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牛奶卖不完宁可倒掉也不免费送人?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蓝瑞青   2018-9-20 02:08   4336951   10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刘鹏  3级会员 | 2018-9-20 02:08:37 发帖IP地址来自
你们回答的都是宏观的,我来讲讲微观的吧。

我店里凉皮不可能每天都正好卖完,而我又从来不卖隔夜凉皮。

刚开始做的时候也是想着卖不完就送人呗,还能落个人情。

但是!

慢慢的就会有这样的声音传到耳朵里。

“卖不完了才给我们?”

“他们生意不怎么好,天天都剩凉皮。”

“唉。。。俺家都不好吃凉皮,给俺也没人吃,要不你拿走吧?”

。。。

类似的声音多了去了。

后来坚决不送!你来要了也不会随你意给你,最多一个人给两张。

今年在家里做,老妈看到我扔凉皮,把我骂的呀,你个败家子!这都还能吃呢你就给扔啦?!下次再看到你扔小心我揍你!

然后我三叔四舅五婶六娘七大姑八大姨时不时的都能吃到免费的手工凉皮了。

突然有一天,带回去的凉皮还在那,问我妈,怎么不送了?

我妈叹了一口气,唉~不送了,谁也不送了,也没说原因,估计和我碰到的情况一样。

之后卖不完的凉皮的归宿就是

3#
冰壶一点红丶  1级新秀 | 2018-9-20 02:08:38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觉得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再合适不过了。
记得当时初中吧应该,恰巧赶上金融危机,家里面经营着牛场,奶站不收牛奶,奶价一落千丈。百余头牛一年时间里,亏损将近一百万,但我爸爸坚信奶价会回暖,硬生生挺了一年多。一年后牛场转手,剩下的就只是一身的外债。一年时间里,好不夸张的讲,我家的八只黑背,闻见奶味道就躲。更别提倒掉的有多少了。一年时间里,让我的世界观刷新了很多下限,也让我知道,人心未必换来人心,。当时老妈觉得牛奶这么贱,就免费让人来打,想要多少给多少。每天天没亮,院子门口围着一大群人等着免费牛奶。随着领奶次数增多,他们自顾自的熟络起来,进我家拆我爸烟,装走我家饲料回家喂猪,甚至他们一桶一桶的要也并不是自己喝。竟然有个老太太点名让我早上五点起来给她送奶,理由是自己腿脚不好,我去你娘个腿儿,你怎么不早死了算了。你特么三个儿子你让我送?除了打小看我长大的几个叔叔阿姨我见面亲切问好,其他人我自动屏蔽。都是免费给的,没想到他们在外面说这个给的多那个给的少的嚼舌根子。
前几天在某个问题下看到一句话,我觉得好有道理。
他们要的不是公平公正,要的是便宜占尽。
你一边骂着商人无义,一边要商人舍利。你以为你是谁,你是狗。看见肉就想叼过来的狗。根本不想想给不给你吃。
我不是给商人洗地。这只是事实。
**--**--我是分割线**--*



一觉醒来吓的我裤子都没穿就来更了。
第一次在知乎漏戾气收获五百赞,让我有点羞耻感,只是一些陈年往事,本来说出来只是讲讲那时候家里的故事,明显有些答非所问,在这里和各位说声抱歉。自己重新审视了一下,发现确实怨气过重了,望各位不要把这种我的个人认知带到生活里,凃添烦恼。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有很多,不能因为这些事我们就以偏概全。
有小伙伴说我戾气太重,我接受批评,并予以改正。因为我昨天刚回复完他,我下公交就摔了一跤狗吃屎。这件事教育了我,装逼,真的要谨慎呐!血与泪的教训我就不多说什么了。
还有小伙伴问当时为什么不加工成奶酪放到淘宝卖,因为当时淘宝没出来呢啊。再说全球经济危机,并不单单是这一个行业的问题。
当时破产跳楼的只能说很多很多。家里的牛场可以说是我爸妈一辈子的心血,自己年少贪玩儿,从不关心钱从哪儿来这个问题。导致后来家里负债累累的时候我依然不知道怎么去节省。。是真的不知道怎么节省,就举例说明一下,我当时初中每月生活费事高中时期的三倍左右,当然高中一般一个月800~1200左右,这下知道我有多混蛋了吗?说实话我很感谢这段经历,这段经历让我懂得很多,学会很多,让我体谅父母,让我成人懂事,让我了解花钱真的交不到朋友,让我知道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我觉得初中到高中是我人生蜕变时期,这段时期没有让我成才,它让我成人。。我很自豪有我的父母,他们没有被一身外债击垮,几年操劳下来还清了外债,面对困难他们硬着头皮挺了过来。我能做的就是以后多陪他们。长情不及久伴用在他们身上也是极好的!
呼呼,好了。今天也是谈到点子上,有些话我不吐不快。叨扰各位听我唠叨了。。有时间再来给大家讲讲我的故事。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害我摔跤的那位小伙伴出来,看我不打死你。
:: (σσ) :::: 我又来分割了 : (σσ) ::::
已经破千了,天呐,我何德何能担的起大家如此抬爱呢?!
大家千万不要被我带坏了风气,我们上知乎要本着和谐交流,互相学习的态度。你们这样赞我,臣妾罪过大了啊!
一篇牢骚能上千赞,让我越来越觉得,我是一个不要碧莲的男人。
(σ σ)·(σ σ)·我来分割了( )( )
既然你们觉得分割线好萌,那我萌死你们好吗?!()(*≧m≦*)(`)**()( ̄_, ̄ )
( ) (*^ワ^*) ヽ(≧Д≦)ノ ( )*
够不够???
昨天彻夜未眠(好吧我撒谎了),我躺在床上,蜷缩在被窝里,手机在枕边放着。滴答滴答的声音一刻不曾停歇,我知道那是知友在给我答案点赞,但听到耳朵里犹如啪啪啪的打脸声。一股羞耻play的感觉油然而生,我起身从床边拿起香烟,从抽屉里拿出珍藏已久的zipo点燃了它。一股辛辣呛人的气息涌进肺叶,但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抬起头,仰望着45度,以一个帅的令人发指的姿势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当中。
已经破三千了,我该怎么办??谁能告诉我?一向以抖机灵为己任的我是不是惹上大麻烦了?哪位大v会不会看不惯我来砍我?会不会一边砍一边说,丢雷老某,发的特么什么玩意儿。我明天出门要不要做个发型,要不要打个蜡?万一有人要和我合照该不该微笑:)?会不会出门被板儿砖拍啊!?会不会出门就有人对我指指点点,窃窃私语,看,就是那个帅比,明明已经这么帅了,还特么卖萌,要不要点碧莲。
我的心真的好乱。!!我的内心处于崩溃。!





