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房地产是 M2 的蓄水池?若房价下跌,资本流出冲击经济造成通胀,具体是怎样实现的?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史努比   2018-9-24 01:11   754359   10

本题已收入知乎圆桌 经济数据面面观,更多「经济数据」相关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最近美联储加息,M2下跌,国家调控,银行惜贷,又到了三年一度的多空大混战时间。除了美元的加息缩表外,这次的讨论双方论点论据和之前的数次几乎一模一样。其中关于房地产崩盘后果中,有一点我始终没想透彻,希望知乎大神不吝赐教。

房地产是M2的蓄水池,或者说堰塞湖,吸纳了天量的流动性,如果房市崩溃,则资金流出楼市,洪水滔天万劫不复。听起来没毛病,但仔细一想,资金到底要以怎样的方式流出呢?

比如,以北京这种存量房城市为例,暂不考虑开发商投资和一手房入市。现在所有的房屋都在个人手里,每个房主都拥有着高昂的账面财富和沉重的贷款压力,房价上涨阶段,交易同时攀升,一套500万买入的房子,还剩300万贷款,升值到了八百万,转手交易,卖家还完贷款得到500万现金,而卖家花掉了240万首付和各种税费,计300万,银行付出560贷款。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没有吸收一毛钱,或者说没有蓄水,反而通过银行增发贷款,将M2增加了200万,政府和中介净赚60万(这姑且不计入M2)。所以到底是M2推高了房价,还是房价上涨以及频繁交易拉升了M2?

除非买家高首付或者全款,让银行贷款额下降,才能算是吸收M2吧,不过我觉一线全款比例应该很低。


第二个问题,当房价进入下行阶段,(暂不考虑国家限售政策)市场预期逆转,投资者要出逃,但是房子套现总是需要人接盘的吧,没人接盘,这部分热钱如何能从楼市跑出来?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如果赔本交易,M2是上升还是下降了?第二,有没有人接盘。

之所以讨论赔本卖,但不是说房价跌就一定赔本,只是因为上边已经讨论过涨价卖了,所以此处只讨论低于买入价卖出的情况。还是那套房,800万买入的,贷款本金还了100万,剩余贷款460万,现在售价500万,依旧是三成首付,卖家500万入账,还完贷款还剩40万。买家首付150万,贷款350万,税费50万。算下来,银行贷款缩表110万,买卖两方现金总额减少160万,M2减少了160万,政府和中介净赚50万(这姑且也不计入M2)。

第二个问题,有没有人接盘,虽然赔钱,毕竟跑了。但是能跑掉的有几个人呢?先来看几组数字吧,2016年北京房市疯狂的一年,全年成交28万套,2017年5月,横盘期,月成交一万套,六月上半月数字更低,而北京住宅存量是多少呢,800万套(我爱我家数据),也就是说在销量下滑的时期,一年10万套的交易量,只占总数的1.25%,如果在下行周期,有超过5%的人(北京投资数量远远大于此比例吧)出于各种原因出售房产,则供需立刻倒置。能成功交易的只能是降级多的那25%,其余人就只能随着房价的走低,让账面财富不断蒸发,说好的洪水去了哪?

总不能是把房产直接二次质押给银行,然后直接断供把房子扔给银行吧?

算来算去,房地产利用上涨预期使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刚需,然后又通过高房价,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杠杆率,榨干了上一代,又透支了这一代,从而带来了天量的M2,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超越了美日M2总和。

那么这个穿越而来的M2,真的会在房价崩盘后,从房地产流入真实的生活领域么?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司马懿  5级知名 | 2018-9-24 01:11:52 发帖IP地址来自

多谢邀请,因为 @许哲 的回答在很多方面已经非常好了,深入浅出,又切中要害。邀请我,岂不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_^ 也罢,我就信马由缰的谈一谈房地产价格、经济危机和货币之间的关系吧。


房地产业确实也有“圈住流动性”的功能

蓄水池这个比喻并不全错,在社会经济中的水,其实就是『流动性』。社会中当然存在很多的产业,其中房地产业的利润在之前相当长的时间内高于其他大部分的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业就会吸引到很多的出自其他产业的,以投机为目的的资金——俗称热钱的进入。热钱进入之后,因为可以持续的赚取超额利润,所以热钱不会退出,反而会吸引其他更多的热钱。而相比之前,其他产业所能够获得热钱的投入就少了。换句话说,如果把社会经济看作密集的水网的话,那么房地产这个湖,就吸引了大量的『活水』。


从这个意义上讲,房地产业确实囤积了社会上大量的逐利的、闲散的流动性。这里的流动性,可以理解为是『广义货币』。


蓄水池——对货币原始形态的朴素想象

但是这种意义上的蓄水池,并不是题目中说的意思。如果就执着于蓄水池,那么一个自然的猜想就是,如果蓄不住了,岂不是要泛滥到其他地方去。其实不然。蓄水池在很多人心目中的理解是这样的:我用钱买了很贵的房子,于是我的财富就被“固定”在这栋房子里面了,被蓄住了。


