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Cathy   2018-9-24 00:44   147350   7
分享到 :
0 人收藏

7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wuweilxl  7级小牛 | 2018-9-24 00:44:05 发帖IP地址来自
题主你其实问的是,美国总统死了,有没有人当美国总统。

就是没有希特勒、没有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没有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会打起来。

近代战争归根结蒂还是海权、陆权之间的战争。

好问题,好问题都点赞少。

1、先吹德国。

1-1、元首的霸权。


任何一届政治家比起希特勒都自惭形秽,因为希特勒是典型的民粹主义政治家,他靠取悦民众上台,他靠取悦民众维持统治,即使是战败的最后一刻,德国人民宁可耻辱的战败,都不愿背叛他们的元首同志。说直白一点,希特勒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王莽。

1-2、关于他的国内政策,我就不讲了,估计体制和知乎都不容许。

1-3、鲁道夫-契伦。

他说:国家就像动物,为了生存而猎杀。他还预言:世界最后会形成几个巨大而强盛的国家。(就像今天的多边、多极世界政治。)今天大家都这样说,问题是他出生于1864年,我就晕。

他对英国的评述,英国虽然占有世界24%的土地,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海军,但英国国土是分裂的。

他对俄罗斯的评述,俄罗斯虽然领土完整,但没有不冻港,导致没有行动自由,然后你就明白为什么近代俄罗斯为了中东路和旅顺港投入了那么多。

然后你就懂为什么英国要发动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目的就是为了封锁俄罗斯的行动自由。

1-4、英国的麦金德。

他提出谁控制中亚,谁就能打破资源平衡,谁就能发动统一世界的战争。这就是为什么苏联、美国都要找借口干阿富汗。因为阿富汗是中亚的十字路口,战略位置显赫。

他还提出陆权可以迂回海权,最后赢得战胜海权的战争。英国立马就怒了,谁是海权?英国就是海权。所以根据此理论,英国一直致力于削弱法国、德国。比如说:普法战争、一战、二战。大家不要忘了英国才是宣战国。英国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企图统一欧洲大陆的人都是死敌。

这个麦金德嘴比较欠,又说德国和俄罗斯联合,将会形成战胜英国的势力。结果后来苏德果然就联盟了。

现代人把他的思想归纳为三句名言:“谁统治了东欧(巴尔干),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

麦金德还说,麦金德你有完没完。麦金德终于闭嘴了。

1-5、慕尼黑学派!

比起慕尼黑学派,今天统治世界的芝加哥学派完全就是屌丝派对。德国想崛起,想搞一路一带,就的要地缘政治理论啊!于是卡尔-豪斯浩弗浮出水面。他给希特勒这个屌丝教如何打败英国这样的高大上命题,完全的帝师风范。


他提出苏联不能征服,只能联合。于是希特勒听他的和苏联瓜分波兰,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国的丘吉尔几乎要哭的节奏,日不落帝国要葬送在自己手里。他提出世界五大国:泛美、泛亚(大东亚共荣)、泛欧、泛穆斯林、苏联。于是希特勒全力军援中华民国,并给蒋介石教如何打现代战争,希望通过长期努力把中国培养成德国现代化的仆从国。

于是卡尔-豪斯浩弗提出,等中国崛起,那要等多长时间,不如扶持日本。于是他提出建立德、苏、日之间亚欧同盟的主张。

1-6、苏德反目。

结果斯大林那个棒槌提出西斯拉夫、南斯拉夫人(巴尔干)应该属于苏联治下,按卡尔-豪斯浩弗地缘政治理论也不为过。但是麦金德说:“谁统治了东欧(巴尔干),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

巴尔干就是一战、二战、苏德战争的策源地,就是下图那块草绿色的地方。


1-7、巴巴罗萨计划。

于是希特勒批准执行巴巴罗萨计划。

德国《地缘政治学杂志》直接露骨的说:日耳曼人把俄国看做未来的殖民地。


1-8、战后德国。

路德维希·艾哈德,一个德国人,今天我寄希望于他,来帮我讲解世界经济版图。他在希特勒最得意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怎么在德国战败的废墟上重建德国。他有一个男人恐怖的意志、野心和企图心,那就是控制欧洲经济,打造一个以德国马克为主的全球经济秩序。这些都不算什么,德国历届政府的继任者毫不动摇的执行他的意志,那就是钢铁同盟以及今日不断的扩大欧盟的思想基础。最恐怖的是美元、人民币有计划、大规模的贬值来应对经济危机,而欧元或者说马克,坚挺的让人害怕,因为德国人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取代美元的地位,打造一个以欧元为核心的新经济秩序。

有一点是事实那就是社会主义起源于德国、热核武器起源于德国、制导飞弹起源于德国,当年哪些国家社会主义者心里都想了些什么?一个让人恐怖的答案。

1-9、有请大神。



欧元区之父------路德维希艾哈德

福利国家的幻想:西欧和北欧社会民主党所共同奉行的福利国家这种基本经济政策主张,是一种现代的幻想。之所以反对福利国家,理由有二:第一,大规模的福利支出将破坏经济发展的基石——通货稳定。在现代工业国家中,正确的经济政策需要辅之以必要的社会措施。但有效的社会福利政策必须以不断增长的国民收入为前提。国家预算中的社会支出过大,就将造成财政赤字,从而伏下通货膨胀的祸根,破坏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使社会福利成为无源之水。第二,福利国家与经济自由不相容。如果实行福利国家政策,人一生下来就由国家包下来,则他的智慧才能、创业精神就得不到充分发展。照此办理,经济发展就会愈来愈停滞。结果,人民大众将陷于集体的贫困之中。

1-10、战后苏联。

战后苏联再也不敢提要巴尔干地区的主张了。即使如此美国还是继续肢解南联盟,一刻都不放松。

2、再吹英国。

2-1、英国的伪科学。

成王败寇,英国无视麦金德是英国人的这一事实,污蔑地缘政治是纳粹德国发展的伪科学。我晕。其实英国的小心心还是很怕怕的。

2-2、霸权的秘密。

英国、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霸权,不是军队、科技、资源厉害,而是因为海权论。

“海权论”最先是由美国海军史学家马汉(1840—1914)提出的,1890年发表的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海权思想”。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海权决定国家力量。

