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人性的弱点是营销常用的?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许天涯   2018-9-24 01:08   12567957   10
最好说明一下有哪些例子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郑义  2级吧友 | 2018-9-24 01:08:49 发帖IP地址来自

讲个亲身经历吧,是山区人民教会我的【沉浸式体验营销】


2014年我去西双版纳散心,那里有很多山区和村寨子,其中有个村寨比较有名,民宿里的很多驴友都跟我说想去那边,于是大家就结伴报了个团。

进入山区手机信号自然不好,不过没关系,反正是要回归原生态嘛,寨子里的向导跟我们说,这里都没有网,他们村里的人要保持最原始的生活状态,才有了这原生态旅游;

迎面山门一群1.5米左右的少数民族同胞穿着华丽的民族服装开始起舞,击鼓,用民族特有的仪式欢迎我们,大家争相上去合影,拍照。


这是我当时跟坐在旁边打击乐器的一个老太太的合影。


然后开始走盘山路,沿途时不时能看见有人从树上荡来荡去,手里握着披荆斩棘的带锈弯刀,像人猿泰山似的,寨子里的人跟我们说,这是他们很原始的出行方式,然后教我们用当地的土话跟他们打招呼。


这个哥们儿在山间一边弹这个原始吉他,一边唱歌,向导跟我们说,他在找老婆。


接着往前走,走进一个当地人的定居点,突然冲出来一大群1.3-1.4左右的小丫头,见到男人屁股就开始打。。。向导说,如果她们打你屁股就说明喜欢你,当时团里男生比较少,我又是个子比较高,比较壮的。。。于是我的屁股被打残了。。。(捂脸)我当时真想打回去!但向导说,如果你打回去,那么就说明你也喜欢她,就要留下来跟她成亲。。。我!!!

好了,我拖着已经肿了2圈的屁股接着往前走,心说,真的是来到原生态的部落了,一切都是如此蛮荒,如此原始。


周围的空气真好,偶然从树荫间照进来的阳光与林间流转的小风,让人感觉惬意,舒爽。



终于到了主村落,向导开始带我们参观村落里人们男耕女织的生活,女人真的是在用原始的织布机在织布,男人和女人一起在山间树上采摘茶叶,虽然数量不多。然后就到了村子中的原生态制茶工坊,参观最原始的烘焙技术,然后向导向我们介绍,这里种的茶叶是如何的自然无污染,这里的烘焙技术虽然原始,但能浓缩最优质的茶中精华。


当然,您可能会质疑效果吧?于是,接下来,我们就见到了村子的村长领衔的“百岁老人组织”,我们随着向导手指的方向看去,几个零零散散坐在一个房子门口抽烟晒太阳的,明显年龄非常大的老人(皮肤和脸老的很明显,皱纹与干瘪的纹路),向导说,他们村子平均年龄90岁!很多人都能活到100多!

“哇唔!!!!”引来众人惊呼。


我很好奇,卧槽,这么屌啊!于是想拿手机查一下,结果发现,还是没有信号。哈,算了,查他干啥,接着拍照以及欣赏原生态,心理盘算着今天可有东西发朋友圈了。


参观完村子的主要部分,我们又被带到了一个品茶室,然后来了一个带着移动麦克风和音响的女孩儿,女孩儿说,她是村子里唯一的大学生,从昆明毕业后想要为家乡做贡献,于是在政府的帮助下回来做这种向导,传递各种茶文化知识。


于是,大家落座,桌子上茶具摆好,大学生开始逐一为我们介绍这原生态村落的茶文化。然后一批一批指导大家来泡茶和品茶。大家都是附庸风雅的人啊,一个个看着如此高雅的环境,只好跟着装个逼了。


等喝完茶后,马上就有个团里的东北大哥机智的发现了,这个茶室后边的茶饼,问,这个茶卖不卖?女孩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她需要问一下今年还有咩有多余的,因为这里出产的茶都是专供XXX的。