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原始社会,当大家用石头当货币,同时还用石头盖房子的时候。当人们用石头建房子的时候,货币就被砌起来了,不再流通了;当拆了房子,市场上通货又多了。现代社会的钱是信用的体现,每个人购房的钱,并没有被锁死在房子里,相反,他们变成了银行、政府和建筑商的利润,也就是说,钱依然在流通。因为很多人都是在贷款买房,所谓贷款就是把未来的钱拿到现在来花,从经济整体上来说,贷款本身是增加了当下的流动性,也增加了当前的广义货币总量。


但是这些广义货币,其实是依赖于这一套:开发商贷款——购房者贷款——开发商还款——购房者还款 循环的。只要开发商不停的开发下去;购房者源源不断的来购房,那么广义货币就会不停的被创造出来。而一旦这个链接断裂,比如开发商破产了,比如因为房价下跌,购房者还不起钱了,那么开发商贷和购房者贷的钱去哪里呢?并没有转移走,以为这些广义货币都随着信用的崩塌而直接消失了。


当资本对一个行业有信心的时候,资本就可以在这个行业不断的自我增殖,这种增殖本身就是信心的体现;而同样的,当信心消失的时候,会有一些跑得快的资本幸运的逃离,但是大部分会直接消失。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现在的货币是信用货币的原因,因为它真的会随着人们对未来预期的变化而增加或者减少。


信心就是金钱

如何理解信用货币的『信用』这个词呢?其实信用是主观的。比如说,假如你有10W的现金,存在了银行里。我找你借10W块钱,你相信我的人品,借给我了。然后我给你打了一个借条,然后把这10W继续存进了银行。而你拿着我的借条去银行抵押,银行又把我刚存进来了取了给你,于是你又拿到了10W块钱的现金投资别的项目去了。这么一来二去的操作下来,本来咱们俩加起来只有10W,现在变成了每个人的账上都有10W,市场上的广义货币也增加了10W。


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相信:你相信我会还钱,所以借钱给我,而银行对我所打的借条的信心,愿意接受你以此为抵押,从而贷给你10W现金。正是因为这两个相信,市场上就衍生出来了10W的广义货币参与流通。


从上帝的视角来看,现在由你我组成的这个微型社会比之前富裕了一倍,因为之前只有10W货币,现在有了20W。但是如果有一天,银行觉得我不靠谱或者经营不善,认为我要破产了,于是银行不相信我的借条了,接下来会发生了什么?


银行发现借条可能要贬值了,这个时候会要求你追加抵押,而你手里既没有其他抵押,也没有现金,只有投资了进行到一半的项目,于是银行起诉,查封了你投资的资产进行拍卖;于是你也进入了破产程序。而我因为市场看空,你又在追讨债务,于是生意也真的倒闭了。本来小日子过的很欢,手头上还有10W存款,结果因为银行不相信我了,连带着咱们俩真的破产了。


之前那20W广义货币呢?因为银行对我信心的崩塌,就这么凭空消失了,银行能回收的,也就是我们俩投资的资产拍卖之后的余烬罢了。


广义货币来自于信用衍生,信用衍生来自于市场的信心,信心崩塌了,货币就会消失。


信心怎么会崩塌

信心的崩塌,要比想象的容易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现实和市场预期的差值,必须要恒为非负,市场才会满意。但是企业、国家、个人的利润增长始终是有限的,而市场的期望无限,所以崩塌只是早晚和程度上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经济学里面经常提到一个均衡的概念,所谓均衡的必要条件,就是某一些重要的参数恒定了,不动了。这个可能是增长率为0,可能是增长率的增长率为0,也可能是增长率的增长率的增长率为0…… 在经济模型里,均衡是什么取决于模型假设,在现实中,均衡是什么取决于市场信念的共识。


比如说,一个企业大前年增长率是2%,前年4%,去年8%,今年16%,那么这家企业的股票今年的市盈率可能就特别的高,很可能就是按照明年能够增长32%,后年能够增长64%来计算的。而一旦到了明年,发现还是16%,并没有达到32%,那么市场信心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崩塌,股价可能就会大幅下降。按理说,一家企业增长能达到16%是不错的企业,但是没有达到市场的预期——或者说,这家企业让市场调低了对自己的预期,这就足以蒸发掉很多广义货币了。


信心的变化,直接会导致货币量的变化,这绝不是一句虚词。


然后这家企业连续三四年,增长率是16%,市场又形成了对它新的期望,股价又稳定住了。但是到第五年和第六年,增长率突然变成了12%,和8%——虽然企业依然在盈利,在增长,但是市场看到的是长远的未来,按照这个趋势,不过几年估计就要负增长了,与其到时候再退出,为什么不现在趁高位赶紧走人买其他的增长股呢?于是这家企业在自己增长率依然还有8%的情况下,股票就出现了大跌。所以其实并不需要到真的亏损,哪怕依然还在增长,只要公司达不到市场的预期,市场就会给它颜色看。巴尔默主政的微软,十年内销售额翻了三番,然而股价还是那个样子,为什么呢?因为市场对微软并不满意,认为它错过了互联网的巨大机遇。