2-3、中国的海权。

根据他的这一经济理论,东北亚的经济中心应该是秦皇岛,但事实不是。因为中国人不懂现代化,不懂陆权,不懂海权,只懂锄头。

2-4、中美争霸。

当中美争霸进入高潮阶段,美国重返亚太,中国开始一路一带,美国要把自己60%以上的军舰布置在中国家门口。还有些中国人说美国挂海盗旗,是示意在过赤道。

男人不懂地缘政治真可怜啊。


美国的意思很简单,中国不要做危险动作,不然分分钟扁你。

2-5、逗比言论。

美军发言人说:我们还是很友好的,大兵压境主要是为了世界和平。(好吧,这段是我编的。)








2-6、海权理论。在当时海权理论一发表,全世界都疯了一样的开始造军舰。


就是今天都停不下来。


2-7、海军假日。


战列舰实在是太贵,土豪也有玩不起的时候啊,于是美利坚合众国、大英帝国、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王国、大日本帝国坐下来开始谈如何控军、裁军。

第四条:各签约国的主力舰吨位不能超过本条所规定的水平:美国,525,000吨(533,400 公吨);大英帝国,525,000吨(533,400 公吨);法兰西,175,000吨(177,800 公吨);意大利,175,000吨(177,800 公吨);日本,315,000吨(320,040 公吨)。

第五条:各签约国不得建造、获取、或为本条约其它签约国建造超过35000吨(35560 公吨)的主力舰。

第六条:各签约国的主力舰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406毫米)。

第七条:各签约国的航空母舰吨位不得超过以下的标准:美国,135,000吨(137,160 公吨);英国,135,000吨(137,160 公吨);法国,60,000吨(60,960 公吨);意大利,60,000吨(60,960 公吨);日本,81,000吨(82,296 公吨)。

2-8、冷战时期。美国继承的是英国的海权,巩固海权利益,就要限制苏联、德国这种超级陆权的行动自由和机动能力。苏联继承的是德国的陆权,要巩固和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就要扩大自由行动的权利,那就要发动朝鲜、越南战争。美国手里有海权,苏联手里有陆权,陆权与海权尖锐对峙。美国不敢动,因为心里没底。苏联不敢动,因为心里也没底。两个逗比,一个喊的比一个凶。其实心里麻杆打狼,两头怕。

(原图我找了两天,最后还是没找到。自己分分钟做了一张,大家凑合着看看吧。谁找到这张图,记得发个链接给我。)

2-9、杯酒灭霸权。英国二战欠了美国的钱,于是美国说:你把英联邦经济一体化取消,我就注销你的债务。英国一看帝国惨胜如败,回天乏术,如果这个时候和美国翻脸,根本打不过啊。所以笑纳之。




假如没有美国这个石头压着英联邦,今天的英国毫无疑问是世界首强。

说到这里,答案立见自明。
3#
王刚  4级常客 | 2018-9-24 00:44:06 发帖IP地址来自

有可能,但是可能性会降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确实不假。但是在当时德国那个经济崩溃的背景下,除了变成法西斯,其实还有另一条道路——向左走。

其实当时的德共也有着很强大的实力。

举两个小例子。

1.德共党人台尔曼在1925年和1932年两度成为总统候选人。

2.在国会纵火案发生后,立即被捕的德共党员就有1.8万人。希特勒上台以后屠杀的德国共产党人总共有几十万。

那么,当时由于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失望,抛弃现行体制,向左走和向右走就成了唯二的两条路, 自然,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共和纳粹发展的都很快。

那最终,什么决定了纳粹打败德共呢?

一点自然是西方英法的支持,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但还有一点是历史唯物主义无法告诉我们的,这就是纳粹当时以希特勒为首的领导人比德共更会做群众工作,更善于把群众拉到自己这边来。


没有希特勒,纳粹会上台吗?我不知道,但是没有希特勒,在当时的德国同样会有一个强大的纳粹党,而这个党上台的几率或许会小一些。

4#
知北游  4级常客 | 2018-9-24 00:44:07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认为应该是会的,但是破坏力会降低。

从客观条件来看,1939年,英国人口4700万,法国人口4100万,苏联人口1.6亿+,美国人口1.3亿+,日本人口7800万,中国1937年人口4.4亿+,二战前德国本土大概有7000多万,把奥地利,苏台德和波罗地海的日耳曼人都算进去满打满算应该超过8000万,也就是说,当时德国人口将近英法两国人口总和,而且德国人口受教育程度可算是欧洲顶尖,当时德国工业发达,高素质人口众多,战争潜力巨大,而英法在经济危机中受到的打击远大于德国,也就是说德国有实力发动战争。

其次,就是一战后协约国对于战败的德国的处理,很多人认为是太苛刻了,某种意义上是的——德国最多只能拥有十万陆军,并且不能拥有空军,海军只保留部分轻型水面舰艇,海岸线基本是被英国封锁的。德国失去13%的领土,10%的人口,盛产煤、铁的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海外殖民地约330万平方公里全部丢失,萨尔工业区被法国占领,对当时工业最重要的煤炭资源掌握在人家手里,莱茵兰地区不能驻军,相当于划了一大片德国领土被当做法德缓冲区,还要支付大量赔款,纺织中心西里西亚大部分割给了新独立的波兰,割让但泽走廊给波兰作为出海口。首先在德国人看来割让领土给波兰是对德意志民族的侮辱,其次这片领土还特别重要,把德国本土和普鲁士的发源地东普鲁士隔离开了。——这些条件,确实是很苛刻,但是我们看二战后德国的处置,东普鲁士大部划给苏联,改名加里宁格勒州,奥德河以东10万多平方公里割给波兰,更惨痛的是,剩下的土地被分成两个德国,东德10.8万平方公里,西德24.8万平方公里。

两相对比,就知道二战后对德国的处置才是几乎永久解除了德国的威胁,而一战后对德国的处置,苛刻是苛刻,但是并未彻底削弱德国,德国并未伤筋动骨。(其实按法国人在一战后的打算,是要狠狠的削弱德国,使其再无翻身之日的,但是欧洲搅屎棍英国人害怕法国从此独霸欧洲,要留德国牵制法国,这套离岸平衡的把戏英国人在欧洲大陆也算玩了几百年,其实也算轻车熟路。不过可惜二战前玩崩了,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举葬送了大英帝国几个世纪以来世界第一的地位)我们说一件事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把德国打了个痛却又让它有再起的能力,就好比把一只老虎惹急了,但是却没把他的牙给拔了。这很愚蠢,也很可怕。所以当时法国的福煦元帅就说过“这不是和平,这只是二十年的休战。”而且更加对德国有利的是,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的解体,使得德国的东方、南方出现了大批的小国弱国,他们面对德国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巨大的权力真空就等着德国去填补,德国的舞台反而是更大了。协约国解体奥匈帝国,打击苏联,相当于是在为德国扩张铺路。

