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中国的迅速崛起?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专注   2018-9-20 08:40   1427471   9
近年中国的迅速崛起,表现在各个方面甚至很多领域已经出现世界首例以及世界第一的字样,是否能说明我国的制度要比欧美的制度好。还有个疑问,现在美国是否在吃二战的老本,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减少而中国却在飞速上升,这样的话100年后中国是不是就可以全面碾压美国了?
分享到 :
0 人收藏

9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发顺丰  2级吧友 | 2018-9-20 08:40:39 发帖IP地址来自
中国制度实际上是集百家之长,只是因为结合了中国国情所以显得与西方国家格格不入,所以我个人看来中国崛起不能证明中国制度更加优秀,倒是能说明中国人的学习能力更加优秀。
金灿荣老师开过这样一个玩笑"中国过去摸着石头过河,学谁谁倒霉。学习苏联,苏联解体;学习日本,日本失落二十年;学习美国,零八年金融危机",一方面中国政府有选择地接受了西方世界的那一套并加以实践,另一方面也说明黑猫白猫的理论是符合中国发展道路的。我等中国人应该既不激进也不保守,中庸之道,古来有之。

中国毕竟还未成功崛起。
现在已到了关键时刻,内部矛盾加剧,外部挑战升级,危险重重。秦灭六国非一世之功,乃因商鞅变法后秦国代代明君贤相,"奋六世之余烈",故而西隅弱秦可东出一统天下。今日中国之崛起要比秦之统一事业更加艰难万分,美国是目前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国家,我们要挑战的却并非美国一家,仅是亚洲,就有好些美国的小弟兄在一旁虎视眈眈,就等着趁你犯病反咬你一口。

未来的中美关系肯定还是会以竞争为主,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军队出来秀秀肌肉,两国再多谈谈经济合作共赢的事,中美和解也不是不可能,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有值得美国尊重的实力。绊倒美国是不现实的,只能慢慢追赶美国并在这个过程中布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哪天美国的利益集团里开始频繁出现华人的身影,中美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了。资本主义国家有一个好,金钱能制衡权利,当然也是它最致命的弱点。

不能说中国一定会崛起,但没有哪一个国家比中国更有希望崛起了。今天的中国比它的老师们走的更远,我们必须要依靠自身的创新才能保证中国成功崛起,这个过程是中华文明的又一次升级更新。

中国更强大,与美国博弈能使用的手段也就更多。
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见证历史。
3#
明公致知  3级会员 | 2018-9-20 08:40:40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个题目有意思了~让我以一篇长文来回答!其实国际格局的重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各主要大国综合国力的兴衰交替,归根结底在于哪个国家能拥有good governance capacity,即良善治理的能力,能实现good governance,即良善的治理。近四十年中国的迅速崛起,最主要的就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要了解这个命题,需要从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国内与国际几个大的范畴去论述。

主要分三个部分吧,第一部分,中国崛起的依据是什么。第二部分,中国崛起的原因为何?第三部分,中国继续崛起的挑战是什么。第一部分一带而过,重点谈第二、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迅速崛起的依据是什么。直接上数据。


绿色曲线代表中国,曲线的斜率代表国力增长的速度。从2001年以后,中国的斜率是最大的,增长是最快的,2009年轻松超越日本,把印度越落越远,但和美国仍有一定差距。(美帝确实厉害,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保持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增速。九十年代后,美帝在发展程度已经很高的情况下,经济增速仍然能秒杀日本,且在次贷危机后迅速恢复,率先走出了经济衰退。)

上图是按照购买力计算的经济体量,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在2015年已经超越了美帝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仅供参考)

上图是不同时期世界上主要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如图所示,红色代表中国,可以看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都能达到25%以上,明朝与清朝后中国的经济总量最高占到世界的35%,此后在1940年代迅速下滑至5%不到,之后又从1970年代起逐步恢复到今天的15%。用短短40年的时间使得自己国家在世界经济的比重从不到5%迅速上升到15%,实在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其他的指标,诸如贸易总量、人均期望寿命、科技创新能力、工业生产能力、对外投资总量等数据均有了质的飞跃。这些指标,加上中国在国际社会与日俱增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一并构成了中国崛起的最好注脚。因这一过程是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的,所以我们说中国的崛起是快速的崛起。

第二部分:中国崛起的原因为何?主要谈三个原因,内在因素(体制因素)、外在因素(国际环境),历史因素(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伟大文明和一以贯之的强大治理能力)

