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肯锡工作是怎样的的体验?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   2018-9-24 01:08   781076   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分享到 :
0 人收藏

9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白脑  1级新秀 | 2018-9-24 01:08:32 发帖IP地址来自
刚刚拿到New York Office 的return offer!!!! 看到@赵丹喵女神的回答(在英美的顶尖律师事务所工作是怎样的体验? - 赵丹喵的回答),我也忍不住要来答一发,虽然是不同行业不同公司。
为了向大神致敬我就决定就follow 她的format啦(其实是我懒╮(╯_╰)╭)

[管理篇]
1. 招聘
每个地区都会有一些 Target School,基本上所有人都是从target school 里面招的。Target School 分两类,一类是核心Target 比如Harvard, Yale,Stanford 一类的。还有一类是非核心的Target比如CMU(俺的学校), UCLA之类的。
Recruiter 会亲自跑去核心的Target 宣讲啊,校园招聘,面试。非核心的Target一般就会在学校的career 网站上发一个职位然后让学生投,选中的话要么是飞到办公室面,要么是Skype面。
我的经历就是比较奇葩的,学校的邮箱居然把recruiter 的邮件给当做垃圾邮件过滤了。。。。还好recruiter比较负责任给我打了个电话,不然我莫名其妙的就死了(不过我觉得说不定也有可能是recruiter想这小子这么吊,居然连麦肯锡的面试都不回复,到底是个什么货色,必须会会?)

我的部门因为比较新颖,叫做McKinsey Digital Lab(MDL)所以和楼上做management consulting的有点不太一样。三轮面试有两轮是technical 的,让我go through 我的github,然后问了一些简单的ruby and rails 和 SQL, Hadoop的问题。

2.培训
培训其实略无聊,无非就是讲我们firm如何如何好,怎么为客户创造价值,保密政策,如何对付傻逼的客户,出差政策(这个大概是唯一大家听的比较认真的O(∩_∩)O)。然后就让我们上公司内网有一个online course paltform,叫做Learn。Learn上面真是啥都有,从如何和客户扯淡到如何管理一个virtual team到 what is private equity。基本上你想学啥上面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都是公司花了不少钱买的,很多都是Harvard manager mentor或者是某些行业特定的知识库上面的直接access的。

然后就是直接一对一的培训。每一个新人会有一个导师,叫做development group leader (DGL),DGL 一般是和你有相似背景但是级别比你高的人,所以你经历过的事情他一般都经历过。DGL主要负责教你一些soft skills,比如怎么在firm 和人沟通,如果希望做成XYZ的事情,应该去找ABC这个人,或者是职业发展有什么困惑都可以找DGL谈。因为Consulting firm虽然有级别,但是并没有明确的上下级,每一个project,都有不同的 Engagement Manager 和 Engagement Director。所以有的时候你想和你上级谈谈的时候会发现,尼玛,老子的老板是谁?这个时候就是找DGL的时候了。

除了DGL,还有就是development manager,其实就是staff manager。你告诉他你想做哪方面,或者哪个区域的project,他尽量帮你找一个这样的project然后把你派到那个project 上。

3.支持部门/supporting system
Firm 的支持部门实在太赞!!!!!挑几个来说。
GHD-Global Help Desk。Firm的IT 支持部门,实在太屌,服务态度极好,打电话过去从来不用等,修电脑的技术也是一流。有一次我用公司发的笔记本的要用一个什么软件,可是那个软件好像有点问题,然后我打电话过去,结果他就直接远程控制了我的电脑!!!看着鼠标在屏幕上不受我控制移动,我在那一瞬间突然感觉背脊发凉。(好吧,我承认是我少见多怪)不过这个真的很赞啊,7*24小时,出差到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网就有人帮你修电脑,修手机,修XXX。

VGI-Visual Graphic India。Firm做PPT的部门。麦肯锡的PPT看起来很高大上,但是其实很多consultants做PPT的水平都很渣,至少我的PPT水平是很烂很烂的。那些高大上的PPT都是VGI做的。一般都是在下班前写一个光板的PPT,然后用白纸画几张你需要的图,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requirements 发给VGI。然后第二天早上你的邮箱里就会有一份特别精美的麦肯锡风格的PPT了。It is like magic.特别特别的神奇。
--------------------------------------------------------------------------------------------------------------------------------
8.6更新

GTS-Global Travel Service。Firm 的差旅部门。要去哪里出差的话,给GTS打个电话,或者发个邮件,机票酒店租车就全搞定了,非常的方便。GTS在你飞机,延误,取消之类的时候特别的有用。当航班大面积延误的时候,航空公司的电话是永远打不通的,这个时候打给GTS,他们就会马上把你的航班给换成其他还能飞的航班。

Research,据说Firm 全球有两千名research staff,但是我还没用过,所以就不谈了。

[工作篇]


1. 工作内容
我的部门是MDL,和传统的Management Consulting 不是很一样。麦肯锡在前几年提出了一个概念那叫做 New Delivery Model(NDM),成立了一系列新的部门, McKinsey Solution, Advanced Data Analytics, Recovery and Transformation Service, Implementation 和 McKinsey Digital Lab(MDL).这些部门和传统的咨询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NDM的成果相对比较实际,传统的咨询的成果很多时候就是一份PPT,NDM的成果大多数时候是要实施的。

因为公司严格的保密协议,具体工作是不能说的。所以我就编一个搞笑的case 来解释一下我们在干啥。比如说麦肯锡(hell office)在阴曹地府为某一个电信运营商做咨询,我们叫他冥府电信好了。他有两个竞争对手,地府移动和阴曹联通。传统的management consulting做了给冥府电信做了study,发现冥府电信的主要问题是客户向地府移动和阴曹联通流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MDL就被派到了冥府电信。然后MDL的big data team就分析了冥府电信现有的数据,然后建一个模型,可以在客户在流失之前就预测出来,接着 development team就和冥府电信的IT 部门一起写一个和现有系统整合在一起的应用。有了这个应用,冥府电信的销售人员就可以在客户流失之前给客户打折或者促销之类的,于是就解决用户流失的这个问题。是不是觉得其实麦肯锡其实也是很实在的嘛!( ̄▽ ̄)