但是如果没有希特勒,可能二战不会有那么大的动静,德国人是有实力的,而且也有意愿报仇,同时东南方小国弱国林立的外在环境也利于德国的扩张,但是如果没有希特勒,或许德国的野心在占领莱茵兰,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之后就能得到满足,毕竟德国的仇已经报了,就算不满足,仍然扩大战争,但是德国的几个军事冒险还是比较侥幸才成功的,如果没有希特勒,可能德国不能迅速击败法国,德国不能迅速击败法国,那就还是回到一战的样子,德国恐怕还是很快要被耗死,根本不可能有占领几乎全欧洲那样的破坏力。
5#
舌在足矣  3级会员 | 2018-9-24 00:44:08 发帖IP地址来自
命令与征服的著名系列《红色警戒》就是这样一个架空背景:爱因斯坦发明了时间机器回到过去,并在一座监狱门口,与刚出狱且年轻的希特勒握手,成功地把他从那个时代中抹去。第三帝国不会存在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破坏了正史上的德苏牵制的平衡,导致斯大林领导苏联大举入侵欧洲,提前将冷战变为二战。
6#
陈律施  3级会员 | 2018-9-24 00:44:09 发帖IP地址来自
澳大利亚森林每年都会发生火灾,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是因为下雨之后留在叶子上的露珠对阳光有与放大镜类似的作用,于是一个叶子被点燃引起了整个森林的大火。单整个森林大火又不能只怪那一片叶子,毕竟承载着露珠又被阳光晒到的叶子有数以亿记,只不过那一片叶子是最先燃烧起来的而已。
7#
许墨墨  4级常客 | 2018-9-24 00:44:10 发帖IP地址来自
个人认为会。

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确实太苛刻了。
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最多只能拥有十万陆军,并且不能拥有空军,海军只保留部分轻型水面舰艇,海岸线基本是被英国封锁的。
德国失去13%的领土(西藏占中国领土12.5%)。
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比如中国的胶东半岛的管理权移交给日本。

那时候的煤相当于今天的石油,是工业的根本。但德国重要的产煤区战后被法国控制。
——————

因为条约条款太过苛刻,所以引起了德国国民强烈的抵触和反感。从而滋生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

有些观点认为二战只是一战的延续,仅从德国的角度上来看是成立的。因为一战后盟国并没有好好考虑战败国的利益,只是一味的掠夺加打压,导致了德国民众极端情绪报复性增长。于是更加残酷的二战爆发了。

没有希特勒,也会有其他的政治人物统一德国政局,带领德国复仇。二战是不可避免的。
8#
Preston Chan  1级新秀 | 2018-9-24 00:44:11 发帖IP地址来自
首先回答问题,如果只是没有希特勒,欧洲还是会爆发战争,但是烈度会下降,日本还是会发动太平洋战争,然后战败,中国可能不变,也可能打得更惨。
对于欧洲爆发战争这一事件,在协约国战胜后做了一系列蠢事的情况下,已经是注定的了。具体内容我会引用丘吉尔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来说明,丘吉尔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无愧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首先协约国做了哪些蠢事
第一件蠢事是经济上的
和约中关于经济的条文,其苛狠和愚蠢,竟达到显然不能实现的程度。德国被宣判必须缴付惊人的巨额赔款。这个规定反映着胜利者的愤怒,也反映着战胜国的人民根本不知道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战败国能付得起相当于现代战争费用的赔款数额。

  群众始终不了解这种最简单的经济事实;而一心想取得选票的领袖们,又不敢向他们说清楚。报纸和领袖们一样,反映和强调流行的见解。几乎没有人出来说明:赔款的偿付,只能用提供服役,或者用车辆或轮船载运物资输出到国外去的办法来实现;而当这些物资运到要求赔偿的国家之后,除非该国是极其原始的或受严格控制的社会,否则其国内工业就会被打乱。实际上,要掠夺一个战败国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所需要的、可以搬动的东西运走,和驱使战败国一部分人担任永久的或暂时的劳役。这一点甚至连俄国现在也已经学会了,不过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利益是无法与战争的费用相比的。但当时各国的当权者竟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能超越或摆脱公众的愚昧之见,而向选民宣布这种基本的、无情的事实;即使他们说了,恐怕也没有人相信。胜利的协约国继续坚持要压榨德国,“直到这些小个子吱吱叫为止。”所有这些对世界的繁荣和日耳曼民族的情绪都有深远的影响。

  不过这些条文事实上始终没有执行。恰恰相反,战胜国虽然没收了约十亿镑的德国资产,但几年以后,主要由英美两国给德国的贷款却在十亿五千万镑以上,从而使德国能够迅速地从战争的废墟中复兴起来。这显然是慷慨的做法,但与此同时,在各战胜国中,苦难、不幸的人民还在千篇一律地大叫大嚷,而他们的政治家们又提出保证,要德国交出“最后一分钱”,这就不能期望和获得德国的感激或好感了。

  德国结果只付出、也只能付出后来规定索取的赔款,因为美国正慷慨地给予欧洲,尤其给予德国以大量的贷款。实际上,自1926年至1929年的三年中,美国从各方面以分期偿还的方式所收回的赔款,大约只及没有希望得到偿还的对德贷款的五分之一,然而每个人似乎都很高兴,而且看来都认为这种局面可以永远继续下去。

  历史将判定所有这些做法是属于疯狂的行为。他们帮助滋长战争祸根和“经济风暴”(关于这个问题,在后面还要讲到)。德国现在向四面八方借钱,贪婪地吞食每一笔向它慷慨提供的信贷。在援助战败国问题上的错误意见,加上这种贷款的合算利率,使得英国的投资家也参加进去,虽然在规模上要比美国的小得多。这样,德国得到了十五亿镑贷款,对比之下,它付出的赔款却只有十亿镑,而且支付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或则让出在国外的资产和外汇,或则利用美国的庞大贷款变戏法。所有这些就是一篇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愚蠢做法的悲惨故事,编写这篇故事,又损耗了多少的辛劳,败坏了多少的美德!
第二件蠢事是政治上的
第二个重大的悲剧就是圣·日耳曼条约和特里亚农条约彻底拆散了奥匈帝国。多少世纪以来,这个神圣罗马帝国的幸存化身,曾使许多不同的民族得享一种共同的生活,享有贸易和安全的利益。但在我们的时代,这些民族没有一个有足够的力量和活力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抵抗来自重新振兴的德国或俄国的压力。所有这些民族都希望脱离联邦或帝国的体制,而鼓励他们这种希望的,就是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政策。

