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谁称得上英雄?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洛小汘   2018-9-24 00:16   548611   8
分享到 :
0 人收藏

8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徐鉴  3级会员 | 2018-9-24 00:16:51 发帖IP地址来自
大家评价这两个人的时候不要忘了一点,项羽到死的时候才30岁,陈胜吴广起义,项羽22岁,威震天下的巨鹿之战,项羽年仅24岁,就已经“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了,刘邦比项羽大24岁,起兵时46岁,也就是说,这俩人完全是父子辈分,项羽要煮刘邦他爹,简直是要煮自己的爷爷。
一个年轻人,一个血气方刚,冲劲十足的年轻人,初出茅庐不久,就威震天下,功成名就,这种人会容易犯什么错误,不言而喻。更何况这个年轻人出身没落贵族,一方面重视名誉,另一方面难免会有些自命不凡,更加剧了他性格中本来就有的缺陷。
我觉得这俩人的年龄问题,是解释这俩人性格的重要因素。一个年近半百才出来闯荡,一个24岁就威震天下,哪个好虚荣,哪个不在乎面子。哪个更沉稳,哪个更急躁。哪个更坚韧,哪个更脆弱。自然一目了然。
我觉得两人都算是英雄。只是可惜项羽毁在自己年轻成名的自我膨胀上。如果他能多些时间历练,能更加成熟,以他碾压级别的军事能力,胜败未可知也。
3#
公子李秋离  3级会员 | 2018-9-24 00:16:52 发帖IP地址来自

本公子对项羽的军事能力作了一点小小的研究。

小霸王,是对孙策的评价。孙坚、孙策的军事艺术风格与项羽颇为相似。有人拿刘邦来和曹操对比,所谓三国好玩,是因为同档水平的人太多了,一个人的水平,衬托者非常多,渲染出某人很厉害。三国和楚汉时代还有一个不同,就是楚汉时代大多为专业型,三国时代大多为多专业型。但是孙坚、孙策,比较特殊,曹操攻打董卓时被反杀,孙坚却把董卓打得抱头鼠窜;曹操敢和袁绍对峙,而风闻孙策来袭时坐卧不安。论军事专业水平,曹操是不及孙坚、孙策的,但曹操是多专业型人物。

真正的项羽军事能力,肯定是强于孙坚、孙策的。项羽善于攻坚战,闪电战。这对军队有很高的执行力要求,需要经过高难度训练的。而且对战机的分析、判断的精准度要求非常高,必须发挥己方优势,瞄准敌方劣势,作霹雳式的强攻。

刘邦的军事能力,也是数一数二的。刘邦善于防御战,持久战。即便曾经轰动天下的章邯,也抵不住项羽的强攻。齐王的军事能力也不弱,也被打得丢盔卸甲。唯有刘邦能和项羽长期对峙,这一点在被统一草原的王者冒顿单于四十万精骑围于白登山,在恶劣环境下不仅没让这位杀妻弑父的划时代人物可乘之机,还给予匈奴重大杀伤,最终在汉军主力来援之际双方讲和而去。

项羽是攻坚战之王,每次作战,摧枯拉朽,根本不给敌人组织防御的空间,往往把人打得一败涂地。刘邦每次与项羽打攻坚战都很狼狈,但是刘邦能在项羽的暴击之下挖掘防御空间,任凭项羽的铜牙如何锋利,也打得头皮发麻。

诸侯联军讨伐项羽,顺利占领彭城。诸侯纵酒高歌,认为项羽必死无疑。项羽在齐,家巢被掀,两线作战,本来就是一步死棋。关羽失荆州的时候部下作鸟兽散,与项羽相比,真是差之千里。吕蒙那点兵,无论声势还是实力,远远不如诸侯联军。而项羽本部并无骚乱,可见项羽治军水平更是远远超过关羽。而关羽这种水平的人,也把曹操吓得要迁都避难。

彭城被占,项羽并不慌张,而是一眼看破敌方心理。联军占领楚国首都,项羽军队远在他国,必然麻痹大意,疏于防备。而项羽立即组织精骑,短时间内南下,偷袭彭城,瞬间挫败了联军。当时,韩信也在军中,也没有想到组织防御。

这种军事水平非常罕见,项羽之所以这么大胆,完全在于对形势的把握。军队长途奔袭,居然还能保持战斗力,更是让人难解。

项羽不进攻韩信,而逮着刘邦死磕,这种胜利只出于一时一城之间,还不能进逼刘邦的大后方,在战略上是失败的。但同时也看出一点,项羽并不认为韩信的军事能力强于刘邦,以项羽的性格,更不会害怕韩信。他之所以死磕刘邦,就是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刘邦把曹参、灌英等名将分给韩信,除了制约韩信外,也可见刘邦对自己的信心。没有刘邦与项羽死磕,韩信是不会取得那么大的成绩的。

项羽与刘邦对峙那么久,费尽心机才取得一点战绩。项羽一撤,将领就被刘邦反杀。项羽走的时候就和部将说,不要和刘邦交战,等到他来再说。而项羽敢派一个部将去讨伐韩信,显然是觉得有胜算的,当然他低估了韩信。但在项羽的心中,还是真正的佩服刘邦的军事水平的。因此项羽一走,楚军就那么轻轻松松的被刘邦灭了。

项羽被战略合围之后,败局已定,然后对刘邦说:“汉王如果是男子汉,就来和我单挑吧。”然后被刘邦羞辱一顿,气急败坏,放箭伤人,幸好离得远,否则项羽又要改写历史了。


章邯的故事令人唏嘘,如果把巨鹿之战以后的史料撕掉,你可能觉得章邯肯定是曹操那样的人物。补充了史料,你才发现他就是来被项羽练手的,然后又被刘邦练手,简直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后期脑抽风了。被二人按在地上狂踩而毫无还手之力,真是悲哀。本来就应该作为历史主角的他,突然间冒出两个大boss来,人的命运啊,除了个人努力,还要取决于历史进程。


若只论英雄的话,两人都堪称英雄,军事水平绝对是超一流水准,只是项羽更强一些。

政治水平的话,刘邦没有对手。

4#
池相宇  4级常客 | 2018-9-24 00:16:53 发帖IP地址来自

项羽的青春人格与行为艺术

李美皆

  男人的人格,看似千差万别,但若从大处区分,无非就是两个类型:刘邦和项羽。在很多的关口,男人都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刘邦还是项羽?