1.内在因素: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选择了合适的政治治理体制,形成了一个有力、开明、且学习能力强的领导核心。这一核心显著的加快了崛起的速度,充分发挥了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过程中的后发优势。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迄,真正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迈向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实际上少之又少。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能计算在内。因其在二战前已经属于发达国家,二战虽然使国家满目疮痍,遭受巨大损失,但这属于国家实力恢复的范畴,不属于从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走向现代化的范畴。真正实现这一成就的非常之少,典型的国家包括新加坡、韩国,典型的地区包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亚洲四小龙。阿根廷在70~80年代人均GDP曾接近英国,但短暂的繁荣之后是经济的崩盘,目前又重新回到了中等收入陷阱里。

亚洲四小龙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就是没有过早的进行所谓的政治体制改革,而是在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保持了国家的强有力领导。在经济腾飞的60—90年代,台湾是蒋经国主政(“十大工程”),新加坡是李光耀(确立了贸易加工、航运、金融业的发展导向),香港是港英政府(较强的社会治理能力)。上述强有力领导核心的确立使得社会得以在发展初期凝聚共识,避免内耗,迅速走向现代化。

这样一种体制的优势是,一旦发展路线走对了,赶超的步伐会非常之快,能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时的后发优势,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但劣势是,权力不受制约,一旦走错道路,对于国家的损失也是非常巨大的,典型的例子是伊拉克、委内瑞拉。中国的崛起和亚洲四小龙有一定相似之处,事实上我们在崛起过程中确实也借鉴了四小龙的很多经验。中国能够在近三十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是整个社会拥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凝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与改革的共识。同时这个领导核心比较开放,领导能力比较强,带领国家走上了一条不断改革与开放的正确之路。

2.外在条件:世界经济大势

国家的迅速崛起同样需要一个好的外部环境。比如民国时期,中国曾经有过一轮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机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欧美列强陷入混战,无暇东顾,客观上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1931年以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断这一进程,中国开启了十四年抗站的历程,并在此后陷入了长达近二十年的战乱,直到1949年开始后才缓慢恢复。一个处在战争里的国家是谈不上什么崛起的,连起码的发展都做不到。

1950-1973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全球人均GDP年增长率为2.93%,高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日本、西欧正是抓住了这样一次机会,才完成了国力的恢复。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腾飞的。

中国快速崛起的最有力的外部条件在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是中国国力增长最为迅速的一段时间。如下图所示,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从2001年开始,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出现了一轮快速上涨,直至2007年达到最高的近14%,经济发展可以用“欲火焚身”来形容。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贸易全球化这波发展红利才算正式结束,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减速换挡既是顺势而为,也实在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因此,中国的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贸易全球化,甚至可以不夸张的说,中国是近50年贸易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全球化这样一个大的外部环境,很好的匹配了中国在80、90年代巨大的人口红利、渴望改革与发展的强大愿望、希望开放的一种心态以及意识到自己落后并寻求向先进国家和地区学习的强烈意愿。这真的是上天对中国民族的眷顾,是中国的“国运”。让我们搭上了全球化的便车,否则我们的崛起不说一定不会成功,也会比现在艰难很多。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印度。

现在很多人喜欢拿印度和中国做对比。认为印度会是下一个中国。其实只要稍微经过思考的人就知道,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从外部发展条件看,印度可谓“国运不佳”。近两年印度的经济发展稍有起色,但全球经济发展随即进入了新一轮的低迷期,且短期内没有走出低增长泥潭的迹象。新兴技术的发展确实日新月异,但孕育出一轮新的产业革命的时机尚不成熟。在这种条件下,印度的发展首先就受制于外部大环境。国际贸易的疲弱使得印度强大的人口红利失去了最好的“东风”。

而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后,民粹主义的兴起所导致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将更趋严重,未来几年时间,全球贸易的增长将会迎来更大的挑战。这些都是对印度崛起的不利外部环境。所以印度在2015年经济增长超过中国后(其实是印度改变了GDP的计算方式,按照原有的方式,仍旧没有超过中国),2016年再次落后于中国。要知道印度的发展水平和经济体量只有中国九十年代末的水平啊,所以印度发展可谓相当迟缓。中国经济在面临结构性调整的艰难局面下增长率仍旧超越印度,只能说要么是我们太强,要么是印度太弱(我怎么总喜欢黑阿三)。