东南欧迅速地分裂为各个小国,结果是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的相对扩大,它虽因战败而疲惫不堪,疮痍满目,但其领土还保持完整,并且在当地占有压倒一切的优势。哈布斯堡帝国所属的各民族和各省,凡获得独立者,都无不陷于像古代诗人和神学家们对堕入地狱的幽灵所描写的那种悲惨境地。
很明显,肢解了奥匈帝国为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建立了条件;
第三件事是美国人的错
 国际联盟刚刚成立就受到一次几乎致命的打击。美国抛弃了威尔逊总统所提出的原则。总统本人准备为他的理想继续奋斗,但他正在着手进行竞选运动时,突患中风,在此后将近两年漫长而又重要的时期中,一直为疾病所缠,成为一个不能工作的残废者,直到1920年,共和党在总统选举中获胜,这就把他的党和他的政策都撤换了。在共和党取得胜利以后,在大西洋彼岸,孤立主义思想立即就大行其道。让欧洲去自作自受好了,但法律规定的债务则非偿还不可。与此同时,又提高了关税,阻碍货物进口,但债务的偿还又只有靠这些货物。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中,美国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裁减海军的建议,英美两国政府很热心地凿沉它们的舰只和拆毁它们的军事设备。根据奇妙的逻辑,认为除非战胜国自己也解除武装,否则在道义上便无解除战败国武装的理由。法国不但在对莱茵河国界的要求和保证条约上均已完全落空,而且因为法国仍然维持一支大大削减了的以普遍服役为基础的军队,竟使法国成了英美的指责对象。

  美国向英国明白表示,日本所恪守不渝的英日同盟如果继续下去就会成为英美关系的障碍。于是这个同盟就告终了。

  同盟的废止,在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认为西方世界把一个亚洲国家一脚踢开。许多联系被切断,而这些联系很可能对后来的和平具有决定性的价值。
关于日本的论述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认为这并不能阻止日本走向太平洋战争。不过,在美国人苛刻的经济要求这方面,丘吉尔之后这样写道
我在财政部遇到的第一个国际性问题,便是我们对美国的债务。在战争结束时,欧洲协约国共欠美国约一百亿美元,其中英国欠四十亿美元。另一方面,其他协约国,主要是俄国,共欠我们七十亿美元。1920年英国曾提议把战债一律取消。这样一来,英国至少在纸面上损失七亿五千万英镑。由于自那个时候以来,币值跌了一半,所以事实上的数字可能还要多一倍。但始终没有找到任何的解决办法。1922年8月1日,在劳合·乔治执政时期的鲍尔福照会宣布,美国如不向英国索债,英国也将不向它的债务国索债,不管是盟国或以前的敌国。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声明。1922年12月博纳·劳政府派遣了一个由财政大臣鲍德温率领的英国代表团访问华盛顿,结果英国同意:不论它从它的债务国收回多少债款,英国应付还对美国的全部战债,利息由百分之五减至百分之三点五。

  这个协定引起了熟悉情况的各界人士的深切关注,尤其是对首相本人。英国在战争中,也同这次战争一样,自始至终进行战斗,已弄得民穷财尽,而这个协定,又使英国在今后六十二年中每年必须支付出三干五百万镑。不单在英国,就是许多并无利害关系的美国财政权威,也认为这个协定的根据,无论对债务者和债权者来说都是一种严厉的、缺乏先见之明的条件。柯立芝总统说:“他们借了我们的钱,不是吗?”

  这句简洁的话虽属真实,但亦未尽然。各国之间的偿付,如果采取运交货物或劳务的方式,尤其是采取互利的交易,那不仅是公道的,而且对双方都有好处。但是,如果偿付的方式只是独断地、人为地要把战时财政所引起的那些十分巨大的款项加以兑付,那就势必扰乱世界经济的整个进程。这种偿付方式,无论是向一个共享胜利但战创深巨的盟国索取,或者向一个战败的敌国索取,同样都会产生这种情况。鲍德温—柯立芝债务协定的执行,是其后不久使世界陷于经济崩溃、阻碍世界复兴并激发仇恨心的一个明显因素。

美国新近把关税提高,并且几乎把所有已经采掘的黄金都放到它的地下金库里去,这使对美国债务的偿还付息更为困难。它强加给欧洲其他协约国的决定也是差不多的,只是比较轻而已。这种做法的第一个结果,就是使各国向德国加紧勒索。我完全赞同1922年鲍尔福照会的政策,并在当时曾为之辩护;在我任财政大臣时又加以重申,并为此而采取了行动。我认为,如果英国因为这个缘故而不仅成了美国的债务国,而且也成为替美国索债的人的话,那么,华盛顿方面一定可以看出索债之举实在不明智,可是在美国并没有产生这种反应,事实上却对这种议论大为不满。美国继续坚持英国必须每年偿还债务,只是减低了利率。