当然,我们还有其他很多的业务,但是核心都是用技术手段解决一些管理/销售/运营方面的问题。

2.出差
Firm 的出差标准相当高啊。不过各个office的标准可能有一些不太一样吧,可能有些office可以全坐商务舱,New York Office是只有3.5小时以上的航班才可以坐商务舱。不过宾馆一般都是很好的啦。餐饮的标准就更加高了。我以前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会有傻逼点宾馆里贵的离谱的room service。直到我开始为麦肯锡工作,我发现我成为了那个傻逼。说到出差,总体来说东海岸的要比西海岸的consultants要好过一点。因为西海岸的office周日就得上飞机 @有熊出没 ,东海岸的一般是周一才出发。东海岸的consultant 周一早上7点的飞机,往西飞了4个小时,下飞机也才8点(因为有三个小时的时差)。但是西海岸的consultants往东飞,早上出发估计到到client site已经下午了,就没办法干活了,所以他们必须周日就出发了。

3.工作时间
It depends。遇到坑爹的project,一周80个小时也是可能的,轻松的project 一周40个小时也不是没有。一般来说,周一到周四每天12小时左右,周五相对正常。如果不在client site做事的话,可以working from home。反正只要把活做完,来不来办公室都无所谓。

4.同事关系
总体气氛还是不错的。我一般有什么问题吼一声,基本上都会有同事帮我解答,就算他们不知道也会告诉我可以去找XXX应该会知道。Firm总体来说感觉等级并不明显,给人一种很平等的感觉。即使是partner也会和我们打招呼,关心下我们在做啥,和我们一起喝酒吹牛逼。我们和合伙人说话也永远都是first name base。合伙人不在办公室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用他的办公室。:)
3#
RochelleHua  2级吧友 | 2018-9-24 01:08:33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麦肯锡工作的日子里,B算起来是我合作过时间最长的人。从实习到离开,看着他用光速从咨询顾问升到了副董事,除了佩服还是佩服。回想共事的日子,虽然每个项目上要解决的问题迥异,但是工作模式却差不太多。每天早上八九点到team room或者客户办公室开始工作,跟老板align一下今天的工作重点,然后就开始无比紧张的一天,通常忙到半夜12点以后,然后team一起打车回酒店,睡觉。周一到周四,日复一日,周五晚上一般能正常时间下班搭飞机回深圳,飞机不晚点的情况下,到家也是半夜。

如此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很容易把人性最脆弱最真实的一面反映地很纯粹:见过老板或客户走廊发飙的,不开心扔PPT的,还有直接挂电话的。合作几久大大小小的项目不少,B都能冷静分析,淡然处之,稳稳地当着team的主心骨,顶住大领导和客户的压力,这样的role model是我一直aspire想达到的境界(捂脸,我真的还差很远)。


今天,我想具体谈谈以B老板为典型的麦府好领导们是如何帮助小朋友成长的,这几点也是我现在对自己带团队的要求。


第一:系统化的反馈有助有逻辑地复盘反思

如果说话做事不structured(系统化),在firm会被教训得很惨。系统化的思考是面试中要求最最严格的一点。系统化,甚至都体现在给反馈feedback这件事情上面。

B教给我一个反馈的架构:1. Thought leadership 2. Client leadership 3. Team leadership。首先你会发现,每一个点都落在了leadership这个点上,因为firm招人的要求和逻辑是,我招进来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升partner的潜力,否则不招。当然升par之前,你一定也是你自己这个模块的owner,你必须是个独当一面的leader。其次,这3点很全面地总结了咨询工作的核心:1. 缜密思考后的问题解决能力;2. 高情商的客户管理和影响能力;3. 有效带领团队鼓励团队的能力。

自从习得了这个模板,每日三省吾身,每次上新项目之前,也会对着这三点给自己定要求,push自己进步。当我给其他team member反馈的时候我也开始用这个structure,firm所谓的apprenticeship学徒制,就是如此手把手地传承下来。


第二:及时诚实中肯的反馈有助小步迭代大步向前

我发现高强度工作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大家的注意力一般都120%地集中在处理事情上面,而不会过多地考虑人的感受。这点在我离开firm以后很不适应,周围冒出来很多玻璃心,不说批评,就连反映一下“事情没做好”的fact都很难。前辈告诉我他们有类似的感受,所以结论是:Firm才是不真实的象牙塔,玻璃心恰恰是真实的世界。

及时诚实中肯甚至是严厉反馈的前提是:给反馈的人要有能力客观冷静地看待问题,同时主观上有强烈意愿帮你成长;而听反馈的人要有强烈的个人成长意愿,同时胜不骄败不馁。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工作环境凤毛麟角。除了每周formal的1v1以外,每天从酒店到client site来回的路上,B和我都会互相给很多反馈,我获益很多。

还记得有一次,我们跟客户亚太区的CEO开会,会上客户就一个分析结果发表了很奇怪的意见。分析是我做的,我很清楚里面的来龙去脉,所以我就举手当着二十几个CXO的面讲解我的不同观点。现场气氛都凝固了,所有人都怕我讲错,包括我自己。可是我不讲,没有人知道真相是什么,影响最后的结论。就算我是个小顾问,我也有这个责任表达我的不同意见。会一结束,B给了我一个大大的鼓励,肯定了我既没有让客户难堪又践行了firm value,处理得很好:Obligation to dissent,dissent不是一个option,是一个requirement。客户老大也夸奖B说,你们team真棒,干得太累的时候欢迎加入我们。听到这些话,觉得客户给了那么多钱还是能看到我们的价值。而因为B的这句鼓励,后面的项目里面team都会很appreciate我能offer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第三:无私的coaching和替你着想

如果说顾问每天工作16小时,压力为120的话,说partner每天工作18小时,压力为200一点不为过。所以我特别特别感激那些会愿意拿出时间帮我分析问题,调节情绪,甚至是设想未来之路的领导们。这点在我创业以后感触很深,每天我要应对,分我时间的人特别多,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一个利益不相关的人除非是很好的朋友,我才会愿意花时间去聊天,否则我要么牺牲吃饭睡觉的时间,要么选择忽略,这个很现实。

虽然B也很清楚以后我不会跟着他长干,在项目上他让我做最擅长的并且不停磨炼,当我做我不擅长的事情时候他会反复帮我检查,这点我特别感动。


- “你给客户打电话的时候,气息控制好,不要一口气把话说完,慢慢来”

- “开了speaker的时候不要把杯子在玻璃桌上挪动,对方听到很刺耳”

- “你的client hands,team management都是一流的,但是分析数据的quant skills是我在firm见过的不是最差也是中下的,不过在别的公司应该够用了”

