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如何理性看待贵阳大数据以及IT行业的发展,生活在贵阳这座城市是怎样一种体验?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hank   2018-9-24 01:03   48087   9

本话题立足于贵阳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IT产业起步,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些关于大数据、IT产业、生活方面的有趣话题。

贵阳地处西南一隅,从2014年开始提出大数据及IT产业的相关规划,收获了许多弯道超车的赞誉,也引发了许多方面的置疑。是泡沫?还是浮夸?近几年,类似的探讨从未停息过。

2014年之后,贵阳乃至于贵州的经济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GDP增速一直名列全国前三甲,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飞速的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依旧存在着基本建设投资在GDP当中的占比过大等问题,如果按照刚刚发布的《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年)》当中所提出的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达到30%的要求,大数据以及IT相关产业将在2017年之后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接力棒,那么相比国内其它较发达的副省级城市,位于成渝经济圈范围之外,不沿边不沿海的贵阳市,在IT企业和人才吸引力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哪里?

分享到 :
0 人收藏

9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hank  4级常客 | 2018-9-24 01:03:47 发帖IP地址来自

2013-2017年,贵阳大数据产业政策破题至今,围绕其的争论和拉锯由来已久,贵阳市IT产业在一片质疑声中蹒跚起步。总结下来,负面观点无外乎有三:

  1. 自身教育基础薄弱,缺乏高水平人才。
  2. 产业政策宣传过度,市场有泡沫化倾向。
  3. 大数据产业政策面临周边成、渝等二线城市的竞争。

笔者目前就职于成都市天府软件园的一家IT企业,作为从业近十年的一线IT研发人员,目前担负着一支中等规模开发团队的研发管理工作。过去有幸学习和生活在贵阳,见证过10年前贵阳IT产业的蛮荒状态,其间也有一段不短的工作经历。对于贵阳IT的过去和现在,略有一些体会,在这里以IT从业者的角度写下一些观点,希望为大家提供更多的视角。

回顾

首先,让笔者简单的回溯一下历史,以便让同学们能够继往开来。从2006年至2012年,贵阳整体处于一个快速的城镇化阶段,颇具地方性特色的一二级土地市场联动开发,拉开了贵阳市造城运动的序幕,世纪城花果园未来方舟等超大体量楼盘接踵入市,这个时期的IT行业如同贵阳的城市建设一样,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一个比较蛮荒的状态。那些年,贵阳同学言语中的IT多是指脑百信新大陆电脑城里电子产品的sales,而贵阳的IT圈多数情况是指电子产品的分销渠道。简而言之,那个年代在贵阳卖电脑搞IT是同等的概念。

其间,虽然诞生了朗玛这样的互联网独角兽企业,但伴随UC等核心产品被新浪的收购,整个贵阳IT几近沉沦。那些年,贵阳市主推的产业还是动漫,也大手笔举办了几届国际动漫节,但是收效寥寥,人才和企业成为最大的掣肘(这个问题事实上一直困扰着贵阳的各类产业政策)。

当然,作为人口相对聚集的省会城市,依然零零散散的分布着一众IT技术型企业,只是圈子较小且相对封闭,至始至终处于被大众遗忘的状态。当时,笔者听到身边朋友一句打趣的玩笑话:贵阳IT技术圈跳槽,跳来跳去结果都是熟人。当年贵阳IT的羸弱与小众,由此可见一般。

概况讲完,接下来聊聊贵阳这坐城市本身的一些特点。贵阳属于传统的三不沿(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境)城市,地理位置处于西南一隅,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水平落后,工业长期欠发达,农业受制于地形地貌。GDP占比当中,作为第3产业的服务业占比远高于同期其它城市,属于典型的消费型城市。而自身产业匮乏带来的一个极重要影响,就是高素质人才的持续性流出,经济、产业、人口吸引力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城市化进程缺乏产业支撑,城市氛围和品味无法有质的改善,吸引不了人才落地,然后更加无法吸引优质的企业。那些年笔者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极少愿意留在贵阳工作和发展,无论是在省外院校求学的同学,还是在省内高校的理工科就读的同学。