既然说到了印度,那就多说一点吧,以分享知识为主,就不在乎文章结构啦,大家见谅。其实印度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外部环境问题,而在于内部自己存在的问题。从民族和文化结构来看,种姓制度实在是印度的阿喀琉斯之踵,一个以出身或血统来决定个人发展层次的国家实在难以调动起国内人民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朴素愿望,所以印度大部分人都懒懒的。从国内政治制度来看,印度被西方国家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印度只学到了民主的形式,没有学习到民主的精髓。所以印度既没有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的公正与公平(内部腐败问题非常严重),也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能力与魄力。

印度总理莫迪算是个政治强人,从他上台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动作便可见一斑,但这位老哥好像不太懂经济的样子,而且喜欢采取戈尔巴乔夫式的激进变革,硬是把占全国流通份额进40%的大额纸币给废除了,反腐的效果达到没达到还不好说,反正足以让印度的民间财富和货币流动性遭受灭顶之灾了。

所以我们说后发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经济改革一定要先于政治改革,让广大人民先看到改革的成果,尝到改革的甜头,这样才能凝聚起改革的愿望和共识,这样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才能持续保证人民对于改革的支持。先进行政治改革的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苏联解体和中东的失败民主国家都是这种情况,通过政治改革不仅没有对国家产生支撑作用,还使得国家陷入战乱与分裂。

另一点是一定要采取渐进改革而非激进改革。小平同志在这方面是大师,“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非常睿智的改革方法。而且小平同志非常有智慧的一点是,在改革遇到争论时不慌不忙,既不急着推进也不急着叫停,先让事情继续发展,等大家见到成果了,自然就支持了,让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反观戈尔巴乔夫的“休克疗法”,就是太着急了,想把欧美国家上千年政治实践的成果在几个月的时间就移植过来并且见到成效,如此之难的任务,恐怕人类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也是难以胜任的,所以失败就无可避免了。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曾经说过,所谓改革,是指改变制度以迁就实际的,而绝非改变实际以迁就某种制度。这一点真的是说到了症结。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古今中外,是否存在一种制度、一项安排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推之万世而不悖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亚里士多德说如果我们不能确定进行一项变革的益处会大于改变一项制度的坏处,那我们毋宁保持现有的制度不变。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保持战略定力,不急于求成。如此,则中国的崛起还会有很好的机遇。

3.中国历史治理传统

如果把时间的视角放到1850年以后,中国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可以称之为崛起。但如果把时间的视角放的更长一些,则中国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实在只是一种复兴而已。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中华文明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大文明。

上图是历史上各主要国家人口数量所占比重。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历史上只有印度人口与中国是一个量级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都是供养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需要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强大的政治治理能力作为支撑。也正因此,中国的科举制度,举贤选能制度,文官治国制度均成为了世界政治治理的典范。西方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借鉴了中国的职业官僚体系和文官治国制度,这是我们能够引以为豪的。

看完人口数量我们再看人的生活水平。衡量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人均GDP。如上图所示,中国在公元1000年以前,人均GDP是一致领先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在公元1500年以前,也是和欧洲大致持平的。在1500年后,才逐渐落后于西方。

历史上,实际中国人均GDP的含金量是要远远高于欧洲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的人口数量在当时远远高于西方,所以能够达到与之相同的人均GDP的难度是要更大的;二是和GDP 的计算方式有关,GDP的计算是不包含自给自足的劳动成果的,比如你自己在家里做了两个小时家务,或者自己种了一些蔬菜又自己吃掉了,这些劳动成果通通不能计算在内,只有在市场上形成了贸易或者劳动交换,才能计入到GDP中。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小农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最主要构成方式,重农抑商的政策又进一步限制了贸易和商业的发展。小农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即自己生产自己消耗。如是则古代中国相当一部分生产产出并未计入到GDP当中。

而欧洲因为地理和气候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时期是一种小国寡民的形态,任何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均达不到自给自足的能力,所以只能发展贸易以互通有无。如是则欧洲大部分劳动产出均能计入到GDP当中,所以我们说即使GDP被称为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测量方式仍旧是有缺陷的。因此中国古代的人均GDP虽然领先欧洲不多,但生活水平是远远在欧洲之上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三部分:中国继续崛起的前景

如前所述,和历史上中华文明所处地位相比,中国现在的发展被称作复兴更为恰当。如果硬要称崛起,我们其实离真正的崛起还相去甚远。目前,中国的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从国内小环境来看,人口红利基本结束,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未富先老”难以避免,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凸显。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国际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地缘政治格局复杂程度提升,均势的构建更加困难,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成为全球稳定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崛起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做好了就会成为中国的机遇,做不好就会成为挑战。不过中国现在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的整体趋势没有改变。下面从国内与国际两个角度统筹论述:

1.从国内角度来看,人口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支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不多说,上图:

