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满清没亡于太平天国却亡于辛亥革命?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鹏鹏   2018-9-23 03:03   958281   10
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农民起义是最大的威胁。中国两千年帝国时代无数王朝亡于农民起义。
而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那为何满清挺过了太平天国运动,却没挺过辛亥革命?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安国大将军  3级会员 | 2018-9-23 03:03:24 发帖IP地址来自

一个政权的崩溃,既有外因加持(比如,农民起义、外敌入侵),也有内因作祟(统治集团分裂or瓦解),但根本原因还是后者(虽然前者往往引发后者)——自古以来,莫不如此


===============


清朝的统治集团是由满蒙军事勋贵集团汉族地主-士大夫集团组成的政治联盟

太平军所经之处均为传统汉地,汉族地主深受其害;而江南江北俩大营屡次崩溃,也证明了满蒙军事勋贵集团自身已无力搞定太平军

因此太平军成了满蒙勋贵+汉族地主的共同敌人,他们自然会千方百计的镇压消灭太平军

——比如说,既然满蒙勋贵自己搞不定太平军,清廷就不得不破例允许汉族地主士大夫们自行募兵对抗太平军→湘军楚军淮军这些汉族地主-军事集团就是这么来的


而随着湘军楚军淮军成功灭掉太平军,这就意味着清廷要维护其统治就愈发离不开这些汉族-地主军事集团——特别是在僧格林沁被捻军干死之后——在这之后的历次大战,如左公光复新疆、中法战争、平息朝鲜壬午军乱和开化党之变,以及甲午战争,唱主角的都是这些汉族地主-军事集团

到了八国联军时,汉族军头们带头抗旨、撂挑子不干(东南互保),清廷事后也只好追认;而最后出面收拾残局的,也是汉族军头之代表人物的李二先生

问题在于,在八国联军之后,或者说在慈禧死后:一方面,以曾左李胡(以及张之洞刘坤一)为代表的老一代汉族军头逐步逝去,另一方面,以袁世凯岑春煊为代表的新一代汉族军头又在朝廷中逐步失势,留在台上的汉族高官除了盛宣怀还有点实力外,就只剩下诸如徐世昌梁敦彦之类的人畜无害之人——总的来说,汉族地主-军事集团陷入了无以为继的局面

而已经长年靠边站的满蒙勋贵们,则自以为是的开始着手收回已经被汉族地主-军事集团拿走的权力,其最具标志性的作为就是载沣罢黜袁世凯和“皇族内阁”的成立,而后者也意味着满-汉政治联盟宣告破裂(或瓦解)——从武昌起义后,荫昌、载涛指挥不动新军,就可以看出来

那么,当统治集团宣告破裂、瓦解时,往往也是其最虚弱的时候,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足以将其颠覆——就像一个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人,只要一场小感冒就能夺其性命一般——武昌起义看似混乱无组织,其实恰恰抓住了清廷最虚弱的机会


讲真,历史往往充满了偶然——孙中山、同盟会精心筹备的黄花岗起义发生在1911年4月27日,而十天之后(5月8日)“皇族内阁”就宣告成立了

那么,倘若当年同盟会等到“皇族内阁”成立后、满汉矛盾急剧激化之时再来搞黄花岗,那后续的发展真是无法想象~

3#
皇漢藍血人  2级吧友 | 2018-9-23 03:03:25 发帖IP地址来自

废科举确实是大失策啊,更坑大清的是,张香帅的神助攻:

新军南北两支,北洋军选兵,只要老实农民,怕官、淳朴、四体发达者为上佳,有过市井混混经历的、当过学徒的、甚至当过货郎的都不要(只有曹锟是个例外,货郎出身,但是为何为他开例外?因为他太傻了,号称曹二傻子),总之就是要保证北洋官兵思想上的绝对淳朴和统一。

南洋军的选材就妙不可言了,张香帅思路和国际接轨,觉得士兵有文化才是好兵,于是对两湖地区废科举后失学失业的是生员举子们大开招兵之门,热烈欢迎读书人当兵,建设一支有文化的新军!想法好吗?好啊!太好了!南洋军后来彰德秋操(演习)中力克北洋军,显示了很优秀的军事素质。

然而,南洋军里这些有文化的丘八们心理怎么想的?老子读书十年寒窗,为的是当大头兵?老子腹有诗书,不说位列军机、内阁么,最低的人生期盼,也是七品县令嘛,现在好,县官没得当,反而被营官大老粗现管,士兵和士人,一字之差天壤之别,这其中的愤懑、苦楚谁知道?

