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报家门,新雅六字班,PPE方向。对,就是传说中的“隔壁小白鼠”。 一年前报名新雅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个问题,印象中这里戾气比较重的回答还不多。今年招生季开始,本以为这个问题早已经过期了,就没关注,却没想到还有人用这里部分答主的回答做成了《新雅书院不足》《手撕新雅指南》,还针对《逐条反驳》作了反驳之反驳。 毕竟没在北大光华、元培就读,就不做清北对比了,只说说新雅的情况。文中用到的北大相关信息均来自其它答主。 对贵校用严重失实的信息“手撕新雅”这件事,只送一句话 “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以直报怨,以正视听” ------------- 先说几个考生比较关心的吧,若有需要会再补充 1. 新雅书院六字班大一人数为65人,非30.进校后文理混合分班。元培每届大概二三百人。新雅确实办得晚,比系友自然是比不过的,但集体观念如此强的清华,难道还愁校友资源吗?。七字班进来后有新雅学籍的学生也只是两届,全院大概140人。在校元培四年加在一起,少说也得一千人。后者是前者的七倍,若同样的资源总量则意味着新雅人均资源是元培的七倍。 2. 大二选择专业方向,所有学生全凭兴趣选择,不看GPA,不看排名,没有“经管给了**名额”一说。上面元培答主说到每年元培光华、经院名额报不满(光华15 经院50),这很正常啊,有志愿的诶,高考一本线的学生怎么会选择清华呢?报考系统中报名清华的学生和当年清华录取人数差不多啊,请同学自行判断这是否能说明“光华名额非常多,足够全院用”。如果真的每个人的志愿都能够满足,为什么还要有“名额”之说呢? 3. 新雅目前通识课程确实达不到“百余门”,但门门是硬课,除必修是70人外,其他绝大多数是3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大多数还配了专门的讨论课,课上课下时间比普遍在1:3左右。如果算上全校通识,清华通识课程数量远远超过所谓“一百余门”。不要欺负高中生没上过大学,不知道还有“水课”。毕竟元培学生没上过新雅课程,新雅学生没上过北大通识课,双方信息都残缺,谁又能说谁不是精品?但请不要无 脑 黑。 但让我们想想看,新雅的通识课是专给新雅学生开设的,这相当于新雅的大一“专业课”。北大的通识课程与清华的全校通识课面临同一个问题:课程太多!为什么课程太多课程质量就一定下降?因为既然有一百多门通识课,就意味着元培学生分散在各个课程中。选某门课的学生主体绝不是元培学生,而是校内各院系学生,但各院系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课,他们怎么会多出来一份精力完成高强度、大难度的硬课呢?授课教师确实可以很棒,但授课效果要想好,课程压力一定要大(体现在人文社科领域就是阅读量+写作量+讨论量)。一门通识课,老师不留作业只上课,那和听讲座有什么区别呢? 现行清北通识课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学生重心不在通识课,在专业课!老师可以是很好的老师,但客观条件导致学生只能水过去,长期这样下来,通识课的硬度自然就降低了。这不仅是清北的问题,还是国内所有开设了全校通识课的大学的症结,哈佛学生每学期大概四门课,中国大学生每学期十几门课,平均课程投入、课程质量当然就比不过人家,所谓“通识教育”也就大打折扣了。正是考虑到这个原因,新雅的通识课才和全校通识课分开组织。 4. 关于师资。清华人文社科方面的师资相比较究竟如何我不敢说,也没有资格评价。但奉劝上面的部分答主,没有数据、没有说明,不要直接甩一句“你清能和我北比?”,这样的话谁都会说。我只知道,六字班新雅人每个人都有一位常任生活导师,每学期平均见面三次以上,每位导师只负责1-3名学生。要时刻记得,七字班进校后,元培总人数是新雅的七倍,同样的配置,导师也能七倍吗?提醒考生注意区分一对一指导与“一位教师负责一人”。 5. 新雅当然不是模仿元培设立的。如果是元培翻版,那直接让元培扩招就好了,清华干什么还要办新雅?清华大学1934年-1935学年度就实行大一不分专业统一上通识课程,大二后选择方向的政策,梅贻琦校长《大学一解》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2005年的香山会议即“中国文化论坛首届年会”是最重要的教授们凝聚通识教育共识的起点,其核心主持人物甘阳现为新雅书院总监,会后成果之一的通识教育讲习班的第一届在清华办;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二战期间写成,便已经明确提出先通识后专业,美国大学开展类似的设置已经几十年了。新雅与元培都是后起者而已,谈得上谁学谁?北大部分人喷这一点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被人拆穿后,请不要利用人身攻击掩盖自己先罔顾事实抹黑新雅。 至于黑甘阳老师的那些人,真的无话可说,我才发现原来二十岁的青年就已经有底气对65岁的资深教授恶语相向。摆出一副“他算老几”的姿态并不能够抬高自己,有理不在言高。
------------ 真的很少在知乎上写东西,但看到本题下诸多匿名、非匿名的回答言辞间都带着浓浓戾气,捏造事实,更有甚者进行人身攻击,实在忍不住了。再次提醒各位,有理不在言高。 新雅是否成功,绝不是现在能够下结论的。归根结底,新雅是否成功要看头几届学生三四十岁,甚至更远些才能看得出来。新雅不是你说不行就不行,也不说我说行就行,到底如何,拭目以待就是了,何必捏造些“事实”黑新雅?如果不是感受到了新雅的“威胁”,诸位又为何在此题下作如此多回答?诸位看官可曾见新雅人在元培相关问题下有类似举动? 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以直报怨,以正视听 愿与诸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