一个城市的高校,潜移默化继承着这个城市的性格。聊到高校,必然要先聊聊学习氛围。可能缘于相对闭塞的城市氛围,以及自身产业、企业的缺失,贵阳高校当中整体的理工科学习氛围,就笔者当时感受而言,是严重确失的。专业化的、研究性的学习较少,这可能是由于省内院校文史类专业占比过大的原因所引起,答主学生时代逛过民族大学、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这3所高校的的图书馆,工科类的最新文献和书籍存量都相对较少,许多较新技术方向的工科类图书经常难觅其踪。理工科氛围的缺失,导致省内高校自身又难以培养和孵化企业,内生和外生动力都同时匮乏的情况下,新兴产业起步所会遇到的困难,由此可窥见一般。

当然,作为省内唯一的一所重点大学,贵州大学北区新图书馆藏书相对丰富(答主工作以后也常过去蹭书),加上朗玛早些年,一直持续在贵州大学组织编程大赛,算是给那些年蛮荒的贵州IT抹上了些许亮色。贵州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毕业生,算是那个年代,贵州IT启蒙最早的那批同学。

概而言之,2006-2012这六年期间,贵州的IT总体是灰色的,黯淡并且有些看不到未来。回想起过去那段经历,答主至今依然有些时间上的割裂感,模糊却又真实发生过。

起步

2013年伊始,伴随超级大盘项目库存去化的放缓,贵阳楼市开始堆积大量的库存,崩盘之声不绝于耳,省外媒体对于超级大盘扎堆的高容积率城建模式存有诸多诟病,将贵阳与鄂尔多斯并列为房地产供应严重过剩的城市。时年7月份,从中关村调任贵阳市委书记的陈刚走马上任,开始收紧贵阳过剩的土地供应,并着力推动数据中心的建设,稳定贵阳楼市危险局面的同时,为后续的人口导入、招商引资、IT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伴随《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出台,以及2014-2017年连续举办的3届数博会,推动贵阳的大数据产业走向全国的舞台,大量初创企业伴随互联网+、政务大数据、区块链等IT应用的兴起开始破茧而出,贵阳市的整体产业结构产生了许多亮点。由此,贵阳市IT行业逐步进入到一个较新的发展阶段。

截至到目前为止,贵阳市引入了IT制造业端的富士康,也引入了商业银行和电信运营商的灾备中心,以及华为、苹果的数据服务中心,并与半导体IC行业的高通合作进行ARM服务器芯片的研发。从而,基本完成模具组装半导体IC数据中心的全产业链布局。虽然目前来看,总体规模不算大,但是贵在于全面。为贵阳市IT行业的后续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整个贵阳城市的未来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

政府投资主导产业发展

笔者目睹过十年前贵阳IT行业的蛮荒状态,也目睹了成都市天府软件园从2005年的两块菜地,变成如今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成都市IT产业完成蜕变的十年,其实也可以视为成都市政府持续投入的十年。园区内SAP、普华永道、埃森哲、Thoughtworks、Marvell、赛门铁克等一众企业的落地,背后依靠的依然是成都市政府提供的巨额优惠补贴税收减免项目扶持。2017年初发布的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扶持计划,未来5年将投资150亿对成都市的IT企业进行补贴和扶持。因此可见:通过政府投资拉动产业发展,贵阳并不是个例,特别是对于广大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中西部城市而言。

通过政府投资拉动产业、就业是中国的现实国情,更是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深层次的原因,可以归咎于国际产业分工,也可以认为是中国自身产业结构折射的矛盾,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解读,以后笔者另起一个话题讨论)。政府主导投资对于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是规避不了的话题,IT行业同样不例外。毕竟,2017年近800万的应届毕业生,在国家整体经济逐步下行的背景下,需要新增如此之多的就业机会,除了通过投资拉动,笔者想不出有其它办法能够承接如此之多的就业岗位

综上所述,通过政府投资推动产业发展,贵阳并非个例,因此产业政策宣传过度,市场有泡沫化倾向并非核心问题所在,更关键问题在于,贵阳市能否保持投资和IT产业政策的连续性,不间断的持续进行投入和扶持。>

宏观经济学上有一个观点认为:适当的泡沫对于经济体的发展是有益的,该观点借鉴到IT产业政策上有其合理性。

人才和教育

从历史上来看,贵州是一个三不沿的穷省。但是,最近几年贵州全省GDP增速都保持在全国龙头位置,显著的高于其它省份,给贵州带来丰富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改善以及更加宜居的人居环境,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变化。当城市硬件、基础设施逐步坐实之后,就会逐步进入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阶段,作用之一是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城市化带来城市规模的快速膨胀),作用之二是提升经济整体运行效率。这一进程,从国际上其它城市的城市化经验来看,这也是有迹可循的。

