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上读书报告. 首先明确:
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旨在回答这个问题——在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人类应当以什么方式面对潜在的危机,实现持续的繁荣与发展。如书名所言,里夫金的答案是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能源利用的高效与环保,同时在新的能源利用方式驱动下,变更现有的组织形式和权力结构,解决人类可能面临的危机。 一些评价: 诚然,如果作者的构想能够成真,无疑对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笔者认为作者在考虑问题时过于理想化,尤其是更多的是从技术角度考虑问题,用”应然”的态度在讨论问题,而很少根据”实然“来设计方案。因此,笔者认为本书仍然有很多的不足: 一、 现有化石能源大国是否会自觉自愿的替换化石能源 在作者看来,既然可再生能源的全生命周期净现值大于零,那么推行该计划就不会面临太大的阻力,而当可再生能源的生产量不断上升时,就可以不断削减化石能源的产量。即实现能源结构转变的同时不影响能源产量和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两个层面上,作者都低估了从化石能源中获利的群体对这些计划的阻力——国内层面,以石油公司和电力公司为主的有关企业,无疑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这个计划加以怀疑和审视,如果他们认为这些计划会妨碍公司的利益,那么当然会对于这些计划加以阻挠,在政治成熟的国家(如美国),可能通过国会外游说集团、舆论等手段达到目的。在政治不成熟的国家,这一目的可以借由行贿、权力干预等手段得以实现;国际层面上,一方面是石油输出国会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延缓乃至阻止计划。更重要的是石油输出国由于富含石油天然气资源,其收入水平很高但是经济发展程度尤其是工业发展程度并未达到相应的水平,即其经济状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油,这更加重了其对新能源方案的敌意——新能源不再有能源富集的中心,对石油输出国来说,这意味着其在国际政治中权力结构的下降;另一方面对于现有国际体系中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来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长期采取石油与美元挂钩的方式保证美国的国际货币地位,如果石油能源被替代,而替代石油能源的可再生能源又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则意味着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受到威胁,无疑这对美国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另一个阻力在于——化石能源的作用不仅仅是供能。现代工业体系中石油是化学工业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很多化工产品都依赖于石油的分馏和进一步处理。因此,如果直接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而不再化工产业中寻求技术进步,仍然无法改变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的现实。 二、 民族国家这一概念真的会就此淡化吗 作者在文中关于“新中世纪”情景的阐述,即各种共同体认同取代民族国家的单一认同将会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在笔者看来,至少在目前这仍然是一种过于理想主义的构想。首先,自从冷战以来人类已经几十年没有过大规模的战争,也就是所谓的长期和平(long peace),在和平情况下其他共同体认同可以取得不错的进展。但是,如果发生战争,共同体认同面临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如果保证共同体成员的安全——在现代军事科技条件下,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拥有最强的同时是与其他群体明显拉开差距的暴力能力,这使得其他共同体认同将很难解决自身以及成员的安全问题。其次,现代民族国家理念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始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民族国家可以说成为了一种默认的、不证自明的理念。在这一情况下作者期望用一次工业革命就彻底变革掉这一理念,不能不说过于激进了。第三,即使是当下仍有很多地区的民族建构没有完成——非洲就是典型的例子,现代非洲的政治区划完全是基于殖民时代各殖民国家在地图上直接分割得来的。也就是说,民族主义甚至还没有达到他的最高峰,西欧这种最早实现民族国家建设的地区出现的对民族主义的反思,是难以代表全球的主流的。最后,民族主义情绪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成为促进凝聚力和国家发展潜力的有力手段。而产生反思民族主义的思潮的西欧则处于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我认为作者可能没有考虑到落后国家民族主义情绪所能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事实上,作者在书中已经提到过西欧与非洲的太阳能发电合作计划中,非洲国家就有过由于民族主义抵触该计划的情景,遗憾的是,作者对此只是一笔带过而没有继续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