加上这批大兵都有文化,看得懂革命党们的反书(你把《警世钟》《猛回头》塞给小站新军营里,人家也看不懂),一看反书大腿一拍,哎呀,原来是这个道理!这才是我的出路啊!

好么,然后,然后南洋新军就变成大清国花钱给革命党养兵了...

4#
爱新觉罗 载湉  2级吧友 | 2018-9-23 03:03:26 发帖IP地址来自
都怪亲爸爸!
1905大清的新政功不可没,教科书上不提的1905新政是晚清力度最大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未来30年的中国政局

洋务运动虽有朝廷支持,但是措施的局限性非常强,仅集中于官办企业军工重工。戊戌变法虽然改革措施十分激进,但缺少最高权力支持,造成的混乱大于带来的收益。而1905新政不但涵盖的领域非常全面,而且是老佛爷亲自领导的,所以最终改革取得的“成功”远远超过慈禧的预期,不但中国大踏步买入近代化,而且还顺道埋葬了大清

先看看措施
1,军事:废武科科举,仿西洋军制,配西洋装备,训练新军,彻底告别八旗绿营
2,经济:设商部,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
3,教育,废文科科举,仿西洋制度建立新学堂,派留学生出国
4,政治:改革官吏制度,裁撤冗员,严禁买官捐官。仿西洋制度建立新部门
5法律: 学习西洋法律,编写中国自己的近代化法律,废旧法

平心而论,每一条内容都是对中国的发展有利的,其向西方学习(不仅仅局限于火炮军舰)的核心理念来自于戊戌变法,但是具体的措施远远比康梁等空想理论家更合理。加上慈禧的支持,改革很快大规模推行

然而!这些有益的政策最终成为大清的丧钟,一点点看

1,军队:八旗绿营有100万既得利益者,一下子丢了饭碗,尤其是满八旗,作为手足同胞,在辛亥革命中也不支持清廷了。而袁世凯的新军成为大清实际的掘墓人

2,经济:发展商业的理念不符合“清流”和“老儒生”的传统观念,不巧的是这些保守派在朝中依然身居要职,比如著名爱国贼,帝师翁同龢及后来的瞿鸿机

3,教育:废科举使得数十万十年寒窗的读书人失去上升通道,很多人日后都加入了革命军或北洋军,向朝廷发泄自己的仇恨。而官派留学生在接触了西洋思想之后,依然忠于大清者一个都没有(人家又不是傻子……)

4,政治:此举导致很多满洲贵族失去了官职,失去了收入,本是最终于朝廷的群体失去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实力。辛亥革命时很多王爷已经在北京街头摆地摊卖家产了

5,法律: 在皇权不下县的中国,推行现代法律必然和乡绅集团冲突,而乡绅集团包含许多依靠科举的读书人

所以,清朝的新政把中国各个民族,各个阶层,中央地方得罪了一个遍,旧军队,新军,传统读书人/老儒生,新知识分子,满族后裔,满族贵族,汉人高官大员,乡绅集团。统治基础已经不是被动摇了,而且彻彻底底的倾覆。最终没钱没粮没枪的孙黄革命党成功了,此时距离大清的新政,仅仅过去了6年