贵阳周边成渝的IT行业起步较早,贵阳在教育、人才流入方面存在的现实短板短期内还难以弥补,但是现实的变化依然还是能够看到,省内高校已经普遍开设大数据相关课程,高校教师队伍的相关建设和培训也在稳步推进,省内主要高校更是相继成立了大数据学院(例如贵州财经大学的大数据金融学院、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贵州省委相关领导也作出明确批示,希望省内各高校为全省大数据战略行动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方面的诸多投入将会在人才供给侧,助推贵州IT的产业化进程

成渝的竞争

笔者生活在成都多年,贵阳与成渝两市现实方面的差距还是可以客观感受到,但是总体上依然认为贵阳的相对竞争优势是客观存在的,首先优异的空气质量、稳定的地质结构就是成渝地区难以企及的优势,这两者又正好是建设大规模数据中心不可或缺的选址条件。所以,贵阳大数据不应该是该不该搞的问题,而应该是如何搞好的问题

这里必然有同学会诘问:数据中心存在对于就业的意义,仅仅在于人才需求量较少的运维环节。诚然,抛开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所拉动的就业,数据中心能够接纳的就业人数相当有限。但是数据中心存在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数据的存储,数据的清洗、挖掘其实也是一个蕴含了巨大价值的产业(因此最近几年数据分析职位才会如此火爆),而贵阳市后续成立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就是为了从数据中心建设与运维向产业链上游发展的尝试。截止2016年09月01日,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发展会员已经突破500家,包括中信银行、腾讯、京东、中国联通、华为、阿里巴巴、神州数码、软通动力、苏宁易购、国美在线等企业,并且已经链接全国所有政府的公开数据,可交易的数据总量超过60PB。

终上所述,贵阳的大数据产业化总体思路,主要体现在通过数据中心建设,拉动上下游产业、企业的投资,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推动作用。

IT产业培育

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经历漫长的培育过程,这方面贵阳可以借鉴一下成都市天府软件园的发展经验,十年前成都市的IT产业起步于比较低端的软件外包服务业,当时成都市也有不少人质疑其为政绩性工程,但经历了十年的漫长发展之后,目前成都市的IT产业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化效应,是中西部地区世界500强落户最多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也是目前国内软件、游戏、互联网行业重镇。天府软件园由成都市高投集团控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建设主体),但整体的经营交由徐婷婷团队(暨前大连软件园管理团队,在IT外包方面具备丰富的招商引资经验)进行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截至到目前为止,天府软件园已经发展到ABCDEFG共计7个园区,且带动了周边天府12345街CBD区域的发展,云集了成都市软件、互联网行业近8成以上的企业。

概而言之,成都市的IT产业化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通过市场化运作,打造重点产业园区,政府向区域提供优惠政策,以点带面驱动城市区域发展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同学们不宜拿已经发展成熟的一二线城市的IT产业与刚刚蹒跚起步的贵阳直接进行比较,而应该着眼于当下的发展和变化,捕捉贵阳城市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现实机会,伴随贵阳的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实现共同成长。未来几年,伴随渝黔快速铁路成贵高铁的逐步开通运营,贵阳西南高铁枢纽的地位将会逐步兑现,通过贵广高铁无缝对接珠三角城市群深圳广州,同时串联成渝经济圈,相信届时的贵阳将会迎来更快更好的发展。

面临的质疑

贵州作为传统的经济落后省份,IT行业长期处于蛮荒状态。当互联网带来各种稀奇古怪的新思路、新想法的时候,传统观念呈现出来的更多是不解和质疑。但是不破不立,产业的发展需要老百姓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中间存在的消耗和浪费难以避免。发展需要的不仅是时间,而且还有试错的成本

笔者所在的成都市IT企业,目前已经在贵阳开设了分公司,招聘过程中遇到不少在外工作、求学的同学们的咨询,同学们都非常关心贵阳市大数据、IT产业的发展前景,虽然各种各样的疑惑始终在困扰大家,但是笔者坚信:贵阳市政府的大数据暨IT产业政策如果至始至终保持连续性,并切实提供相应的扶持和优惠政策,这些疑惑最终都会烟消云散。