不一会儿,女孩儿回来了,带着一个管事模样的人,说还有一些可以卖的茶,有几种价位的,剩下的都不多了,如果大家想要可以带回家,孝敬父母,走亲访友的时候用。这可乐坏了东北大哥,东北大哥分分钟从钱包里拿出了一叠钱,开始买茶,大家见状,一拥而上。。。


我这种孝顺孩子当然也不会例外,挤上去买茶。但我没带那么多现金啊,我问,能不能刷卡,他们说能,于是拿出了POS机帮我刷卡。于是,大家每个人都花了好几千,甚至上万,心满意足的买到了这最“原生态”的茶品。下山回家了。


回程的路上,我突然细思极恐,背上冒出一阵冷汗:

如果这茶好的基础是建立在“原生态”基础上,而原生态是真实的,那么POS机为什么能联网?


然后再回想我们人性中的那些弱点:

1. 认为眼见为实的东西都是真的

通过这个弱点,安排了各种表演,然后让消费者 深度“卷入”,这个命中了心理学中“卷入效应”,通过场景的设置和卷入帮助


2. 认为稀缺的东西就是好的


3. 心理自以为比这些原始人聪明

就一个大学生,其他的人都是土著人。。。

甚至用很多匪夷所思的“操作”来让你笃信这个印象。。。

你就压根不会往自己会被“套路”这件事情上想


4.孝顺、友情这些道德感

给出消费者消费的理由,帮你做出思考


5.从众的心理

一呼百应的购买行为,人们都有从众心理


再去回头看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进入到这个【沉浸式体验营销】的场域中的。


我不禁,为这个部落的营销策划人员,竖起了大大的拇指。


自己的故事,博诸君一笑。


——————————

想看更多有关 【考研、求职职场、市场营销、个人成长、商业分析】 等方面的内容

欢迎到 郑义的知乎主页

90后的生活是一场又一场的冲刺,我分享的,或许就是你在经历的。

在这生活里,任何人,任何事都要认真对待,但偶尔也可以做个鬼脸。

3#
李建秋  QQ用户 | 2018-9-24 01:08:50 发帖IP地址来自

国外的月亮比较圆。


早几年日本,这几年美国,德国,现在嫌这些不够,连什么犹太人都搬出来了,大家也知道《货币战争》那个神乎其神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吧,我今天跟你们演示一个现实的例子。

这种书在淘宝和京东卖了不少



再看里面的评价



其实塔木德就是一本犹太教的教法书,教你怎么喝水,怎么作息等等乱七八糟的,犹太教其实更像伊斯兰教,而不是更像基督教。而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光看这本书的插图就知道了


不巧的是在天朝真有个纽约犹太人看到这本书还买了,于是乎把这本书打开,发现这个书简直没法说了,最震惊的还是下面这个插图


看不清,发大点



一只乳猪。


犹太人不吃猪肉的。


唉,就这个水平都敢来编书。忽悠的一帮中国人去买,搞的一帮愚蠢的国人还念念有词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他们的智慧是神奇的、趋势绝伦的塔木德:犹太人的处世艺术与经商智慧文字简洁,富有哲理


我能骂人吗?

4#
KnowYourself  5级知名 | 2018-9-24 01:08:51 发帖IP地址来自

心理学必须要来“揭露”几个营销常用的策略了。


1. 诱饵效应(Decoy Effect)

这种效应在商家的“定价模型”里屡见不鲜,它的出现往往会让你毫不犹豫的选择最贵的那个选项。

美国心理学及行为经济学教授Dan Airley在他出名的Ted演讲“我们是否主宰自己的决定?”中,介绍了一个有关诱饵效应的典型例子:

有一天他看到《经济学人》杂志推送了这样一则订阅广告,

线上订阅:$59

纸质杂志: $125

线上及纸质订阅: $125


这定价组合是不是看起来有点不合逻辑?Airley心想,同样的价格谁会选择花125美元订阅第二个选项呢?为什么要设定这个选项?