   ——题记

项羽的青春人格

  年龄差距是解读项羽和刘邦行为选择、价值取向乃至人格差异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项羽生于公元前232年,刘邦比项羽大24岁。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发生时,刘邦50岁,项羽26岁。依公元前远低于现代的人均寿命来看,刘邦可谓准老年人了;而项羽尽管已成为一统江山的西楚霸王,年龄却只有26岁,还是青年人。所以,单从生理年龄来看,楚汉战争就是一场青年人与准老年人的较量。

  若从人格来看,楚汉战争更是一场青年人与老年人的对决。项羽是单纯的青春人格,年轻气盛;刘邦是标准的老年人格,老奸巨猾。民间有一句话叫“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为什么“老不读《三国》”呢?因为《三国》中充斥着权谋之术,勾心斗角,阴险算计,人到老年,阅历已经够广了,智慧已经够多了,再去读《三国》,容易变得老奸巨猾。刘邦就属于不该再读《三国》的那种人。当然,那时也没有《三国》可读。这倒不是因为其老不老的问题,而是因为他天生符合老奸巨猾的老年人格特征。这里公然将老奸巨猾视为老年人格特征,似乎是对老年人的不敬。其实不然。我们谈论的是人格的年青与年老,包含着诸多精神内蕴在内,而不单纯是一个年龄问题。一个少年老成的人,仍然可以具备老年人格特征;而一个老顽童式的人,照样可以具备青年人格特征。再说,青年人也都会变老的,而老年人也都曾经年轻过,青年与老年,本来就在迁延更迭之中,所谓老年,并不固指哪一些人。

  民间还有一个流传不甚广的说法,叫“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为什么“少不读《水浒》”呢?因为《水浒》讲义气,重江湖,年轻人本来就在火力旺盛的时候,读了更容易冲动。项羽就属于不该再读《水浒》的那种人。当然,那时同样也没有《水浒》可读。

  谈到刘邦,人们会想起奸雄曹操之类的人物;而谈到项羽,人们想到的是英气逼人桀骜不驯的吕布、马超,而不是老成持重捻须沉吟的刘备、宋江,甚至也不是摇着鹅毛扇的诸葛亮。刘邦的故事,是凡人的故事,成人的故事;而项羽的故事,却像一个神话传说,而且是属于人类童年时期的神话传说。希腊文化源于古老的爱琴文明,和中国的商周文明略有相似之处。作为希腊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希腊神话,形成于西方文明的童年时期,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那些人神交织的英雄故事,闪射着人类童年时期的光华,英雄们具有鲜明的青春品格,充满朝气、力量和冒险精神,为在神的王国里的地位和爱情而争吵和斗争,并对凡世发生着巨大影响。项羽就具有这种半人半神的英雄品格,如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大力神、第一勇士——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打死九头蛇、击退不死的食人狮等,立下十二件大功;项羽则力能扛鼎,并缔造了巨鹿之战、彭城之战等战争神话。中国与《希腊神话与英雄故事》相对应的是以商周时代为历史背景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其中的哪吒、二郎神等,也具有希腊神话英雄们朝气蓬勃、勇者无惧的青春品格,项羽就是这些神话英雄在现实生活中的再现。比照现代,项羽则具有尼采的“超人”意志,以及影视作品中的数码英雄身上的超能量。在西方人眼中,项羽是唯一可以和迦太基名将汉尼拔比肩的中国古代将领,被誉为:东方汉尼拔。

  项羽22岁时,便指着出巡的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之。”这是典型的初生牛犊不怕虎。项羽24岁时,便与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反秦,就此登上历史舞台。项梁是主帅,项羽是副帅。项羽战功赫赫,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更是创下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敢于破釜沉舟,毫不考虑退路,这是年轻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老年人会考虑周全,留出一条甚至几条退路来,以备万一,而不会采取如此果敢决绝如此冒险奇崛的战法。项羽26岁时,便成为西楚霸王——神州大地上的一号人物了。对比中国现在的八零后提拔处级干部尚且引发争议,更该明白项羽创造的是怎样的奇迹了!对于“自古英雄出少年”一说,项羽给出了一个最强有力的证明。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项羽就是梁启超所期许的那种美哉壮哉的“中国少年”。他以蔑视一切的傲岸、冲却一切的激情,以及气吞万里如虎的狂飙精神,创造了炫目的青春功业,铸就了伟丽的青春人格典范。

  项羽健康阳光的人性得益于他的自由成长。项羽年少时,项梁曾先后请人教他书法、诗歌、武艺,他都是学不多久就厌倦不学了,还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他仍旧是学不多久就厌倦不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可见,他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天生的力与勇有余,而后天的武略欠缺,文韬不足。越是缺少韬略的人,越不知韬略之重要。项羽对于计谋很不屑,认为君子坦荡荡,诡诈非大丈夫。大气的人对于伎俩,总是有着近乎洁癖的不屑。这固然是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的英雄本色,但也太极端了一点。项羽还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所以,他从来不要谋士。韩信(约前231——前196年)几次献计于他,都未得重用,才转投刘邦,此事成为他不善用人的一个典型口实。我倒认为,此事所体现的,不是项羽不善用人,而是不屑用计。

  项羽不屑用计,防计、破计意识也淡薄,以至于屡屡中刘邦之计,刘邦的诈降、鸿门宴秘密部署等都得逞了。但是,即便被对方算计了,项羽仍然不屑,故而也不善总结经验教训,不能从“吃一堑,长一智”的老话中受益。导致项羽最后败北的“四面楚歌”,则是中了韩信的计。韩信富有军事谋略,被称为“战神”。他在军事上虽然兵不厌诈,但政治上并不诈。蒯通曾建议他背叛刘邦,自立为王,否则将来功高震主,难以见容于刘邦,但韩信拒绝了这个建议,理由是——不能“见利而忘义”!最终果如蒯通所言,韩信以谋反罪名被杀,临死才知道后悔。韩信与项羽年纪相仿,虽比项羽多活了几年,但死时也不过36岁。韩信和项羽,都不是比他们年长20多岁的刘邦的对手。韩信虽非刘邦直接杀害,但吕后先斩后奏杀韩信,无疑是符合刘邦心愿的,所以,刘邦对韩信之死的态度颇为复杂:且喜且怜之。韩信与刘邦,也是青春品格与老年政治的对垒,结果当然是前者出局。搞政治需要年纪,因为,有年纪才会有阅历。年纪虽然并不必然意味着阅历,但阅历却必然需要年纪。没有一定的量变,是完不成质变的,政治智慧需要历练和积累。有了足够的年纪,方有可能深谙社会和人性中的“黑子”。之所以“姜是老的辣”,是因为老姜经历了更多时间的浓缩和外部的风化。

