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目前国内市场大部分高价啤酒并不比平价的有什么明显的好。 比较研究酒的人或许能喝出嘉士伯和大哈啤的差别,但说实话,差别不大,都是水不浪汤的美式皮尔森而已。 更别说大部分国人连日光臭都喝不出来,在他们嘴里所有啤酒都一个味儿,白酒喝不动了还想再唠一会儿的替代品,或者夏天热了降暑解渴用的一种带点儿酒精度的汽水。既然都差不多,大哈啤3块,嘉士伯八九块,为什么要多花那四五块钱? 简言之,目前国内的啤酒市场还是缺乏个性,所以在大部分老百姓眼里,嘉士伯喜力科罗娜只是一些略有点儿逼格的品牌名而已,但这种逼格只是逼格,不是实实在在的品质,如果不是在必须装逼的场合,平时不值得为了这点儿不实在的逼格多花钱。 而国内品牌连逼格都沾不上。什么奥古特乱七八糟的,搞不好还会比嘉士伯好喝一些,但到底只是美式皮尔森,口味上没有优势。而且它们不是历史悠久的美国、荷兰、西班牙品牌,逼格上也没有优势。反正难卖。 综上,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啤酒就是三块钱一瓶的东西。啤酒就该是三块钱一瓶的东西。
不过这种状况近年来正在渐渐改善,因为市场开始实实在在丰富起来了。 前些年引进了精酿啤酒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世界上不止“黄啤”这一种啤酒,国内各个工业大厂也开始学着丰富各自的口味。 之前的青岛黑啤貌似是按世涛的样子做的,个人觉得性价比还可以,但世涛的颜色和口味大部分国人根本没法接受;燕京的白啤没喝过不知道啥样,但价格实在不适合一款正在推广中的东西。不懂的会问“我凭什么要花13块钱买一听燕京”,懂的又觉得有这13块钱为啥不直接喝比利时福佳呢,现在北京有的超市福佳才八块五。 后来有了五块五的哈白啤,比大哈啤贵两块五,不算太多,有人肯尝。接着就有人觉得确实比什么冰纯小麦王的好喝,他们就愿意为自己的嘴舒服多花这两块五。又不是太多,把酒钱花在刀刃上,心里也舒坦。 按这个路子,只要人民生活水平没有严重的突然下滑,肯多花钱买贵啤酒的人会越来越多,国内酒厂估计也会渐渐推出更多“非常规”啤酒。 不过这个过程会非常慢,因为中国人不容易接受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前面提到了,在他们眼里,啤酒是白酒喝不动了还想再唠一会儿的替代品,或者夏天热了降暑解渴用的一种带点儿酒精度的汽水,还有这东西的外观特性都是定了性的。如果一种酒不是黄色的/有明显的苦/明显的香/喝了一瓶就比之前喝两瓶还晕/泡沫很久都不散很烦人……这些都能成为他们心目中“这根本就不是啤酒!还想让我多花钱买你?”的理由。 商人的动作肯定要是要讨好国人观念的。所以,额。 观念这东西得慢慢改,要让很多国人都肯花钱买15块一瓶的国产啤酒,还是很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