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有些名画为什么那么贵?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Longyi   2018-9-20 02:11   40868   10
艺术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象外  3级会员 | 2018-9-20 02:11:03 发帖IP地址来自

如果你在1901年6月24日的法国,去到沃拉尔的画廊,你可以花150法郎买一张叫做毕加索的年轻画家的画。那时候他刚刚20岁,正在举办人生中第一次画展。



150法郎是什么概念呢?那时法国工人平均月工资大约210法郎。如果按2015年北京职工平均月工资7086块来粗暴换算一下,怎么也得值5000块钱吧。

当时能举办那次画展本身对一个年轻画家来说已经挺成功了,可惜,那时候很多人指责他的作品七拼八凑,风格简直大杂烩,画展结束后,他一张画也没有卖出去,让他深受打击。

没关系,别为他担心,我们已经知道他是毕加索了。

反正他会成为世界上最贵、最有名、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画家。


毕加索自画像,1901年

去年全球艺术品拍卖的榜首就是他的作品《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拍出了1.79365亿美元。

这件作品其实只是他一套中的一幅。这套作品总共有15幅,是他在1955年创作的。那时候,74岁的毕加索已经很有名了,所以当年这15幅画由毕加索的经销商亨利·卡斯维勒以21.3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冈茨夫妇(这是一对收藏界的传奇,有空咱们可以说说)。


《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

由于资金问题,冈茨夫妇不久将其中10幅卖出,留下了5幅。除了1988年单独卖出去的一幅,剩下的4幅,包括这张“O”版,作为独立拍品于1997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出。

这幅毕加索的《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当时拍出的价格是3190万美元……如果不考虑通胀,以及将它的购入价格以1.42万美元的平均价来计算的话,1955年到1997年42年间,它的价格上涨了2246倍。

为了兼顾通胀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房价,根据美国星条置业数据,1950年美国独栋房的均价是8450美元,到了1990年为123000美元,只翻了不到15倍。


1997年佳士得拍卖现场

根据英国经济学教授唐·汤普森在《疯狂经济学》中的说法,在1997年的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冈茨夫妇收藏的115件艺术品共拍出1.71亿美元。如果以1997年的币值来算,加上通货膨胀因素,冈茨夫妇的原始收藏成本约为200万美元。这些收藏品在56年间陆续售出,每年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为12%,净回报率则是10.5%,相当于投资股票的平均获利。当然,他还补充:把股票挂在墙上并不能满足情感或者心理上的需求。经济学家约翰·皮卡德曾试图量化艺术投资带来的情感或心理获利,得到的结果是1.6%的年投资回报率。

而且,英国作家戈弗雷·巴克(Godfrey Barker)在《名利场》一书中写道,在过去的50年间,毕加索作品的价格一路飙升,其涨幅和大经济形势几乎毫无必然联系。

1960年,毕加索的最高价格是5.5万美元。1970年,最高价格为5.32万美元(最高价格有所下降,但没关系,我们看下一个十年)。

1973年,毕加索以92岁高龄去世。1980年,毕加索最高价格涨到330万美元。此后20年,毕加索的价格都维持在5000万美元上下。到2010年,冲高至1.0648亿美元。在《名利场》2014年成书之时,价格追至1.39亿美元。

按照戈弗雷的计算:“(毕加索的价格)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攀升了195倍。”

在分析了1850年以来的全球艺术品市场后,戈弗雷说:“(毕加索)价格之所以如此暴涨,是因为在现实世界里,买卖毕加索的作品并不像买卖福特和宝马车、洗衣机、汤盒、巡洋舰游览或剧院的座位,这些艺术品的价格和生产成本无关,而只和市场对它们的欲望有多迫切有关。”

所以与其问艺术品为什么这么贵,不如把问题改成:为什么有人愿意以那么高的价格去买?