- “你应该想好:自己来这里想到得到什么,同时定义好自己的底线,如果这份工作超过你的底线就离开,否则忙忙碌碌把自己的生活完全搭进去,你会遗憾的”

。。。。。。


诸如此类,我常常想,如果不是加入firm,即便是我以前最喜欢的老板都不可能给我如此多的反馈和帮助。

我把B连同后来其他老板给我的反馈,好的坏的都一一记录到了笔记里面,成为我职业道路上重要的指路灯,恰恰是这些反馈让我确定了自己擅长做什么,喜欢做什么。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顾问就在这些mentor不停不停真诚的反馈和coaching下,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向,把优势发挥到最大,把缺点缩小,这是一份多么幸福和美妙的blessing。每每回想起这些,心里都是温暖的,过去吃过的苦也都在现在结出了好吃的果子。

4#
卢彦威  2级吧友 | 2018-9-24 01:08:35 发帖IP地址来自
总结一点:成长。

在台风暴雨中登山,在孤悬海岛上求生,然后大家开开心心地毕业散伙。我说的不是肥皂剧,是在麦肯锡的第一周。有时候这也或多或少暗示了在麦肯锡的咨询生涯。

台风刚过,暴雨倾盆。我们背着重包,扛着更沉的担架,满山遍野地跑。夜里睡在浸满雨水的帐篷中,感觉漂浮在溪流里。

在孤岛上“求生”。用毛竹、粗绳和空油桶扎成竹筏,逆着海流和海风划出港湾横渡海峡。大家一起高喊“晚饭”撑到最后,登陆的时候觉得腰都折了。

这是麦肯锡商业分析师入职培训的一部分。虽说有自虐的嫌疑,但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回忆。同甘共苦过,于是同事们关系都很好。艰难困苦后,于是内心变得更强大,觉得眼前的困难都是拿来粉碎的,想做些生猛的事,向往生猛的人生。

咨询技能培训之后就开始做项目。在麦肯锡经历是很多样的。在天南海北,炼矿石、搞物流、造产品、整队伍、放贷款。既要西装革履向企业高管汇报谈笑风生,也要头顶钢盔脚蹬钢靴上20米的高炉检查通风口。很多项目算是以后不再会经历的体验吧。

麦肯锡是个相信员工才干的公司,初出茅庐的员工也要承担很重的工作责任、也可以直言不讳地与资深合伙人辩论战略得失和分析行业方向。一开始最头痛的是自身能力和心态不足,想法和观点有限。入职培训再完善,也不能完全弥补实战经验的匮乏。还是要靠做中学,提高分析、提炼、沟通能力和行业经验。

每个项目都在与时间赛跑。形成假设,推导故事线,阅读海量的材料,寻求公司内外部专家的经验,提炼结果和观点,与同事和客户沟通……很多项目都是一天两天一个小节点、两三周一次客户汇报沟通,每天分秒必争,紧张得像打仗一样。头几个项目,总觉得自己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驾一叶扁舟沉浮,不知道是否能够最终乘风破浪,后来就慢慢找到方向感了。多经历几次,能力就慢慢提高了。

第一个项目,经理向客户汇报,我在旁边看得手心出汗:这可是资产千亿公司的CEO和VP,我们的建议要改变明年的方向啊。慢慢地我开始自己汇报,哪怕中间涉及一些不那么悦耳的建议,也不再紧张。多经历几次,心态就慢慢改善了。

随着心态和能力的改善,工作上“孤岛求生”的雨季过去了。回首一看,一起入职的小伙伴们都在探索更多的方向,或者创业或者去商学院读书或者另谋高就。对大部分人来说,麦肯锡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据统计,全球10亿美元以上市值企业的CEO,从麦肯锡“毕业生”的总数,超过了所有商学院毕业生总数之和。高流动性,也是麦肯锡工作体验的一部分吧。
5#
有熊出没  4级常客 | 2018-9-24 01:08:36 发帖IP地址来自
2016.03.21更
纠正下,关于出差标准的部分,本篇答案并不准确,实际上根据行程长短有不同标准,当时写这篇答案时候并未注意到…本问题以下有知友的答案提供了比较详细准确的公司travel标准。

承蒙大家谬赞,本篇答案也有快破900的赞成了,希望这篇答案给各位提供了些关于在firm工作的有趣丰富的细节,能帮助各位更深的了解这个公司以及咨询行业;如果各位想转载本答案作为个人收藏及非营利性的职业咨询(如大学生求职公众号平台)注明出处后请自便,不必私信我(也很感谢各位对版权的尊重)

此外,McK大中华区有微信公众号post一些校招信息,并且之前离职的Partner李一诺也有也有建一个叫“奴隶社会”的公众号,文章质量也非常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下…你们问我的很多问题在那里会有更好的答案。

祝各位知友能够在人生路上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

------------------分割线-------------------

原答案


谢邀,觉得我是来装13的就不要往下看了。(这他妹应该怎么在手机上画分割线)

人生的道路,不以冲过终点定输赢。

McKinsey,老实说,没有进公司之前我也没有觉得我能进入这样的公司。作为一个二十多岁职业生涯刚起步的年轻人,我觉得这简直是个太大的奖赏,不仅能奠定我未来职业生涯的基础,又极大的满足了年轻人特有的虚荣心,每天穿着西装,和各种行业精英,企业C-level的大牛们交流,并且你每天的工作时间基本是受到客户和团队完全尊重的!(虽然我见过的所有人都不care加班,但没有一个人会在怂恿或者促使你加班)然而,给我最大触动的,是那些“新晋员工”的介绍以及离职员工的“Goodbye Email”。我之前一直以为这是家被高估了的公司,毕竟一个破PPT能卖上百万美金,这不坑人吗,战略这种东西,你就是说错了十年后客户会来找你吗?(估计都被搞破产了)但我现在发现,值钱的不是PPT,而是这背后的一群人所代表的东西。

