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1补充—————————— 毕竟是房市问题,喧宾夺主不太好,扯了太多不相关的。 一线看限贷,放开就能买;二线看限购,锁紧就能买;三四线看天,胆子大就买。 上面是个人对18年买房的看法。
A关于北上广深,个人有个公式,用来估算房价的底线。 sum(近5年平均工资)/ 2 (日常家庭开销) * 2 (夫妻两位成员) / 杠杆比例 = 上车房最低价。 普通的双职工,按对半开销计算,攒5年的首付,并正常使用房贷,这是刚需买房的常见方式。 例如北京,17年底到18年初计算如下: (69521+77560+85038+92477+100000(17年平均工资估算)) / 2 * 2 / 35% ≈ 120W 如果按限贷前的比例估算,16年底到17年初如下: (62677+69521+77560+85038+92477) / 2 * 2 / 20% ≈ 193W 193W~120W,就是这波帝都上车盘的波动幅度。 像樱花园、北街家园、燕山小两居这种上车盘,17年3月份大概在200W出头,现在回落到链家报价150W,实地砍价能说到135W左右,再往下基本就会被立刻消化。其它区域的房价,可以按比例相乘,就能估算出下跌的幅度,以及入场的时机。 当然,简化信号的话,就盯着银行信贷比例。
B关于成都、杭州、厦门、武汉、南京、重庆、青岛等二线梯队,它们基本在走北上广深12-15年的老路,大量的人口向这些城市聚集。 用平均工资估算,会发现有些地区指标失常,薪资完全跟不上房价。 这时候主要看的是供需关系,最简单的方法,可以去链家上,挑选上车盘区域,估算下最近一个月内的供应房源,以及该区域成交的数量。 成交越火爆,价格越踏实,剩下的就等平均工资上涨把房价坐实。 重点关注限购标准和落户门槛,如果限购一直保持紧缩,或者放松后成交量立刻暴涨,或者落户门槛越收越紧,就要做好下场的准备。
C对于大城市圈周边城市、普通县市,影响因素太多,需要具体分析。 有些是大城市资源外流,有些是拆迁、回迁哄抬,有些事开发商锁盘抬价,房价会怎样完全不清楚。
————————————原始答案———————————— 说实话,很讨厌8结尾的年份。 人生亲眼目睹的两次跳楼,一次98年一次08年。 98年在广州,早上跟着父母喝早茶,买单时跳了一个。 08年在北京,晚上跟着同学去网吧,等车时跳了一个。 喵了个咪的,两次都在街对面,整个过程看的一清二楚。
不论18年上涨下跌,都不打算购置房产,股市也只是2/3仓位,币市也把本金撤回只留下利润,心灵阴影也罢,迷信也好,怂着过一年。 爱涨涨去,掉队就掉队。
如果理性考虑,一线看限贷,放开就能买;二线看限购,锁紧就能买;三四线看天,胆子大就买。
PS:以下是无关的牢骚话。 年纪大了,自己也参与到资本游戏中,搜集过投资失败者(俗称爆仓)的心理,大多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波打击,家底足够殷实,大多是把浮盈赔进去,信用还没有破产,对结果还抱有希望。 第二波打击,开始折损本金,能收回手的寥寥无几,非要把本金赚回,激进点的还会上杠杆,透支信用四处借钱。 第三波打击,杠杆超出能力,直接爆炸并希望沉沦,本金和信用全部搭了进去。 最最最讽刺的,只要扛过这最后一波,就能止损收复失地,甚至迎来新的一轮行情。 这种前后的反差,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一个人,让他走上轻生的道路。(真的,收集的牢骚、发泄,甚至是遗言,出现最多的是如果、可惜之类的词汇···)
股市、楼市、币市,瑟瑟发抖,如履薄冰。
——————————18-1-9—————————— 闲来无事扯一扯接触资本以来的趣事。 很多人都觉得现在房价高,其实在97年时,广州就有房价过万的区域。98年过后一地鸡毛,断供跑路的一大堆,百万房价最后跌到16万的都有。 虽然家里积蓄不多,但那一年估计也有所损失,父母不提,我也没问,后续的家庭开销维持在温饱偏上的水平,能过日子其它别想。 最关键的是,二老的精气神有了明显变化,言语间变得保守很多。08年房价开始攀升,他们也没有别的想法,就是守着定期安稳工作过日子,空军的中坚力量。 一直到14年这段时间,前半段在上大学,我对钱没啥看法,后半段北漂打拼,钱对我没啥看法。
