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伊利非平安
这一周大白马闪崩的很多,颇有接力跳水的意味。大白马的大跌很容易引起抄底资金的关注,认为这是中长期难得的买入机会,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一:格力电器
格力电器是上周最先闪崩的一只,算上几个月前的老板电器,和后一天跌停的海信电器,最近家电板块都出现了大资金抛售的现象。
在市场上,配置大白马的主要资金除了国家队资金以外,其余大部分都来自于外资和港资等北上资金。这些资金在配置大蓝筹股票的时候,因为投资时限很长,对于股价并不那么在意。只要估值不是太离谱,每年持续且稳定的高分红才是其重点考虑的因素。有点类似于证金,汇金,养老金买银行股的逻辑,短期的股价张涨跌跌,其实人家是不怎么在乎的。
在港股市场上,分红率的高低是给予一家公司估值高低的重要因素。同类型的公司,分红率高的可能可以给予20倍的估值,而分红率低的往往连10倍都没有,这一点是要说明的。
那么现在来看上述的几家公司:格力美的分红率基本上在3%以上,有些年份格力分红甚至高于4%。而海信和老板电器分红率则大部分在2%以下。
暂且不论这些公司经营实力如何,仅仅从分红率一项来说,在对应现在格力10倍估值和老板电器25倍,海信电器15倍的估值,大家应该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因此,这一次格力不分红而跌停,大家也不用感到那么奇怪了。一年不分红,大多数价值投资的估值模型都要触发大幅调低估值,最终触发大卖盘也没啥奇怪的。
再往细说一下,跌停的那一天,格力宣布要做芯片,而另外一家好不容易扭亏为盈50万元的科大国创也说要做芯片,结果一个涨停一个跌停。
怎么形容这个事情呢,格力做芯片是良家妇女下水,科大国创做芯片是失足妇女从良。
一个是烧自己的钱去弄,一个是造个概念希望拿到国家的扶助资金,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芯片这东西,如果真的就是几百个亿能搞好的,国家早就投下去了。这种大战略的东西,国家不缺这个钱。问题是芯片这玩意还不是烧钱就能解决的,因此依靠企业来做更加不现实。
联想到董大姐跨界做的汽车,手机,锂电池,投资者没信心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总之,分红率这东西对于大白马来说很重要。
格力是否有投资价值的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继续其分红大奶牛的形象。
这种说不分就不分的事情,董大姐还是要谨言慎行。换了任何一家美国成熟的上市公司,借他几个胆子也没人敢说5年不分红也不能把他怎么样这一类的话,中国股市确实还有很长的正规化的道路要走。
二:伊利集团
伊利的大跌源于网上一篇小说:小说里面以盘先生,匈奴乳业,乌兰等带有明显暗示性的词语描述了大量的信息。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公众号上,由于点击人数不多并未一开始引起大的反应,直到26日有其他人翻译过来之后,造成了市场恐慌,这就是伊利周五跌停的导火索。
当然后来伊利集团向内蒙古警方报警跨省追捕了这位作者,这个事情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投资者的恐慌,并不是一次成功的危机公关案例。前有药酒的事情让社会观感本来就不好,况且抓一个写小说对于消除市场担忧并无帮助,截止到目前也没有拿出一个明确地说法,市场猜测无控制的扩大这不易于短期股价维持稳定。
当然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说,伊利大跌前的市盈率达到29倍,2017年利润增长率为7%,没有达到市场预期的10%,三年复合增长率为20%,对应29倍的市盈率PEG也远高于1了,这个估值很高了。
三: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的大跌同样来自于市场的传言,不过这个谣言没有什么意思,换不换董事长对于平安这种公司真心没有什么大区别。
平安作为金融保险公司,其远远没有达到市场的天花板。而从欧美成熟市场来看,保险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一点与格力这种企业是有区别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格力的空调业务已经接近了行业天花板,除非格力公司有另外一个新的增长点出现,否则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恐怕还要落后美的一些,因此格力赚来的钱去分红才是最吸引投资者的地方。
而平安并不是这样,平安自己的保险和投资业务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稳定的复合收益,而作为保险的另外三家公司恐怕与平安差距会越来越大。
简单一句话来说,从经营上说暂时看不到平安业绩出现大规模滑坡的可能,那么目前平安的财务数据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
按照平安一季度的数据,新的会计准则之前的数据利润增长30%多,这个增长是十分恐怖的。即便按照15、16、17年三年平均的利润增长率来看,2018年利润增长率超过20%是有把握的。
保险股和同为金融的券商、银行估值系统有着显著的区别:
券商是周期股,应该着重按照市净率和行业周期来估值。 银行为低增长高分红的行业,应该按照市盈率来计算估值。 而以平安为代表的的保险股,似乎更有一些成长股的味道,这是需要投资者注意的。
平安今年的顶部80元对应的价格其实并不算高,现在跌下来30%了,已经很有吸引力了。笔者心里的价位是55元下面,但是并不确定是不是一定能给这个机会。周五60元以下也捞了一小部分,真到了55,还会再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