我每次收到员工介绍的时候都会琢磨下,我发现只有不到一半甚至更少的人是那种符合人们对麦肯锡stereotype期待的人生赢家,而剩余的是你看着他的经历都会瞠目结舌的人,不是因为大公司的实习,不是因为名校MBA,而是人生经历!比如,在非洲支教,比如周游各国并且在阿富汗被塔利班追着满街跑,再比如在NFL当了半辈子职业橄榄球运动员以及在MIT读了两个PhD。再看看那些离开公司的人发的邮件:很多人的下一任雇主只是一些start up或者non-profit,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那些公司的工资和福利绝对比不上McK给这些人开出的待遇;最为夸张的是一哥们觉得自己该花点时间去思考下人生以及另一姐们说要fight ISIS。WTF?我想来想去,终于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这公司的大多数人都没有用一个employer 的水平或者自己身上的标签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对,人生对自己最有意义的东西是自己的人生经历。很多人把麦肯锡或者其它大雇主或者自己的名校光环又或者社会流行的标准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杆,然后奋不顾身的投入到了努力中,不得不说,少部分人最终成功了,他们完成了这目标,尽管完成之后大多数人发现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而另外一部分人,要么是倒在了完成目标的路上要么是根本就没有勇气继续努力。但有人问选择人生经历和选择人生目标有什么不同呢?鄙人有以下几个看法:

1.以经历而不是目标为标杆的人生选择会更让人有commitment 的意识,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选择不是为了最后那一刻的欢呼,而是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积累,栗子:我在公司中见到的即使是合伙人级别以上的(样本30-40个吧)没有一个离婚的(对不起,我真的八卦了)

2.以经历为主导的人生选择会让人充实而自信,打个比方,开始决定追一个女生和最后成功追到之间还是有距离的吧,除非两厢情愿,怎么也得有个把月吧(我真的没有男女不平等的意识,我是真的没追过男的啊,T_T这个大家可以回头例证下)如果你看重的是笃定的给她每天送上几句问候,时不时送上的小礼物和浪漫晚餐,你会觉得跟她越来越近,你会觉得在别的竞争者面前你会更有优势(至少自己觉得吧…)相比较而言,你每天如果都在关注自己追到没有,反而会失去耐心,久而久之可能最终放弃。

3.经历就是人生,而人生的最终目的地不过是死亡。长远来讲,人总是要死的。当你风烛残年,或者别人对你盖棺定论的时候,你人生的每个成就都只是一个注脚,它们标志着“你来过”,而你人生中的一段段喜怒哀乐是你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们意味着“你看到”,最后,当尘归尘土归土,回头看看这一路的风风雨雨,淡然离去,那才是“你征服”。

言归正传,当你在问着别人能进入麦肯锡的感受的时候,你可能是好奇这个标签的对背后的人意味着什么,而我的答案是“nothing", 我只是觉得我很幸运来到这里接触这些人和事,而我从不觉得别人的人生比我缺少什么,很大程度上,我承认没有办法代表别人的感受,只能说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很喜欢这家公司,它给了你足够的自由和信心来选择你要的经历,并且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你意识到你在以后的人生选择依旧可以笃定,自信。作为一个螺丝钉,我不认为我的不存在会让公司运营不善,但只要我存在,我就会尽我的努力让它变的更好。毕竟我希望当某一天我在写“Goodbye Email”的时候,也能坦然的说,在某一个很小的领域里,我也来过,我也看到,我也曾征服。

(很抱歉等了这么久时间才回答这个问题,也不确定有多少人会看,但回答问题的感受很不错的,另外McK的都应该比较低调吧,没有人愿意大张旗鼓的show off,而我是真的觉得被人点名邀请需要有点回应,一不小心就扯远了,可能和题主要的干货不一样,非常抱歉有兴趣可以私下聊,最后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 手机画的分割线--------------
受宠若惊,作为一个知乎平民用户,一瞬间涨了200关注人,实在有点出乎意料,另外也增加了我没上干货瞎炖鸡汤的罪恶感,所以来上点可能大家比较感兴趣但又不违背公司confidential原则的东西。

1.好多人问XX背景能不能进McK,第一点先聊聊这个吧。当然,我也仅能就北美地区而言,总体来说,如果你的目标是本科毕业找公司BA的工作,那么你学了什么背景是什么不重要,只是你得从一个没上过学都知道的著名学校的校招中脱颖而出,具体就是从PST开始一轮轮面,最后在臭名昭著的case interview中生还…如果你读了PhD,fresh graduate也可以参加校招,但公司对你的要求就不是BA,而是咨询顾问,和大部分MBA一样。但我觉得这一点国内国外是有差距的,因为想进公司的米国人读PhD之前很多人都已经有过各种工作经历了,而本科毕业了就去读PhD的最终目标一般都是献身学术了,没什么兴趣来这种咨询公司。剩下的Master的话介于两者之间,根据校招比例来定。总体来说,传统商业型人才比重降低了,近几年来咨询行业性质在一直变化,不是那种很简单的金融分析报告/PPT可以解决问题的时候了;对,PPT是一种交流方式,别把我们当卖PPT的了,你当客户傻啊,给你那么多钱买PPT。整个咨询行业是在变的更deep,这也就是为什么小而专的咨询公司越来越多的崛起了,而巨头如MBB,都在不断的加深自己对行业的分析能力,所以各种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很多各种前沿行业的新鲜元素如big data,internet of
things也在影响着咨询公司,当然他们的技术储备比不上google fb这种科技巨头,但他们要比那些其它行业的公司有更深的分析能力。