这个问题,我们葛大爷早就在电影《大腕》回答过了。

《大腕》片段: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http://v.qq.com/cover/k/kish6o4k9o1ek92.html?vid=w001128ri4v
“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
愿意掏2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掏2千。
什么是成功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虽然葛大爷是在疯人院谈房地产,但理也是这个理。


毕竟秉持着“只买最贵”的原则可以让你——
“赚得最多,亏得最少。”


“你砸进去了多少钱,加一零直接就卖给下家了。”


从某种程度上,拍卖场上那些最贵的艺术品早就脱离了消费品的领域,它们更像是一种硬通货,一种几乎从不贬值的投资品。

“艺术品价格上涨最快的时期,不是世界经济普遍繁荣之时。就杰作而言,在股市、债券、货币及其他投资方式低迷之时,其价格上涨最为迅猛。”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银行、基金、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基于艺术品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促使艺术品在发达国家成为与股票、房地产市场并列的三大投资市场之一。

根据国泰君安发布的研究报告,其援引梅建平和摩西教授编制的“梅摩艺术品指数”说,“近20年的数据表示,与同期证券市场指数相比,各类艺术品指数总体呈现相关性极低、波动性更小的特征,且部分类别跑赢同期证券市场指数。”

“其中战后和现代艺术指数、当代艺术指数20年平均回报率分别为10.71%及9.13%,超过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8.33%。”
换而言之,当世界经济出现波动甚至经济危机时,股市、证券、房地产等产业可能会严重受挫,但艺术品却不太会遭遇同样的命运。比如2005年至2008年期间,无论是华尔街还是中国,股市的表现都普遍让人失望,但艺术品市场却取得了任何人无法想象的成功。2009年2月23日,道琼斯指数跌至1997年以来的最低点,但在佳士得巴黎拍卖行,时装界大亨伊夫·圣·劳伦的藏品(其中包括圆明园的鼠头和兔头)却以3.33亿英镑的价格售出。马蒂斯、蒙德里安、毕加索、杜尚的作品都以超过估价三倍的价格售出。


在艺术品交易市场,有几个小逻辑或许你可以了解一下:


“一件贵,件件贵”效应(我随口取的)

抬高某一个艺术家的最高价格,会导致他的所有作品价格上涨。

最著名的一个例子还是与毕加索有关。2006年,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大亨史蒂夫·韦恩本来要将毕加索的《梦》卖给纽约对冲基金大亨斯蒂文·A·科恩,价格是1.39亿美元。1997年韦恩买下这件作品时,花费是4840万美元。


毕加索《梦》

这桩交易没有成功,原因是韦恩自己在一场鸡尾酒会上撞破了这件作品。

截止2006年,毕加索的最高价格是1.041亿美元,外界对《梦》的合理价格的猜测是6000万到8000万美元之间,那么,为什么科恩愿意以1.39亿美元的价格支付呢?

戈弗雷的推断是,如果《梦》真的以1.39亿美元交易成功,那么,买家科恩已拥有的毕加索画作必然会大大增值,而其增值的幅度,将大大超过他为《梦》所付出的支出。


“一件贵,件件贵”效应,还会引发另一效应: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效应(也是我自己取的)

1987年,梵高的《向日葵》被日本人以2420万英镑(399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在此后的三年里,与梵高同时代的十几个艺术家的价格因此水涨船高。

雷诺阿、塞尚、德加、毕加索、康定斯基、莱热以及莫迪里阿尼等人的作品价格迅速上升到新的高点,比如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就在1990年以781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

《煎饼磨坊的舞会》,雷诺阿

还有一个是
“马太效应”

以2014年全球(不含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为例,这一年,有4.5万名艺术家的作品在拍卖场上成交,但其中90%的艺术家作品成交单价都在5万欧元以下,56%的艺术家作品成交单价甚至低于3千欧元;只有1%的艺术家作品单价超过100万欧元;只有28位艺术家的单价超过1000万欧元;而前20位艺术家以4%的成交量,贡献了42%的销售额。