  项羽有勇,韩信有谋,二人若能联手,定是天下无敌的神勇组合。可是,此二人恰恰不能联手。因为,项羽是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他排斥善谋之人,也排斥所谓的“大丈夫能屈能伸”。那么,韩信是以能承受胯下之辱而著称的人,项羽怎么能接受呢?项羽绝对是宁折不弯宁死不屈,他容不得任何苟且。韩信对项羽也不以为然,他批评项羽遇强则霸是匹夫之勇,遇弱则怜是妇人之仁。在我看来,这不正是真英雄本色吗?如果反过来,欺软怕硬,那才是可鄙的。但韩信不这么认为。二人精神质地上的不同,决定了不能成为同道。项羽不是不善用人,而是目下无尘,鲜有人能入他法眼,所谓“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项羽是年轻人的性情和意气,不懂利益至上,总以性情取人。可是,搞政治是不能凭真性情的。刘邦便深谙政治之道,他用人待人,取的都是政治利益最大化原则。项羽曾以煮掉刘邦的父亲来要挟刘邦,刘邦回答:煮好别忘了分我一碗。这件事常被用来证明刘邦没人性,我认为并不尽然,刘邦更有可能是以此为策略,来瓦解项羽的要挟,来拆项羽的招。这与其说证明了刘邦的没人性,不如说证明了刘邦令人无可奈何的泼皮无赖。刘邦不会为救父亲而妥协是肯定的,但未必会高兴父亲被煮死,之所以说这话,好像比对方还得意似的,显然是故意的,是为了消解对方一下,气对方一下。刘邦逃命时为了车子跑得快一点,竟然亲手把车上的子女推下去,这才毋庸置疑地说明了他的没人性。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刘邦,却对老百姓不错。这说明刘邦爱民如子甚至爱民胜子吗?非也,这是政治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理念使然。正如有人指出的:

  对当政者来说,“仁”,绝不仅仅是“仁爱”之情,更是“仁政”之术。“仁”是用来收买人心的,不能收买人心的“仁”就一钱不值。如果会错了意,糊里糊涂讲起“仁爱”来,就糟了。项羽的错误不在于“仁”,而在于没有把这种“仁”转化为政治上的优势,所以叫作“妇人之仁”。[1]

  这段话暗示出这样的意思:项羽的仁是“仁爱”之情,是真仁;刘邦的仁是“仁政”之术,是假仁。项羽的“妇人之仁”是本质上的仁,刘邦的政治之仁是策略上的仁。与“妇人之仁”形成意义对举的是“无毒不丈夫”,它意味着,男人就是用“毒”来定义的。项羽正是因为“仁爱”,被踢出了男人的行列。“妇人之仁”在政治上不占优势,男人的“毒”才是在政治上占优势的。但项羽的“妇人之仁”,何尝不是年轻人的“人之初性本善”,何尝不是“青春不解红尘”呢?人们怪项羽政治幼稚时,往往忽略了他的年纪,事实上,他本来就处在一个幼稚的年纪!与年长男人的老辣相比,他当然是太稚嫩,太缺乏“丈夫”之“毒”了。

  可是,这样一个有着“妇人之仁”的项羽,却又被认为残暴,典型的事例就是他杀死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和一夜“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但我认为,项羽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报仇雪恨。楚国为秦国所灭,项羽的祖父项燕率兵在保卫楚国的战斗中被秦将王翦所杀,对于秦,项羽是怀着巨大的家仇国恨的,这也是他英勇杀敌的首要动机。包括火烧阿房宫,也是为了发泄他对秦王朝的仇恨。当然,就算有仇恨,也不能那样做;仅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宜那样做。因为那对他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会引起民怨,不利于他的统治大业。刘邦就绝对不会这么做。但项羽显然不具备刘邦那种权衡利弊的政治理性。他奋力拼杀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朝雪恨的快感!机会到了,年轻气盛的他怎能不让自己发泄个痛快!这与其说是项羽残暴,不如说是项羽冲动——年轻人的冲动。

  项羽当然是有罪过的,他杀气太盛,动辄杀戮,率尔屠城,而且军纪不严,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民怨载道,这都是他的罪过。这些罪过,也都与他的年轻有关,因为年轻,所以放纵,所以率性,所以逞勇,所以没有羁勒,所以充溢着作恶的激情。项羽军纪不严,首先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缺少自制力的人——这几乎是年轻人的通病。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并非没有原因,他是听说降卒可能谋反,才听从部下建议坑杀的。另外,近来有人指出,一夜坑杀二十万不可能。首先,没有那么大的坑;其次,那二十万人不会束手待毙。项羽好杀戮是真的,但一夜坑杀二十万,可能是司马迁的夸大之词。[2] 其实,刘邦的残暴并不在项羽之下,杀人之众也决不在项羽之下,但刘邦杀人都是出于政治需要,所以,在大众眼里就具有了某种合理性。而项羽有时会杀一些不该杀、不必杀的人,比如降君降卒,所以就不具备这种合理性,其残暴也便格外突出,格外不能原谅了。说项羽不爱民至少不全对,正是看到楚汉相争民不聊生,心中不忍,项羽才向刘邦发出二人单挑、一决胜负、藉此结束战争的倡议,但刘邦不肯。秦地的秦卒秦民在项羽看来可能首先不是人民,而是敌人,所以他才不手软。说项羽不仁也不全对,彭城之战,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作为人质来要挟刘邦,未遂,但并不杀害。