同样的,很多企业利润不停的增长,而股价不变;而一旦增长放缓,股价就开始暴跌,其原因也和上面我们假想的那家企业类似。


信用时代,我们能够通过金融从未来借钱现在享受,也就要必须承担这种因为市场对未来预期的改变而造成的流动性蒸发。


房地产市场的信心

信心的崩塌有两种,一曰土崩,一曰瓦解。瓦解,在股市上一般表现为长期阴跌。这种可以理解为市场的共识在不断的调整,不断的缓慢下降到均衡的水平,这如果体现在商品定价上,可以称之为价格『软着陆』。

而房地产市场,就我们能观察到的而言,比如日本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则更多的是土崩,也就是繁荣着繁荣着,突然而迅速的下跌。这是为什么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房地产市场热火朝天的时候,任何一块地盖起来房子都有人要,所以房地产商根本也不需要去仔细研究哪些地段值得重点投资与否,而银行也不用关心房地产抵押的价值——因为房地产一直在升值,为什么还要花费时间去研究呢?


这时候,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是虚高的,因为无论地皮位置如何,房屋质量好坏,总是可以抵押出去的,总是可以卖出去的。而这种虚高的流动性会进一步的推升广义货币的存量。形成房地产市场的大繁荣。


而在某一个瞬间,如果有足够大的一部分银行或者个人意识到,其实有些地皮位置不那么好,有些劣等的房产抵押起来也不是那么保险,那么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房地产商不能随便圈地盖房,而要去仔细的区分地段,去和其他的房地产商竞争『好』的地皮;这意味着银行也会更加谨慎的审核房地产的抵押,会努力的拒绝不合格的抵押品。


房地产商和银行的这些努力,微观上看对各自是有利的,但是宏观上产生了两个效果:

  • 这种审查和研究让信用衍生的过程成本突然增加了;
  • 让房地产的流动性大大降低了,因为现在劣质的房地产不能够顺利的进行信用衍生了,而优质房展也拖慢了很多;

这毫无疑问相当于在很短的时间内抽取了大量的市场流动性,而这些被抽取的流动性又会造成很多房地产商的破产,进而造成更多的货币和市场信心的突然蒸发。这种连锁式的反应,就是香港和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时的写照。


泡沫破裂的尾声

如上所说,当泡沫没有破裂的时候,或者换句话说,当市场的预期没有被显著扭转的时候,房地产本身会不断的衍生出新的广义货币,并且还会源源不断的从其他的行业来吸收一些流动性,这个时候从外部来看,仿佛就是不断的在吸水和蓄水。

但是一旦泡沫破裂,市场出现了悲观的预期,房地产内部的流动性就会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下降,从而链式引发进一步的流动性蒸发。这个时候,蓄水池反而就变成了蒸馏池。等到一地鸡毛、流动性蒸无可蒸之际,因为市场上流动性的减少而出现的通货紧缩,就又成为经济复苏要过的关口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货币的增发在经济波动的时候总是不可避免的:在房地产业繁荣的时候,因为行业内部的循环借贷会自发的产生大量衍生的广义货币;在房地产业衰落的时候,因为央行要对抗因为流动性大量的蒸发而可能产生的通货紧缩,也会向市场释放出大量的流动性来救市。

3#
周召  4级常客 | 2018-9-24 01:11:53 发帖IP地址来自

两个误区。

一,房价下跌,不但不会造成通胀,反而会造成通缩。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通胀了吗?没有,相反陷入了20多年的通缩。

美过房地产次贷危机后通胀了吗?没有,反而是为了应对通缩的风险,逼美联储祭出了史无前例的四轮量化宽松。

房价下跌,会带动所有相关行业的有效需求减少,加上资产价格持续下跌,人们更倾向于持有货币而不是资产,资产价格进入下跌螺旋,银行放贷意愿降低,社会融资需求也减少,通过货币乘数创造的M2增速就下降,银行系统慢慢失去了创造新增货币的能力。

美国次贷危机后通过量化宽松向市场投入了天量基础货币,但整体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却没有增加多少,大量的流动性作为超额准备金又流回了央行,存放于各家银行在美联储的准备金账户,可以说危机后美联储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实质上都处于失效状态,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同样情况在日本已经持续了20多年,在2016年日本央行甚至对超额准备金实行负利率,逼银行把钱拿去放贷,不要放在央行账户。美联储一度也想干同样的事情。


几百年前,聪明的银行家就参透了钱的本质就是信用,市场信心和景气度降低,信用进入紧缩周期,货币自然就紧缩。房价下跌,出现大量坏账,债权债务同时被消灭,信用和货币也随之湮灭。