因此,我们除了要德国偿付已经削减的赔款之外,又必须和其他协约国商讨解决办法,以便我们能够取得每年须向美国国库缴纳的三千五百万镑。于是,德国就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还得被迫接受一个干涉德国内政的讨厌的国际监督机构。美国收到英国三次如数付款,而这笔款又是英国根据修订过的道威斯计划的比例向德国勒索得来的。
至于说德国的军事复苏,其实,德国自从战败后就一直在筹划军事复苏,希特勒上台只是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但实际上,我怀疑,即便没有希特勒,普鲁士军官团们还是会加速德国重新武装起来。
所以,除非德国实行了几年的征兵,它就不可能建成一支足以同法国军队相抗衡的军队。这里有一条非把凡尔赛和约加以明目张胆的破坏就无法越过的界线。在此之前,可以进行隐蔽的、巧妙的和精细的准备,但总有一天会下最大的决心越过界限,公然抗拒征服者。这样看来,劳合·乔治的原则是对的。假使那时曾运用权力并以审慎的态度来贯彻这个原则,那么德国的战争机器就不可能重新铸造出来。每年征集的新兵,不论在入伍前受过如何良好的教育,也必须在联队或其他单位中至少呆上两年,只有经过了这一个训练时期,才可以把现代陆军所必不可缺的后备军逐渐组成和扩充起来。虽然,法国的人力在上次战争中有大得可怕的损耗,可是它能够有条不紊地、连续地训练每年入伍的士兵,并把受训过的士兵编入后备军籍而成为国家整个战斗人员的一部分。有十五年,德国都没有被允许建立这样的后备军。在这些年中,法国的军事体制却能顺利地训练和聚集起有组织的力量,这支力量是长期不断地武装和训练的结果。德国陆军或许可以培养和发扬它的军事精神和传统,但是它如果要同法国这支力量相抗衡,即使是在梦中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未来德国陆军的机构和核心的缔造者是赛克特将军。早在1921年,赛克特就秘密地在纸上忙于设计一支完备的德国陆军,并且谦恭地为他的种种活动同协约国军事管制委员会进行辩解。他的传记作者拉本瑙将军在1940年德军节节胜利时写道,“假使从1920年到1934年间,领导核心只是适合于小规模军队的需要,那就很难进行1935年到1939年的工作了。”例如,凡尔赛条约规定要把军官团的人数由三万四千人减到四千人。德国人用了种种计策来突破这个致命的界线,而且尽管协约国军事管制委员会作了种种努力,德国还是一步步地推行重建陆军的计划。赛克特的传记作者写道:“敌人曾经竭力要消灭参谋部,并得到国内各政党的支持。协约国管制委员会根据它的立场,曾有好几年正确地企图把高级参谋的训练搞得非常落后,使之根本不能建立参谋部。他们曾用直截了当的方法来了解参谋部的军官究竟是怎样训练的,但是我们成功地保守秘密,不论关于体制或讲授的课程,一点也没有泄露。赛克特始终不让步;因为假使参谋部被破坏,那就很难重新建立起来。……虽然参谋部的形式已经被破坏了,但它的内容依然保留住……”实际上,有好几千个穿便衣的参谋部军官和他们的助手,以建设部、研究部和文化部人员的名义,集中在柏林,对过去和未来进行深入的研究。

  拉本瑙还有一段透彻的说明:“没有赛克特,今天(1940年)就没有在德国的意义上的参谋部,因为这个组织是必须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建立起来的;无论军官们如何有天才,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在旦夕之间建立起来。概念的连续是为了保证在现实的严重考验中掌握领导权所必需的。个人的知识或能力是不够的。在战争中,有系统地发展起来的多数人的能力是必要的。这种集体能力需要几十年才能培植成功……在一个小型的十万人组成的军队中,如果将军们不是也变成了小气派的人,就必须建立一个伟大的理论体系。为了这个目的,还得提倡大规模的体操锻练和军事体育……这倒不是为了训练参谋部,而是要训练一批高级军官。”这些人将能按正规的军事要求来考虑问题。

  赛克特认为,必须避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个人经验中引申出错误的理论。那次战争中的一切教训,都经过透彻的和有系统的研究。拟出了新的训练原则和编订了各种新教程。

一切现有的操典都重新编写,而且不是为那十万兵员的军队而是为德意志帝国的武装力量来编写的。为了使协约国查不出来,这些操典的全部项目是用特别的字体印刷的,而且是公开的。但是供内部专用的操典,却是秘密的。他们所一再强调的主要原则就是:所有的重要兵种必须密切配合。不但主要的兵种——如步兵部队、摩托化部队和炮兵部队——必须在战术上密切配合;而且机关枪部队、迫击炮部队、冲锋枪部队、反坦克武器部队、陆军航空兵部队以及其他种种,亦应互相配合。1939年和1940年的战争中,德国各军事将领都认为他们战术上的成功,全仗这种理论。到了1924年,赛克特已能感觉到德国陆军已在慢慢地增加,超过了十万人的限制。他的传记作者说:“不到十年就收到效果了。”1925年,年迈的陆军元帅马肯森为赛克特建成德国陆军而向他致贺,而且并非不恰当地把赛克特比作沙恩霍斯特。这个沙恩霍斯特在法国于耶拿之役后占领德国的那几年内,曾秘密组织普鲁士军队来反击拿破仑。“多年的火焰一直在燃烧着,协约国的管制也没有摧毁德国军力中任何持久性要素。”

  1926年夏季,赛克特率领各路指挥官带着参谋人员和通信部队举行了一次规模很大的军事演习。那时没有军队,但实际上所有的将军、指挥官和参谋部的军官,由此学到了许多战争艺术以及指挥一支正规德国陆军的技术问题。一旦时机成熟,这支军队就能够把德国提升到先前的地位。

  对在正式编制之外的士兵进行小规模的短期训练,已有好几年了。这些人被称为“黑兵”,即不合法的兵。从1925年起,这些“黑兵”全部由国防部来领导,由国家经费来维持。

  参谋部的1925年计划,企图超出条约限制把军队加以扩充和改进,把现有的合法的七个步兵师增加两倍,然后到三倍,但是赛克特的最终目标,是至少要成立六十三个师。从1926年起,这个计划的主要障碍,就是普鲁士社会民主党政府的反对。1932年社会民主党政府被推翻。直到1933年4月才正式超过了十万兵员军队的编制。虽然它的实力,在早些时候就已经稳步地超过这个数字了。
(省略若干字)
至于空军,那是更难作明确的规定。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设立空军,所以在1920年5月,德国空军正式解散。赛克特在他的告别命令中说,他希望空军将再度建立起来,空军的精神亦将依然存在。他极力鼓励这样做。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在德国国防部成立一个由以前的有经验的空军军官所组成的特殊团体。这是瞒着协约国委员会暗中成立的,而且连他自己的政府也不让知道。这个团体以后逐渐扩大,直到国防部中各个办事机构或监察机构都有所谓“空军细胞”,而空军人员也逐渐被引进陆军各个单位,成为陆军的干部。民用航空部的部长是一位有经验的战时军官,是赛克特所指派的人;他使民用航空的管理和发展能够配合军事上的需要。这个民用航空部,加上德国民用航空公司以及在陆军或海军中加以伪装的空军单位,大部分是由以前的空军军官担任其职务,他们根本没有商务航空的知识。