  项羽一夜坑秦降卒二十万,却惟独留下了三员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并信任和厚待他们。这还是他的真性情使然,他的仁慈只施与那些他认为值得的人。刘邦用人是理性的,不凭好恶,只重实际,有用之人皆为我所用,所以韩信说刘邦: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刘邦得韩信,果然如虎添翼。作为一个领导者,善于驾驭高人,便立于高人之上了。为了收买韩信,刘邦是关怀备至,极尽笼络之能事,以至于韩信在有可能自立为王时,却不好意思那样做,而坚持要替刘邦效命,所谓“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可是,用完韩信之后杀掉韩信的,归根到底还是刘邦。刘邦此乃老百姓所谓的“哄死人不偿命”。这一点也正如有人所言:

  在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的情况下,社会的安定有赖于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推行“仁政”,不管其动机如何,对被统治者是一种让步,相对而言百姓得到的好处多一些。即使刘邦是个流氓,项羽是个贵族,落到刘邦的手里,比落到项羽的手里要好。太史公深明此理,所以人格上,他隐隐推崇项羽;可是治天下,他以为还是刘邦强点。[3]

  主观上的“仁”虽然是“真仁”,但若给老百姓带不来好处,还是没有用的。只有给老百姓带来好处的客观上的“仁”,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即便它是“假仁”。“仁”是可以用来作秀的,只要能保证实际效果,真假并不重要。这样的发现,不仅使我对于“求真”的意义发生怀疑,而且还使我对于刘邦和项羽的态度产生矛盾——与司马迁一样。既然我们在实际上还是会选择刘邦,既然项羽的结局必然是失败,统治世界的必然是刘邦,我们对于项羽人格的孜孜以求还有什么意义呢?探讨至此,很容易使人产生历史的虚无感。

  不!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中写道:

  历史无暇顾及公正。历史作为不偏不倚的编年史家的工作只是记录各种各样的成功,至于这些事情的道德价值,她极少评估。……然而事实上,……道德能量的任何消耗,也不会消散长空,毫无回响。那些人虽然生不逢时,虽然被击败了,在实现永恒理想的过程中,却自有意义。……从精神方面看,“胜利”和“失败”两个词都有了新的意义。[4]

  把这段话中的“道德”改为“人格”,我认为是一样成立的。项羽的价值,就在于这种“人格价值”、“人格能量”,如果从人格方面去进行评估,项羽并没有失败,他永远向我们昭示着一种相对理想的青春人格,这就是我们探讨它的意义。

项羽的行为艺术[5]

  对于项羽,他人难免是“以成败论英雄”,这个“成败”,当然指的是结果。可是,项羽本人却未必把成功的结果看得那么重要。他的目的不仅仅是成功,而是——美,并成功。他要赢,但是要赢得漂亮,赢得有风度,赢得不失水准。不仅要赢在物质上,而且要赢在精神上,内外皆赢。他要的不仅是一件衣裳,而且是一件没有皱褶的内外考究的衣裳。他要成功的结果,他还要成功的过程,他要在过程中始终保持英雄的审美风范。难度也就在这里。

  项羽相当于把获取成功当作一种行为艺术,行为艺术是不求结果的,过程就是一切,成功只是艺术过程的终点。作为行为艺术,他不要“虽然赢了,但是,赢得很丑”,于是,他的结局就成了“虽然输了,但是,输得很美”。在输得美丽和赢得丑陋之间,他宁愿选择前者。

  奇特的东城快战充分证明了项羽的行为艺术追求。项羽带领仅剩的28骑到达东城的一座山上,自忖不能脱身了,便对骑兵们说:“我起兵八年,经七十余战,未尝败北,我的敌人都那么服我,现在困在这里,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天,决一死战的时刻到了,我要为诸君痛快一战,必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会打仗。”果然,他冲入敌阵,一人斩两将,杀近百人,然后问手下骑兵:“怎么样?”骑兵们跪倒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这一快战,已经不会影响结果了,但他仍然要漂漂亮亮地表演一次,以证明失败是天意,不是自己不会打仗。行为艺术的意义就在行为本身,而不在结果。他要输得漂亮,输得对自己、对他人有个交代,所以,并不因结局已定就仓皇折戟抱头鼠窜,而是要最后潇洒走一回。

  鸿门宴放走刘邦,不是项羽愚蠢,而是项羽要脸面,不想承担不义的骂名。他要的是堂堂正正的赢,如果赢得不义,对他将是极大的耻辱。首先,楚怀王曾与诸将有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所以,尽管刘邦由于狡猾而先入咸阳,但“王之”也是情理之中事。何况,刘邦已拿出准备把咸阳原封不动移交项羽的架势,杀他更是不义。其次,他敬重樊哙的勇武和大丈夫气概,所以,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他不仅没有发怒,反而为之折服,这说明他是何等地英雄惜英雄;那么,由他所敬重的人指出“若杀刘邦,便是不义”,更使他的自尊没有回旋的余地。他放走刘邦,不仅因为自尊,更是因为自信。他认为,即便这次不杀刘邦,日后也有把握收拾他,而且会以正当理由,那么,留一留又何妨。可以说,他是不屑杀之。因为所向披靡,所以他自负;因为自负,所以他轻敌。鸿门宴不杀刘邦,在他的政治盟友和后人看来是优柔寡断,是窝囊,在他看来则可能是免于不义,是亮堂。毛泽东指出了项羽战败的三个错误,其中第一个就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刘邦。但项羽看重的是自己保住了名誉。毛泽东有诗云:“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直接把项羽的捍卫名誉当成了“沽名”。无疑,所有看重成功结果的人都会把这种“沽名”看得毫无意义,政治家尤甚。

  杀人,项羽并不手软,但不能“师出无名”。巨鹿之战说明,该出手时,他会果断出手。项梁战死后,本来只是傀儡的楚怀王意欲趁机夺项羽军权,任命自己的亲信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率领大军救赵。但宋义畏惧秦军强大,又图谋解除项氏政治威胁,欲在半路杀项羽并结盟齐国,所以,军队滞留46天不发,处境艰困。项羽当机立断,一剑斩杀宋义,迫使楚怀王任命他为上将军,立即挥师北上救赵,于是有了破釜沉舟、以一当十的巨鹿之战,奠定了项羽军中第一的地位。项羽杀宋义,是因为“你不仁”在先,所以,休怪“我不义”。后来杀楚怀王,则是一不做,二不休,所谓义帝,就是假皇帝,没本事,还不甘做傀儡,那么,铲除虚伪,还原真实,也罢。这非常符合项羽的风格。