M2怎么来的,就原路怎么消灭。

二、房地产根本不是M2的蓄水池,相反是M2的水龙头。

如果要问哪台印钞机功率最大,房地产当属第一。

M2通过信贷创造,而由于房子天然抵押品的属性,让房地产行业成了最容易、最方便生产M2的印钞机。在中国,可供居民和企业杠杆投资的渠道很少,安全靠谱更少,房地产就成为为数不多的选择。

说房地产是M2的蓄水池,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大家买了房,就会把购房款集中在一个虚拟的池子储存起来里似的。

当然不是了。你买了房,只不过是你的首付款加上银行贷款,划到了开发商或上家的银行账户里。

如果开发商不去继续开发,上家不去买更大的房子,这个钱当然就会流到其他领域去。

当然,由于房价一直在涨,存在自我加强的上涨预期,于是大家都在攒钱买房,有房的还要买更多的房,平时都把钱存着不敢消费,房地产商也要存钱扩大再生产,这部分M2诚然在房地产行业里自体循环,就像抽水机一边抽水一边注水,但这也只能说房市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圈住了部分流动性。

老百姓、企业、政府,各种人在房地产上赚到钱的,自然还要在其他部门和领域投资和消费的。

实际上,过去几十年真正蓄住M2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创造了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这才是吸收M2的根本。

三十年前,你赚的钱只够吃饱穿暖;

二十年前,你吃饱穿暖,还用上了家电;

十年前,你吃饱穿暖,用上了家电,还买房买车;

现在,你除了上面这些生活必需品,你还每年旅游两次,隔三差五小区门口做个美甲,去KTV唱个歌,晚上王者荣耀买个皮肤,赞助个知乎LIVE。。。。

这才是M2的秘密。经济增长以外的M2,就反映为通胀和资产价格的上升。

然而,GDP增速不到7%,M2增长13%,多出来的6%是什么?是为了维持借新还旧的利息,以及货币在金融、地产等领域的空转。说明货币的边际效用越来越弱。越有钱,越有资产的人,离印钞机的距离越近,越容易得到超发的货币,这也造成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一步步加大。然而,泡沫盛宴不可能永远持续,当经济增长跟不上负债高企的步伐,崩紧的信用链条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以至于到时候来自于市场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成为压垮泡沫的最后一根稻草。

归根结底,还是要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是所谓脱虚向实的根本意义。

其实,只有能够直接或间接减少流通环节中货币的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蓄水池”。

从这个角度来说,

超额准备金算一个。

这个也算一个。



------------------------

财务自由之路 - 知乎专栏

公众号:周大爷说

4#
许哲  4级常客 | 2018-9-24 01:11:54 发帖IP地址来自

@周召 说的非常好,题目完全是反的,房产非但不是蓄水池,还切还是核动力印钞机,是造成通胀的。房产价格如果大幅度下跌,则是货币湮灭的。珠玉在前,我就再具体化一下。

要说明的是,虽然我这里推演的房地产增加货币总量又再推升房价的正反馈是房价飙升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房价上涨的唯一原因。很多人之前争论房价是因为人口涌入城市的真实需求还是因为政府放水来的泡沫闹得不可开交,都有一种奇怪的预设,一件事情的成因只能有一个。而我观察到的事实是,两者是互相交织和加强的,不能以简单的非此即彼来论述之。


现在我们开始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假设,有这么几个角色:房地产开发商,银行,建筑材料供应商,施工队,以上所有企业的雇员和买房者(全款买房者不算,仅论述需要贷款买房者)。

当居民存款100万进入银行后,银行给企业贷款50万的话,并不会让居民的存款可用额度变少50万。居民可用的存款额度依然是100万,而企业的存款多了50万,负债也多了50万。整体的存款总量从100万增加到150万。(参考:央妈的更年期烦恼

具体到房地产企业,房企从政府这里拿到地,向银行抵押贷款10亿的话,房企的存款和负债同时增加10亿,然后房企支付给建筑材料商和施工队费用。如果支付不是即时的,而有拖账期的话,那么材料供应商和施工队也需要银行贷款,同理,社会总体的负债规模和存款是一起增加的。

房企,材料商和施工队的负债,就是银行的资产。银行指望这些贷款未来产生的利息作为自己未来的现金流收入。这个过程中,银行的资产是高速增长的。

这个过程里,央行在没有提高基础货币供应总量的同时,货币被信贷活动无中生有创造出来了。

等房子盖好了后,房企如果结清了材料款和工程款,那么这个时候,材料供应商和施工队的存款增加,房企的存款减少,数目是完全一致的。材料供应商,施工队包括房企在内,雇员被自己的雇主企业支付工资,存款增加。这个存款的增加数量和企业存款的减少数量是一致的。这个过程中,货币的总量是不发生变化的。

如果彼时材料供应商和施工队偿付了贷款,货币总量是下降的,但因为企业有利润,企业信贷活动前后相比,存款数量是增加的。

接下去是销售阶段,销售开启后,居民买房。大部分居民买房还是需要靠房贷的。房贷本质上是拿自己的房屋做抵押进行的贷款。信贷活动是增加货币的,原理是一样的,你存款100万到银行后,隔壁老王贷款去买了房,房企存款账面上增加了隔壁老王的房款,并不会减少你100万存款的余额。这个时候购房者的首付+银行贷款=房企增加的存款数量。