Airley拿着这个定价去做了个小研究,他招募了100位大学生,让他们从这三组中选择最想购买的一项,大多数参与者都选择了第三项——线上及纸质订阅。但是,当Airley去掉了第二项看起来最“傻”的选项,大多数参与者选择了价格最便宜的一项。

所以,这个最“傻”的选项其实是定价者的“心机”,没有它的存在,你就感受不到最后这个组合有多么的物美价廉,而第二项的存在意义就是“诱惑”大家去选择第三项。


2. 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

损失规避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同等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著名心理学家 Daniel Kahneman最早研究这个概念的时候,做了这样一组实验,参与者被分为三组,一组拿到一份巧克力,一组拿到一个杯子,一组则什么也没拿到。接着,研究者告诉他们,拿到东西的人有一次机会重新选择巧克力/杯子当做礼物, 什么也没拿到的人也有一次机会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礼物。

结果显示,在一开始什么都没拿到的组中,大约只有一半人选择杯子当做礼物(杯子和巧克力对大家的吸引力差不多)。而在那些一开始被发了杯子的组里,在重新选择之后,有86%的人继续选择了杯子当做礼物。

换句话说,当你一旦拥有了某个东西,你就非常不愿意失去它。而这个概念也被广泛应用在很多营销策略中——想想你的各种试用版?试用了xx会员享受了VIP体验后,你很可能就不愿意失去这种“尊贵VIP”的身份和它背后的付费体验了。这个时候“仅需xx元就可优惠续费VIP”相比一开始就直接让你购买,看起来要容易接受的多。


3.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锚定效应指的是我们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依赖于最早获取的第一个信息(这个信息被称为锚点/参照点),即使这个信息与最终需要做出的决策、得出的结果关系不大,我们也会倾向于利根据最早取得的信息片段来快速作出判断。

在Daniel Kahneman等人最早观察到这个现象时,他们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他们要求参赛者在5秒内估算出数字1到数字8连续相乘的结果,有趣的是,一组参与者看到的是1x2x3x4x5x6x7x8,另一组看到的则是8x7x6x5x4x3x2x1,结果那些看到1开头的人,他们估算结果的中位数为512,而那些看到8开头的人,估算结果的中位数则为2,250(实际结果,你们猜?)。

锚定效应的研究结果也被不少商家精心利用——当你看到你要购买的商品旁边,有个更高价格的同类商品,你是不是往往会觉得在这里下单真是“占了便宜”?


最后,除了这些心理学效应之外,还有一个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却往往主动跳进去的“陷阱”——为故事买单。

心理学教授杰罗姆·布鲁纳曾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不同的思考/说话方式:提议式(propositional)的和叙述式(narrative)。提议式的思考/说话显得正式,是富于逻辑性的。而叙述式的发言则是具体的、富于意向的、有着私人性的说服力,同时是情绪化的。

布鲁纳说,事实上,叙述式的思考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逻辑式、系统化的思考。当一个事实性的陈述听起来让人振奋,我们仍然会想要检验它的真实性;但当一个故事听起来让人振奋,我们往往假设它就是真的。

而我们喜欢听哪种故事呢?

一个故事越极端,它会越成功。这是因为,当情绪变得激烈,共情力也会被极大地调动,我们变得乐于付出:)。并且,当我们接受那些极端的片段时,“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就开始发挥作用。我们在同一段时间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不能把它分配到多个任务上,就好像当我们极度饥饿、口渴,或者着急要上厕所的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法再思考任何其他的问题。同理,当一个故事足够精彩、唤起的情绪足够极端时,我们会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上面,从而无暇分辨那些可疑之处。

所以,如今的营销界的“高级玩家”们都在不断强调讲故事的重要性,毕竟对营销者来说,大家听完一个极具情绪煽动力的故事之后,一边激动落泪一边掏钱包的样子,想想就很美吧。