2. 在这里工作的节奏:如果你有项目。周日晚上或者下午,坐灰机灰到某个client site或者分公司,你猜对了,是头等舱,大家都是,只要是公司出行,这点MBB都一样,行业巨头也一样,趣事:曾经一个头等舱全都是Bain的,他们互相识别了(看电脑就看出来了)以后回头问我时候,我说:“I work for a consulting company " 懂得人自然就懂了,瞬间感觉到他们眼光中的杀气。飞机上打开电脑,看看这周的schedule,如果你的wifi足够好的话,你就会不断收到下周meeting的邀请,然后你的calendar上面就会被一个个30-60分钟的会议占满。终于,狗一样的跑到酒店,和前台妹子搭个讪,然后问有没有大保健啊,呵呵,当然是假的了,肯定是问明天早上能不能六点或者七点提供叫醒服务以及有什么早餐…周日晚上带着不舍告别周末的心情睡一觉,然后早上起床准备开始一周的工作啦!基本上就是不断地说话,因为周一总是要把这周完成的事情以及需要协调的团队全部理清,然后大家互相分下自己的 work-stream,之后要做的就是全情投入,把自己的任务prioritize一下,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果有任何问题及时和team反应,每天都会有check in/check out,一天发出去那么多邮件以及打n多电话就是要确保互相之间的信息透明,知道彼此完成的境况。当然了,100%你不可能一个team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很多需要调的数据库以及行业的competitor数据还有一些专家的见解,都是一定要通过正确的渠道找到公司内部的人,相信我,你做的99.9%的事情不是开创性的,既然有其他人做过,一定要问问经验。自信和谦虚不矛盾的,只有虚心请教之后,才能自信的回答客户和management的疑问。就这样不断干到吃晚饭的时候,如果吃完饭也不需要做什么了,那就出去走走,或者酒店健身房,或者回到房间看个电影,但回复邮件这种事情还是不能少的,毕竟有的team leader不怎么睡觉。周二周三也差不多了,可能中间有客户会议+dinner,少不了social下,找找校友,聊聊篮球棒球橄榄球…周四可能会有汇报会议,基本就是反应一周的任务完成情况,如果有方向上的变化和问题,管理层会找到客户的C-level或者项目负责人交流。如果这会议发生在你赶飞机的路上,那你会相当爽,尤其是堵在路上然后有人问了个你的workstream的问题…ok,周四晚上飞回来,周五在办公室不用穿的太professional了,参加下每周的公司活动(酒会,瑜伽乱七八糟的),以及有意思的行业专家的报告,和许久不见的同事聊聊最近状况,然后周末就开始了。至于加班:平常晚上或者周末忙的时候都会有,但是木有加班费,所以如果你不能很好的安排时间完成工作,那你的个人生活就被严重影响了,而且如果长期拉后腿,review的时候耿直的同事会诚实的反应情况,赏罚分明,而且反应速度非常快,毕竟没有一家公司对效率的理解更高了~(公司HR除外,基本所有行业公司的HR运行都低效)当然了,我这周并不用加班,否则怎么可能来刷知乎…至于如何kick off一个项目,公司人员分配组织结构以及薪酬,实在不能透露,也不需要问了。

3. 管理咨询是一个你不当大团队管理者或者管理咨询者就很难意识到重要性的一件事情。存在必有其意义,很多人会以McK的几个大中华区失败案例为证来说这公司名声大于能力,我可以从我的角度做两种解读:一是一些人觉得这样的公司不应该有失败,就好像很多人看一个名人希望他/她身上没有缺点一样,但这是不可能的。二是从本身来说很多持这种观点的人对管理咨询比较看轻,或者说对管理本身就很看轻。这个我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不论是小到一个团队还是大到一个国家,成功的管理和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而成功的管理不意味着每一个环节的高效和使每个被管理的人都开心,而是要使得整个系统以一个合理的长远的模式运行,并且对被管理者保持长期的吸引力。合理的管理方式对一个系统的帮助是长期的,一个正确的管理决策对于这个系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以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看,也许我们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已经习以为常,但你来“印象中的大城市”纽约,三番,洛杉矶看看你才会发现中国的发展简直是坐上火箭了,而这一切的一切是起源于上层领导者的无数次会议,调研以及最终的决定。当初的决策文件以及会议讨论内容可能对于不在其位的人而言感觉很虚无缥缈,因为全是些剥离了现象留下的“大话空话”,但今天的成果你看到了吗?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太难做到客观长远的看问题了,但作为一个整体,合理的管理能更容易的看到各方面的问题,协调各种方案,最终让整体走在正确的路上。作为个体,我们更愿意看到具体的,直觉利益相关的收获,所以对于抽象的决策性的观点我们不是很感冒,就好像我和你说“科技行业这个月的平均EBITDA margin要比上个月高20个百分点”不如说“XX科技公司股票要涨啦”来的那么直接,但作为散户,大部分人最终就是会被套牢。你认识到个体的局限性,才能知道团队的重要性,而只要知道团队重要的人就不会说“合理的团队管理没有意义”,而如果你都承认了合理的管理很重要,那就更不会无聊到否定一家有行业领先地位的管理咨询公司了(顺便帮BB洗地,不用谢,老二老三,简称23333,玩笑~)最后还是想说句,知乎是个好地方,大家可以分享很多经历,但这辈子最蛋疼的事情就是没办法经历所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吧…还是那句话~人生经历最重要,不是所有人都适合McK,而不适合这家公司就和不适合一个帅哥/美女一样,被一个拒绝了不代表什么~你不能因为一个美女的否认就改变性取向吧,而且这还是极端偏执的美女~毕竟天涯何处无芳草,世界这么大,别因为别人说了什么你就信,多去自己看看,了解,然后选择一个自己能够胜任的位置,做一份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在你所在的领域,让这个集体变的更好。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端午节快乐!有人给我邮寄个粽子就好了~)
6#
唐伊伊  1级新秀 | 2018-9-24 01:08:37 发帖IP地址来自
看到问题描述里比较关心工作环境,我来爆照,放一些我和朋友们拍的照片。

前台是酱紫



pantry茶歇室是酱紫




旧茶歇室是酱紫



办公区是酱紫,非常实用的是这个工作桌是可以升降的,大家在吃饭后一般就会把桌子升起来,站立办公,这样比较不容易长胖 =。=



下面,是我最最震惊的,茶歇室里还种了一盆植物,白色小牌牌上面的字是: Rosemary and lemon mint, pick me。保证大家可以有新鲜的薄荷叶和迷迭香泡水喝。我看到这个场景这个细节非常震惊,感慨同事们真的是在苦逼的生活中竟然还能保持着对生活品质无限的追求啊。




=================================
在文章的开头说明利益相关,答主现任麦肯锡的分析师。这篇回答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谈一谈关于在麦肯锡工作的几个比较有趣的感性化的点。这个问题是问“体验”,而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我的回答也会受到自身立场、级别等等因素的限制。如果小伙伴们想了解更多关于麦肯锡的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是由麦肯锡前合伙人李一诺创办的,里面常常有她或者其他同事分享的感悟,又会是另一个有趣的角度。

工作氛围:“麦肯锡更像是一个大学而没有那么像公司。”这种感觉主要由于公司比较提倡non-hierarchical,就是等级色彩不分明。举个例子,我印象很深的是刚进公司不久时候,一个领导跟我说:“伊伊你在开会的时候要多多发言,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我那时入职不久,很犹豫地跟领导说:“我担心自己的观点并不成熟,没有价值反而添乱”。领导很坚定的跟我说:“你要相信自己的观点是和我的观点一样有价值的。我在这个行业呆的更久,所以基于经验我的直觉会判断会更加准确,而你的直觉也会变得越来越准确的,前提是你要多思考多发言才能不断进步。”