从2010年人口普查的这种年龄构成数据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年龄40+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中国人口的50%。按照国际上对于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中国已经是老龄化国家了。国家人口的老龄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老龄化会窒息社会活力,降低社会需求,进而影响一国全要素生产率。日本在这方面是非常典型的例子,90年代以后,日本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经济也随之陷入停滞,安倍经济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零利率乃至负利率刺激国内消费,拉动内需,进而带动经济发展,但我们看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龄化。日本社会的活力太低了,刺激对日本已经没有效果了。

不过人口问题不是达摩克里斯之剑,它的落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此期间,我们仍然可以有一个充分应对的时间窗口。而且决定一国发展速度的始终不是人口的数量,而是人口的质量。在人口质量方面,我们近些年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见下图:

如图所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近二十年的时间培养出了数以千万计的高校毕业生,这将是中国未来继续崛起的最大财富,也是中国得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希望所在。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距离国际先进的教育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说教育是改变人口素质的最重要的途径,有了高等教育,我们就有了改变人口素质的利器,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接下来才是提升教育水平的问题。

因此,可以说虽然中国依靠劳动力充裕而造就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了,但依靠教育而造就的人力资源红利还远未结束,且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中国将释放出更加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如果能在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的同时,继续大力发展教育,巩固这一趋势,中国的崛起是完全可以持续的。

2.从国际角度来看,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大有可为的十年。特朗普上台后,高喊美国第一的口号,其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点。

要知道,当今国际社会的经济贸易体系几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手建立的。可以说美国是自由贸易的创立者,倡导者和铁杆支持者。以前我们对这一套体系还存在疑虑,认为搞自由贸易会损害本国利益。现在中美之间完全反过来了。中国成了当前全球秩序的坚定捍卫者和建设者,美国反而越来越像改变者和反对者的角色。

这里面主要想说两点:一是中国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美国当前已经退出了TPP,可以说特朗普是帮中国拆除了一颗由奥巴马、希拉里为中国量身定制的炸弹。由美国主导的TPP被特朗普废除后,澳大利亚、新西兰随即提出希望中国加入TPP,原本是遏制中国的“服龙锁”现在一跃成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作用的“登云梯”。同时,TPP被废除了,由中国主导的RCEP的地位就显著提高了。以前东盟国家、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有TPP和RCEP两个选项,现在其中一个选项废除了,这些国家就只能选择另外一个。要么参加RCEP,进入由中国主导的贸易体系里,要么哪个都不参加,游离余国际贸易体系之外,看着别人觥筹交错,自己却“独守闺房”。除了RCEP,中国还筹建了亚投行,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现在一带一路在全世界非常之热,很多欧洲的高校和智库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热情比中国还要高,研究成果比中国还要丰硕。可以说这是中国现在手中的另外一张好牌。如果把国际格局当成一个牌局的话,中国现在占了一个非常好的座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选了一个非常好的打牌时机(其他选手运势不佳,主要对手美国自己身体不舒服,心思不在牌桌上),有一手非常好的牌(RCEP、亚投行、一带一路)。能不能打赢下这个牌局,就看怎么打手中的牌了。

二是中国还是要重视美国,要继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美国是一个自我修正能力非常强大的国家,日本也曾有追赶上美国的希望,但美国一个广场协定让日元急速升值,瞬间抹杀了日本的贸易优势,导致日本现在都没缓过来。苏联也曾和美国分庭抗礼,但美国的星球大战战略外加和平演变硬政策硬是不废一枪一弹就让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消失在了这座星球上。特朗普的上台,其实是对美国过度扩张政策的一个修正,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全球战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崛起一方面有赖于自己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有赖于美国的过度扩张战略。美国在小布什任期内花费了数以亿万计的美元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上,却没有钱来把国内的基础设施翻新一下,这是美国出现衰落迹象的本质原因所在。因此,中国一方面要在美国收缩过程中把握住千载难逢的机会,积极的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深刻的明白,美国只是临时患了一场感冒而已,当世界警察的身体痊愈以后,为了恢复自己的威信,第一个要对付的,还是人群中对他挑战最大的那个人,不然不光警察做不成了,黑帮大哥的威信都会被削弱。

总结全文,中国过往的崛起,是努力与国运的结果;中国面临的现状,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格局;中国未来的发展,将是阳光与风雨并行的征途。无论如何,行胜于言。我们应该一起努力,去开创一个中国世纪。