银行贷款是新增的货币,这个过程里,社会总体的货币供应总量又上升了。

房地产企业卖了房后,偿付银行的贷款。只要房地产企业不是亏本买卖,那么开发前和开发后,房企存款的数量是增加的。

算总账,房企银行施工队材料供应商都盈利了,存款增加了。只要还房贷的人还没还清,那么这一笔信贷还在。整体的货币总量还是上升的——社会所有人存款相加是变多的。

总而言之,因为房地产的属性,开发施工和最后的销售阶段,都伴随着比较大额的信贷活动,故而房地产企业是货币的创造者,而不是吸收者。直觉上,好像买房者为了还房贷,需要缩衣节食。然而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外一个人的收入,有信贷的过程中,总量是增加的,而不是减少的。

不存在钱进到房地产里面去了这一说,不是房产下面有个坑,钱埋进去了不能动。购房款是房地产企业的收入,钱没烧掉。

总结一下:

房地产开发活动->增加货币总量->提高资产价格->购买资产方能抵御通胀->又推高资产价格->新的房地产开发活动->增加货币总量->....

这个正反馈形成了,说房价上涨是通胀因素造成的,并不是没有道理。


回过头来讲供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客观事实,实实在在进行着的。大量的人口进去城市,特别是一二线城市来寻求机会。这是经济学规律使然,因为大城市更有效率。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看到有逆城市化的现象,基本都是在高度城市化之后的事情。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还是大量人口涌入城镇,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希望到一二线城市发展的,因为这有利于自身收入的提高。

另外,原本一家三口住二三十平的房子,随着经济的发展,住一百平米上下变得很正常,就需求总量而言,是在增加的。

城市的规模也在扩大,所以房地产市场是供需两增的。

那到底是需求增加快,还是供给增加快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需要去扣统计口径到底是不是合理这种很难搞精确的问题。只需要观察买房是供不应求还是门口罗雀即可。

如果一个城市买房需要摇号,付“喝茶费”,通宵排队,那是供不应求的。如果买房送户口,这城市是供大于求的。

政府的限价是不起作用的,市场是有自己内生的逻辑的。当政府定的最高售价低于市场供需形成的价格时,变相的"喝茶费""装修预付费“等各种变相的房价就会产生。限制价格的行为基本属于掩耳盗铃的表面文章。

限售除了限制价格之外,还限制新买的房几年内不许卖出去,那是削弱了供给而不是增加了供给,这不但不能抑制房价的上涨,反而是房价上涨非常重要的助推剂。

总而言之,中国城市化进程,人口涌入城市和居民住房面积要求的增加,都是客观事实。在供需层面上,供不应求也是客观事实。

故而说,房价上涨是因为需求旺盛,也是没错的。


这两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当自住需求增加的时候,未来抵御信贷增长造成的通胀压力的投资需求,是被迫和自住需求一起去争夺有限的供给的。

而当两类需求合力夹击下,使得房地产行业回报率远高于通胀平均水平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也更愿意将信贷输送给房地产企业。这本身又增加了房地产行业创造货币的能力,创造货币能力的强劲又反过来推升资产价格,刺激着投资需求者,投资需求者的频频大笔出售,刺激着自住需求者。

因为整个过程的速度都高于社会各部门的平均水平,那么房价的上涨必然是远超过居民的收入水平的。造成畸形的房价收入比,房价房租比就不奇怪了。这里并没有违反经济学规律。

又因为房价增长的速度远高于居民的收入增速,故而自住需求的购房者必然选择早买房的策略。这相当于透支未来若干年的自住需求于现在。又反过来加剧的投资需求的成功经验和金融机构的路径依赖——还是房地产行业靠谱啊。

那这样的正循环是否会永远持续下去呢?


当然是不可能的,没有永动机这回事情。被几个因素制约着。

一个是通货膨胀率不能无限扩张下去,因为通胀的危害是很大的,是会影响到政权稳定的。故而这样的循环并不会无限制上升上去。

第二个房价的涨幅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速的情况下,居民的购买力最终是要被消耗殆尽的,不是无限的。在西方国家,大概居民部门负债率到多少就是到头了,因为中国特色,父母二代人的收入榨干后,还能盯住六个钱包,三代人榨得干干净净,方才休止。

第三个因素是极高的房价会让企业的用工用地成本太高,盖过了城市带来的好处,形成逆城市化,这会打破上述正循环。房企挤占信贷资源过多也会造成其他行业的凋零,从而使得其他行业雇佣的收入水平无法支撑起自住需求。

这些因素都是发展到后期制约上述房价上涨交织的正循环的。

这些都是内部的因素,还有最近外部力量很重要的,外部的因素。我们上述讨论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央行基础货币供应变化考虑进去,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我们国家的货币发行机制,之前是很依赖外汇占款的。

许哲:缩表是什么鬼?