  一个“义”字,对项羽很重要。项羽本来已经取得绝对优势,可以灭掉刘邦,但刘邦提出划界而治,他还是大度地同意了,并依约守信,爽快地送还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项羽作出如此让步,是为了结束战争,还黎民一个安宁,这又何尝不是一个“仁“字呢?既然立约,便是君子一言;若再违约,岂非小人?对于项羽的坚守信义,毛泽东也不以为然,这就是他认为项羽战败的三个错误中的第二个:机械遵守鸿沟协定。这说明毛泽东是了解刘邦这样的人的。事实上,那的确是刘邦为了获得喘息之机、恢复自己元气而策划的假和谈,两个月后,他便背信弃义,再起争端。可以想象,假如刘邦占上风而主动提出和谈,项羽未必答应,因为那有违他的自尊和骄傲,有违他的行为艺术规则。只有刘邦这样的人才会以骗术以牺牲人格来苟求暂时的喘息之机。项羽永远不可能以刘邦式的牺牲来达到刘邦式的成功。项羽的大度,建立在高度自信的基础上。只有高度自信的人,才会敢和敢战:你要和,我就让你;你要战,我就奉陪,直到把你打怕,打到再也不敢动。他对于自己的力量是何等地自信!果然,刘邦一挑争端,又被打得落花流水,只是到最后一战——垓下之战,他才在韩信等人的帮助下赢了项羽。

  项羽并非没有政治智慧和手段,否则,绝对坐不到霸王的位子上去。巨鹿之战后,项羽看到摆脱怀王称霸天下的机会到了,便先收服诸侯联军,再收服章邯,很快确立了自己的霸王地位,没有政治智慧和手段,这是做不到的。

  项羽不是没有政治智慧和手段,而是他的智慧和手段太大气、太君子、太理想主义,现实适用性不够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的游戏规则对政治家大多不适用,且尽在政治家掌握之中。而政治家是不讲游戏规则的,政治家的思维也不会为理想主义者所掌握。没有理想的政治环境,便无法坚持理想的政治人格和践行理想的政治主张,而政治环境可能永远都不会理想,所以,理想主义与政治永远是有抵牾的。刘邦是一个“泼皮无赖”,他要的是天下,而不是脸面和自尊。刘邦摸透了项羽的贵族脾气,项羽却不懂刘邦的“流氓思维”,或即便懂了,也不加重视。项羽从来不屑搞小动作,屡屡被刘邦所骗,却并不服膺刘邦,而只能更加嗤之以鼻,因为,他对于奸诈取胜向来不以为然,认为那是下作宵小的鸡鸣狗盗行径,赢也赢得可耻。而且,他认定刘邦不过是以小计获得暂时的小赢,不足挂心,而他有足够的自信站在更高处,俯瞰刘邦,并取得大赢。项羽太低估了“小”的破坏力。千里长堤,可以毁于一个蚁穴,蚂蚁的力量怎容无视!《狮子和蚊子》的寓言告诉我们,力大无穷的狮子可能战胜不了一只渺小的蚊子,因为狮子对蚊子根本使不上力。

  项羽是一只英俊的狮子王,刘邦却是一只老狐狸。项羽适合速战速决,刘邦却善于拖垮对方,年轻人的冲劲往往敌不过老年人的耐性。狮子的勇猛战术对狐狸可能无效,而狐狸的狡猾却可能使自己获得机遇,狮子的威力等于被狐狸的狡猾消解了。战争日久,项羽早已按捺不住,他希望尽快结束。当楚汉两军在荥阳对峙时,项羽对刘邦说:自秦以来,天下纷争久矣,原由皆因两人起,现我愿意单独和你决一雌雄,无论胜败,就此不要让黎民百姓跟着倒霉了。但刘邦笑曰:我肯斗智,不能斗力。项羽大怒:天下哪有这等无赖!项羽要求决斗,是典型的骑士风度,可刘邦不是骑士,他拒绝骑士的游戏规则。项羽要求决斗,一方面,是他非常倚重自己的力量,喜欢以力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他有这种骑士精神。骑士决斗,是青春伟岸亮丽的行为艺术。可刘邦是一个老人,老年人胜在智,年轻人胜在力,刘邦不会拿自己之短与对方之长比拼。再说,他也不具备骑士精神。

  讲求行为艺术的美感,与一个人的阅历也有关系。阅历有漂亮的,也有不漂亮的。不漂亮的阅历就是磨砺就是摔打,就是一次次从狼狈中爬起来,然后告诉自己:“出水再看两腿泥”。刘邦出身草根,生命力适应力极强,如同草种子,撒在哪儿都能成活。出身草根并非必然如刘邦这般,也有《红与黑》中于连那样的自尊之人。关键在于刘邦原本就是个泼皮无赖、流氓无产者、鸡鸣狗盗之徒,他最不缺乏的就是低下生活的磨炼,他所拥有的几乎都是不漂亮的阅历,所以,没什么范儿可讲究,也没什么可丧失的,得到什么都算赚了。人没有风度尊严上的顾忌,便没有负累和障碍,更容易达到世俗上的成功。来自刘邦那种不漂亮阅历的往往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中的“通行证”。项羽贵族出身,没受过什么屈抑,做事有范儿,到了战场上也是纵横驰骋,身姿矫健,从来没有跌过份,从来没有在地上摸爬滚打过,缺乏不漂亮的阅历,所以讲求美感,所以目下无尘,所以至刚易折。来自项羽那种漂亮阅历的往往是“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中的“墓志铭”。“下下人有上上智”,“卑贱者聪明,高贵者愚蠢”,曾经是中国人的至理名言,也许迄今还是。

  项羽的狂飙性格决定了他的暴起暴落,起如狂飙突起,落也如狂飙骤落。乌江自刎是项羽行为艺术的终点。先是韩信的四面楚歌之计成功地扰乱了项羽的心,也导致了虞姬的自杀。项羽从来不是一个文人,可是这次,他写下了悲壮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诗慷慨苍凉无奈,是穿越千古的历史悲风。“霸王别姬”这最具悲剧感的历史一幕,亦已成为后世文艺经典。项羽极端而分明的性格和非凡的个人魅力使他天然具备典型文艺形象的各种特质,很容易获得真性情的文人们的青睐。何况,又有英雄美人的故事,来做了最好的花边。须知,史册都是文人书写的,何况文艺作品。在这方面,刘邦可就吃大亏了,雎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对刘邦极尽丑化挖苦之能事,且毫不客气地揭其老底。谁让刘邦不招文人待见呢。

