己天资聪慧所以提前毕业。其实说实话,我是觉得短学制在很多情况下更有优势的,西方著名的长学制,可能就是德国了,目前来看这种长学制最有用的怕就是给某些德吹拿来吹牛用了。中国人传统上好像也很迷信学制越长学的东西越多你就越牛逼这种谬论,现在迷信长学制的人越来越少了,只能说当年形成的偏见还有些根深蒂固。
再说说第二点,找工作难,这个难即是说留下来相对比较难,也是说这边的工作工资相对美帝低太多……最开始派出留学生的时候,本朝和西方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所以那个时候国内当领导的比不上国外洗碗的,自然是想尽一切办法留下来。人民群众因此也对留学生评价有了个很粗暴的标准:能不能留在西方。能留下来就是厉害,不能留下来就是渣。虽然上一辈人本身就是打这种标准脸的一代(大学成绩最好的很多拼命出国去混了个中产,留在国内的同学赶上大发展自己也发财了财富地位都比国外的同学高不少,这种例子身边太多了),但这个标准还是多多少少延续下来。在很多吃瓜群众看来,只要你留在西方不管西方哪个国家,都说明你牛逼,哪怕是德国这种税后工资快和国内持平的所谓发达国家…………同时,英国这边工资低,大概也不完全是英国的问题,欧洲工资本来就比美国低不少,尤其是程序员这种职业;总的来说欧洲贫富差距相对较小,而且文化上也不像美国那样鼓励疯狂消费,整体工资水平低是必然的,这在某些高薪职业上体现尤为明显。因此对于国内的群众来说,两个留学生分别留在英美两国工作,英国留学生工资是美国留学生一半,这个差距就很明显了。
最后说说第三点,那就是英国更看重申请者的成绩,不管是本科申请还是硕士申请,因此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本科申请上这个问题尤其明显,因为中国和英国申请者都是考一样的考试,中国人在A-level上取得好成绩的可能性要高很多,只要选对了科目,上对了培训班,拿个好成绩还是很容易的。而光有好成绩能不能去牛剑不知道,帝国理工基本是可以的了……所以这就造成中国人申请英国学校相对容易的局面。相反在美国,SAT高分能保证啥?
在留学生涯行将结束的时候,回过头看这种问题,觉得讨论水不水是最没有意义的事情,有意义的是判断你能否从留学中获得你想要的。美国和英国都提供很多独特的东西,没有高下之分,只有适合与否的区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