以上。

有空来更新更多~ 来吧,说出你们掉过的营销陷阱:)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5#
豆豆的小熊熊  3级会员 | 2018-9-24 01:08:52 发帖IP地址来自
(四年前)
我曾在大型商场抽到过一次特等奖,一辆车。
作为晕车妹子,我并不懂车,也不喜欢车。
我内心毫无波动,甚至嫌弃它老绿的颜色。
直觉告诉我,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果不其然…工作人员热情的庆祝我一番,然后告诉我这个车免费送我,但是当天要交税费5万。催我给家长打电话。

在学校跟同学说了,根据我的描述,他们帮我查了一下价格。
当时这个车是5—7万。


————————

还有一次,专柜抽到一次珠宝特等奖,1000元抵用券。
专柜服务员一直给我手里塞项链,好像是银项链,说特等奖不要白不要。
我知道银项链并不贵,顺从的让她戴上,但是她的热情引起了我的怀疑。
我问她:这个多钱。
她不说,只是热情的告诉我打折等于不要钱。
然后我反复问她,她不耐烦说:8000。
(大姐,不戴钻你收8000?这专柜是坑比吗)
然后我说我十块钱卖你吧 你这么想要
然后我就被她眼神送出去了。
————————

不过抽奖也有一次不坑的
超市买东西,满了二百,强制让我留下号码。
我不好意思拒绝 写了假名字 和我妈的电话
一个月后…
收到陌生号码的未接来电 没接
然后又收到00几开头的短信:某某你已中奖
一个星期后 我妈把电话给我
对方言辞恳切的告诉我我中奖了
看我想挂 然后让我去某某超市看看海报
然后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月前的抽奖
中了一等奖 方特几日游
想想超市还是挺耐心的。
6#
尼古拉斯·龙修  1级新秀 | 2018-9-24 01:08:53 发帖IP地址来自
鸟笼效应。

假如一个人捡到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养而不会把笼子丢掉,也就是这个人反而被笼子给异化掉了,成为笼子的俘虏 。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又称“鸟笼逻辑”,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 ,其发现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鸟笼效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自觉不自觉的继续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在营销上有哪些应用呢,常见的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付费都属于这个套路。


有赞再补充一个,锚定效应。

也称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如早上喝豆浆时,第一间粥店服务员问:“先生要不要加蛋”,“加”与“不加”即是“沉锚”。但第二间粥店服务员若问“请问先生,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则“一个”或“两个”便是“沉锚”了。显然第二个问题更有利于促销,这就是沉锚效应在起作用。

破30赞再补充一个

哇,涨的太快了,每天保持电量百分之20的考研党特意回寝室拿了充电器。

评论中关于鸟笼效应的bug我是认同的,也很喜欢这种理性的讨论,其实作为一个理工男我并不喜欢这种定性的理论,远没有逻辑推导来的严谨,尤其是当你明确知道自己的需求并且理性远大于感性,或者鸟儿超出了消费能力范围的时候 ,鸟笼效应似乎并不适用。

我试着解决这个问题——用自己的理解把营销的目的和效果分为三种情况,首先是创造需求,其次作用于选择,最后是肯定你的倾向。
第一种是最好理解的,对于绝大部分理性人是无效的;第二种举个例子,现在有两款游戏,一款198购买版权,一款免费,你会做什么选择呢?我选了后者英雄联盟,然而皮肤消费其实远超了198,就不谈了。这是守望屁股和lol的一个区别,可以说也是导致lol要远比守望普及的重要因素,我不能说拳头就比暴雪有远见,只能说二者各有看中吧。关于肯定倾向,意思是在很多时候我们的需求并不明确,只是一种模糊的倾向,比如想锻炼,不一定去健身房还是办游泳卡的时候,你发现家里有一副健身手套,在其它条件类似的情况下估计会选前者。而营销需要做的应该是在你想锻炼的时候送你一副健身手套。

