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机械工程师怎么看中国机械大环境?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俞宙   2018-9-24 00:14   1444277   7
很多机械的学生在其工作后都转向了电子设计方面,即比较偏电,听一些前辈说中国机械的大环境不行,转行的比较多。想请教比较资深的机械工程师,能不能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分享到 :
0 人收藏

7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王国红  3级会员 | 2018-9-24 00:14:32 发帖IP地址来自
做了20年的机械设计,有些感受。
机械的基础是那些?我理解是材料、工艺(加工和装配),设计排在最后。
中国的机械加工工艺很落后,现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艺工程师少且水平不高,一方面技术工人少且水平不高。和现在的大环境一样,机械加工业急功近利了,而工业基础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提高的,需要不断的积累。但是现在机械加工的利润低、水平低,这两者现在陷入了恶性循环。看看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多少愿意学习这种技术的,而这又是最基础的。
对于机械基础工业方面,材料,我国很难买到标准的板材、型材,比如板材总会薄0.2mm,角铁是边上厚、根部薄,等等。而在欧洲能买到的却又是我们出口的,这个环境历来没有认真整治过。
其实,造就这个环境的,就是现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哪个行业现在都是这样。我国的机械加工行业,现在还没有发达到社会化大生产的阶段。所以很多工业品就变得粗制滥造了,高品质的机械加工件反而要进口,或者出口欧洲的加工厂才能做出来。

对于这一点,我们国家似乎还没有认识到,结构调整,应该重新认识机械加工,毕竟这才是真正的工业基础。

看了评论和别人的回答,补充一些。
机械,是物理的实现方式,电气控制,是为机械服务的,是机械的补充和简化手段。所以,学机械的人,应该认识到,一台机器,整体的动作完成逻辑,应该是机械工程师考虑的事情,其中的控制方式可以用电气控制来简化机械结构,这是近20年来电气自动化发展的根源和动力、目的。但是,毕竟电气装置不能替代机械,但是机械一定可以替代电气装置。

3#
Eason  4级常客 | 2018-9-24 00:14:34 发帖IP地址来自


非资深机械工程师,国内重工龙头企业工作三年半,德国工作一年半。从工作环境,个人能力,薪酬待遇,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做个比较
首先从大家最关心的工作待遇做个比较:
德国:机械研究生毕业税后在3000欧元左右。
中国:研究生同学除了去一汽大众税后15到20万不等的同学实现了逆袭,其余均是半斤八两,中航、中电、博世、卡特潍柴、三一、长城、东风、上汽等等待遇都那么回事。二三线城市基本上工作五年税前都差不多14K左右。研究生舍友自学三个月java轻松跳槽12k。
个人能力:
以我司专家和德国专家相比,我司专家停留在以经验解决问题,无法反哺理论设计。理论能力薄弱,我司属于行业绝对龙头,刚才所提专家也是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人。有幸与德国行业专家工作一年半,德国专家无论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编程能力完爆国内专家,是那种全方面的碾压。很大一方面是源于他们对专业的热爱,正常每周工作40小时,他们会私下再学习30小时。认识的两个接近60岁的德国同事扔对技术保持一颗挚爱的心。反观中国同事,如果40岁左右熬上专家,后二十年基本上就可以吃老本了。
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
德国工程师文化的国家,当提到自己是工程师的时候有种自豪感,不论哪个年龄段。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如果某人是博士学历,自己小院门口肯定会有一个标识牌。德国领导会充分尊重下属,然尔一旦领导做过的决定,下属也一定会执行,有敬畏之心。
而在国内,一直在渲染35岁年龄危机,这也就注定一点,如果你35岁还没有混上领导,基本上就可以领盒饭走人了。所有人努力工作的目标就是当领导,知识不会得到延续。PPT造车,依靠PPT申报奖项再恰当不过。曾参与一项目,其实什么卵东西都没有,最后依靠大家不懈的PPT美化,依旧荣获国家大奖。没有那个工作环境允许你专研。当然了这种社会环境仅限于利润微少的机械行业。
最后这个行业扔下来的基本上就是两类人,能力出众当上领导的,这个毕竟是少数。
第二类就是学校一般,无法依托学校的光环进行二次转行的人。
好多人工作五年之后还是依靠本科或者研究生学校光环进行二次就业。
只要待遇和社会地位上不去,这个行业就不会实现真正的突破,牛逼的人都去互联网了,去金融了。
4#
jason wood  1级新秀 | 2018-9-24 00:14:35 发帖IP地址来自
中国的机械大环境, 材料!!
材料是整个机械大环境的瓶颈。
那么材料是什么呢?就是材料的性能!比如硬,比如韧(好像挺废话的,啪,听众朋友们且听我细细说来)比如同样是钢,有的能切铁如泥用作车刀,有的搞两下就弯了,可以被车刀切。不都是钢吗,差距就这么大。材料差,加工工具就差不精密,如何能加工精密的东西?人家加工的一个圈,每分钟转10万转,它的底架纹丝不动,中国的转1万转,底架就晃的快飞起来了。你能 加工圆一点吗?能更圆一点吗?就可以不晃了。飞机发动机至今中国不能制造,只能进口。为什么,那个发动机的结构完全知道,但就是做出来一用就蹦了、裂了,不够硬不够韧。2毫米的板你能再硬点吗,能再韧一点吗?中国不能。
所以,材料不行,导致各行各业都不行,明明知道那个结构,但国外的行,你就不能用,徒有其表。