在2014年,卖得最贵的艺术家是安迪·沃霍尔——他以1%的成交量,贡献了8.5%的销售额,其中,作品《猫王三重影》以6570万欧元,成为该年最贵的艺术品。


《猫王三重影》,安迪·沃霍尔

说到安迪·沃霍尔,我们可以把话题稍微岔开讲一讲。

有很多人都不喜欢安迪·沃霍尔,作为普通人,我们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他的几张丝网版画就能买到那么高的天价。比如他的《彩色的蒙娜丽莎》(1963)就以5616.5万美元的价格拍出,使他位列2015年拍卖价格Top20的第11位。(Top20里的第16位也是他,作品《MAO》以4751.4万美元成交)——他能卖到那么高,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本推动的结果,也跟美国人整体对艺术的态度有关系。


《彩色蒙娜丽莎》,安迪·沃霍尔

美国人一直有个心头之痛——那就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一个美国艺术家的价码比毕加索高。

然而到了2007年~2008年间,美国的那几位最重要的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德·库宁、贾斯帕·琼斯、马克·罗斯科以及安迪·沃霍尔——价码纷纷从1000万至2000万美元的水平,跃升至7000万乃至1.4亿美元的高位。

美国本土艺术家的价格飙升既是美国出于塑造自己的文化偶像以抵抗欧洲中心的心理,同时也反过来给了美国人一个暗示:这些人之所以能卖到那么贵,真的就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有如此高的历史价值,至少,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抽象表现主义和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艺术,与毕加索在蓝色时期和玫瑰红时期取得的艺术成就同等重要。

而因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当最有钱的那部分美国人相信,美国本土艺术不能那么“廉价”的时候,那么,安迪·沃霍尔们就立马真的变得金贵起来——而这一过程再也不可逆转。

不过,到底是谁在花那么大的价钱购买如此昂贵的艺术品呢?

买家五花八门——除了赌场大亨和对冲基金经理,希腊的船王、中东的王子和公主、日本的银行家、房地产开发商、硅谷的技术精英、拉丁美洲的矿主……如此等等,都会参与到这一游戏。


除了私人买家,全球日益增长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也积极投身于此——在中国,最著名的人物是刘益谦。

作为上海龙美术馆的老板,刘益谦在2015年砸下1.704亿美元(约10.8亿元)拍下莫迪里阿尼的《侧卧的裸女》(1917-18),并使之成为去年拍卖价第二高的艺术品。他此前的大手笔恐怕大众也有所耳闻:2014年以2.8亿港元拍下一个明成化年间的鸡缸杯,同年以3.1亿港元拍下一件明永乐年间的唐卡。


莫迪里阿尼《侧卧的裸女》

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那部分艺术品交易显然是非常有钱的人才能玩得起的游戏。

在《名利场》一书中,作者戈弗雷写道,“2007年4月,苏富比伦敦拍卖行的专家奥利弗·巴克尔告诉彭博拍卖行,在当代艺术那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山巅上,只有10到15位居民;佳士得和苏富比的专家也一直在对我说同样的话。要‘安排’毕加索或沃霍尔的一幅作品的价格,只需要这些人当中的几个人合谋就能做到。”

他甚至断言:“艺术品的价格就是由投机、想象和操纵决定的。”

而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与工业股票和金融服务不同,艺术市场是一个小市场,容易被合法操纵,而且这个市场可以随意定价,因为画作没有与生产成本相关联的‘自然’价格。”

在这些时候,艺术作品拍出的天价早已和艺术家本人无关。

在中国,典型的例子之一是张晓刚。

2008年,他的《血缘:大家庭2号》和《血缘:大家庭3号》分别在香港佳士得秋拍和苏富比春拍上拍出2642万港币和4263万港币的价格,而两张画作是早在1993年和1995年就完成了的作品。到了2014年,《血缘:大家庭3号》又在香港苏富比拍出8300万的高价。


张晓刚和他的《大家庭》系列

2014年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张晓刚说,“我过去对市场的理解是很肤浅的,觉得画完、卖掉,就是市场。后来才发现这是最初级的市场。后来分析得多了,就觉得好像是另外一个人在玩这个游戏,只是借了‘我’而已。”

所以,回到本文的题目:
为什么一件艺术品能拍出上亿的天价?