即使在1924年以前,德国全境就已经有了飞机场和民用飞机制造厂的系统,已有训练飞行员和进行消极防空的教练。

  那时已有相当规模的商业航空飞行表演,建立了全国性的滑翔小组网,以鼓励为数众多的德国男女养成“航空精神”。至于准许飞行的民用航空人员在数额上的严格限制,在纸面上还是遵守的,但是这些规则,同许多其他规则一样,都被赛克特蒙混过去了。他得到德国运输部的暗中帮助,为一个有效率的航空工业和未来的空军建立了坚固的基础。在1926年的情绪支配下,协约国还以为过分抑制德国的这些违约行为,未免太伤害德国的民族自豪感。胜利者满以为有了禁止德国成立空军这一条原则界限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这是一条极其含糊、极不明确的界限。

  在海军方面,德国人也是实行同样的掩饰手段。依照凡尔赛和约,德国只准保留小规模的海军,最高兵力不得超过一万五千人。德国就假借种种借口增加人数,超过了限额。各种海军组织秘密地混合在各民政机关之中。赫尔戈兰沿海要塞,虽然按照条约已加以拆毁,但不久又重新修筑起来。潜水艇也私自建造,并在别的国家里训练潜艇的官兵。为了使德皇时代的海军继续存在,为了准备将来有朝一日能够恢复海上的地位,一切可能做到的事情都做到了。

  在其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方面,也有重大的进步。拉特瑙先生在1919年当他任建设部部长时,就着手大规模地重建德国的军事工业。事实上他曾对将军们说:“他们固然已经毁掉了你们的武器,但是这些武器在下一次战争以前无论如何已成为废物。下一次的战争将用簇新的武器来打,而且,最不为陈旧武器所束缚的军队,将占最大的便宜。”

  尽管如此,德国的参谋人员,在协约国管制下的几年中,总是为了保存原有的武器免于销毁而进行坚韧不拔的斗争。

  用尽一切欺瞒和阻挠的手段来避开协约国委员会的耳目。偷偷进行的工作,组织得非常严密。德国的警察,起先对这种行为还加以干涉,但不久就协同国防部积集武器。以民间团体的名义作掩饰,成立了一个保管武器和设备的组织。从1926年起,这个组织在德国全境都派有代表。保藏各种军器的仓库遍布全德国。还有,为了制造供将来生产军用品的机器也采用了极其巧妙的方法。以前曾供军用或可以改作军用的车床,都被保留作民用生产之用,其数量之大远远超过通常商业上的需要。为战争而建立的国家兵工厂,并没有依照凡尔赛条约予以封闭。

  一个全面的规划就这样地付诸实行了。根据这个规划,所有用英、美两国建设贷款来开办的新工厂和许多旧工厂,从一开始就有计划地使之能迅速变为军工厂。他们计划之彻底和周密,可以写成好几部书。拉特瑙先生在1922年惨遭反犹太的新生的纳粹秘密社团所暗杀。他们切齿痛恨这个犹太人——德国的忠实仆人。1929年取得政权的布吕宁,曾热心而又审慎地继续推行这项工作,所以,当胜利者还因为有一大堆陈旧的军事设备而高枕无忧的时候,在德国,生产新武器的巨大潜力,正在一年一年地形成起来。
所以,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的军力就已经十分强大了。欧战只是时间问题,更何况,当时的英国还这样认为
1919年,英国战时内阁曾经作出决定,作为经济节约运动的一部分,各军事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这个假定:“不列颠帝国在今后的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要派出远征军。”1924年,我出任财政大臣,曾提请帝国国防委员会将这个规定重新加以审查,但是没有人提议修改。1927年,陆军部建议,1919年的决议,单就陆军方面而论,应该延长为“从现在的日期起”的十年之内。这个建议得到内阁和帝国国防委员会的认可。1928年7月5日,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讨论,那时我就以接受的态度提议:“各军事部门的预算,应以十年内没有大战这句话为基础,这个基础应该一天一天向前推移,因而这个假定,应该每年由帝国国防委员会予以复核。
 我这个提议为各军事部门或自治政府留了后路,当他们认为适宜的时候,可以由他们按情况来决定提出这个问题。

  有人争辩说:接受这个原则就会使军事部门陷入错误的安全感而满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研究工作就会被忽视,鼠目寸光的见解就会流行起来,而牵涉到财政支出的部门尤其如此。不过,一直等到1929年我离开财政部时,我感到还是有希望的,因为世界和平看来可以维持,我觉得没有理由作出新的决定,这并不是在事实上证明我有什么错误。直到1939年秋季,战争还没有爆发。在这个局势不稳定的世界,十年的光阴是够长的。“十年无大战”的规定还加上它一天一天地往前推算,直到1932年还在生效。在那年3月23日,麦克唐纳政府才正确地作出决定:可以认为这个假定业已取消了。
这里丘吉尔已经为自己的行为做出了解释,至于这个解释能否为人所接受,就是另一回事了。
甚至,在希特勒上台之后,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这段时期,美国仍然全神贯注地致力于急速变化的国内事务和经济问题。欧洲和遥远的日本,凝视着德国军事力量的勃兴。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小协约国”和一些巴尔干国家越来越惶恐不安。法国因得到了关于希特勒活动和德国备战的大批资料,就更为焦虑了。我听说,法国对德国严重破坏和约的情况,有精确的记录,但我问过我的法国朋友,为什么不把这个问题向国际联盟提出,邀请——甚至召唤德国出席,要求它解释它的行动和具体说明它到底在做些什么,他们回答我说,英国政府一定不会赞成这一个惊人的步骤。这样,在一方面,麦克唐纳在鲍德温的政治权威的大力支持下,向法国劝说裁军,而英国更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另一方面,德国的实力则可以飞跃增长,公然采取行动的时刻越来越迫近了。
至于意大利,一开始意大利不仅不是希特勒野心的支持者,反而是希特勒野心的障碍
德国要取得奥地利,这是希特勒蓄谋已久的野心。在《我的奋斗》的头一页就有这样的一句话:“日耳曼的奥地利必须回到伟大的日耳曼祖国。”因此,纳粹德国政府从1933年1月获得政权那一天起,就把眼睛盯着维也纳。那时,希特勒还无力与墨索里尼抗衡,而后者在奥地利的利益早已是直言不讳的了。德国作为一个军事上依然软弱的国家,甚至连进行渗透和地下活动都必须谨慎从事。尽管如此,在头几个月里,德国就开始对奥地利施加压力。接连不断地要求奥地利政府硬把听命于它的奥地利纳粹党员塞进内阁和政府要职中去。这些奥地利纳粹分子是在德国巴伐利亚建立的奥地利兵团里受训的。他们无法无天地在铁路沿线和旅行游览中心扔炸弹,加上德国飞机在萨尔茨堡和因斯布鲁克上空散发传单,严重扰乱了奥地利共和国的日常生活。奥地利总理多尔富斯既遇到来自国内的社会党压力的对抗,又受到来自国外的企图破坏奥国独立的德国的阴谋反对。但这还不是奥地利国家的唯一危险。奥地利社会党人仿效德国这个邻国的恶劣榜样,建立了一支私人的军队,借此推翻投票箱的决定。在1933年,所有这些危险都逐渐呈现在多尔富斯面前。他唯一可以伸手求援并已得到支持的允诺的,只有法西斯的意大利。1933年8月,他在里西奥尼与墨索里尼会晤。他们之间在个人关系上和政治上都达成深切的谅解。多尔富斯相信意大利会保持不干涉态度,因而以为自己已有足够的力量来收拾他的一个对手——奥地利社会党了。