所以吧 大清亡了不赖我



附上一张很漂亮的前无畏舰,求专家告知舰名



这是咸丰的玉轿子,现在澳洲博物馆里
5#
小虾汉斯  4级常客 | 2018-9-23 03:03:27 发帖IP地址来自

汉末、唐末,局势稍有恶化,就群雄并起,四处起兵造反割据,朝廷已名存实亡,只能等死。

明末就“好”了不少,仅仅是与李自成闯军交战,就有傅宗龙、汪乔年、杨文岳、孙传庭等四大总督,陕西、甘肃、太原、大同、宣府等5名以上巡抚、10名以上的总兵,相继不屈而死。张献忠入川之后,四川各地的官僚豪强凭借地利优势拼命抵抗,是张献忠败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崇祯还自己诛杀总督7人、巡抚11人,还不断催促、逼迫这些高官带着没有训练和准备好的官军与利于急战的农民军交战,造成明军高级将领和士兵大量死亡,即便如此,都没有几个人想过就此揭竿而起,反了朱家王朝算了。与前几朝相比,说大明“忠臣遍地”不为过。

清朝,同样如此,道光朝连续发生4次人相食的大饥荒之后,普通百姓已经到了无法活下去的边缘,各地农民起义已成星火燎原之势。然而读了几十年圣贤书考取功名的曾、左、李等人和清朝各地官员,却大都死心塌地与太平军、捻军等各路反军为敌,甚至还不惜自己散财组建武装镇压(当然咸丰在京城抽鸦片没有瞎指挥其实也很重要,不然就曾国藩初期那可怜的战绩,穿越到明末早就被崇祯砍了)。

前后事实证明,八股取士对于维护王朝统治是真的有用,因为它已经把王朝兴衰与官员士绅根本利益捆绑在了一起,在很多地方官员宁死不丢官的前提下,甚至已经很难单纯用底层动乱和军事手段来推翻,因为反军已不容易像以前那样,把地主士绅文官武将拉拢到自己一边,通过“广收人心”滚雪球来壮大自己了。

捻军活动范围遍布华北,拥众数十万,连僧格林沁都被其击毙,曾国藩也对其无可奈何,再加上太平天国是几近全国范围内起义,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至于辛亥革命为啥能推翻清朝,孙中山自己就总结了一句话:

“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这表明,义和团运动之前,大多数官僚士绅都是死忠于清朝的,到了义和团失败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希望清朝倒掉的官僚士绅甚至成了多数。

我以前也不明白,为什么义和团运动失败,能造成士民人心这么大逆转,后来才发现,由于当时洋教横行,威胁儒释道地位,义和团背后其实是有不少官僚士绅支持的。很多人没注意《辛丑条约》当中还有这么几条,就是:“(清政府)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处死的官员共百多人。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也就是说清政府为清算义和团运动,也大大的波及了官僚士绅。光是支持义和团的官员遭到重处的就有100多人,凡发生义和团的地区一律停止科举考试5年,此举一行,自然是民怨四起(古代的民心多半是指的士心,这里也指的是读书人)。教科书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对于全国的官僚士子而言,更是如此。

正在这么一个清朝政权已摇摇欲坠的紧要关头,慈禧又在生命最后时刻宣布废除科举,编练新军,这一废全天下士子都不跟你玩了,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南方各省纷纷独立,北方各地纷纷起义,爱新觉罗王朝遂土崩瓦解。当然,这段时间,很多官僚士绅甚至把辫子一剪,把牌匾一换就成了民国官员,造就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贾瑞雪与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白营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是检验上述理论的一个绝佳案例。通过对1900-1906年间清朝262个府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上述推论得到了几乎完美的验证。作者甚至发现,由于科举被废除发生在1905年的九月,如果将起义与动乱的时间精确到具体的月份,上述关系仍然成立。
6#
慕容鹉  2级吧友 | 2018-9-23 03:03:28 发帖IP地址来自

好了好了,这本来就是答主随手打的“片面之词”。大家看个乐子就行了。

真要分析一起……这里是两起重大的历史事件,怎么可能三言两语就能面面俱到的呢?

而且题主这个问题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相差了整整半个世纪,这有什么可比性?