一方面固然是因为那件艺术品符合学术、审美乃至历史的所有条件,但更关键的是,是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和其他人一起,将它不断地进行交易,然后买卖到最贵。

不过,虽然戈弗雷使用了“投机”和“操纵”这些字眼,但他也澄清,自己并无意于断定,拍卖场上那些一掷千金的大买家,对艺术和艺术品真的毫无尊重——相反,他相信,“即使是投机者,或是纽约和伦敦那些强硬的交易商,他们再怎么冷酷无情,也有可能对艺术品充满热爱。”

否则,对于我们这些穷人来说,这个游戏就真的太令人绝望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原文发表于:动不动好几亿,为什么名画能卖那么贵?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象外(xiangwai_artha),查看更多艺术常识与艺术家故事
象外,把艺术拉出〇外
3#
章琦  4级常客 | 2018-9-20 02:11:04 发帖IP地址来自
艺术品的价格与其它商品的价格的决定机制相同。
都是供需关系决定的。

所以画家死后他们的画价格往往会疯涨,一者,物以稀为贵,二者,也是更为重要的,是供给绝对稳定。
因为死人不可能会产生新画了。

而艺术品天生拥有一个职能。
用于鄙视他人。
这是艺术品的最大功用,又衍生出了其他职能,彰显自己的品味,满足自己的欣赏等等。
但首先他是用于建设鄙视链的。

每一代艺术大师的成名,都是由于他们服务了新崛起的阶层,或者被新崛起的阶层所选择,成为了他们用来支撑他们鄙视他人,尤其是鄙视旧精英的一个石块。

比如艺术品往往复杂的价格高,因为困难天生可以控制供给,所以艺术生产会有大量的工序。
但是矛盾的是,艺术家会有一种反技术倾向,一者,是因为技术的普及会使效率提高,降低价格,二者,用技术解释会降低艺术的准入门槛,艺术品会变得不那么值得炫耀。

所以艺术共同体都不会承认技术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也会很强调流派。

所以艺术品会很强调原创、创新、手工,而不是首先强调优质。

所以有的时候老的看不起新的,有的时候新的看不起老的,更多的时候赚不到钱的会看不起能赚钱的~~~

艺术品,重要的不是它客观上是否存在一个好坏的标准,而是他能如何满足一个人、一群人的分别心。

艺术是证明自己消费升级的产物。

人心之中总有两种欲望,一种是跟别人一样,一种是跟别人不一样。

而艺术,就是要跟一小部分人一样,跟绝大多数人不一样,与众不同,并说服自己与他人,这一小部分人的认知高于他人、优于他人、强于他人。

艺术品的本质,不是高级,是小众,然后给这份小众再附加一个看似高级的定义。
4#
最多四两  2级吧友 | 2018-9-20 02:11:05 发帖IP地址来自
最重要一条是作者死活。
任何一类艺术品,只要作者还没死,再贵也就是不入流死人作品的价格档次。
不然无论是收藏的还是炒作的,花了天价整一个回来,过几天作者一咬牙再搞个十件八件的,那得亏吐血。
5#
萌神  5级知名 | 2018-9-20 02:11:06 发帖IP地址来自
事先买一堆,然后把其中几个拉十倍,别的跟风的也能拉三四倍,纵使拉十倍的资金没赚钱,那三四倍的也有人接盘了。

我瞎猜的。
6#
焦成龙  1级新秀 | 2018-9-20 02:11:07 发帖IP地址来自
只说市场的话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就是个婴儿 鱼龙混杂 一个作品值不值那个价经常是很模糊的 画廊负责艺术家的运营所以价格多由画廊定 而且画廊定价是有规律的 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会被不断的提高 以保持艺术家不被贬值(卖不卖出都会不断提高) 还有许多商业炒作手段夹杂其中 比如艺术家出席活动来增加知名度 联系拍卖行搞假拍 出国搞个巡展 之类的 你想想这些活动所动用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都会被包括到艺术家的作品之中 所以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总会有大头来接盘 这样你赚了钱我赚了名他赚了逼格 提上裤子拍拍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当然这只是市场的一部分 艺术并没有那么不堪 一张打印的蒙娜丽莎和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对你来说价值差不多是相同的 大师的秘密都藏在二者里面 也许这是假的那是真的 但那二者都是美的)
7#
0x00  2级吧友 | 2018-9-20 02:11:08 发帖IP地址来自