正式接触资本游戏是在14年底,实习平稳度过,入职后初步稳定,手上有了数万多闲钱,就跟着同事开了个户头。 最开始都是瞎买瞎卖,收益上下震荡,后来随着15年行情的到来,尝到甜头后就来瘾了。从大盘股、中小创、再发展到分级基金B,欲望野蛮生长。 涨势最凶的一段时间,像高铁B、一路一带B啥的,连着数天涨停板。甚至昨天买入一只,当天早上开盘涨停,下午换仓买另外一只,接着逼近涨停,一天15%以上跟玩一样。 1万5千的户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涨了接近80%。当时觉得自己就是股神买啥涨啥。就连工作都受到影响,偶尔请个假在家看盘,觉得每天苦哈哈干的那么辛苦,还不如敲敲手指。 当时还成天在那算,什么72法则,一个月翻倍需要多少时间达到500万啥的,膨胀的跟傻逼一样。 结果就在15年5月5号那天,被大盘一根4%的大阴柱直接一巴掌打醒,配资账户吃满一个跌停,第二天开盘直接-4%低开再吃一个跌停,账户濒临爆仓需要补交保证金。 当时账户8万多,手上只有不到5万的积蓄,如果要补只能找父母或朋友借钱。当时挣扎了很久,多亏数年北漂积攒的一丝丝理性,放弃加注坐看仓位爆炸,把剩余的4千元取了出来。 讽刺的是,周末父亲打电话同意了借钱的请求,但只借1/3的家庭积蓄,我坦白爆仓的情况后放弃了二次下场。 更讽刺的,后续6月份最后一波走势,看着大盘的上涨,无心工作成天幻想,如果补仓并且加注入场的话,自己就是百万富翁。 最讽刺的,6月中旬大盘爆炸,百什么万富什么翁,他喵的跑都跑不出来。 就是那一年,认清了一个事实,自己根本不是什么天赋异禀的股神,只是一位欲望缠身自欺欺人的蠢货。后面有半个月的时间,晚上睡觉老梦到父母电话提前打来,加注杠杆下场赔光离场的惨状。
第二次接触资本游戏,是16年初拿到京户指标,再加上师兄和同事有买房和换房的,就跟着一起踩盘看盘。 看完盘以后,就两个字——绝望,就自己这工资和家庭背景,攒到猴年马月才能买个落脚的房子。成天拿个房贷计算器在那算,首付需要多少每月还贷多少,需要借多少钱才能够得上,将来结婚和孩子开销多少,blablabla。 更惨的是,16年房价开始启动,蹭蹭的往上涨,到了8月份左右,整个人跟走火入魔一样,脑子里成天想的都是房子房子房子。 好不容易9月份等来政策,结果涨势不仅没有中止,反而逆势上扬,整个帝都再也找不到200万以下的上车盘,一怒之下爱咋咋地。 讽刺的是,超出界限自暴自弃后,压力反倒轻松了不少,开始静下心来去收集并分析房市,对信贷、人口、城区、人均工资等有了初步认识。 结果一番计算下来,自身收入水平目前根本配不上帝都,想通后11月攒了一波年假,南下重庆买了个大开间。 等到17年3月政策出来,再加上房地产税吹风,加息周期,比特币的入市,以及下一个5年计划制定完毕,对房市也就不再看的那么重。
第三次接触资本游戏,是16年底,随着房市心魔渐退,心情调整完毕,打算卷土重来再战A股。 大部分空闲时间都花在研究股市技巧,那时候还不了解策略,吸收了各种碎片胡乱试手,还在各大论坛抄过作业。结果遇到各种各样的傻事,踩了几次雷记吃不记打,碰到好几个骗人抬轿子的,抄作业没抄对的,等等等等。 后来被论坛中一位大牛点醒了,终究要靠自己做决定,就开始研究策略,抱着缠论和海龟开始啃,结果接下来的一个月亏得更多了······ 当时也想过,整天折腾来折腾去,还他喵不挣钱,究竟图个啥。 后来很偶然的,看到python为主的量化程序,感觉找到方向了,吭哧吭哧写了一个月,数据获取、清洗、监控展示、存储全都解决了,策略还是一头雾水,发出来的买卖信号乱七八糟。 但有一点进步的是,由程序信号主导交易后,杜绝了很多心态上的瞎买瞎卖,虽然没赚到钱但是亏损大幅减少,但直到17年2月份过年前,都还没赚到钱,久而久之受到挫折就暂时搁置。
第四次接触资本游戏,是17年过年了解到比特币期货,当时也没细想,就当做试水随手买了10000元,刚好1个币。 后来又把重心放回到a股的策略上,对波段开始有个模糊的认识,每个月折腾来折腾去大概有1%的收益,但就是突破不了,也想过转型做中长线趋势。 到了17中旬,偶然听同事聊起比特币,想起钱包里还有1个币,上线一看翻了4倍······4倍什么概念,社区A股收益实锤最强的大牛,一年也就450%的收益。 当时整个人都吐血了,自己折腾小半年,加起来满打满算才收益5%,结果币市社区的韭菜们,各种看不起一天15%的收益。 顿时就像发现新大陆,开始研究比特币相关的市场,后来慢慢认识到ICO和期货,大概明白这是另外一套玩法,杠杆是离不开的一环。 但最最最最大的特点,比特币的期货市场,是24小时T+0多空并存的,天天各种5min级别的买卖买卖,波段交易者的天堂啊,在里面耍了整整3个月。 第一个月把1个币变成0.85个币,第二个月变回到0.9个币,第三个月变到1.05个币。杠杆也慢慢从1x到6x,结果12月一波回调炸了小半仓,多亏及时转空,又恢复到1个币。 虽然没赚到啥,但有个收获,A股收益现在每月能稳定在3%,选股策略到没啥精进,纯粹是进出场更加熟练······
仔细想想,其实挺凶险的。 假如15年运气差,加注配资,父母的钱要赔进去。 假如16年放不下,强行上车,首付的钱要赔进去。 假如17年又上头,杠杆超标,币市的钱要赔进去。
借用一句戏言: 资本游戏,只有活着的人,才有资格补刀。 且行且珍惜。
PS: 明天股市挑战9连阳,如果成功,追平15年3月加速启动记录。 刚好3年时间,参加A股考试去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