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呀~正好印证今天学的霍尔模式——当我们接受到讯息,不论是否营销,一般会有三种解读模式。偏好阅读—寻找类似经历,与观点保持一致,妥协阅读—与传播者讨价还价,存在部分矛盾,还有对抗阅读—试图证明传播者的谬误。举个舌尖上的中国的例子:有的人觉得既弘扬了社会正能量,还普及了传统文化,还让我们见识到了各地美食,偏好阅读;和谐社会…呵呵,无聊,能不能好好做菜,妥协阅读;深夜放毒,看到吃不到,电视上都是摆拍,有剧本,对抗阅读。所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营销能否有效果与对受众的定位密不可分呢。

好了好了,不要吵,第三种来了。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十大心理之二,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所以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为“以点概面效应”。对应于传播学的“刻板印象”以及宣传的七种技巧中的“光辉泛化法”。


娱乐圈最典型的莫过于卖人设,某某形象大使,某某环保大使,其实跟演技没什么关系;在商品营销方面比如“用脑多喝六个核桃”“怕上火喝王老吉”以及火了很多年的“送礼就送脑白金”,通过简单粗暴的广告词强行将这些概念印在受众脑海里,虽然我没买过 不过这种广告模式长盛不衰已经间接证明了其有效性。

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大牌的形成往往都有着“晕轮效应”的影子。
提到dior,想到香水,
不,对女人而言是气质是品味;
提到阿玛尼,想到衣服,
不,对男人来讲是身份是地位。
(我不知道太多牌子 )
这些是谁告诉我们的呢,
正是广告中、电视里、杂志上那些俊男靓女,成功人士暗示我们的呀。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下,这些牌子加上了“气质”“成功”“地位”的buff,一个国际品牌就形成了。


哇哦,评论里有些机智的小伙伴已经识破了一个鸡蛋两个鸡蛋的套路,其实广义来讲我觉得沉锚效应是基于第一印象和惯性思维下的心理误区。

为什么淘宝的价格下面都要加一个原价呢~
7#
梨园姜茶  4级常客 | 2018-9-24 01:08:54 发帖IP地址来自

电视、广播营销四步法:
1.吸引你注意力,频繁偷换概念——利用你来不及思考的弱点。
2.优惠层层加码,突破接受底线——利用你贪小便宜的弱点。
3.制造紧张气氛,设定最后时间——利用你从众的弱点。
4.创造意外惊喜,加码制造彩蛋——让你喜出望,丧失心理防线。

举两个例子:
一.某电视营销节目卖料理机。

第一步:先介绍料理机有多好,主持人往往表情夸张,还会用现场实验,观众现场体验的方式。传达高密度的信息让你来不及思考,但其实都是家里豆浆机,搅碎机能办到的事情。再偷换一些破壁、营养好吸收、健康调理的概念。让你觉得这个东西神乎其神。

第二步:只卖1999元,再层层加码:送高压锅啦,送厨具啦。让她自己算一算,只是赠品就快1999啦。这还不算完,今天再送电风扇。老板还能不能再给点优惠?好,再直减500元。

第三步:开始制造紧张气氛,头200个打电话订购的,再优惠200元。电话铃响的语音接入,往往是那种令人烦躁的铃声。电话接通:什么四川王大妈要两台,北京李大妈要四台,马上全国缺货。你一想,坏了,不抓紧时间这个便宜沾不上了。

第四步:彩蛋,免费试用xx天,彻底让你失去心理防线。

结果得手。结果是花一千多,买了几百块的杂牌料理机。

二.广播营销节目卖酒。

第一步:偷换概念,茅台镇酒=茅台酒。然后营造气氛,什么过年过节走亲访友他别有面子之类的,仿佛送了这酒以前看不上你的丈母娘就能对你刮目相看一样。

第二步:层层加码,原价999一瓶。现在只买600一箱6瓶。主持人再发嗲的问老板,能不能再优惠。老板接过来,再送两瓶法国红酒吧。

第三步:制造紧张气氛:主持人说上次活动就有观众抱怨说买不着,这活动是真是假。老板说确实全国缺货,不过活动是真的,大家抓紧买一定能买上。

第四步小彩蛋:如果你的一百元纸币上有111这样的豹子号,或者123这样的顺子号可以一百当二百买酒。这个最厉害,有的人马上兴奋了,掏出来钱看一看,仿佛有这样的钱不去买就上当了。