要说最大的区别就是太平天国的时候,绝大多数中国知识精英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三千年之大变局”,而到了辛亥革命的是,天下凡是有点政治敏感度的人都知道我大清吃枣药丸呐。

因为我大清就是死活过不了民族国家这一关,所以不改是等死,改了是作死。

作死而死,夫复何言?

………………原答案的分割线………………………


因为1905年停了科举,因为1905年停了科举,因为1905年停了科举。很重要所以说三遍。


试想一下,你是一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传统知识分子,寒窗十年的你心中怀抱着成为“曾左李胡”让我大清再活五百年的宏伟志向。当然啦,要达成这个宏伟志向,科举乃是正途之中的正途。


然而,我大清把科举给停了!


这样得罪整个士大夫阶层的事情,史上也就这么一遭。


那你老兄怎么办?


老子特么“保大清不保中国”还能当官发财,现在你们连大清都不让老子保了,老子就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些传统知识分子既然当不了“曾左李胡”,那只好当一当“孙黄毛蒋”了吧。


然后,我大清就凉凉了。

7#
王陶陶  4级常客 | 2018-9-23 03:03:29 发帖IP地址来自

不用看那么多,只从各个势力阶层对体制态度即可。

太平天国时代的大清:士绅支持,军队无能,列强由打击到支持;

辛亥革命时代的大清:士绅背叛,军队倒戈,列强中立;

革命的可怕不是革命的武力,而是革命的呼喊在各阶层中带来的响应,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联合。

所以,大清亡。

8#
王包子  3级会员 | 2018-9-23 03:03:30 发帖IP地址来自
应为老佛爷没了。别看老佛爷整天卖国求荣,用中华物力,结东洋西洋人欢心。老佛爷在内政上是个明白人。满人必须重用,汉人那就得更重用。地方就得大?什么?你说地方大了出了东南互保。庚子年都是哀家不懂事,让底下督抚难做了,东南互保做的对。就这样我大青果这个破船晃晃悠悠悠悠晃晃挺过了太平天国,捻军,西北回回。这期间左宗棠平了西北,李中堂爱将守住了台湾。我大清一片中兴。虽然最后经历了甲午,经历了庚子。经历了日俄我大清元气还在。可惜老佛爷后上台的载字辈小孩,急急的收天下之权到朝廷,这不他妈的反了天。地方大元能干。你把军队,司法,税收都集中。老子们从曾圣人手里攒下权力钞票都要没了?这绝对不能忍。这不武昌城一声炮响,不到三个月全国一半省就独立了。老佛爷的大青果破船就这么的沉底了。
9#
bulinbulin  1级新秀 | 2018-9-23 03:03:31 发帖IP地址来自

关于废科举不是导致清朝灭亡的论述,补充几个链接

李林:废除科举导致清朝灭亡?_文化_腾讯网
不过,要在科举废除和清朝崩溃之间找到更直接的因果关系链,恐怕还需要做更多考察。因为革废科举只是晚清教育改革的一环,而教育改革又只是晚清新政改革的其中一环。清政府在废科前后,确有一些针对传统士人的安置措施,比如拣选入官、入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充当教习等。但由于时间紧迫,而且晚清官场本已严重人浮于事,要安置数量庞大的士人群体,绝非易事。
关于废科后士人的出路,有一组学界研究较多的个案:刘大鹏和朱峙三。一个在山西太原,相对闭塞,固守经典;一个在湖北武昌,九省通衢,留意新学。一个是举人,年纪偏大;一个是秀才,正当盛年。前者较为悲观,几乎觉得天崩地陷;后者则颇为淡定,可以较好调适。可见传统士人在这种剧变中的升降沉浮,既受时代大势、制度变迁影响,也有个人的学识、能力及际遇等因素掺杂。