上面这篇文章讲述了货币发行机制的一些外生的问题。

提到当央行的央行美联储缩表的时候,基础货币的量就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除了上面说的自我加强循环和城市化自住需求的增长之外,对应缩表之前的QE,是增加基础货币量的。

也就是基础货币的增长×信贷化程度高的房产发展->资产价格的快速攀升 + 货币供应速度的快速上升 -> 通胀率上升 -> 投资抗通胀需求+被逼尽早上车的自住需求 -> 资产价格快速攀升 -> 房企利润上涨 -> 信贷活动增加 ->货币增加推高通胀

在基础货币这个基石变化的时候,整个过程逆过来。

会是什么样子呢?

基本是个我不太敢讲的恐怖故事,为保证文章存活,大家从上面过程里逆着推便是。

我国作为超级的贸易顺差国,就算没有投资性质的资本流入,贸易顺差也能产生许多外汇。就是这个节骨眼上,贸易战以让人怀疑单位看错的体量爆发着。(请参考: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当外部变化完全不掌握的时候,能控制的只有自己这里。

无限放任基础货币的坍缩是不可能的,必然会找其他资产来填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这个时候装什么进去就变成最大的利益所在了。央妈这个时候不想背锅,也是情理之中。

另外还有一条路,可以避免技术性破产,维持资产的名义价格不变,就是放任人民币贬值。这有利于在更少的外汇储备下释放基础货币,同时有利于出口创造更多的外汇货币。

这样做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完全牺牲掉事还小,最大的问题是它其实不解决问题。

当汇率被预期可以随时被牺牲时,正常的资本投入也会发生问题,彼时就是国家版戴维斯双杀

没啥人关注,但在我看来特别要经的新闻,前几天,人民币美元掉期互换正式归0,势变的时候,不以人意味着转移。

5#
观星老道  3级会员 | 2018-9-24 01:11:55 发帖IP地址来自

首先房地产不是M2的蓄水池,而是相对富裕而又缺乏投资手段老百姓的资产蓄水池。

第二,不是房价下跌而让资本流出冲击经济,而是相对富裕的老百姓不再愿意购房了才会导致房价下跌。然后这笔钱如果不拿去买房子、反过来用来抢购比如医疗资源啦、教育资源啦、甚至哄抬民生物资——又或者干脆换汇出海,这才会对社会造成冲击。

第三,房地产上下游绑定了一堆产业,相对富裕阶层不买房的话,整个产业链都没饭吃,直接间接依靠房地产养活的就业者数量占我国的总体比例来说是很大的,尤其是没有什么高端产业的中小城市。也就是说相关就业者到时候一边要承受各种生活资源涨价的压力、一边还得忍受收入降低甚至失业。

6#
概率游戏  2级吧友 | 2018-9-24 01:11:56 发帖IP地址来自

很多人有这个问题:

我国有超过170万亿的M2,是否大部分都储存在房地产这个池子里面?

我国房价总值大概是420万亿,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套现就是42万亿,42万亿流入其他经济体,岂不是要造成大通胀?

其实这很傻,当你把房子买回来以后,房子就只是一堆提供住宿功能的砖头而已,这里面哪里还有一分钱?更别说会有什么池子了。

真相是,你买房子的钱,早就被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拿走了。

房子要套现就必须有社会上其余人的钱进去接盘才行。

有多少钱能够跑出来,取决于能有多少钱进去接盘,这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所以,就算房价跌到0,也不会有任何一分钱是净流出的。

除非,你能够把房子卖回给开发商,卖回去给地方政府,让他们把买房子的钱还回来。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池子论很可笑?就算真的有什么蓄水池,那也是一个被抽干了的池子。


什么池子论,房价下跌会造成通胀,都是用来骗人的鬼话。

房价下跌,很多人会因为负债而减少消费,甚至卖掉其他资产来还债,这会导致整体经济出现通缩,而不是通胀。

日本在房价破灭以后,被说烂了的,失去的二十年,就是因为房价泡沫破裂带来的严重通缩。

我告诉大家一个数据:现在全国住户存款只有24万亿了,而房产总值420万亿,一旦房价跌起来,必定是无量下跌的,根本没有任何接盘的能力,谁也跑不了。

房价也不是M2推高的,而是房价上涨创造了大量的M2而已。房价上涨是因,产生M2是果,题目说反了。

事实上M2也只是派生货币,一种电子符号而已,并不是真正的钱。

派生货币的概念,你把钱存到商业银行,银行又会把你的钱再贷给别人,别人又把钱存回银行,这就是派生存款,M2就是这样来的。

这已经是货币发行制度的知识,不展开了。


还有人会问,房价下跌,那么钱去哪里了?

想象一下,当一个泡沫破灭,总物质会减少吗?