1934年1月,墨索里尼的主要外事顾问苏维奇访问维也纳,作为向德国提出警告的姿态。1月21日他发表如下的公开声明:

  众所周知,由于奥地利位于中欧的心脏和多瑙河盆地,它的重要性远非它的领土面积的大小和人数的多少所能比拟。

  如果它要完成多少世纪以来的传统及其地理形势所赋予的使命,那就必须首先得到独立自主与和平生活的正常条件的保证。这就是意大利在不变的原则基础上长期以来在对待政治和经济问题上一贯坚持的立场。

  三个星期以后,多尔富斯政府对维也纳社会党组织采取行动。属于多尔富斯本人的政党并由费伊少校领导的“保卫祖国协会”,奉命去把奥地利社会党所控制的势均力敌的、并且也同样是不合法的队伍解除武装。后者猛烈抵抗,2月12日在首都进行巷战。几小时之内,社会党的武装力量被击溃。

这个事件不仅促使多尔富斯更加靠近意大利,并且使他更坚定地在下一阶段同纳粹党的渗透和阴谋活动进行斗争。但在另一方面,许多失败的社会党人或共产党人在愤恨中投向纳粹阵营。奥地利的情形同德国的一样,天主教与社会党之间的纷争,使纳粹党坐收渔翁之利。
看到这里,恐怕要毁了很多人的三观了。这说明了,国家利益永远高于意识形态
甚至,意大利还一度倒向法国。
奥地利事变促成法国和意大利的接近;多尔富斯被暗杀所引起的震动,使两国的参谋部有所接触。奥地利的独立受到威胁,促使法意关系的重新调整,这就必然涉及到地中海和北非的均势,也涉及到奥国和意大利在中南欧相互关系的形势。但墨索里尼不仅急于保住意大利在欧洲的地位,抵制德国的潜在威胁,还急于保证它的帝国向非洲扩张。同英法两国密切合作来对付德国,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省略若干字)
1935年1月,赖伐尔先生访问罗马,签订了一系列旨在消除两国关系中的主要障碍的协定。两国一致认为,德国重整军备是非法的。他们同意,如果将来奥地利的独立受到威胁,双方即进行磋商。在殖民地问题上,法国答应对突尼斯的意籍居民的地位给予行政上的让步,并把与利比亚和索马里兰两地接壤的一些土地割让给意大利,还把吉布提—亚的斯亚贝巴铁路百分之二十的股份权让给意大利。这些谈判,目的在于为法、意、英三国举行更正式的会谈打下基础,以求成立共同阵线来对付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
那意大利是怎样倒向纳粹德国的呢。最大的问题还是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的侵略
墨索里尼对阿比西尼亚的野心,是不符合二十世纪的伦理道德的。这种野心是属于黑暗时期的行为,那时白种人认为他们有征服黄种、棕种、黑种或红种人的权利,用优越的实力和武器来征服他们。在我们现在的文明时代,人们所犯的罪恶和残暴行为是以前野蛮人所畏缩不敢犯,或至少没有能力去犯的,像这样的行为,非但古老陈旧,而且不可恕宥。

  况且,阿比西尼亚还是国际联盟的会员国。说来奇怪,1932年坚持要使阿比西尼亚加入国际联盟的,就是意大利;而加以反对的,乃是英国。那时英国认为埃塞俄比亚政府的性质,以及这块野蛮地域中所盛行的暴君专制、奴隶制度和经常进行部落战争等等,都与国际联盟的会员资格不符。但意大利偏要这样做,于是阿比西尼亚便成了国际联盟的一个会员国,享有国际联盟所规定的一切权利和它所能赋予的安全保障。