需要提醒一点,贵阳IT行业当前所处的阶段,决定发展初期不可能存在大量高端的职业机会,传统IT开发方式向新技术新玩法的过渡也并非一蹴而就。运营、产品等职位目前在贵阳的需求量并不大,但是技术人员比较缺乏,特别是较为资深的工程师。

前段时间,笔者听一位在美国AWS工作的同学讲,亚马逊云在中国区的数据中心,既将在甘肃张掖投入使用。即使GDP总量、人口数量、生态环境都远不如贵阳的城市都在推动数据中心落地,那么贵阳大数据归根结底不是行和不行的问题,而是政府能否保持产业政策的连续性,有计划的持续性投入的问题,相信这也是每一位贵州IT从业人员都极其关心的问题。

笔者从事Web开发多年,一直在嵌入式、物联网方面做一些有趣的尝试,目前在天府软件园负责一支中等规模开发团队的日常管理工作,需要了解更多信息的同学,可以follow我的Github,或者直接访问我的博客获取更多的IT技术与产业经济方面的文章。
3#
喵星人不哭  3级会员 | 2018-9-24 01:03:48 发帖IP地址来自
第一问:概念大于实质。互联网产业离开实体产业都是不可持续的。这种不可持续,现在北上已经开始显现。贵阳远离资本市场,互联网产业玩什么?靠补贴毕竟图样啊,资本家都是靠ppt玩估值丢锅套现为己任的。贵阳这种地方没有人才和资本,强行搞互联网,内生增长不可能啊,迟早一地鸡毛。

第二问:感受就是一天瞎jb搞。从木头省长开始算,工业强省,生态论坛,大数据,你看都搞了好几个概念了。有一个搞明白么?没有。县县工业园已经破产,生态旅游也就是整点门票,黄果树免门票你看高速都什么样了,你看嘛,现在连门票战术都搞不下去了,大数据又会怎么样呢?

任何一个地区一个产业的繁盛,都是政府管制不强,经历野蛮生长形成规模经济以后的结果。深圳苏州是这样,90年代的互联网产业也是这样。但我们很奇怪,一上来就是凯恩斯经济学。这怎么搞?这种玩法永远吸引不了真正的商人,只能培养一拨接一拨的老赵。

要我说,贵阳唯一的出路就是教育,培养足够靠谱的劳动力出去抢湖南省的饭碗,成渝朋友的饭碗,东北朋友的饭碗。这还有一个长期外界对贵阳人懒散吃不得苦的印象,路还很长。
4#
陆松  1级新秀 | 2018-9-24 01:03:49 发帖IP地址来自

啥也不说了,学成了就回去,应聘贵安的华芯通服务器应用软件。。。

5#
change   | 2018-9-24 01:03:50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
lzy  3级会员 | 2018-9-24 01:03:51 发帖IP地址来自

总结一句话来说,“现状幼稚浮夸、未来不确定性强”。


1.政府强力推动、但市场难以成形!

在贵阳市传统媒体供职几年以来,跟随着贵阳这波大潮,进入互联网、大数据行业从事品牌内容相关行业。一方面是政府将各种概念炒得火热、另一方面则是贵阳市民对此类事件的无感。

自己所在的公司由市政府招商引资、以双创供给侧改革为政策支点,背靠政府基金首轮融资3000万元。但在整个运作体系过程中,深入感受到贵阳市整个市场的狭小,无论是创业氛围、大众的思想都远远跟不上贵阳正在热炒的概念。

所以贵阳市的新兴企业,都必须将大数据、工业4.0、万众创业等等政府热炒的概念标榜自身,变成强行套在自己身上的光环。实际所做之事,与标榜相差甚远。但这样结果就是引起政府重视、获得资金支持、项目支持。可以说,整个市场的90%都由政府推动。而政府关系弱、强调市场运作的企业,在贵阳则很难有生存之道。


2.浮夸成性、有热钱套利空间。

大数据被炒热之后,成为了贵阳的又一张名片,公务机构事业单位,下到最小的基层人员,都必须参加大数据培训、考试过关方可继续任职。

无论做扶贫、做电商、做政务、做工业转型、城市管理、全部都引入了互联网、大数据等等概念。为了各部门的政府政绩,纷纷找到相关企业引入所谓的大数据项目,进行政府工作的深化改革。