那为什么同样是钢,材料性能差距就那么大呢。热处理!稀土元素添加,各种金属添加组成合金。

再举个例子,大学生们都金工实习过吧,都做过锤子吧。那么同是铁,开始没热处理的时候,你用锯条一会就锯断了,然后热处理后呢,就坚硬无比,能当锤子,把个钉子砸的弯弯的自己一点痕迹都没有。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热处理的带来的变化--变的很硬。

添加其他元素,改变材料性能。二战的时候知道什么金属急缺吗?钨!对就是灯泡里用的钨丝。钢里面添加一定量的钨,可以使枪管、炮管更耐热。不会因为长时间开火而变软变形。

看完上述2点,是不是觉得不就那回事了嘛,怎么中国就不行呢?
那时因为我还没说这两点的复杂程度。
先解释一下,不管是热处理还是添加元素,最终都是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最终导致宏观上的材料性能。比如硬,比如韧。

第一点,热处理。 就同一个钢块,慢热、快热、慢冷却、快冷却、在某个温度保温。慢热有多慢,慢冷却油多慢等等。有时一块好材料,要先快热到一个温度,然后慢保温或者快冷却,然后再慢热慢冷等等不同的工序。搞完可能需要几天甚至更长论月计算。对不同的金属用不同的热处理的工艺组合,同一种金属钢(比如含碳量不一样的钢,用同一热工艺就是不一样的性能)。同一金属用不同的热处理,也搞出不一样的性能(又来废话了)。
那,热处理工艺有多少种?只要你愿意。有N种组合热处理方法。

第二点,合金。 也就是添加其他元素。铁,含碳量少了,就是钢。反过来,钢里添加碳就是铁。如果添加少量铜呢?或许一斤钢加10g铜就能改变原有的性能。(好吧,我忘了加铜是什么影响,并且加多加少效果是大不一样的)除了铜,还可以加磷、硫、钨.......,甚至稀有元素锎什么的。可以同时加铜、硫、钨各多少多少.....。这有多少种添加方法呢?
算不清了吧,且慢,还没完。

同一合金用不同的热处理会得到不同的性能。那么假设只有用20种热处理组合工艺,把第二点乘以20。热处理组合只有20种吗?肯定不止。能算清楚有多少种金属性能吗?
前一阵中国载人航天教学讲解过了,在太空中热处理金属,会得到在地球环境中不一样的性能。也就是说,同样的一块钢,同样的热处理方法,在地球中和在太空中做出来,就是不一样的性能。是不一样的性能,不是差不多的性能!

好了,知道材料工艺方面的复杂,再来解释中国的材料差。只要是研发,中国都不愿意长期投资。除了国家出面铁心搞一个方面,那么就能有长进。比如航天事业,比如体育。为什么呢,私营税负重,专利保护环境差,你花5年研发,人家花5天山寨走了,你还不一定能打赢官司。所以大家都没钱没精力去研发,做什么百年企业。材料是需要无数的人力财力时间研发的,这个长期才能出政绩的事情,中国官员,你懂的。

补充:举个例子,中国做不出好点的汽车发动机。国外的发动机就是拆散给你,你都装不回去,装回去了性能也不一样。还是因为自己材料知识不行。据说有的发动机是在零下50度组装。然后各种工艺处理。归根结底,组装工艺也是对材料性能的理解上制定的。
最普遍的车床,别人的丝杆精度几个miu,且用几年不变形。(可能每个月,或每加工多少个零件后,便拆下来重新热处理保养一次。)中国你研究的深入系统吗?车床精密了,就可以加工精密的零件。好多复杂的机械设计就都可以实现。

机械加工不行,好多设计就沦为理想。机械行业发展不起来,影响到电气化工光学等等行业。机械与我们息息相关,材料就是它的咽喉。




看完觉得好,给个赞呗~
5#
蓝哥  2级吧友 | 2018-9-24 00:14:36 发帖IP地址来自

做了十余年技术岗位,做过模具设计、做过家电产品研发、做过项目管理,在牛人如云的知乎,不敢称资深两字,就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几句吧。