共事的人:“由于个人工作风格的差异性,也许不是每个同事我都喜欢与之工作,但是我非常喜欢和他们每一个人做朋友。”因为每个人的工作风格各不相同,也不大可能说每个人的工作风格自己都喜欢,但是麦肯锡每个人都很热情风趣,相处下来总是有很多闪光点,让人觉得很愉悦。我也听过一些人评价麦肯锡的人比较不好相处 ,我觉得这样的印象往往是由于同事们平时工作太紧张,都太着急了,如果一旦在生活中有人跟不上事情的节奏,可能会表现得情绪有些着急。举一个生活小细节来说明我理解的“着急”这件事儿,如果一个商场的入口同时有旋转门和直接推入的门,有相当高比例的同事会选择直接推入的门而非更加省力的旋转门,原因是“这样每次可以省好几秒钟呀“。每每听到这样的原因,一直走旋转门的我总是实力翻一个白眼。

工作内容:“咨询公司的工作内容并不仅仅是画一个几十页的PPT,然后就能随便随便卖几百万人民币。”我觉得把咨询公司的工作内容简单理解为画一套PPT是非常不准确的,我更倾向于把我们的工作内容理解为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举一位我们合伙人的故事来说,她的儿子问她:”妈妈你老说你每天都在给别人解决问题,到底是在解决是什么问题呢?”妈妈说:”如果我们是一个经营旅游大巴的公司,有的时候我们有很多游客需要接送,但也有没生意的时候,在没生意的时候,我们怎么能通过其他方法增加收入呢?”儿子回答:”可以让大巴在空闲的时候改造成冰淇淋车!”。其实,一个咨询项目跟这个旅游大巴的问题大差不离,只是这个小朋友只需要根据兴趣提出改造成冰淇淋车的方案就可以,但是我们需要通过更加系统性的方法来验证到底有哪些潜在的方案,盈利空间如何,是否有可行性等。虽然工作成果的实物拿到手上的是一叠PPT的纸,而重要的是这叠纸上承载的想法和在与客户不断讨论中带来的观点碰撞。这是咨询公司作为第三方,作为一个“讨论的伙伴”,或者说是一个智囊,所带来的价值。
7#
匿名用户   | 2018-9-24 01:08:38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
Xiaosong Li  2级吧友 | 2018-9-24 01:08:39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

几个高票的答案都讲的很详细了,甚至里边的很多心得看得出都是有心人的思考和总结。已经很透彻我就不添足了。下边讲3个小故事,也许能帮助了解一点儿在M工作的侧面:

1)人
一线的项目服务团队一般来说由3-5个人组成,大家在几周到几月左右的时间里可以说“吃喝拉撒睡”几乎都要在一起。我们工作的原则是要尽量离客户近,方便与客户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出差的情况下大家就会住在离客户比较近的酒店。从早餐开始碰头,然后坐车去客户端开展一天的工作,晚上回到酒店找间会议室或着lounge里继续加班,直到互道晚安回房间碎觉。这一天大十几个小时下来,团队成员要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相互帮助、支持、想办法解决问题。经过一两个月的项目以后,可以说同事之间绝大部分情况会建立起很强的相互信任关系和良好的私人友谊。

同时由于咨询公司的组织架构相对扁平,晋升之路是平行的,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也相对少很多。从客观上又容易维护这种良性的人际关系。因此M家留给了员工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人际关系网络。即使离职了,朋友们大多还是来自当年一起奋斗过的前同事。比如说,大部分M家的人去旅游休假,还是愿意在一起组团。这里边每个人分别负责一方面的工作:订机票、订酒店、做攻略甚至为大家管账和用ppt写旅行手册,一如当年做项目的一个团队。而且经过项目的锻炼,大家team work的能力都很强,我从没看到过有人在旅途中和别人闹不愉快。

也许,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是M这样的firm中最让人珍惜的。

2)公司
作为全球性的咨询公司,M一般都坐落在市中心或者CBD的写字楼里。当我旅行到这些城市,在市中心游荡的时候,总会尽量找机会去这些分公司门前晃一圈。不管渴了饿了,到前台打个招呼,哪怕是前员工,都会得到热情的招待。

有一次我在法兰克福办公室出差,碰巧一个上海的前同事也在那附近旅行。他到前台刚讲说他是M的前员工,想来找XXX打个招呼。前台的小姑娘立刻很热情的帮他办了临时门卡和饭卡,告诉他餐厅的位置并祝他用餐愉快。类似的情况我在全球不同的M办公室都感受到过。这样的小故事让我们觉得M是一个超越国家、文化和种族的家,不管你在哪里,只要那里有一间M的办公室,只要你曾经是M的员工,都可以把那里当作一个家,都可以到那里喝杯咖啡和那里的同事聊上几句。M有一个说法叫"One Firm Policy",我在一次和客户的研讨会里把它翻译成“天下一家”。我觉得很多同事真的把firm当作家来看待的。

3)酒店
前边讲了,公司为了团队能够更方便的服务客户,会安排出差的时候入住五星级酒店。其实所谓的“五星级”更多的是为了团队能够在高强度工作之余尽量没有后顾之忧。比如说早上为了能多睡10分钟,“五星级”的酒店就会根据要求帮助大家把早餐打包,我们从前台拿上后可以在车里匆匆吃好。为了晚上能够多工作半小时或者一小时,“五星级”酒店能够把lounge留给我们而不是毫无商量余地的关灯下班。这些服务高级些的酒店更容易提供得比较方便。但是我们的客户有时候在比较偏远的地方,人家那里只有招待所,那我们就住人家的招待所。只不过前两天人家还不放心找个服务员陪着我们,后来我们加班太晚人家服务员实在是受不了了,看我们又是人畜无害的样子就放心把会议室全权交给我们用来加班了。

外人可能觉得一帮年轻人每天住在五星级酒店好像很风光、甚至貌似很嚣张。其实把酒店住成家的无奈只有自己知道。讲个小故事:2010年世界杯期间我正好在一个很长的项目上,那时在一家很好的酒店连续住了差不多3个多月。酒店有个活动把我升级到了套房,床边还有一个很好的按摩椅。记得有一天我回到房间大约是夜里1点多,心想2点钟有场世界杯的球赛好想看。于是打开电视决定先在按摩椅上按摩一下等着看球,结果刚躺上去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已经5点多天都蒙蒙亮了,电视里球赛早结束了只有进球集锦还在一遍遍回放。我瞄了一眼都没动过的雪白的床单,和衣在按摩椅上换个姿势满心怨念的接着睡过去了......