4#
张小朔  3级会员 | 2018-9-20 08:40:41 发帖IP地址来自

作为一个零零后,我没有能力写出上面诸位大神那样条理清晰数据翔实的回答,我只知道,小的时候,电视就那几个台,看个电影都稀罕的不行,没有电脑,手机除了打电话发短信没有其他功能,没见过什么高科技,城市环境脏乱差,能走的几条公路都坑坑洼洼,没有图书馆,出远门只能坐大巴车,乡下没有路灯状态原始,官场贪污腐败横行,周围很多人都在说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是如何之大…

今天,电视节目多到眼花缭乱,电影随时可以看,很多时候不知道该选哪部,网络世界已经发达到了从前难以想象的程度,手机要不停地更新换代,VR体验在城市流行,路面平整,街道清洁,高楼林立,图书馆之类一应俱全,高铁修到家门口,公路修到乡下,官员队伍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人不再以自己是中国人感到懊恼,提到祖国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都是我不多的十几年生命中切身切实的感受,我承认,在初中的时候,因为历史和现实等一些原因,我对国家的诸多方面感到不满,一度向往过传说中的“西方世界”,然而经过这些年的成长与视界的开阔,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国家是多么了不起,虽然到现在为止它确实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我相信我的祖国有能力将它们逐一解决,我愿意与它一起走下去。总之,我知道这个国家是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去的,我明白在百年的屈辱与苦痛之后,我们终于能够走上一条光芒万丈的道路是多么不容易,我能体会每次想到我们从受尽欺辱到挺起脊梁时热血沸腾的感觉,我为从各个地方看到的祖国的每一点每一滴的进步感到骄傲,我相信时间终究会证明我们可以完成复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阻挡我们前行的路,生在这个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目睹着祖国的崛起,我认为我很幸运。

说实话,在我所处的零零后群体中,爱国并不是一个时髦的话题,反而会让人感觉格格不入,甚至一些连西方国家历史、文化、制度等都搞不清楚的同学一说起中国就摇头叹气,表示以后一定要出国,就我的观察来说,即使不在零零后群体,这样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也许有不少人一看到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马上就想拿民主、福利、科研之类的说事儿,对此,我只能说,别总是把自己的偏见当成真理,别两只眼睛从来只盯着一片光明里那些许黑斑,我们总归是在向前走的。

最后我要说一句: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以此为荣,以此为豪,我为我的祖国的崛起欢呼,我由衷地希望它能不断向好的方向走去,最终重拾它的光荣。

5#
王家CFA  4级常客 | 2018-9-20 08:40:43 发帖IP地址来自

怎样看中国的迅速崛起,要看你的年龄是多大,快速发展和快速发展也不同:

中国的崛起发生最近的30年,我们今天能找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知识精英的,可见一斑:

1河殇一代人

看起来这个世界很少有人像中国人这样喜欢不破不立、大拆搭建,历代王朝就喜欢火烧宫殿,鸦片战争搞到民国期间中国的啥都要改了,当然到了建国后,也是各种不可说。不过,这是全世界的特点,看上去渐进式的改良在全世界的历史上都是少数,只不过中国人对个人的著书立说极为重视,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很多精英们的看法。河殇一代人大体是1960左右生人,看到了天下的打乱,也幸好在天下大治的时期得到了机会。


有这么一些中国精英,90年代以前出国,原因大家都懂。脑袋里的思想钢印就是西方很强,西方因为MZ所以很强,中国如果不MZ,再强也是假的、再强也没有后劲、再强也不如。。。印度。不信下面这两位学术能力非常强的华裔(对,他们也知道制度变不了,所以早就是美国人),从15年前、15年前就开始鼓吹中国是不行的。

印度能否赶上中国?_百度学术--2003年

陈志武,一个学者的幸福-陈志武-搜狐博客--2006年


2000年前的中国,或者说WTO之前的中国和世界的交流并不多,这些在美国的大教授们当然也心安理得享受着自己当年“脱离苦海”的英明决策。这之后呢,中国人还是争气的,引来了他们的关注。和郎咸平这样的准商人“用自己的视野赚钱”不同,这一类人内心底是不认可中国可以改良的,所以抱定了河殇论的决心,写的文章只是用事实靠观点罢了。


对这种人来说,他们看待中国的迅速崛起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自己坚定的信仰短期、中期、长期,正向、方向、斜向各种打脸。他们真的不知道个中原因么?不是,毕竟都是学术圈有头有脸的人物,和世界上最精明的人每天打交道,能不知道这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么?可是不行,台下一本账、台上一本账,这种长期的表里不一造成的现象就是学者的公知化。出了个事情就要点评一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要点评一番,新闻不重要、立场最重要。读者不用打开就知道就是那几个陈芝麻烂谷子,这点上来看他们还不如郎咸平呢,至少郎咸平看似通俗的文章的点评动了脑子,这些人的点评中充斥着高深的理论却无论如何都要回到:定体问的句式。