不会的,泡沫的总物质还是那点化学液体,只是体积变小了而已。

房价泡沫破裂,也只是泡沫的体积变小而已,沉淀在其中的资金是没有变化的。

420万亿的房产总值,也不是真的有420万亿的钱买进去了。

就像一个小区,一开始均价1万,总值是1亿,有人以2万的价格成交了一套房子,小区房价总值就变成了2亿。但真实流入的钱只有100万。

但如果有其中一人以5000元的价格卖出去,小区的房价总市值就会变成5000万。

这就是市值和真钱的差别。

所以说,市值,泡沫,都只是幻象,是大多数人都无法套现的纸上富贵而已。

但是,负债却实真实的,这很可怕。

其实,现在很多中产阶级,已经是负产阶级,只是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罢了。


——————————————————————

用思考理解经济,用经济理解世界。

请关注公众号《茶话股经》。

这是一个前私募操盘手,现在的独立投资人撰写的,客观,理性,深刻的经济类公众号。

感谢你的关注!

7#
浮生若梦  1级新秀 | 2018-9-24 01:11:57 发帖IP地址来自

首先,这个问题很好,怀疑常识是独立思考的第一步。

对于楼市是M2货币的蓄水池,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但为什么民众的认知,以及底下这么回答没有说到点子上?

原因在于以前,真懂的,不能说也不想说。

也是最近高层的意志有说转变,出来胡扯几句。


首先,很多回答的前半部分是对的;房子交易,由于有房贷的介入,是有杆杠的,其本身是个信用创造的过程(货币更多了)。

那何来蓄水池之说?


要考虑,新增的货币拿去了?

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二手房交易,鉴于长期牛市的影响,有产者处于自我强化的预期。基本都是小套换大套、大套换多套(炒房)。所以这部分钱是沉淀的,流出的很少。

而第二类,一手房交易,分为两大块,一块作为成本利润,流经房地产相关上下游行业。其最大的一部分,则流入了DFZF手中。


DFZF拿到钱做啥?

DFZF拿到钱,主要用于投资当地的基础建设(下面提到的基建,指的是广义的政府支出。包括医疗、教育、交通、就业扶持等等),而这些基础建设,一方面,支撑了相关行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基建的建设优化了城市的效率,又缓慢的产生收益,持续提高区域民众的收入。


行业繁荣,民众的收入提高了,持续挣到的钱拿来做啥?

有个笑话,记者采访北京彩民:“你中了500万想干嘛“。彩民回答“买房”,记者又问“剩下的呢”,”剩下的慢慢换”。

所以,国外的很多人看不懂,觉得中国的民众不可思议。他们一辈子都在为房子折腾,还完首套,存钱付二套首付,然后继续还。小城市的卖掉2-3套,让子女去大城市首付,留大城市工作继续还。


上面是个简化的循环圈,是中国很多大城市近十年的发展模式的核心,有什么好处呢?

对于DFZF而言,他可以集中力气帮大事,经济不好,就加大投资,投资的过程,优化了城市竞争力,既拉动相关扶持的公共产业,又使得民众的生活或收入有了提高。

投资,必然产生负债,通过房地产,将投资产生的地方债务分摊到广大民众。这个转移的过程,一方面即拉动了支柱产业(地产本身、上下游的钢材、水泥、家电等),另一方面填补了地方债务。

同时,这种负债及阶级指标化,所实话,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让广大民众更加努力。


讲明白了简化的模型及好处,就明白了为什么是蓄水池。

DFZF通过这个圈子,进行信用创造,创造的货币被投入基建中,从而触发行业的繁荣及民众收入的增长,缓慢释放创造的货币。又通过民众的还贷行为,缓慢回收到银行。所以,这个圈子内(房地产、基建)都是蓄水池。他一方面控制了流动程度,解决了政府大规模投资与缓慢释放的问题(基建投资,比如交通,可能投资很大;而提高了物流、人流效率;对经济和城市的繁荣做出贡献,则是持续缓慢的)。另一方面,繁荣创造出来的信用(货币),由于最终回流银行,通过对银行这道防火墙的控制,使得市场上的流动资金能够平缓增长。


那为什么以前没人来解释清楚?

怎么解释,告诉你DFZF是高房价的帮凶(虽然是制度原因,但确实是帮凶。则也是黄市长部分政策要改变的)?看懂的民众,只会借势,默默进行负债的扩张。懂的官员,就更不能说了。


现在为啥敢出来瞎扯?因为上意改变了,改变的原因,是这个循环出问题了。

出了什么问题?问题在于DFZF的投资,拉不动民众的收入了(换句话,也就是常见的投资拉不动GDP了)。但是呢,这个循环的其他部分还在工作。具体而言,就是投资优化了城市的竞争力(教育对于的学区房,地铁地铁房,一一线城市的医疗和就业),竞争力的优化本身可以拉动房价。也就是,即使民众收入跟不上,只要以前少数完成资本积累的人愿意炒,也有足够的动机及能力把房价炒到无法想象的地步(资金支撑不起持有成本)。