以前有个大学同班同学也在M上班,她在北京租了个不错的公寓,但是因为长期出差在外一年也住不了几天。有一次我问她何必租房呢,还不如把个人物品装个大箱子放在公司里算了。她说,虽然租房子住不上几天,但是多少觉得自己在这里还有个家,要不然就真的成孤魂野鬼了......

类似这样的故事肯定还有很多,一时半会讲不完。但是从侧面可以看得出M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地方。公司尽力为员工提供比较好的服务,让员工能够尽量安心工作。因此同事之间、公司与员工之间还是挺有归属感的。

我相信每个人的视角和观点肯定会有不同,知友们就当是个随笔随便看看好喽。谢谢!
9#
平白  4级常客 | 2018-9-24 01:08:40 发帖IP地址来自
分享一个比较囧的经历:一天收到电话账单,超出套餐部分,电话打了2300多,美元。。。
10#
Phoebe Chen  2级吧友 | 2018-9-24 01:08:41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谢邀请!知乎第一答,想要尽量真诚一点,写得太啰嗦的话还请大家轻拍~


--------------正文分割线---------------


最近《我的前半生》火了,剧中设定引起了麦肯锡同事们自黑自嘲的热情,不少人都在公众号发文澄清自己并没有陈俊生那么能赚(大雾)。亦舒小说我一部都没看过,剧也只刷了十几集,不过,作为曾经在麦肯锡以高级翻译和口译(Senior Translator&Interpreter)的身份工作6年半的文科女生,倒是可以从自己不同于consultant的有点特殊的角度来聊一聊,麦麸六年半的切身体验。


其实,在进入麦肯锡以前,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职场新人。从巴斯大学口译与翻译专业硕士毕业不久,从事的工作是freelancing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自由职业口译和笔译)。那时的我,怎么也不可能想到,我会在麦肯锡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从口译到MBA,再来到硅谷创业;更不可能想到,从麦肯锡「毕业」后,能够收获这么多来自麦肯锡高层的认可乃至友情。


去年,麦肯锡在硅谷主办全球大会,急招我回去support,在会场我遇到了麦肯锡大中华区灵魂人物华总,他也是我在麦肯锡担任翻译期间服务过的麦肯锡高层人物之一。时隔多年再次见面,华总上来就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我告诉华总自己最近在忙着创业,华总没有流露出一点吃惊,倒是来了句标准的老外腔中文:「哦~你下海了!Keep me posted! 」此后一年,我为麦肯锡上海办公室经理和全球资深董事张海蒙翻译的新书也上市了,封面上「翻译」一栏写着我的名字。




(Photo Credit: 图片来自中信出版社)



-------------------Why McKinsey?-----------------



一般来说,英语专业或翻译专业毕业生通常不会选择咨询公司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我也一样。2004年从巴斯大学口译与翻译专业硕士(MA in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ng)毕业后,回到上海,我也和很多同学一样,成为了一名口译和翻译自由职业者。自我雇佣(self-employed)的口译工作者收入不低,并且能够相对自由地支配时间,但是,我却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


这种不对劲的源头,现在想来,也许是因为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很难避免一种无依无靠的漂泊感 -- Freelancer最大的挑战,不是残酷的优胜劣汰,而是没有任何外力推动,需要无比强大的自控力,时刻不停地自我定位和自我调适,这让初入职场的我感到有些手足无措。我感到自己需要一个存在外在鞭策机制的环境,而且在最短的时间内有系统地去经历锻炼,有计划、有节奏地累积经验和人脉。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寻找下一个翻译客户的时候,看到了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招聘口笔译的广告。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投了简历,随后就经历了麦肯锡近乎折磨的六轮测试,包括笔试口试和面谈等等,结束之后感觉整个人都麻木了,根本无心分析自己有没有戏。面试完之后正值年关,爸妈开车接我回老家,就在回程的路上,我收到了HR的电话,通知我已经被麦肯锡上海正式录用了。当时的我完全不敢相信,在车里兴奋地尖叫,爸妈虽然还没搞清楚麦肯锡和麦当劳、肯德基的复杂关系,可是看我这么开心,也陪着我在车里大声尖叫。


过完一个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的春节,我就到公司正式报到了。直到这时候还是兴奋到爆炸,对未来的工作完全是懵懂的状态。入职之后才听同事说,当时同一个职位收到了130多份简历,而公司最终只录用了我一个人,这样的淘汰率,和传说中的高级顾问职位也差不多了。这时我才意识到,当时的自己有多么幸运。




上图:我在McKinsey & Co 上海办公室(感谢永远的江老大操刀摄影)



-----------------体验正式开始的分割线-------------------



不出所料,进入公司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首先被打击到的,不是别的,就是体力。


我的工作需要频繁陪同项目团队和外国partners出差。项目团队和partners的schedule通常都非常紧凑,精确到分钟,往往这边刚和客户开完会,那边下一场会议的飞机就要起飞了。要是不巧碰上客户会议延误或时间延长,留给我们在机场办理登机的时间往往就只剩可怜的不到40分钟。


虽然麦府有着高效到令人发指的助理们和Travel Service,但是赶check-in这种事还是得靠自己。记得有一次我们出发去机场的时候离办理登机只剩30分钟,一到机场,人高马大的外籍partner和咨询顾问个个在我身边健步如飞,而我呢,标准的南方娇小身形,还得踩着8厘米高跟,全身箍在紧匝匝的套装裙里,拖着行李箱和死沉的电脑包,跑到登机口已经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按照大家事前的「分工」,遇上男性值机人员,还得由我 -- 整个团队中唯一的女性,来负责搞定 -- 撒娇卖萌央求对方违反规定放我们上飞机。


不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几次之后,我也见怪不怪了,也练就了登机口关闭前最后一分钟说服乘务员为我们放行的「话术」。


最开始体力里上的压力适应之后,我胆子更大了,在工作上,我的原则就是两个字:找虐。重活累活我从来都不拒绝,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司钢铁行业项目的现场翻译都是由我来负责的,在翻译部得到绰号一枚「超级玛丽」。就这样一个个项目跟下来,我的经验开始增加,得到的肯定也越来越多,慢慢开始有partner专门点名让我为他们的项目组做随行和会议口译。


那段时间,我经常一周有三天在外地出差,比如day trip去深圳,开个1-2小时会又飞回上海。说起来好像很轻松,但只有做过的人才知道,这样的schedule考验的绝不仅仅是体力,更是翻译的专业素质和临场应变,因为每个会议的主题都不一样,而会议之间间隔时间极短,要求翻译在几乎零准备的前提下快速上手,加上咨询顾问和客户都是顶尖的行业专家,讨论的议题重要程度容不下翻译出半点差错,整场会议都需要翻译随时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这样日复一日的神经紧绷对人的消耗极大,我每天下班回到家都能累到直接躺平,有时候甚至在回家的车上就睡着了。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不解:如此高压的工作要求和非人类的工作节奏,兴许还赶不上做freelancer挣得多,我一个年纪轻轻,爱美的天性还没来得及释放的文科女生,在麦府这样「地狱模式」的咨询公司找虐,到底是图啥呢?