每次看他们比较尴尬的言论,我自己觉得脸酸肯定不好受,祝他们睡个好觉。当然,只能是祝愿,毕竟我们不可能为了一小部分人心情舒畅就自觉落后于印度。

2.70年代的追梦人

90年代的年轻人是幸福的,毕竟站在了最大的风口上,千万别说今天这风口那风口,那是资本的风口而不是个人的风口。创业和创新并不只是一个旱涝保收的过程,80年代是一个是个成功人士就有原罪的年代,有些人挺了过来有些人死在了秋后算账;2000年后国企是舞台主角,也没有太多的空间。于是这些人恐怕是真正心底里感谢中国快速发展的,如果非要跳出来新中国对追梦人最友好的年代,那就是90年代末了,正好是70年附近大展身手的人。


从互联网草莽、到现在年轻有为的厅局级干部,环境相对宽松让有抱负的人真的可以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太早太晚形式都非常紧,知乎精神领袖主政的最后几年,难得欧美封锁有些放松、全世界专心开始对付本拉登。中国这一阶段的迅速崛起就是70年代人的黄金时间,他们怎么看,估计是感觉小小的幸运吧。至少,这年龄段的人该有房子的都买了不是。


3.新世纪的年轻人

80后或者85后看待迅速崛起是比较复杂的。10几岁的时候目睹了中国的经济巨变,然而这个时候要么就是还在学校、要么就是涉世未深,空有一番抱负摩拳擦掌却不得不继续等待。然后呢?然后就是当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发现坑差不多要占满了。大家有兴趣找一些公务员的朋友,80后等待升迁会发现前面一大堆就差了5岁但是高一级的屁股;找一些创业的朋友、80后想创业发现资本才是最大的玩家;找一些科研机构的朋友,80后像做学术发现单枪匹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反映在现实中就是80后的普遍焦虑,对阶层固化的焦虑。这并非毫无道理,谁让前面发展的太快了呢,如果增速必然放缓那么自己就是直接受害者,如果相对这东西有直观的了解,看看知乎的,hmm,勃学团体。我认为这种思潮正常反应了他们对于快速崛起的看法,有人不屑一顾、有人嗤之以鼻,可能是真的对各领域的前言和职业动向不了解吧。


90后不说了,基本上还没什么他多经历思考中国迅速崛起,这是一种根植于自身的感受。生下来就经历了中国经济的腾飞,生活体验和全世界的其他同龄人相比,至少不是落后太多。有人非要和美国欧洲日本比,那只能说咱中国人确实永远都要争第一。他们怎么看,不怎么看,或者另一个角度说他们并没有兴趣回顾1978年以来为了寻找突破点、为了不断增长前人们做过怎样的努力。一个不注重历史的民族总是有着天然的隐患,或许我写这个文章就是为了给他们起个小小的头,希望这些年轻人有空多看看书。


最后,像章家墩这样的人,可能事实的每一年、每半年打脸对他已经没有用了,或许真的是打入敌人内部的我军同志呢。


6#
yolfilm  5级知名 | 2018-9-20 08:40:44 发帖IP地址来自
-

国家(或地区)处於「上升期」时,一定要趁机(拼命)解决各种问题。
这是蒋经国留给台湾的,最伟大的教训。

一、

台湾的经济高峰是1997年,但蒋经国的种种变革,是从70年代末就开始。
提早了二十年不止。整整二十年,你看到的蒋经国,就是一股脑地在作各种变革。

若是仔细看蒋经国的传记,你会看见那几十年的蒋经国,真是无比的伟大。
一个糖尿病晚期患者,不良於行,两眼都要瞎了,但却有著一双最清澈的眸子……。

蒋经国,洗澡得用吊架吊进浴缸的残疾人,却能带领两千万人,勇敢地闯向未来。

最好的例子,1972年,蒋经国就下令台湾公务员聚宴,最多只能「梅花餐」,五菜一汤。
那个美国打越战,中东石油危机的时代,能吃饱饭就算不错了,你管公务员吃几个菜?

可,一般人不知道的是,一边管束官员应酬,另一边蒋经国大胆地往前闯关:
就是在「梅花餐」的同一年,蒋经国实施「增额公职人员选举」……,1972年!