这里由于拉动不了民众收入, 即所谓的实体行业不好做了。面对的这个房产,由于自我实现产生的巨大财富效应,使得实体资金也投入了这个蓄水池的空转,导致蓄水池成为堰塞湖。这个空转对实体的抽血,也导致民众收入这个真正的造血能力出现了下降。

所以,这时候,上层是愿意打破这个空转的,让资金回流到实体的造血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政策转向的原因。上层都转向了,名牌了,自然可以说破了。

当然,回归实体,除了房产以外,还有内外金融局面、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但不可否认,回归实体造血能力,将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主基调。


看到好问题,忍不住打了一波,又浪费了一小时,记得点赞啊。

同步更新到我的随手超长贴笔记,免得某好友说我太监断更0.0

知乎 -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8#
温酒  8级牛人 | 2018-9-24 01:11:58 发帖IP地址来自

题主的理解基本都是错的。

高票答案说的很好,但是他没说完。


问题一:

房地产的确不是M2的蓄水池。

房地产的确是核动力印钞机。

但是,为什么房地产不是蓄水池,为什么房地产成为了核动力印钞机?

因为房地产是居民唯一可重现的向银行低息贷款的方式。

而只有使用了这种方式,才能从疯狂增长的M2当中截胡,

把自身负担的铸币税,向更穷的,买不起房的阶层转移。

中国人民真是太聪明了。

大多数的他们完全不懂经济,但是就是做出了最屌的策略。

至于什么东西是蓄水池……

你要看货币通过贷款到人民的手上,人民通过支付房款到房地产开发商的手上,

开发商通过把钱给政府买地,把钱给建筑乙方造房子,整个过程中哪一步把钱给截留了。

谁截的,谁就是蓄水池。

别问我到底谁是蓄水池,截下来用来干嘛了,我知道也不告诉你。


问题二:

房价下跌会有资本流出,但是不会有通货膨胀。

通过膨胀的本体已经很明确地告诉你了:开印钞机,即通过贷款等手段宏观调控M2。

为什么中国这两年放水不积极?

放水的本意是什么?

是通过把货币放给需要的组织,来带动就业,带动内需,带动流动性,盘活经济。

但是呢?

中国人民真的太聪明了。

他们很快就发现了,整个过程当中,全社会的财富都在疯狂增长,

只有自己存的用来养老的钱疯狂贬值。

这生意太亏!

怎么办呢?贷款啊……

怎么贷款呢?买房啊……

但是问题来了,这时候还有谁记得“需要的组织,就业,内需,流动性”?

没有了。

死道友不死贫道,管我鸟事。

所以,放水没法积极。

既然放水放不了了,不管房价涨跌,就都不能通胀啦。



毕竟我们是聪明的中国人,呵呵。

9#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2级吧友 | 2018-9-24 01:11:59 发帖IP地址来自

首先题主说的就不成立。如果楼市真的崩了,肯定不是资本流出造成通胀的问题,而是货币供给大幅缩水,造成通缩,由此导致的金融市场全面萧条,各种金融产品价格大幅跳水。


楼上有人拿伊拉克蜜枣举例其实是不恰当的,当年卖伊拉克蜜枣之所以能起到回收货币的作用,是因为:1. 伊拉克蜜枣作为一种普通商品,是要求全款付清的,所以本身不会创造新的货币;2. 当时是彻底的国有经济,东西是国家卖的,所以普通人付了钱之后,钱进了公司口袋,而公司属于国家,所以钱就相当于回到了国家手里,所以回收了货币。这个过程和央行现在通过买卖国债控制货币供给的思路其实是一模一样的。


但是楼市完全不是这个情况。现在很少有人买房是全款付清的,换而言之,这就是杠杆交易。所以楼市其实起到的作用是放大货币的作用。如果楼市突然到了,银行肯定倒,中间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坏账,中间由于杠杆交易产生的金融资产会全部跳水,甚至清空。这种情况下,会造成货币供给的大幅减少。所以自然导致的是通缩。


举具体例子,楼主说的情况其实就是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的情况,如果真的是房价下跌导致通胀,美联储怎么可能还立刻无限制增加货币供给?就是因为房价下跌,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通缩,加重金融危机,所以美联储的应对策略是立刻无限制增加货币供给,使得整个市场趋于稳定。

10#
yilin wang  4级常客 | 2018-9-24 01:12:00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种说法是极其缺乏经济学常识的说法,完全错误。房地产不仅不是M2的蓄水池,而是创造M2的重要工具。

首先,由于货币剧烈贬值和房地产价格上涨,大量的中国人不愿意持有货币,而是恐慌性的购入房产。这一行为的后果就是市场上住房稀缺而货币过剩,会导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增加。

其次,相当多的购房资金来源于贷款。贷款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货币的工具。这同样会导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增加。

我们可以断言,房地产的非理性繁荣是近年来中国M2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重要的放水工具,绝不是什么蓄水池
11#
匿名用户   | 2018-9-24 01:12:01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