市场决定的, 多半在为这个稀缺性付钱。

私认为在如今, 正版名画高清打印的价格才是市场真正赋予这幅画内容的价格。

8#
匿名用户   | 2018-9-20 02:11:09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
王兆谷  1级新秀 | 2018-9-20 02:11:10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是当下一个两个行业的人们相互指责,最后好像两个教派的教徒
可以讲这么一个故事
艺术家:我画了一幅画
经济学家:哦,这是一副不错的画。
艺术家:你能欣赏我很高兴。
然后开始兴奋的谈论他所做的线条,它苦苦思索寻中找到的颜色组合,还有整幅画的结构还有力度,等等。。。。
经济学家:看样子这画真的是不错的,我想要这幅画你能给我吗?我会返还你颜料和画纸的钱,然后再额外多给你一些,好让你可以花更多的。
艺术家:好吧。听起来不错。
(自由市场,如果把艺术品视作一个产品,不管它是什么样的,不管它开了多高的价钱,只要有人愿意买有人愿意卖交易就成立了。)

一个星期后艺术家又画了三幅画,来找他的经济学家朋友了。
经济学家:你的这些画真不错,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话,这样能让除了我以外同样喜欢这画的人一起来支持你。
艺术家:这个想法似乎听起来也挺不错,可是我除了画画别的什么都不知道,不如交给你来办吧。
经济学家转身就把画卖了10倍于颜料加上画纸的钱,并把其中一半的买了颜料和画布,交给艺术家好让他继续做画。
(这里完成了一个最原始的资本生产关系,从生产到销售。)

但是很快这个关系又决裂了有一天艺术家又找到经济学家
艺术家:我觉得我已经知道自己的画能通过买出钱,然后再够买颜料继续做画的道理了了。我要靠自己画画,自己卖画,继续画画。
(劳动生产方开始对资本主义不满,就算画布和颜料是经济学家给的,但他们明白了画是通过自己劳动生产的,应该有自己统治。俗称无产阶级革命。)

于是艺术家摆了个地摊开始一边画一边卖,经历了半年,艺术家一直在画画,起初卖的不错,但是画的价格不断变低,但是颜料和画纸却越来越贵,直到最后连颜料和画布的钱都折不回来了。
(通货膨胀下,一些产品的生产链很难跟上生产原料的增长,濒临淘汰。)
有一天经济学家在路上偶遇到了艺术家。
经济学家:天啊我的老朋友你在干嘛呢?
艺术家:画画啊。。。。
经济学家:你看你怎么连饭都吃不饱,身上的味道是多久没有洗澡了,凭你的才华不值得落到如此境地!
艺术家:哦不,朋友不要用以往的层面来评判我,这半年我无时不刻,日以继夜地作画。你看,我的技艺已经登峰造极。我还发现了我做的话,不再只是画,还是有观念,有想法,有灵魂,我的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我活在其中。。。。
经济学家心里想,这不还是颜料涂在画纸上么,以前还有个人样,现在人样都看不出了反而更难看了啊。
经济学家:您说的我听不太懂,要不你把画先给我,我问问我的朋友。
艺术家想这是好久不见的老朋友了,干脆送了他吧,反正卖了也折不回这个价钱。
经济学家拿了画找到了另一个画家。另一个画家看了这画后就瞪目结舌,“天啊,他的技艺已经登峰造极,一定是经历了日以继夜的不断练习才能到达的境界。”
这时经济学家心里才有了底,回头把同样的话转述给艺术家,然后说:“不如我们再次合作吧?我们要让所有人知道你的技艺登峰造极,你的画应该卖更高的价钱,我们来一起合作创造价值。
(寻找价值赋予,在产品本身价值之上赋予新的价值。)
艺术家:我只要能够维持生计,继续做画就好了,如果有人欣赏,也愿意和我交流那就再好也没有了。
(完成市场中所有角色任务分配,博弈过程中逐渐找到双赢的最大值)
经济学家:我们要卖出,最好的画,因为好看漂亮的画才符合市场需求,要有
艺术家:我不知道你怎么定义好和坏,在我的画里都是花精力去制作的,都是力求做到最好。看我的画,光影层次分明,在这智商我可是花了无数时间的练习。还有为了做好结构,我打了草稿但是巧妙的添置结构遮盖掉了草稿还有一些失误的不足之处。还有你看
经济学家:我明白了你的画都是精细雕琢,每一处都藏有神韵。一方面单要大批量生产,但是精细的话反而要控制产量,这就是物以稀为贵的道理。让人们去追捧哪些产量,少量的物品就可以把价格卖得非常高。
艺术家:如果说随便的画我一天可以画出十幅,但是精细认真创作的画,十天还不见得能完成一幅呢。可是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评判好坏本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的。
经济学家:没关系我认识一个别的画家,我们可以想尽办法让人明白这些都是很好的画。可以利用学院和权威的作用,就算投入一笔资金但是如果画能卖得更贵了,反正都能收回来。
艺术家:我只要能够继续做画,如果有人欣赏那就再好不过了。
经济学家:用我的经济学知识绝对是一个双方都能获利的合作。
(两者的对话中,在各自的价值观中对方的价值观仅有部分重叠,对方的价值对自己不存在重要意义。利益不冲突)