贵州本身自有的互联网人才就少、各项基础能力薄弱,许多“小作坊公司”,以及大企业的代理公司等等,有了进驻贵州获得项目的机会。类似于几万元的大数据精准扶贫、城市管理互联网+系统等等。给我的感觉,更倾向于概念大于本质。


3.未来不确定性强。

目前的贵阳,增速发展较快。但拉动gdp等指标的,还是主要依附房地产行业。贵阳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少,造成市场规模无法扩大,虽然目前整体来看,大数据等行业整体较为浮夸,实质内容不够。但这些举措实实在在在增加就业岗位,吸引更好的人才,给未来的发展铺平了一些道路。


未来的不确定性强,但可知的是,肯定会有一次大浪淘沙,将大批只有概念,缺少内容的企业淘汰。

7#
黄湟  2级吧友 | 2018-9-24 01:03:52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大数据最火的那年,毕业于贵州最好的学校,以及在一个最适合从事大数据的班级里,而一个班的50名同学,45名选择了银行,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连教育都不重视这个行业,不把人才输送进去。

你说贵州搞大数据?不好意思,我做互联网行业,都只能离开这里。只是地理位置上来说,这些数据站适合修建在贵州罢了,我在贵州见到的所谓云上生活,不是传销就是一些老板转型投来玩玩的东西,不认真的产品能叫产品吗。
8#
杨昌明  1级新秀 | 2018-9-24 01:03:53 发帖IP地址来自

贵阳的IT,我断断续续经历过,所以随便聊2句。

经历过2015至2016年的贵阳所谓七朵云中的一朵云的建设,这个时间段应该是贵阳大数据大力发展阶段吧!我从我在公司的经历,来侧面反映下贵阳的it水平和大数据这个概念。

  1. 从上层看,能搞得起来的都是和政府某个部门有关系,能拿到资源,做某个领域的大数据,那能不能做起来,到底做什么,就看上层的思路和对于大数据的理解,好吧,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理解的,反正交代下来的事情大多数是为了迎接上面检查,我们要把某某系统,某某平台赶快上线,某某大数据平台赶快搭建好,领导检查的日子就是我们的deadline;上层召集员工开大会,报喜,我们获得了国家的专项资金扶持,部里面给我们挂了个牌子,某某合作研发中心,不容易啊,我们很辛苦,天天往部里面跑,你们不努力怎么对得起这些牌子啊!某一天,茅台有个项目,需要我们的大数据平台来做整体数据分析,完了,都没人明白啥意思,请外援吧,给钱就行。
  2. 从技术角度看,信息化系统的研发,主要靠前期个别人的力量,有第一版本后,后期维护,基本不敢大的改动,有个核心系统,数据量达到百万了,明显慢了,但是负责维护的不敢彻底改,从上层来说,也没有给下面彻底改的决心和支持,导致始终在修修补补;数据平台也是通过其他公司搭建的,贵阳没有这种公司当时,后来我负责这块,仔细研究了下,CDH版本的hadoop拿来卖给我们,免费版的还收我们钱。而一些通用的系统,比如权限啥的,也是买的;有个工作流组件,也是买的一个本地小公司的产品,与其说是产品不如说是个人,质量和性能到后来完全被绑定,也是没人敢动!公司内部的技术人员,也就维护下系统,几乎没有做优化的。这里说下技术决策,应该是决定公司技术走向和系统稳定性的重大因素,但我看到的是个人视野的狭隘,和不懂技术领导的盲目和拖延,前端不要用那么重的框架,互联网系统,选择一个好的轻量级的,该分库分表就要当机立断,被磨磨唧唧的。
  3. 从技术管理角度看,好吧,我还是不说了,恕我武断点讲,本地人的视野和胸怀直接导致我怀疑我来错地方了。希望我是只看到一个公司内的部分人吧!这是以前写的一篇,赐教!

贵阳大数据

9#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3级会员 | 2018-9-24 01:03:54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在贵州大学大数据学院读研,目前基本确定的是从发达点的城市来的同学(浙江福建广东)都不打算留在贵阳
10#
菜鸡互啄  2级吧友 | 2018-9-24 01:03:55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要回贵阳!java开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