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别让这五个思维误区,毁了你的未来。
01 情景一: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对工作的热情褪去,感到枯燥有想跳槽的冲动
建议方法:摆正心态,主动寻找工作的乐趣
今年4月份,跟朋友一起去参加了一个聚会。与会的人中有很多都是一些知名企业的人事部门负责人,毕业可期,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我们顾不上去听台上主持人流光溢彩的赞美之词,而是如饥似渴地跟身边的HR大佬聊了起来。 其中有位世界500强企业的人事主管,我们称他为“赵叔”,在人力资源这个行业风风雨雨十几年,多次跳槽,现在百万年薪,我和朋友跟他聊的时间最久,收获的经验最多。 在一阵推杯换盏后,我们问赵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入职后发现对工作并不喜欢,是否要考虑跳槽。” 赵叔摇摇头,说道:“年轻人呐,你们可得沉住气,内心不要太过浮躁,凡事凭着感觉走是最容易吃亏的。我亲戚家的一个孩子,从小喜欢看漫画,为了能跟自己喜爱的漫画家接触,毕业后就直接去了一家漫画社担任编辑。 最初一切都让她感到新鲜,但过了一段后,她就给我发微信诉苦,讲工作是多么多么重复无聊,一切都跟她想象的不一样,看看从事其他行业的同学,总觉得别人的生活比自己好。 据我了解,对自己工作不满的人不在少数,不仅仅是刚接触几个月的年轻人,就连我这种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员工,也会感到不满意。你别看我跳槽了很多回,但每次我都至少工作一年以上,才做出是否跳槽的决定。” 在职场上,不管是哪个行业,都有其无聊无奈的一面,如果我们只盯着这些,就很难去发掘工作快乐的一面。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心态问题。 当我们觉得对手头的工作烦了、倦了时,不妨主动做出一些小改变,给自己施加一些小挑战,比如每天完成任务的时间都要比昨天快一分钟,这样才能沉淀下来,熬出资历,熬出成果。
02 情景二: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渴望表现自己,但不知如何掌握分寸
建议方法:①做好分内事,切忌急功近利;②行动上有规划,成为上司的得力助手。
许多刚入职场的小年轻精神旺盛,斗志昂扬,特别是80、90一代,强调个性,内心里都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但职场毕竟不同于校园,不是只要努力把分数考高就能受人瞩目,获得赏识。 不被上司认可是常态,获得领导提拔是偶然。 对年轻人来说,满怀斗志是好事,但掂得清自己几斤几两更为重要。 还记得之前炒的沸沸扬扬的“任正非辞退北大高材生”事件吗? 一个进入华为60天的北大高材生,给老板任正非写了一个万言书,历数华为的弊病和改进办法。任正非看后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像这种情况就属于想表现自己表现过头了。“一个萝卜一个坑”,你想为团队做贡献发挥余热想法很好,但总得讲点套路和方法,这种做法比较欠妥,职场不仅仅只看个人实力这一个因素,人际关系、表达能力等等都要综合考虑。 对于渴望表现自己的年轻人来说,心态上要摆正是第一步,切忌急功近利。别以为自己是211、985名牌大学毕业就看不起学历不如你的上级领导,给他们提各种各样的建议和看法,这只会增添领导对你的厌恶。 一个人如果表现地过于想赢,过于追求地位利益,就势必会让身边的人感到压力和不舒服。在其位,谋其政,工作职责上越俎代庖是职场大忌。 然而,这也不意味着我们无所作为。在行动上要给自己定下长远计划,脚踏实地。你如果真有能力,就比别的同事更快的完成你负责的工作,接着去找你的上司领任务,替上司分忧解难,让上级看到你的能力,发自内心地认可你。 一个人最宝贵的是经历,你接受的项目多了,自然会得到领导重视。当今时代,很难出现文艺复兴时期的那种通才了,选准一个领域,拼着命地钻研,不怕门门通,就怕一门精。在找领导领取任务时有意识地朝着同一方向历练。 这样一套流程下来,我想“任正非”不仅不会赶你走,还会给你升职加薪,委以重任。
03 情景三: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现实中却只能做一些鸡皮蒜毛的小事,心里产生落差,抑郁不振
建议方法:①主动学习,争取机会;②少玩手机,找机会跟老员工沟通;③做的工作要超出上司预期。
站在高处,让众人崇拜,这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茫茫人海中不平凡的那一个,万众瞩目的那一个,指点江山,叱咤风云。 但现实却总是一地鸡毛,整理整理资料,接接热水,像咪蒙的实习生那样给她跑腿取外卖。这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感着实不好受,但并不代表没有机会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台争取到记者一职的过程。 他上的大学很普通,在台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而竞争电视台记者的同批实习生非常之多,记者的名额只有两个人。许多人看到没什么希望在第一个月早早地转身离开,他却咬紧牙关不放弃。 在电视台没人教他做任何事,现职记者总是在外面忙,偶尔有空会叫他搭把手抬抬摄影器械什么的,就这样过了半年,他仍旧一无所获。 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跟门卫大爷闲聊的过程中得知大爷的孙子学习不好,想找家教补补课。他便主动帮忙,大爷给钱不收,只提出了一个要求:每天他提前到单位1个小时,大爷给他开门,让他进去在台里的设备上练习。 