就这样一直过了十几年,故事的最后这两个老朋友都双双退休了,又一次在酒吧里一起叙旧直到喝得伶仃大醉,开始说出了内心真正想说的话,
艺术家:我的老朋友,经历了那么多事我终于明白一件事,你一直在做金钱的艺术!
经济学家:我不知道你这么说或许是在称赞我,可是说实在的我自娘胎里出生到现在就没明白过什么叫艺术。

--来个小结尾吧--
其实这个酒吧的酒保是传承了艺术家所有衣钵的徒弟,事后他不解的问艺术家:“师傅,您一生教导了我无数关于艺术的知识和想法,可是您与经济学家之间的关系我却怎么也抹不明白,您为什么要和他一起做与我们的价值观不符的事情呢?”
然后艺术家晃了一下“即使有一天你的技艺也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甚至远远的超越了现在的我,又信奉着你的价值观,可是你带的徒弟还是会问你同样的问题。。。。”

后来艺术家的徒弟苦练也有所成就,也收了自己的徒弟,有一天他们来祭拜师祖,并且在艺术家的墓碑前这样教导徒弟:
“我来告诉你艺术的价值观,艺术是应该免费的!不喜欢我们的艺术的人,对他们来说这种涂上颜料的画纸价值还不如一张白纸呢,应该对他们免费。如果真正被这些作品触及心灵的人,就说明他们已经懂得了很多。在平静的湖里滴入一滴水,引起的漪涟究竟是一滴水呢还是整个湖水呢?所以对他们更应该免费。”
徒弟的徒弟却这样回答道“师傅,您的教导我铭记在心,可为什么不把艺术的价值更直观的体现给所有人呢?如果能像祖师的那个时代有一个价格来衡量您的旷世奇作,来衡量这样的作品是有多么的伟大该有多好呢?”。。。。
10#
三条  4级常客 | 2018-9-20 02:11:11 发帖IP地址来自
1.哄抬价格,背后炒作、操纵,假拍;
2.作品罕见,比如作者为重要人士创作;题材罕见,该题材在作者所有作品中难得一见;传承有序,比如该作品从知名藏家手中流出;

我认为一件好艺术品健康的价格趋势应该是小幅稳步上涨的,甫一露面价格就拔的很高,或者涨幅过快过大,可能多少有些问题。

以上是从艺术品拍卖市场角度简而言之。
11#
正在输入100个平凡  2级吧友 | 2018-9-20 02:11:12 发帖IP地址来自

艺术是免费的,除非,你想占为己有。

艺术家是昂贵的,除非,他懂得市场。

人是最普通的,除非,你懂得生活。

自己都不知道说的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