当然是冲着「登上人生巅峰,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去的啦!


........


But, 真正的原因,必须没有这么简单。



--------------吹B分割线:麦府六年半我收获了啥--------------



说出来也许你们都不信,在麦肯锡的每一天虽然都累到灵魂出窍,可经历之后,回顾这六年半,我仍然认为,麦肯锡不仅是比freelancer更适合我的工作模式,更是我后来整个职业道路的重要奠基。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四点:


① Everything is about Prioritization


工作节奏超快的环境下,每个麦府员工超级在行的就是利用二八原则合理优化时间,用最快的速度发现问题的本质,并给任务做优先排序。这是咨询工作、口译/同传,以及创业三件事情都强调的基本素质之一。在麦府的锻炼,不仅让我能更好地胜任翻译工作,培养的更是一整套思维方式,对日后我自己创业也有巨大的帮助。


② Exposure & Intellectual Stimulation


作为公司的高级口译,我有超过60%的时间都是在高层会议上为诸如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以及客户企业CEO这种级别的大佬做翻译。众所周知,真正的翻译实际上不仅关乎语言,更重要的是思维逻辑和口吻上的精准传达。为高层做翻译,理所当然就会直接接触到这些全世界最聪明的人的大脑回路,对于如何在商业会议上做presentation、如何进行高度紧张的商业谈判,这些很多项目经理都没办法接触到的第一手资料,几乎每天都在我的眼前现场直播,可想而知,这对我积累商务经验有多么大的帮助。


我是一个求知欲极强的人,对各个行业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在麦肯锡工作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个商业世界的极大好奇 -- 每天都能学到全新的东西,每天都能和行业内最顶尖的专业人才一起工作,这样的六年,简直难以历数我学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是做普通口译不可能收获的宝贵经验。


从我进入麦肯锡后接触过的行业来看,有金融、医疗、钢铁化工、消费品、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可以说McK服务过的所有行业领域我几乎都参与过相关项目;从企业和机构职能来看,运营提升、销售及营销改善、组织再造、IT架构等等这些McK提供咨询的职能方向我也都有涉及。这样宽广的商业视野,是之前做普通口译的我难以想象的。


③ Extreme Focus & Multi-Tasking


口译和同传本身就是multi-tasking和专注力的极致体现,而在麦肯锡,我get到的专注力终极大招就是 -- 学会遗忘。要想以最快速度进入专注模式,再从专注模式中走出来,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快速遗忘 -- 做事情的时候就极度focus,但是一旦做完就立马把工作忘得干干净净,这样才能快速切换到下一个任务,或者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休整。


进入麦府以前的我,虽然专注力尚可,但很难做到任务间的无缝切换。麦肯锡六年后,我已经能轻松做到在去outlet的路上改好几十页PPT,下了车就毫无障碍切换到shopping模式,或是在满满的会议日程之余还能毫无压力穿插一小时的健身,擦干汗水就元气满满投入下一场项目会议.......这些对我现在创业,变身entrepreneur,都是超级宝贵的人生技能。(but,瞬时记忆超强然而用完就忘的属性后来在MBA课上反而成了我复习考试的一大障碍,囧rz...)


④ Can-do Attitude


每个在麦肯锡工作过的人,应该或多或少都养成了「不管多大的事,都一定能搞定」的脑回路。我呢,自然也不例外。我的工作除了做项目组随行口译和会议同传以外,在办公室我还是翻译团队的coordinator,要和McK众多项目组打交道,每天都会收到各个团队发来的request,其中90%都是超级demanding的last-minute任务,需要立即搞定,这让我不得不养成优先排序的习惯,学会在看似死胡同的问题面前硬着头皮找出alternative solutions,并且有条理地向团队解释我的方案。


这样的工作方式,使我渐渐发现,即使看上去不可能的任务,也一定能找到解决之道,而且有时候经过和项目组讨论,抽丝剥茧之后,对方还会意识到原来最初想要的翻译解决方案并不是最佳solution。我在了解具体context之后往往能给出更好的处理方法(咨询顾问不可怕lol)。这就是基于can-do attitude的problem-solving能力。


直到最近,我创业团队的客户GIA(美国宝石研究院)VP还评价我说:Phoebe will always say “I can do it.”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实际上,我的个性很随意。麦肯锡六年,把我这样一个有些得过且过的家伙改造成了一个极具韧性,心理素质极强(脸皮厚),执着于效率,并且永远都在寻找解决方案的人。



---------------猝不及防突然走心的鸡汤结尾---------------


诚实来说,麦肯锡六年半绝对不是只有成长、没有牺牲。「白骨精」看似光鲜的外表下,经历过的焦虑、恐慌,赶不出deliverable的深夜掉过的眼泪,连续出差熬出的白头发,还有从字典里消失六年半的work-life balance.......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好在,过早冒出的白发拔掉就不会再长,熬夜老化的皮肤迟早总能修复如初,而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练就的一身武艺,还有渗入潜意识的经验与直觉,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永远都不会得而复失。


写了这么多,纯粹为了分享,并没有半点炫耀的意思 -- 毕竟传统咨询行业正在不可否认地经历转型,我从麦肯锡毕业后的几年,对传统咨询的诟病也层出不穷,而我的角色也并不是咨询顾问,而是supporting部门的一员,我的工作远远不如日以继夜的高级咨询师们来得真金白银。但是,话说回来,虽然在众人讨论热播剧情的时候淡淡地来一句「麦肯锡有什么了不起,就是卖PPT的」似乎更符合亦舒追求的「姿态漂亮」,但终究失于矫情,不够真诚。相反,真实的分享,反而是对自己过去的努力,以及所有帮助过我、启发过我的人们最大的尊重。


看到最后都是真爱(比心),看完之后还想加入麦肯锡的也必定是真爱无疑了XD。最后希望,我的经验对好奇麦肯锡,或是正在准备进入麦肯锡的你有所帮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PhoebeAtWo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24326
精华:1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