二、

是的,国家(或地区)不可能一直上升的,无止境地往上爬,绝无可能。
(人类历史文明里,没有一个「永远处於上升期」的政府,从来没有过。)

一定得变革。

不信,你看中国刚开始建「高铁」时,大家咋说的?「没人买的起票」?
现在呢,才几年?……变成「没人买的到票」了。

設想未來,提早佈局,这就是变革……。

但中华民族需要的变革,可不止是更多更多的高铁呀。
当一堆人以为钢产量全球第一,即使雾霾也不怕时,这个民族就陷入危机了。

三、

但凡是中华民族的子民,看到「中国崛起」四个字,总要眼眶一热。

我们这个民族,从鸦片战争开始,百多年来,过的是啥下三滥日子?
孙文说,中国成了「二等殖民地」:咱们连个「保护利益」的殖民宗主国都没有。
任何不入流的国家,都能在中国啃一块肉下来。最好的例子,是「葡萄牙」。
这个到21世纪,也只有台湾人口一半不到的鼻屎小国,竟然能窃占我们的领土112年。

好不容易中国崛起了,真希望这个民族能放眼末来,绝不能固步自封。

上升期时,若有阵痛,它总能叫人忍住。(因为明天会更好)
一旦过了那个劲头,再来解决各种问题,会痛苦万分。(因为明天不一定会好)。

-
7#
颖川宋子敬  3级会员 | 2018-9-20 08:40:45 发帖IP地址来自
以下几点:
1:永远以制造业为本,使得专注于劳动,聚焦于产品,热衷于技术和创新成为国民价值观的底色。
2:永远坚持无神论作为国民信仰的主流,孩子们的家长始终坚信,教育和知识是改变人一生命运的核心途径。
3:执政党有很强的自我纠偏和自我净化能力,能够起码在整体上,能够能立足长远,不断推进改革,既能够保证政权不被资本所驱使,更重要的是能够保证官僚阶层不出现固化和整体性腐败。
4:保持汉族族群是国民族群的大多数,各民族能够始终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推进自己的进步和发展。
5:坚持推进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和合作是保持自我发展和实现先进性的基础。
6:以最高要求推进依法治国,法制优先于一切要素。着力强化政府的依法监管的力度。
7:战略上一定要慎重,避免出现重大战略误判,军事力量和行动永远要以核心利益和政治需要为准,避免出现军备竞赛和尾大不掉。
8:警惕金融资本力量的壮大,警惕国民经济的加杠杆,居民储蓄和保险仍然是国民财富的主要构成,金融产品的开发应该严格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源泉,以保护投资者权益为基础。时刻警惕资产价格的过度增长,确保低通胀水平。
9:收回台湾,在南海实现主岛地位,东南亚特别中南半岛是我国地缘政治的核心利益所在。
10:地方政府仍然能够在法制条件下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能够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保持中央对基层的控制能力与动员能力,能够始终通过自我完善和进步提高对基层民众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11:推进国内格局的均衡化发展,在原有的环勃海,长三角,珠三角之外,继续塑造新的增长极,比如成渝,比如武汉郑州(楼主是河南人,但对武汉和郑州仍然存疑)。
12:推进能源革命。
13:要具有自主和完善齐全的工业链条,在要有的情况下,不断追求要好。
14:企业永远是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主体,要避免出现政治对企业的过度干预和扰乱。
15:完成财税结构的优化,降低增值税税率,塑造广大的低税率的劳动收入税基础,增加财产性和利得收入税收比例,对企业家利用企业消费逃避收入进行严格管理。

以上15点只要能保持或者实现,中国的崛起还能再延续30年
8#
谢功铭  2级吧友 | 2018-9-20 08:40:46 发帖IP地址来自
看了最高票回答,我总是觉得有点迷醉。没有量变,哪来的质变。发展快是好事吗,当然是好事啦,别人阿三猴子求都求不来,你还在这感叹,哎,太快了。
的确中国现在的发展的确对将来有很多问题,但是你不发展,难道你就没有问题?为什么都要说现在啊,对环境破坏太大,消耗未来中国资源啊,对子孙不好的诸多言论。嗯,是有点道理,但是你又有没有想过,如果不发展,以后自己连处理这些资源的资格都没有。留下来给谁,那时候没能力没技术没钱的中国还不是要卖原材料?别说我们这样会损害子孙利益,但是强大的现在,也是为了子孙造福啊。这一代人的幸福,都是上一代人的努力好不。
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中国的发展,并不是那么理所应当,这些发展机会很多都是硬生生从其他国家嘴里撬出来的。就算是国家发展也需要机遇。有机会发展时候不发展,机遇一过,可能都不会轮到我们了。
至于说中国有后发优势的,哈哈哈哈哈哈,瞎扯淡吧,你怎么知道中国有优势,就算是有,优势是建立在强国的基础上。你看看不发展现在,未来中国又老龄又落后,还想后发,意淫吧
文字没组织好,不太好意思。反正,发展才是硬道理
9#
麦哲伦  4级常客 | 2018-9-20 08:40:47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从经济危机的角度来管中窥豹吧。

