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此乃金圣叹所言。金圣叹何许人也? 知乎引用率最高之一,就是他的遗言: 「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滋味。」 我看前面有不少答案说:老不读三国,是因为壮志未酬,英雄迟暮…… 连死都可以死成段子,金圣叹会忧心迟暮吗?
「少不读水浒」是没有争议的。 金批《水浒》为「恶之至,迸之至,不与同中国也」,反对「以忠义予之」。 所以年少读水浒,很容易导致「放学别走」,导致「你瞅啥」; 导致到处是天安社老大:「浑身纹满了皮皮虾」……
「老不读三国」则是对权谋争斗的反思。 太祖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于是乎,一大批像金圣叹这样的狂生,连遗言都没机会留下…… 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孔子一句话就解释清楚了: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少年之时,我身边有很多傻逼,每天都幻想着成为古惑仔; 他们认为世界上最牛逼的事情,就是随时叫出一帮兄弟来砍人。 老了之后,傻逼们开始觉醒,纷纷以认识几个当官的为荣; 他们认为世界上最牛逼的事情,就是打个招呼,摆平一切问题。
我一直在思考:傻逼们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 思考的结果是:傻逼们亘古未变。 少时崇尚暴力,老时贪恋权力,就仿佛是人类的原罪。 孔夫子之戒,金圣叹之不读,是为由来。
所以这句话并不是真的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作为金圣叹最熟悉的道具,水浒和三国也是相当地无辜。 我猜如果换成「少宜读三国,老宜读水浒」,就没办法流传了。 毕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要能不读书,什么都可以相信。
据说还有后两句:男不读西游,女不读红楼。 另外一个版本是:男不读红楼,女不读西厢。 如果你相信了这样的鬼话,就只有不男不女,才能读红楼了…… 那不叫《风月宝鉴》,那叫《葵花宝典》。
反观曾国藩,就从不说不读什么,只说读什么,显得积极很多。 他的名言是: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刚日柔日,表面上只是奇偶之数,但各人有各人的领悟。 比如南怀瑾,就是往金圣叹的方向去解读的: 亢阳激扬,刚也;卑幽忧昧,柔也。 经主常,史主变。故: 刚日读经,理气养生也;(亢阳激扬时,经书使人沉静) 柔日读史,生情造意也。(卑幽忧昧时,史书使人振奋) 所以在夜总会的时候,宜读《量子力学》; 在贤者时间,宜观赏《罗马帝国艳情史》。
上述同款,陈继儒《小窗幽记》中也有: 酒能乱性,佛家戒之;酒能养气,仙家饮之。 余于无酒时学佛,有酒时学仙。 于是大领导书房里,常有这样的集句联: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无酒学佛,有酒学仙。 这跟「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体现了同样的逻辑。
古人读书,讲究仪式感,隐隐有一种令人蛋疼的逼格。 比如《幽梦影》第一则就是: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 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 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第二则: 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 感觉为了排比,他们什么都编得出来。 如此看来: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男不读西游,女不读红楼。 似乎也并没有什么不对…… 反正任何时候,都是适合读《金瓶梅》的。
类似的「人生格言」还有很多,如:少不入川,老不入广。 一般理解为:少时不宜安逸,老时不宜劳碌。 事实上,最早的「少不入川,老不出川」,只因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少时入川,再见已是老年;老时出川,再见已是来世。
又如:男不入川,女不入藏。 本意是:男儿不宜安逸,女儿不宜艰苦。 结果现在呢,不少七尺男儿,没事就去九眼桥躺下,等待桥震的降临…… 姑娘们则纷纷到西藏净化心灵,最终被康巴汉子按在世界屋脊,完成了一次次德高望重的内射。
十年前还流行这样一句: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 作者的解释是:读鲁迅让人长脾气,读胡适让人长见识。 今天不妨现教各位一句:男不读三少,女不读四娘。 唐家三少,承包了男屌丝;郭氏四娘,承包了女屌丝。
这样的口诀,一分钟能编十多个: 男不上草榴,女不上豆瓣…… 少不上QQ空间,老不上朋友圈…… 只有知乎,是大家都可以随便上的。
综上所述: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并不构成你不读书的借口。 且不论金圣叹的话是不是真理;这是不是金圣叹的话,还另说呢! 据《豁意轩录闻》载,金圣叹的遗言其实是: 「 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