结果就是乖乖掏钱。结果是你花300块买了价值100块的酒。

8#
令狐不冲  4级常客 | 2018-9-24 01:08:55 发帖IP地址来自
某天在商场,我买了几十块的东西。得到一张在一楼珠宝行抽奖的机会。
我闲的没事,就去抽了。
结果,抽了一张买珠宝优惠2000块的券。
周围围了一堆人,包括销售小姐,珠宝行经理,一楼大厅经理,隔壁柜台人员,行走的路人…
销售小姐:哇!!!女士,您真的运气太好了,这张券,只有百分之一份概率可以抽到耶…优惠2000元,真的太划算了啊啊啊…
脑补一下,声音超级大,一整片的吃瓜还是卖货路人都听到了,不由好奇来看看...
其实这家珠宝行还是挺有规模的,关键珠宝店的人都欢呼太幸运,周围人也过来瞅两眼,这都我简直觉得自己是和幸运女神舌吻过的人…
但我很快冷静下来…
我问:请问我可以用于购买金饰品吗?
销售小姐脸立马挂下来:不好意思不可以的。您的优惠券只可以用于购买这柜子里的和田玉 马来玉 翡翠玉 玛瑙玉 价格随便吹玉 你买了你就二逼玉等等…
我:也就是只能买玉一类的是吗
销售:对啊 这么好的玉 您可以便宜2000元拿到的呢
我:那你们这里有没有那种价格是2001 或者2005这种的玉?
销售:呃…呃…没有的 最便宜的是8000左右的 但您买还是便宜的 只需要6000多…
我:那算了 我不买了
销售急忙拉住我:等一下,您抽到的这张券真的很难抽到,过了今天就不可以用了,您用一下吧…
我:不用了,我没钱买…
然后扬长而去。
太多在意别人的想法 太爱面子 太爱贪小便宜 都是营销常用的
本来想多说一些 但是要起床了(逃


)
9#
小番茄  3级会员 | 2018-9-24 01:08:56 发帖IP地址来自
微信集赞活动。
集齐68个赞送零食送毛巾送手表,然后你群发消息求点赞,你以为你动动手就拿到了免费的东西了,但你不知道你消费了
人情!







——————补充————————

平时朋友圈集赞不讨厌,讨厌的是
群发 群发 群发
“亲,朋友圈第一条点个赞”或者发来一个二维码说“帮忙投票,关注一下,不要取关”
为了几块钱的东西,把整个朋友圈都打搅一遍。
最讨厌的是平时连点赞之交都不是,却动不动给你群发消息要你帮忙点赞。多了就拉黑了!
还有动不动群发个发个微商广告过来的,真的太让人讨厌
10#
川久保龄球  4级常客 | 2018-9-24 01:08:57 发帖IP地址来自

1、从众心理:网红奶茶店

说白了就是盲目跟风。

门口大排长龙的一点点、喜茶、鲍师傅们之所以能够把饥饿营销演绎得如此登峰造极,完全都是得益于那些被花点钱雇人排队而营造出万人空巷的假象,就唬得神志不清的吃瓜群众。


排队人数多,味道绝对赞;

不喝不时尚,潮流最前沿;


“什么?你没喝过喜茶没吃过鲍师傅就算了,居然连它们是什么都不知道啊?”

“别人男朋友都为她烈日底下排了三小时买喜茶,你根本就不是真的爱我!”