机械专业应用非常广,应用于各行各业,如工程机械、非标自动化设备、机床、模具、汽车及其配件、军工、家电、数码电子、医疗器械,以及各种工业用品、日用品等等。职位方面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模具设计、机械加工、机械设备设计/维护、工艺设计、售前技术支持、售后技术支持,以及各种硬件产品开发,如汽车研发、家电产品研发、数码产品研发、耐用品产品研发等等岗位,多如牛毛,不胜枚举,大家可以上人才网看看。

再来看看机械行业现状,由于个人理解片面,必然有说得不对或不全面的地方,请各路大神轻喷!

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机械制造业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而且体量非常大,可以说是我国经济的脊柱。个人以为,机械设计及制造水平的高低,跟材料、工艺、机床加工精度、研发水平、技术人员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而我国这几个方面都跟国际上的制造强国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最明显体现在核心技术创新不足、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机床加工设备精度不高等这几方面的差距。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体制上的原因,因为我国机械行业起步晚,社会上对技术人员的支持力度不够,很多企业只知道搛快钱,投入到技术研发的力度不够,所以跟国际上的工业强国还有很大一段差距。而我国的技术人员待遇普遍不高,得不到尊重,不像国外技术人员,受尊重程度很高,很多人一干就是一辈子,所以没办法啊,在国内,如果技术人员到35岁左右做不到管理层,就面临各种危机了,越老越吃香?那只是个童话,至少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不行,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浮躁、这么急功近利的原因。

值得安慰的是,有一部分产业已经越来越接近国际先进研发制造水平了,像电子产品、数码产品、家用电器产品、以及各种日用品等行业,这些行业的特征是相对比较简单,不过度依赖国外核心技术,绝大部分零部件已实现国产化,而且对工业基础要求不是十分高。可能有人会反驳,说现在市场上也有很多上面提到的行业产品都很烂啊这样的说法,我是这么看的,这里面涉及到品牌以及公司的定位问题,有些公司的品牌定位低端,有些则定位高端,那么最终出来的产品质量是完全不一样的,定位高端的品牌,它一定有高品质的产品作为品牌支撑,那么,它会以更科学、更严谨的研发流程、用更高的品质要求去做产品,定位高端的品牌和产品,它会倒逼着你前端的设计、模具精度、零件加工精度、人员素质、生产制造等等环节都按高标准去做,宁愿牺牲成本为其品质让路,那么是可以做出高品质的产品的,举个例子,同样的一个产品,用优质的模具厂开模要100万,而用差的模具厂开模只需30万,那出来的产品质量肯定是有天壤之别。所以说,这类产品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产品的定位,一些低端走量产品,一定是以成本为导向,在满足功能、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产品品质会为成本让路;而高端高品质要求的产品,一定是以品质为导向,产品成本为产品质量让路。

而一些传统的工程机械、机床设备等行业领域,却由于缺乏技术积累、创新不够、加工精度不高、核心技术被外国垄断等主要原因制约,因此跟世界上的工业强国还有一定差距,这是短期无法解决的现状。

历史因素我们没办法改变,但我们希望可以亡羊补牢,希望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大力鼓励科技创新,让科技人员更有尊严、更加体面地工作,给他们一个安心的工作环境,不要让他们刚到中年就面临各种危机,我认为这些才是根本。


2017-9-28更新

意外地发现,点赞的知友很多,在此非常感谢大家的认可,但很多知友问到专业选择问题、行业选择问题,令本人深感惶恐,鉴于本人目光短视、涉足的行业和技术领域相对少,见识不够广等诸多原因,不敢妄给建议,但可以将本人熟悉的行业和技术领域的一些现状陈述给大家,但不作任何推荐和建议,请慎之。

本人主要从事家电类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那就主要谈一下这方面的机械人员职业发展情况吧。

家电行业,近二十年来,尤其是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家电产业发展得非常快,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浙江两省,其中以民营企业为主。

家电行业,是一个大批量生产制造的企业,公司的主要职能是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等等,当然还有其它的辅助职能部门,大多数的家电产品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产品的设计开发已流程化、规范化,所以只需要按流程进行工作即可,当然,对于复杂点的产品,会提前进入技术开发,我们也叫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完成后,再进行产品开发,产品开发的大致流程是:市场调研、工业设计、结构设计、模具设计、模具制造、试制、试产、批量生产等,当然,开发期间还有各种技术评审,这里不一 一细述,大概半年至一年时间为一个开发周期。