以十年计的话,中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但如果以50年、100年为单位呢?走得快重要,但在长期走得稳、不翻车更加重要。随着基数增加,GDP增长率必定是要降下来的。历史上所有的大国崛起除了战争,还伴随着大量的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中国对低于3%的增长率、甚至负经济增长率准备好了吗?我看未必。

这是一张美国从1923年到2008年GDP年化GDP变化率(Annualized GDP change),在这差不多一个世纪的跨度里,可以明显看出经济的周期性并间隔着剧烈的经济危机 (GDP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可被视为是衰退,更长的衰退是可视为是萧条,红色的区域表示GDP剧烈收缩,是严重经济危机。这张图可以看出1929大萧条稳坐经济危机的头把交椅。)

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一方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同时市场中的各种矛盾也在经济危机中出清。系统出清之后系统能够在付出有限度的成本后重启重新来过。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欧美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是经历了数不清的衰退、大大小小数十次经济危机之后的产物,已经久经考验、健壮性要强得多。经济危机催生了政治动荡、民粹、战争(比如二战。尝试抹平经济周期的努力导致了20世纪最大的灾难。经济规律就好比水往低处流,我们可以凭借强大的控制力暂时阻止水往低处流,但长期来看压制得越久破坏力就越大。

中国发展速度太快。我们的爷辈可能在打抗美援朝,父辈可能下乡当知青,我们这一代经历高速增长、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普及。其他国家上百年的经济发展在中国被压缩到短短几十年,这样的瞠目结舌的中国速度恐怕除了中国绝无仅有。但快速发展必定会造成大量的矛盾。这些矛盾包括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不同省份之间的矛盾,如此等等。

我们好像缺乏一个能够解决这些矛盾的内在机制。

如果GDP一直增长那么矛盾可以被掩盖,但是GDP一旦降下来,矛盾当然就会显现。如果发生剧烈的经济危机,我们的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还能不能经受考验。谁也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从上到下的维稳思路肯定是行不通。维稳的思路不是为了解决矛盾而是保证上面看不见。一个小例子:比如昨天晚上我花了两个小时写了关于Plastic China的一些评论,我的观点是批评该纪录片认识太肤浅, 在全球化中污染也是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出口污染就如水往低处流一样是经济规律。然并卵,被删除了事。让所有人闭嘴,问题的确暂时看不见了,但是问题只是被掩盖并没有得到解决,污染不会因此而消失。

如果真能通过自上而下的手段抹平经济周期和危机,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市场机制就是使用价格作为分配资源,而在价格机制中关键是信息。信息是分散的,政府可以控制很多东西,但不大可能控制分散的信息。只有神是全知全能的。经济衰退和危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必定都是存在的,人性使然。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快速增长掩盖了大量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在经济放缓或经济危机的时候就会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维稳思路导致小矛盾得不到解决,最终滚雪球累积成一个无法解决的天大危机。这是我最担心的。

----------------补充----------------------------
中国快速经济增长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特色的GDP为考核指标的问责体系,以及在这个体系下催生的不同区域间的经济竞争和政治竞争。这个体系当然厉害,但可惜不是万能的。比如近期的雾霾,为什么很难治理?我认为是雾霾难以量化的成因导致无法问责。

如果雾霾的成因非常容易量化,比如河北钢厂占50%,北京的汽车20%,如此等等,那么中国牛逼的问责制解决雾霾的效率也会是中国速度。但是雾霾的成因是每个系统贡献了一个要素,最终糅合在一起经过化学反应成为雾霾,很难量化成因。另外屁股决定脑袋,有车的认为是钢厂,钢厂认为是烧麦秆,农民认为是开小车是主因。

同样的道理,中国这套体系对于各个子系统纠缠在一起、无法量化从而很难问责的复杂问题,可能很难像GDP增长那么高速有效。
10#
王岭  3级会员 | 2018-9-20 08:40:48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觉得吧,不要认为中国崛起了。即使已经崛起了,也要骗自己我们还差得远。居安思危,永远保持开拓创新的魄力,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0
帖子:5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