“花了这么久的时间才买到的喜茶,当然是再违心也要夸它好喝啊。”

“不管了,来不及喝了先握着拍照再配上人家美美的自拍发条朋友圈好了~”

“我*,这和普通奶茶有什么两样?!但是大家怎么都说好喝到不行,算了估计是我太low。”

…………



有没有品尝过这些层出不穷的网红店,似乎已然是如今年轻人衡量新潮与否的重要标杆了。


愿意花几个小时如此之久的宝贵时间去排队购买一杯成本不到两元,并且实际体验并不能称得上多么惊艳的“牛奶+茶水”的人,当然不介意对下一家冉冉升起的,需要排队数小时的新星网红店继续保持这样趋之若鹜,但甘之若饴的坚定态度了。



2、贪小便宜:第二杯半价


大多数人总是在听到麦当劳、肯德基们第二杯半价的活动消息时,习惯性的以“找不到第二杯的人,但便宜不占白不占,只好一个两杯,越来越胖”戏谑别人或是嘲讽自己,


殊不知这看似亏本讨消费者欢心的夏季第二杯半价活动,因为第二杯的边际成本降低,以及商家为了榨干消费者获取最大利益而设置不同定价的价格歧视,从而为M记、KFC增加了多少流量、销量以及利润。


大胃王或是呼朋唤友的消费者似乎是从中得到了好处,但却在只需要买一杯的时候,义无反顾地购买了第二杯;也在有周边有其他饮品店的时候,优先选择了有第二杯半价的门店。

并且绝大多数人在麦当劳肯德基并不会单点饮料,很大几率会附带购买各种小食,无形中就拉动了额外消费,立马覆盖掉第二杯半价的成本(实际上饮品的成本已经低到令人发指)。


3、立场不坚定:免费看房团

多见于通过免费接送,免费午餐,小礼品赠送的形式快速拉拢到一批四处观望,手握资金与指标的中老年人群(年轻人愿意参加这类活动的比例太低,个人有能力购置房产的比例更低)。


通过售楼人员对楼盘过分充斥主观色彩的介绍以及各类精进的销售话术,再加上各个合作方通过线上宣传以及地面推广而召集到的看房团所带来的巨大人流量,很容易就能给这些涉“互联网思维”未深的人群,营造出该楼盘的房产炙手可热,再不交定金(不予以退还的那种)就要被抢购一空的错觉。


而对于开发商来说,要付出的仅仅是谈好长期合作的大巴来回,残羹冷炙所组成的自助午餐,以及所谓的“精美礼品”的费用而已,只需要一只鱼上钩,宣传的成本就成功回收了,更不用说通常情况下都是一群鱼一起上钩,并且还能在回程的途中情不自禁地为自己的敏锐的判断力与过人的胆识沾沾自喜,洋洋得意。

11#
林境锡  3级会员 | 2018-9-24 01:08:58 发帖IP地址来自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镇上有一家专门卖糖的店铺,生意非常的不好,老板为此也十分困扰,他始终想不出原因。有一天,一位大师经过这个店铺,老板就问大师:“我的店里的糖都是上好的糖,干净很少杂质,可是为什么生意会这么差?”这时刚好有一个小伙子来这里买糖,大师看了之后明白了一切。他对老板说:“你下次有人来买糖的时候,第一次放少点,然后再往称里慢慢加”。老板改变了他以前第一次放很多然后慢慢减少的办法。一个月后,门庭若市,这家店的生意十分的火爆。(大概就是这样)
如何在营销方面做得出色,其实直白点就是如何让消费者看到他们得到的商品最大化等于他们付出的代价。当你从最开始的很少一直加一直加,其实你已经在消费者的心中不断的扩大他们所得到的利益,他们会逐渐满足。而相反,从开始的很多一直减少,虽然卖出去的是一样多的糖,但是,你在这期间,其实一直在让消费者不满,他们“所得到”的糖逐渐变少,自然会不高兴。
在营销的心理战中,谁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最大的利益,谁就有可能成功。祝各位营销人士成功。
(新人第一次很认真写,点个赞鼓励一下?大吉大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