科举制度到底该不该废除?_教育_腾讯网
清廷1905年废科举,在具体落地之前,动静挺大。人们早就传说,科举要废,于是赶末班车的人呜呜泱泱的。但科举真的废了,大体波澜不惊。只有极少数落后地区,出现过秀才抗议的现象。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莫理循很兴奋,觉得连一个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制度被废除,都能这样,可见中国今后的改革,将十分顺利。
科举制度的终结: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何以波澜不惊
譬如1898年戊戌变法的时候,维新派提出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停止武举并开设经济特科等的改革措施,便有读书人威胁要暗杀康有为;
有意思的是,历史的发展有时候往往会超越人们的预期。时隔一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国人要求立即废除科举的呼声大为高涨。在这种形势下,袁世凯会同张之洞、周馥、岑春煊、赵尔巽、与端方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


————————————————————————

实名反对归咎于废除科举的答案。

清朝是不是亡于废除科举,看两个方面就知道了:
1、在推翻清朝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比如孙中山,黄兴,黎元洪,袁世凯,哪个在1905年的时候是醉心科举的?
2、如果清朝是因为废除科举而培养的掘墓人,那这些人在推翻清朝以后,一个重要的事情肯定是恢复科举。但是实际上呢?无论是南方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北方的北京北洋政府,都没有恢复科举。
由此可见,废科举与清朝灭亡关系不大。

至于为什么清朝亡于辛亥革命,其实题目中已经给出了,就是因为太平天国,准确的说,是因为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一系列农民起义运动

我们来看清朝灭亡的过程,是因为武昌城的几声枪响吗?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武昌起义,占领了武汉三镇,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守住了武汉三镇,维持住了战线。因此才能引发后面一个月内,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廷。

说不是,是因为直接导致清朝灭亡的,是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廷,而实际上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

由此可见,清朝灭亡,是亡于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

那清廷是怎样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的?正是由于在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一系列农民起义运动中,清廷的八旗军不堪一击,不得不允许地方自行组织武装,在镇压太平天国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农民起义越多、时间越长,地方实力就越大,清廷对地方的控制就越弱。直到1900—1901年的东南互保,清廷对地方的控制已经虚弱到几乎名存实亡,以至于五省公然抗旨,拒绝与洋人开战,而且事后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到了1911年,清廷对地方的控制已经虚弱到,革命军仅仅勉强占领了一座重要城市,而能引发十几个省脱离清廷。

由此可见,历史书中的“太平天国极大地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绝不是一句空话。

10#
Gregory  4级常客 | 2018-9-23 03:03:32 发帖IP地址来自

太平天国闹最凶的时候,江南两广两湖这些赋税重地都沦陷了,首都又被英法联军攻陷了,圆明园被烧,皇宫被占领,皇帝已经逃得远远的了,按以往的经验看,满清已经完了。

彼时西洋对太平天国这个号称信仰天主教的汉族政权还是很有好感的,英法的军事高官都到天京参观访问友好交流,华尔组织洋枪队对抗太平军被西方惩罚关了起来。对内太平天国打出来的口号驱除满清异族,光复汉族传统,还去祭奠了朱元璋的墓。

一手好牌是不是?

然后呢?

洪秀全号称自己是耶和华的儿子耶稣的弟弟,传教士来了都要跪下来喊万岁,《圣经》被各种随意涂改,传教士一看这哪是什么天主教,这就是邪教啊,传教士的随从在天京被随意砍杀,一路看到太平军滥杀无辜,和野蛮人无差,传教士们吓的半死,一路逃回各个国家开始大骂太平天国。

江南本来就不喜欢满清,繁华的江南士人一直在抵抗满清的统治,太平军来之前,就已经和腐朽的八旗作战了,太平军来了,以为是解放军,结果太平军一进城,比八旗军还残暴,先把穿绸缎的人全部吊起来打,逼他们交钱赎身,一路杀,繁华的江南很快变成鬼地鬼城。

同时,虽然喊着驱除异族的口号,却又砸圣像,儒家,道家,佛教的书籍和建筑都被毁灭,清廷打出的口号是捍卫正统。在一个普通老百姓眼里,正统传统比什么民族国家分量重的多。这是太平天国政权始终没有得到汉族精英支持的重要原因。