而机械专业人员在家电企业中一般担任如设计开发、模具设计、模具制造、PE、IE等角色,而核心部门和人员就是研发部的研发工程师,或叫开发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机构工程师,叫法很多,但基本工作内容相同。因为产品不算太复杂,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也不是很高,一般本科学历就可以,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年龄大的工程师还是大专学历,当然,如果有更高的学历,会更受欢迎的,也会优先获得加薪或升职,这是毫无疑问的。技术人员在这个行业里,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向技术+管理方向发展,如研发部主管、研发部经理、研发总监、副总经理、总经理,这样的发展路径,在这个行业里,其实很多总经理都是技术出身的,至少我了解到的现象如此。

也许产品复杂程度不算太高、也许技术相对容易掌握的原因,一般家电行业的技术人员升迁相对比其它传统工程机械行业升迁更快,比如,很多从业10年左右的技术人员,职位已上升到部门经理,当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向管理职位转型,也需要后天的不懈努力,不断扩大知识面,不断打造自己各方面能力,让自己成为综合型人才,那样你的机会才会更大。

最后,谈一谈薪资方面,技术部门的薪资在制造型企业的所有部门当中属数一数二的,这是家电行业公司的现状,相信与之接近的行业,如数码、消费电子、以及各种消费用品等制造行业也是如此。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理解,难免有不对或不全之处,还望各位大神指出!

6#
王国栋  2级吧友 | 2018-9-24 00:14:37 发帖IP地址来自
不是资深机械工程师,但作为机床制造业的上游产业经常接触到他们,从我的角度谈谈目前的机床行业工程师的情况。
从2000年到2015年,机床行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的15年,这15年间,数控机床从稀罕物变成了工厂普及的主机机型。这个速度全世界范围来讲也是极快的了。而这15年恰恰是市场主导各公司发展,工程师基本没有时间思考和创新,而是应市场需求开发或逆向已经成熟的机型。这样的工作现状非常不利于留下牛逼的人才,因为他说了不算,主导不了设计,主导不了产品,没有成就感。从公司的角度来讲,只要有几个顶梁柱的工程师,别人能按照要求画画图就行,也不想养太牛逼的人才。再加上大多数公司并没有提供管理和技术两条晋升通道,导致大量的工程师要么一直画图,要么就努力转为管理岗,然后没人专心研究技术了。
机械工程师的东西基本不可能自己完成一个产品设计,即便有,这个设计也是受限的,基本禁止跟别人分享。比如就没人在知乎里得瑟自己的设计案例,上传自己的图纸吧。
总结一下,机械行业工程师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工作环境相对较差,生存环境也不太好,还极难出名,薪水被金融,IT的甩出几条街。好在目前经济降速了,机床行业降温了,我看到很多公司又在努力创新了,经济不行的时候恰恰是技术革新的时机。
如果非要问为什么环境不好还要干呢?那只能说
:图纸(人生图纸)就是这样画的,我就是要这么走,就是这么任性!
7#
王小天  3级会员 | 2018-9-24 00:14:39 发帖IP地址来自
天涯论坛有一个帖子:《中国机械制造业——我心中永远的痛!》

偶搞了8年的数控机床设计,可惜国家只重视所谓的高兴技术、网络生物,制造业尤其是设计师被迫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偶在中国最著名的一家制造企业工作,拿着800多块。设计过n多数控机床,偶深有体会,不是我们的技术赶不上国外,而是国家熄灭了工程师们的创新原动力,连房子老婆前途衣食都成问题,谈什么为国献身?
俺爱国,国不爱俺,于是俺啪的一声走了,爽!
  现在外企做销售,7000/月!
  你们问问90年以后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出来的大学生有谁还在搞机械设计?有谁搞设计超过6年?几乎是0%!几十门围绕着机械设计的功课,5年时间,都读到狗身上去了!
  机械设计是一门博大精深无比严谨的学问,通常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需要20——30年的培养和磨练才能成就,搞机床设计少于6年的工程师基本上还只是个睁眼瞎!创新就更别提了。就像还不会走路的婴儿学跑步一样。
  如果一个机械设计师所需要的知识量为1的话,那么一个同样机械专业毕业生为外国人卖机床给中国人的销售工程师所需要的知识量为前者的一千万分之一,1/10000000,而收入为前者的十倍!
  这就是中国机械行业的结症所在!
  看看什么人在为中国设计工作母机吧,通常是二、三流高校毕业生,素质通常较差,实在找不到其他工作的人在搞设计。真的!




这是楼主2003年说的情况,到目前为止,这个帖子仍被不断地顶起。建议去看一下
8#
匿名用户   | 2018-9-24 00:14:40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