就这样又过了半年,由于一次突发事件,台里的记者由于人手短缺,需要实习生帮忙,别的实习生心里没底,他却立刻站了起来,毛遂自荐。结果这次采访获得了上司的赏识。台里开始给他更多机会,最后他成功转正,成为了这个电视台的一员。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 主动学习,争取机会。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职场上没有人有义务教你,大家都很忙,没有资源,没有背景就得全凭自己的本事。 困难不是你一个人有困难,所有想获得提拔的人都有困难。想在职场中脱颖而出,得拿出自己独特的本领来。 2.少玩手机,多跟老员工沟通。 很多刚入职的年轻人闲着没事总喜欢刷刷微博朋友圈,讨论一些跟工作无关紧要的事。 就像故事中的主人公,如果他天天将视线固定在手机上,那么他就很可能错过门卫大爷这个帮他转正的关键因素。有空多去跟身边人沟通,你会获得许多需要的信息。 3. 做出的工作要超出上司预期。 最后要不要提拔你委以重任,看的更多的还是你的个人能力。我们很多人面临的职场状况都要比故事中的主人公要好得多。 收起你的抱怨,拿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让上司看到,给上司意外的惊喜,能力是在这上面体现的。想人之未曾想,做人之未能做,那么职场中的领头羊,有什么理由不是你呢?
04
情景四: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应该转变哪些思维,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建议方法:①跟对人,等待时机结识潜力股;②学点厚黑学,内圆外方,灵活运用。
职场不同于校园,我们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个人的进退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我们个人的努力,而是取决于我们的选择。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呢》 首先,跟对一个好领导,选择一个好搭档,比你业绩又提高了多少更为重要。这些你选择的人往往决定了你的职场上限。 在职场上,总有一些比较耀眼的明星,家里有背景的关系户,实力超群的工作狂人,这些在公司里炙手可热的人物,已经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此时去结交他们,渴望通过他们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并不明智。 因为,跟你有同样想法的人太多了,如果没有足够强的实力,贸然搭讪会引人厌恶。 此时,你最好将目光转向那些还在默默无闻的潜力股,比如因有其他事务暂时淡出人们视线的资深员工,或者勤勤恳恳颇有创意但机遇未到的新锐员工。这样的选择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但风险最小,回报最大。 其次,学点厚黑学,内圆外方,灵活运用。许多人对《厚黑学》有误解,认为厚黑学是一种唆使人做坏事的学说,其实不然。 李宗吾先生著《厚黑学》的本意是让人们不要太过单纯,主动去学习了解一些坏人的套路,知世故而不世故。市面上的那些以《厚黑学》命名的书籍曲解了李宗吾先生的本意。 身在职场,了解一些常见套路对自己的生存很有帮助。李宗吾先生倡导的“厚黑学”方法论,是要根据不同的情景,该“厚”则“厚”,该“黑”则“黑”。 面对上司的臭脾气,同事无心冒犯你的话,此时要厚,君子以厚德载物;面对算计你的人,故意丢锅给你的人,此时要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厚黑并用,知道了常见的套路后,别人就不敢再对你用这些套路,你们便可以更加坦诚地谈事做事,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你的生存压力。
05
情景五: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不知道该掌握怎样的做事原则
建议方法:阅读职场牛人传记,掌握一些达人的做事原则。 2018年最火的书当属瑞·达利欧的《原则》,这位美国的成功人士写下了他对工作生活的思考,并总结出了许多自己做事的“原则”。其中有三条让我印象深刻: ①不要惧怕了解事实。 谎言比事实更可怕,我们要习惯与事实为伴。因为只有事实才能时刻让你保持清醒,做出理性的决策。像鸵鸟一样把头插进沙堆里自欺欺人,是对公司的不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②分享最难分享的事情。 跟别人讲一些自己的见闻趣事,多数人都能做到。但是要知道,想跟别人建立更深层次的互信关系,你需要与人分享最难分享的事情。但也要讲究分享的对象和方式,对那些有前科不诚信之人当然要拒之门外。 ③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 不要因为别人的看法跟你不一样甚至冲突就大惊小怪。我们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认识太正常了,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对别人不同的意见先别急着反驳,先试着理解他们的逻辑。因看法不同而伤了交情是最不可取的做法。 除此之外,十分推荐大家阅读像《乔布斯传》、《查理芒格传》、《干法》这类职场的精英人士的经历和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跟大咖同步,可以帮助你打开自己闭塞的思维,开阔视野,增添学识,为你的职场进阶之路增添成功的砝码。
(拼着老命码了几千字,把最为精华的经验干货写给大家,施主,点个赞再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