  阿比西尼亚问题的确是测验这个世界政府机构是否能够满足一切善良的人对它所抱的希望的一个问题。

  意大利的独裁者并非只是为扩张领土的欲望所驱使。他的统治、他的安全,是依靠威望来维持的。四十年前,意大利在阿杜瓦所受到的战败耻辱,以及那时一支意国军队不但遭受歼灭或俘虏,而且很丢脸地被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引起全世界的讪笑,使所有的意大利人莫不痛在心头。他们曾经看见英国人在经过若干年后,如何洗雪在喀土穆和马祖巴的战败之辱。在意大利,报阿杜瓦战败之仇,就像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一样,令人显得扬眉吐气。墨索里尼想不冒很大危险,不费重大代价,轻易地巩固他本人的权力,或者正如他所认为的那样,提高意大利在欧洲的威势,这似乎只有洗雪几十年前所蒙受的污辱,并且把阿比西尼亚并入最近建成的意大利帝国版图才能办到,此外就没有其他办法了。
(省略若干字)
如果英国充当领导,他就不能姑息,因为姑息手段,于国际联盟毫无用处,而对英国则是极其有害的。如果我们认为同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决裂对欧洲的法律和安宁来说是正当而必需的,我们就必须把他打倒。打倒了这个较小的独裁者,或许可以把所有的力量——这些力量现在仍然具有压倒优势——连结起来,发挥作用,从而使我们能够遏制那个较大的独裁者,以防止德国掀起第二次战争。
所以,英国在不该让步的事情上让了一大步,在应当让步的事情上却如此的坚持原则。欧洲战争必然会来临。
至于苏联的作用,在这本书的前言里这样记载
 苏联对纳粹的战争威胁并没有坐视不管,9月21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在国际联盟大会上以鲜明的态度谴责德国,并表示愿同法国一起全力援助捷克斯洛伐克,但是,这种正义的呼声竟然对英、法政府的对德政策丝毫不起作用。究其原因,首先是英、法以及东欧诸国领导人顽固的反共偏见在起作用。在希特勒完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以后,苏联政府于4月16日又一次提出与英、法及波兰等东欧国家结成反德同盟的建议,但是,与苏联接壤的东欧各国领导人不愿与苏联结盟。他们深恐接受了苏联的援助,苏联就将以大军入境的形式来保护他们,这样就势必把他们的国家“并入共产体制之内”。波兰、罗马尼亚、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感到进退两难,它们既怕德国的侵略,又怕苏联的援助。另一个原因是短视的、偏狭的民族利己主义。例如:捷克即将被吞并时,波兰等国理应感到唇亡齿寒而全力支持捷克,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波兰当局居然还有心趁火打劫,对捷克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割让特申边区。此外,匈牙利也想分得一杯羹。

  苏联既然未能与英、法结成同盟,斯大林为了苏联自身的利益,在与英、法继续谈判的同时,开始秘密地与纳粹德国举行谈判
波兰的行为。。。呵呵
这不是波兰第一次自私,也不是最后一次。
最近一次还是挑动乌克兰危机

所以,后来波兰被侵略完全是自己作,谁让他忘了东普鲁士那件事。
所以,不管有没有希特勒,欧战都会爆发,意大利还是会倒向德国。

至于日本,丘吉尔是这样记载的
1929年到1931年的经济风暴,对日本的影响并不亚于对世界其他部分的影响。自1914年以来,日本的人口由五千万增加到七千万。它的冶金工厂由五十家增加到一百四十八家。生活费用不断上涨。稻米的生产停滞不前,输入粮食又很昂贵。原料和国外市场的需要日益迫切。在严重的经济萧条期间,英国和其他四十个国家都越来越觉得不得不采取限制政策或关税政策,以抵制以不同于英美标准的劳动条件生产出来的日本货物。中国不仅一向是日本棉织品和其他工业制品的主要输出市场,也几乎是日本取得煤和铁的唯一的来源。因此,重新确保对中国的控制就成为日本政策的主要目标。

  1931年9月,日本以一次地方性骚乱为借口,占领沈阳和南满铁路沿线各地。1932年1月,日本要求中国解散一切反日团体。经中国政府拒绝后,日本于1月28日在上海公共租界以北登陆。中国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虽然缺乏飞机、反坦克炮和任何现代武器,但仍然坚持抵抗达一个月以上。至二月底,在遭到极其严重的损失之后,他们不得不撤出吴淞口炮台,退至离海岸约十二哩的新阵地。1932年初,日本成立了满洲傀儡国。一年以后,中国的热河省又被兼并,而且日本军队深入到没有设防的区域,直达长城。这种侵略行动,是和日本远东势力的增长以及它在海洋方面所取得的新的海军地位相一致的。

日本对华的暴行,从第一枪开始就在美国引起最强烈的反对。但孤立政策却采取骑墙的态度。如果美国是国际联盟的会员国,那么,它就一定会领导国际联盟对日本采取集体行动,而美国自己也会在集体行动中成为国际联盟的主要委托国。在英国方面,它表示不愿意单独同美国采取共同行动;

  他们也不希望在国际联盟宪章所规定的义务以外卷入反对日本的漩涡之中。英日同盟的终止,以及因此削弱了英国在远东的地位及其长久建立起来的权益,使一些英国人士感到不满。英国政府当时正在为了严重的财政问题和欧洲局势的日渐紧迫而大伤脑筋,它在没有希望获得美国在欧洲方面相应的支持的情况下,在远东方面没有站在美国一边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未可厚非的。

  中国是国际联盟的会员国,虽然它没有付清应缴纳的款项。它向国际联盟呼吁,完全是正义的。1931年9月30日,国际联盟要求日本把军队撤出满洲,12月,还指派了一个调查团赴当地调查。李顿勋爵被任命为该调查团的主席。他是名门世家的后裔。他过去曾任孟加拉省长和印度代理总督,在东方有过多年的经验。调查团一致通过的调查报告,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文件,是认真研究中日冲突的基础。满洲事件的全部背景,在报告中有仔细的叙述,提出的结论是明明白白的:满洲国是日本参谋部的人为产物,这个傀儡国家并不是根据人民的愿望而成立起来的。李顿勋爵及其同僚在他们的报告中,不仅分析了形势,而且提出了国际解决的具体建议。这就是宣布满洲自治,但它仍是中国的一部分,受国际联盟的保护;此外由中日两国订立一个全面的条约,规定两国在满洲的权益。国际联盟虽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这并无损于李顿调查报告的价值。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就这个文件写道:“它立刻成为、并且迄今仍然是报告所涉及的问题的极为公正的权威。”1933年2月,国际联盟宣布不能承认满洲国。国际联盟没有对日本进行制裁,也没有采取任何其他行动,日本却于1933年3月27日退出国际联盟。在上次大战中,德国和日本各在对立的方面;而现在则以完全不同的心情,彼此情投意合了。正当世界局势非常需要国际联盟的活动和力量的时候,国际联盟在道义上的权威却显出缺乏任何实质上的支持。
所以美国一开始就放纵日本的扩张,当然,结合美国当时在欧洲拙劣的外交眼光上来看,美国的反应并真实反映了其应该有的水平。。。
基于226之后日本上层的战略水平来看,日本还是会侵略中国,然后因为煤,铁,石油的缺乏,和美国开战。
因为军部是真的蠢!!!不仅蠢,海军和陆军还撕逼!!!
至于中国,不知道会不会因为没有希特勒所以失去了德国的援助,如果失去,也不知道抗战会不会打得更惨。虽然感觉德国军械对常凯申这种把电话建在连上的军队来说只是一个吉祥物。。。
但是,只要美国人参战,就能抱上大腿了,而且最好在苏联干涉之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84
帖子:6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