  末路英雄面对所爱的女人,该当何为?虞姬主动做了了结。不能保护所爱的女人,却看着她在自己眼前死去,对于一个英雄,这是何等的打击!项羽一直活在自己的青春期里,没有悲哀,没有无奈,少年不识愁滋味,就连叔叔倒下时,他也很快便顶了上去,昂然前行。可是这次,他昂扬的头颅终于呈现出“垂落之姿”(当代女诗人李轻松诗语),他终于懂得了悲哀,懂得了无奈。他的青春期结束了,他的成年期来临了。这也是他从武将到文人的人生一刻,他写出了唯一留存的那首诗。他的生命历程,却马上要在这门槛上定格了。

  之后,项羽突围,东城快战重新燃起了他生存的希望,他想东渡乌江。可是,乌江亭长停船岸边的一席话却使他明白:西楚并没有失陷!那么,虞姬岂不是白白死去!乌江亭长说,渡过江东,他还是可以称王。可是,当初“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巨大的内疚、致命的懊悔、沉重的羞愧以及自尊的折磨,一齐袭来。头天晚上他刚刚体验到的一种对他来说是崭新的情绪——悲哀,再一次占据了他的心。数年征战,为人民带来了什么?自己又得到了什么?连最心爱的女人都不能保住!我想,这一刻,他的心境定与贾宝玉大雪中告别尘缘那一刻差不多,悟了,也空了。这时候,他已经无力希图东山再起了,从不悲哀的人一旦悲哀,便比一般人悲哀得深。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英雄往往不给自己犯错的权力,他们无法为一些或可避免的挫败而原谅自己。还有,项羽少年得志,一路顺畅,是一个缺少挫折历练的自负骄子,一旦出现挫败,便承受不了,便需要转嫁到某一外在因由。他为自己找到的外在因由是:天意。而一旦把失败归于天意,他的斗志便被瓦解了。乌江,是他为自己划下的一条人格线,一旦跨过这条线,便是苟活。但是,为报虞姬,为谢江东父老,为捍卫“霸王”的荣誉,他宁死留在了线的这边。

  孙悟空以西天取经完成了自己的成长过程,项羽则以豪情万丈的拼杀来完成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只不过,孙悟空的终点是修成正果,项羽的终点则是世俗意义上的前功尽弃。原因在哪里呢?孙悟空有一道紧箍咒,这是他修成正果的必要保证。紧箍咒就是痛感,就是约束,项羽所缺乏的,正是痛感,正是约束,这就是他的阿喀琉斯之踵。当他终于有痛感时,终点却已经到了。如果上天假以时日,他会以一个成人的姿态,获得内外一致的成功。但这只是如果,他的命运其实早已为性格所决定。

  项羽以慷慨昂扬的死,完成了一个失败英雄的行为艺术的最后一幕。这个行为艺术的主题,就是大写的人格。不管置身于怎样的悲剧之中,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让悲剧失去它的壮丽和快慰。这就是为尼采所阐释过的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真谛。[6] 项羽的结局符合这一真谛。项羽之死,富有美感,符合他的英雄美学,正是他想要的那种死。项羽之死,不仅是一个命运的结局,更是一个人格的结局。刘邦不会这样自杀,因为,那不是刘邦的人格结局。杜牧《题乌江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认为,男儿应当“包羞忍耻”“卷土重来”,这也代表了一派观点。但是,如果项羽可以为“卷土重来”而“包羞忍耻”,他还是项羽吗?他就是刘邦或勾践了。有的人认为,勾践才是真正的英雄,活着就是英雄,好死不如赖活着……但这都不是项羽的生命哲学,项羽只能是——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还有人认为,成为英雄不代表就能活着,没啥出息也不代表就要死去。这倒符合英雄豪杰与芸芸众生共同构成的历史真相。

  史上来看,刘邦以其成功成为善于用人的明君典范,项羽则以其人格魅力成为令人扼腕的悲剧英雄。在“成王败寇”的思维惯性中,项羽竟能打破常规,未被列入“寇”列,这实在是司马迁的功劳。司马迁以一篇“本纪”,把项羽提到了与汉朝列祖列宗平起平坐的地位。《项羽本纪》是《史记》中写得最出色最壮怀激烈的一篇。那是司马迁对项羽的一种致敬,也是司马迁本人的人格折射。司马迁为项羽作传,与罗曼·罗兰为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贝多芬三位巨人作传一样相得益彰。历代的有识之士评价项羽,往往是悲剧英雄,或者失败的英雄,总之,承认他是英雄,承认他败得很有脸面。项羽当然不完美,他有明显的性格缺陷,他的蛮勇、他的刚愎自用、他的意气用事,都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少的灾难,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英雄。西方文明一开始就认为英雄未必是完美的,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几乎都不是诸葛亮这种足智多谋的,而是富于青春的蛮力,敢于挑战天神,同时有着自己的弱点,并常常为这蛮勇和弱点丧了性命,但他们仍然被视为英雄。项羽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现象,成为失败英雄的一个精神代码,人们对他的纪念,并不在成功的刘邦之下,这就是项羽独特的不朽!

  一般所谓“成败论英雄”,依据的是世俗的评价标准,若以人格价值体系来评估,项羽并没有失败。他以自己的行为艺术,向世人证明了一种值得骄傲的英雄人格的存在。孰为成败,关键看各人的评价标准。而评价标准所反映的,正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后人来说,项羽的英雄人格没有功利价值,只有审美价值;没有实用意义,只有理想意义。但是,当我们看到在卢武铉自杀周年祭日,韩国各地自发展开悼念活动的报道时,还是可以发现项羽那种人格价值的闪光,这就是项羽对于今天的意义!