逃亡的满清皇帝和列强签订了新的协议,英法联军虽然攻占了首都但是并没有征服中国的想法,清廷满足了列强的要求,就退兵了。而太平天国压根不理列强的要求。经济的天平一下就偏了过去。

最后就是清朝活了过来,而天平军开始同时面对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步步败退。当然太平天国自身腐朽不堪没有人才昏招尽出内乱不堪也是一个原因。

唯一的遗产就是,太平天国在占领区不发展经济而是靠掠夺维持,导致民心大跌,老百姓都收拾细软往安全的地方逃,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上海是列强的殖民地,两广的人带着财富进了香港,江浙的人带着财富进了上海,这两个城市一下子就腾飞了。

很多是压根不相信太平天国搞大屠杀的,我也不懂为什么呢?DS的记忆一般传不过三代人,这是我的一个经验总结。

还有那个什么曹变蛟, @曹变蛟 提出的太平天国拉拢了地主和士绅读书人,太平天国不杀平民,太平天国热衷发展经济几个新观点,是不是很像地摊上那种:惊呼!原来史上第一忠臣竟然是秦桧?!野鸡历史学家越来越多了哈,真有意思。

11#
jinning li  5级知名 | 2018-9-23 03:03:33 发帖IP地址来自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提到,革命最容易发生在改革阶段。旧制度已经摧毁,新制度尚未建立,人民已经启蒙,不能忍受旧时代时候的命运,而且急于求成,于是改革本身变成找死----还有一句就是不改革就是等死。

就好比白血病患者,只有骨髓移植能治愈,但是移植之前必须化疗杀灭原有免疫系统,那么在已经化疗和尚未移植之前是最脆弱的,毫无抵抗力。新的移植骨髓没能及时到位,人就嗝屁了。

清末的时候,满清统治者面对的局面非常糟糕。以满驭汉是搞不下去了。满人不仅少,还堕落腐化的不成样子,毫无战力,狗屎当鞭子,文又文不得,武又武不得。怎么办?

外部还有个日本对照组刺激,人民会比较的,你说什么同治中兴,两洋海军亚洲第一,甲午海战就打出那样结果?西洋打不过也就算了,东洋才维新几年,小日本把清军打到原形毕露。说实话,那时候汉人精英已经丧失了扶持满清朝廷的信心了,连李鸿章也哀叹裱糊匠救不了破房子。

废八股并不是错误,不废也不能让读书人抛弃八股去读新书,废科举是错误,因为完全可以改八股取士为公务员考试嘛。

不过归根到底,就算那样也只能收买一部分读书人,广大人民也不太会仅仅满意于小打小闹的改革,立宪大讨论就是逼宫,要夺权。

推三推四之后搞出皇室内阁之后大家感到受骗了。可是满清左右为难,明知道不放权不行,却既不愿意也不敢放弃。

为什么呢?

因为满清和日本天皇不一样。满清入关时候杀戮血仇,不敢指望汉人拿到权力之后不报复回来。而且历朝历代,中国皇权一弱就惨不忍睹,成王败寇的意思就是只认胜利者,不认法统。像天皇那样几百年都没个实权的还能占个名分位置,中国没有那个传统。等中国建立宪政之后就难说了,凭什么一直留着满清皇室尊崇啊?签了协议算什么,后来满清退位时候的协议不也说推就推,叫滚就得滚,那么即使当年真立宪了,也不会有什么可信的。

那么他们其实还有一条路的,就是乖乖退出中原大地,回到当年的自留地,建个小满洲国。其实当年孙中山他们兴中会什么的口号就是如此,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赶走满洲人也就OK。但是他们也不愿意那么做。各地满人汉化已久,谁也不愿意一下子放弃奴隶主的身份,把花花江山给退了赃款,回去风雪苦寒的辽东野林子里面渔猎。

再说了,他们还是信不过汉人能保证不报复。等汉人实力强了,小满洲国一样保不住。

于是他们就拖啊拖啊,拖一天算一天,满清帝国早就咽气了,辛亥革命只是把起搏器从这个活死人身上给拿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186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