注释:

  [1]、见雍容:《项羽的“妇人之仁”》,项羽的“妇人之仁”

  [2]、张佳,《项羽不可能坑杀秦军二十万》,香港《文汇报》,2009年3月3日。

  [3]、见雍容:《项羽的“妇人之仁”》,项羽的“妇人之仁”

  [4]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异端的权利》,任晓晋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4页。

  [5] 、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见行动艺术_百度百科

  [6]、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12月版,第7页。 文艺与家庭女教师

5#
刘小宝  3级会员 | 2018-9-24 00:16:54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是苏轼在“留侯论”里对两者的评价,首先是他对“豪杰之士”的定义: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
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

拔剑而起

挺身而斗

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

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而其志甚远也

-----------------------------------

那么项羽与刘邦,到底谁是豪杰?这是苏轼的答案: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

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

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

孰高孰低,谁是豪杰,谁是匹夫,一目了然。附加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6#
云南白药  1级新秀 | 2018-9-24 00:16:55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不知道题主对于“英雄”一词的定义是什么,题主也没有进行说明,所以我还是就个人对英雄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就历史人物而言,真正的英雄一定得是有益于当时百姓的,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也许他主观并不认为百姓的性命多重要,单纯为了方便统治,为避免造成多余的反抗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注意,前提是行至有效!!!)的惠民政策(所谓的仁政),那也是伟大且牛逼的。在我看来,这样的历史人物称得上是英雄。

首先,英雄必须是有益于百姓的。如果一个人物靠夸大武功,穷兵黩武来证明自己是英雄,那纯属扯淡!这好比是班上哪个人打架牛逼欺负了很多人所以他就是英雄一样没有道理。如果这种人是英雄,那项羽就是英雄,他作为中华一班时因班长秦大在任期间欺负同学所以全班同学不畏强权集体要求换届选举时的种子选手,尽管在推倒秦大方面表现的相当牛逼,但是前届班委被推翻后,项同学非但没有重组班委,重建新的领导班子,反而打破原有秩序,在班内分封诸侯,大搞小团体,破坏班级团结。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事没事欺负一下田氏兄弟,攻打一下彭越。全班同学基本上被他打了一半。如果仅仅是欺负一下小团体里领头的树立一下威信为就罢了,可是在中华一班里,打架是建立在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的基础之上的。更可气的是,你要是为了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政权而进行一些必要的攻伐也就算了,可他却总是攻而不占,伐而不取,以至于田氏兄弟被他攻伐了好几次都能死灰复燃。项同学这样不按套路出牌到底为哪般?是好玩儿还是闲扯淡淡?这种穷兵黩武式的攻伐,成就的恐怕只有他一个人的成就吧?他正是用他一生时光在谱写”一将功成万骨枯”七个大字!恕我愚昧,我实在是看不出他的这些武功到底有什么伟大之处。很多人认为项羽是英雄的因素无非几点:一,他打仗很牛逼。二,他做事很磊落。可问题是他打仗牛逼对百姓有何好处?除了会牺牲百姓生命成就自己功业以外他还会什么?他做事磊落,这一点我们姑且不讨论是否真实如此,虽然在我看来那是他所谓的“仁慈”、“磊落”不过是他脑袋发育不充分的外在表现,但在这里我们姑且退一万步讲,他真的就有如很多人所说的那么“人格高尚”,可特么的你的人格高尚对百姓死活有半毛钱关系啊?你要是说你高尚一把能让天下少死几个百姓,我认!如果不能,那只能说明你项羽作为一个人是好的,可是作为一个主宰天下兴亡的历史人物,呵呵哒。

言归正传,我们再把刘项二人作比较。

一是武功。武功是什么?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不是一战一役的成败,而是“清天下而靖宇内”,是让国家安定,让百姓远离祸乱。打仗只是实现武功的多种手段中的一种(而且还是成本最高收益未必最好的一种,远比打仗高明的武功还有外交、安抚、谈判)。所以郭子仪单骑退回纥,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才是最牛逼的武功。而项羽对于实在“靖宇内”这个目标,他采取的是下下策——打仗;刘邦则采取的是上下并用之策——联盟加打仗。况且,项羽压根儿就没有心怀“清天下而靖宇内”的理想,他打仗纯属是没事找事(不熟悉这段历史的可以看看他的忠实粉丝司马迁写的《史记》)。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刘邦打不过项羽但是项羽却败给了刘邦。

二是文治。项羽成为霸主后,居然倒行逆施,采取了过时的分封制。分封也就罢了,还要没事挑事,动不动就以“他不听我话”为理由欺负同学。你除了会用拳头解决问题以外你还会什么(而且更要命的是拳头还压根儿没解决问题)?刘邦的第一功臣是萧何,大家对他居首功的看法无非是认为他“安抚后方,输送兵粮”,后勤做得好。其实不然,他居首功是必然,即使他没有做后勤工作他也能居首功。因为是他(及以他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官僚体系。李自成为什么坐不稳江山而朱元璋能?李自成除了会打仗啥都不会,除了有几个将领啥也没有,说白了,他打仗再牛逼也不过是个草寇。朱元璋却有大批文人为他出谋划策,让他一步步从起义军(流寇)成长为军阀、军政府、政府。不要以为打完了江山江山就是你的,西晋为毛统一中国三四十年就迅速崩溃?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官僚体系,你是坐不稳江山的。而刘邦正是一步一步从最初的起义军(流寇)成长起来的。起义军往往缺乏组织,比较散乱,可是他通过一路打拼,一路成长,到长安时与百姓“约法三章”,纪律较为严明,封汉王后成为了军阀。萧何在长安收集了所有的地图和文册,对建立完善的官僚体系起到了居功至伟的作用。正是因为官僚体系的建立,才使得刘邦的军阀有望成长为军政府或政府。如果没有这一步,任何军阀都是建立不起长久政权的(有兴趣大家可以了解了解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的历史,随便翻一翻你都能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项羽会覆灭,因为他就和五胡十六国的诸多只会一味攻伐的君王一样一样的,甚至还有所不如!刘邦能够善用萧何、叔孙通等文官集团,建立起长治久安的官僚体系,正是他文治之表现所在。此外他还轻刑罚,鼓励生产,也是重要表现。

这里所说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是以有益于百姓为前提。少征伐,重生产才是百姓最想要的结果。多元的武力手段以及稳定的国家政权正是实现这一切的保障。如果一定要从刘项二人谁杀人杀的多,谁打架厉害,谁更加霸蛮来评论,我只能报之以呵呵哒。
诚然,就品德而言,刘邦很坏,我也很不喜欢他。可是看待历史人物并不是用道德去衡量的,而是用结果来比较的。即使项羽是品德高尚的人(况且我也没有觉得他人品比刘邦好多少。章邯率领二十万秦军前脚投降了他,他后脚就坑杀了二十万降卒,我实在找不出大家所说的他的“磊落”表现在哪里),可他却不能给百姓带来长治久安,那也不过是个圣贤书读傻了的书呆子。王莽篡汉前,被世人誉为圣人,他也想实现自己所谓的“仁政”“理想”,但这样的迂腐之人治国,带来的不是安定,而是天下大乱,以至于他死后百姓把他的舌头切下来吃了,原因是百姓觉得他说了太多的假话。什么是假话,假话并不仅仅是违心的话,违反客观事实的话,还包括自己不能兑现的话。理想口号再好听,不能实现都是扯淡!仁义道德再高尚,不能兑现都是抓瞎!道德很重要,那是我们个人约束自己行为的重要力量,可那仅仅是针对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对于政治人物、历史人物,评论他们的好坏的主要依据是他们的政策、功绩,而非道德。道德固然是评论他们的一条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而且也不是主要的标准。 自古以来大家对刘项二人的评价往往是褒项贬刘,无非是觉得刘邦小人,他成功是小人得志。可是他却建立了中国最伟大的一个王朝之一。李世民杀兄弟,逼父退位,可谓道德败坏,可是他却成为了千古一帝。 我坚定地认为刘邦和项羽比起来,刘邦是英雄,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功绩更有利于百姓生存。


当然肯定也有人会说,你说项羽逆历史潮流而动,是开上帝视角。可是我们作为两千年后的人不正是要通过最后的结果来评价他们吗?不要说什么项羽当时所处环境让他看不清形势,所以他没能顺潮流而动是时代局限。这种说法好比是“哎呀人家小四还是很努力的,你懂什么。。。你有本事你也拍一部《小四代》啊!”。。如果真的要这么纠缠,我只能报之以呵呵哒好吧哥哥你赢了我说错了是我的错我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项羽同学的立场看问题所以请你出门右转不送债见!
7#
匿名用户   | 2018-9-24 00:16:57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
洛小汘  4级常客 | 2018-9-24 00:16:59 发帖IP地址来自
英雄情结是种浪漫主义,刘邦太现实…
9#
马琨  2级吧友 | 2018-9-24 00:17:00 发帖IP地址来自
首先得问一句 你所说的英雄是什么 是郭靖那样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还是赵子龙那样的七进七出单挑一军? 亦或者陈庆之那样的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僻白袍?还是像梁山好汉一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 什么才是对自己最“实惠的英雄呢” ?在我看来姑且不论中外 不论真实虚拟 超人是最符合“英雄”这个概念的 平时低调做人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能力强 只针对坏人 正义感持续性及其强劲 对贫民做到基本零惊扰且不求任何回报 充分做到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都合格 中国文化西方文化都接受的程度 有这么一号英雄 绝对既满足你的内分泌渴求又让你的生活自信而无忧
转头去看问题本身 刘邦和项羽显然跟超人先生差的远 要说稍微有点相似也只有项羽的“万人敌”属性润色后可与超人桑一战 然而作为一个凡人 一个与英雄生活在同时代的人 你更喜欢谁?项羽不开心 屠城 你嗝屁 。。。去当兵 项羽最爱揍人 天天打仗让你炮灰 继续嗝屁。。。好容易如英布一样混个猪猴之类的 人项羽大爷看你不顺眼 又。。。。就这么个神经质的人当了老大 天天能把人操心死 所以英布也叛他 韩信也不鸟他 反过来说刘邦 天天装逼 一到哪个城市 哎呀老乡我们约法三章 我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熟词)对待下属 只要你有本事 杀头的都从法场拉下来 你说的有道理 我流氓也装逼 沐浴更衣斋戒封将 对猪猴 拉拢也罢 坑蒙拐骗也罢 总之都哄的高高兴兴的 对上届领导(秦王)给足面子 不杀你头不烧你阿旁宫 项羽和刘邦这俩货色 你愿意跟哪个?
看到头牌答案说什么军功如何 刘邦搞政治阴谋如何 我实在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这是对一个英雄的定位?英雄就是会打仗会一次性弄死几万几十万人?的确项羽抗秦功劳大 然而项羽看别人不顺眼 带着兵把齐国田家杀光光几万人全赔了也叫军功?明明天下粗平自己也当了老大 就因为自己的私心和脾气弄得猪猴又打成一片百姓死伤无数过不了日子也算英雄?这样的英雄跟秦始皇有什么区别?这么说我宁愿选刘邦搞阴谋 我管他杀韩信彭越之流用的什么手段 起码没开几万人互相砍 让沿途百姓庄稼荒完人跑光兵死一片 而且刘邦政治阴谋还玩的不够 要是兵不血刃拿下英布那才叫完美 何况既然说到战功 私以为战功越高的人 形象上虽然越高大 危险性也越高 刘邦用功臣功狗做比喻 第一次听到我也很不爽 后来想想的确如此 这些将军也罢 王也罢 都是些杀人高手 最大的用处就是杀人一辈子的本事也就是砍人 国家统一后还要这些人手里掌握军队 想想跟他们并肩作战时人家砍人时候的英姿飒爽 踩着敌人献血头颅喝酒时候的豪迈气派 你半夜能睡得着觉?刘邦自己就是流氓 最清楚没文化的大老粗整天想的是什么 那时候儒家那套骗人玩意儿还没上市 忠孝礼节根本狗屁不如 当他在长安新修的宫殿看着这帮货一边喝酒乱叫一边拔刀砍柱的时候 我觉得就好像看到自己家的猎狗因为没猎物天天对着自家树乱啃乱叫一样 这狗是你养大的 你还有信心有胆子他不咬你 但是你家儿子天天打狗身边过 你说你怕不怕?
以战斗力评论英雄 不如去找梁山好汉 以阴谋诡计否定英雄 从此别看诸葛亮 其实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个伪命题 刘邦 项羽 都不是英雄 英雄就如同超人一样 是几乎虚拟的 英雄如同是和平 健康 幸福之类的词语一样 是人类应该不断追逐 某些时候可以无限趋近 然而某种意义上永远无法达到的 正因为他们高高在上所以不断被人类追逐 才带来了人类的进步 问天下谁是英雄?当然在每个人的心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