啊哈哈啊哈哈哈,被自己蠢哭。。。
感谢各位的点赞和关注,祝大家好,以后只能加强自己的学习丰富自己的阅历来给大家呈上更优质的答案。
再给大家卖个萌,郑重申明,我是男生。求婚的各位,求放过啊!( ̄︶ ̄)><( ̄︶ ̄)/ (‵﹏′) ╮(‵▽′)╭
4#
马东浩  4级常客 | 2018-9-20 02:08:39 发帖IP地址来自
总算我也是学经济的,尝试答一下。

其实这个问题困扰很多人,我小时候也觉得很奇怪,资本家都傻逼吗?为什么宁愿倒掉呢?低价卖了也比倒掉好啊! 哪怕白送出去还能卖个人情呢。

后来我明白了,就是因为资本家不傻逼,才会做出这样暴殄天物的举动来。他们如果真的低价出售或者分给穷人,就真傻逼了。

首先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的假设,那就是大家都是“理性人”。说白了就是大家都会追求利益最大化,没有人是慈善家。

在经济危机发生时,牛奶生产严重过剩,但穷人们因为失业而挨饿。牛奶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对于农场主来说,他有大量的牛奶卖不出去需要处理。我们来看一下他此时可以做的几种选择。

首先牛奶不可能被保存起来等到危机过去再售卖,牛奶不是黄金钻石,可以坐等升值。

那么看看大家想的低价售卖或者接济穷人会怎么样。

降价带来的结果是牛奶整体价格的下跌。将卖不完的牛奶低价卖给穷人。原本付得起钱喝牛奶的富人们也不可能再接受原先的价格,那么牛奶的整体价格就要下跌。

假设仓库有一百桶牛奶,而市场需求只有十桶。原本十元一桶卖给富人们,其他九十桶倒掉,那么奶农将收入一百元。

如果奶农良心发现,觉得倒掉还不如低价卖给穷人。一元一桶,将牛奶全部卖光,奶农还是收入一百元。看起来跟之前一样嘛,这样还算做好事。那么算上多卖这九十桶奶的贮存成本和运输以及销售成本呢?算下来恐怕奶农要亏不少了。

有人又说了,还是维持原来的奶价格,把倒掉的牛奶送给穷人喝不就完了嘛!

好的,那么奶农将卖不掉的九十桶分发给穷人。
穷人感恩戴德。

这时候,有个机智的穷人想了,本来我对喝牛奶的需求也不是刚性的,我何不把牛奶卖出去买面包呢?没牛奶我不会渴死,可是没有面包就饿死了啊!

市场上牛奶十块一桶,那么我卖八块吧,或者五块,两块也行啊! 这样我的牛奶就肯定能卖出去了,少赚点不要紧,反正我只求赚点钱果腹。

于是,富人们选择花更少的钱来买这些人的低价奶。奶农原本十块钱一桶卖出十桶的牛奶市场进一步压缩,甚至一桶也不能再卖出去。

那么你们现在还觉得奶农把牛奶倒掉是傻逼的行为吗? 其实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维持原本已经很小的市场,才能尽可能多的获得利益。

资本家们把生产过剩的产品毁掉,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和生存。

不扔掉那些产品来维持价格,恐怕他们也活不下去。
5#
RONINmind  3级会员 | 2018-9-20 02:08:40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国的中学教科书曾经论述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至今让很人对书中举的经济危机中西方国家的一个现象记忆犹新——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意给穷人喝,一般学习较为认真的学生都会在这句话后面加上一个注解: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就算坚定地加上注解的中学生也不免生出疑问,为什么一面是穷人喝不上牛奶,一面又有人把牛奶给白白倒掉呢?如果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还可以理解,但牛奶明明是产量巨大的,难道真的是因为资本家专门为了让穷人过不上好日子,所以有丰余的食品宁愿倒掉也不愿意给穷人吗?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倾倒牛奶似乎并非资本主义国家的特色现象,前几年我国牛奶产业过剩,也出现了奶农大量倾倒牛奶的现象。那么,资本主义国家的倒牛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倒牛奶有何不同呢?

倒牛奶的,真的是资本家吗?

在说明资本家为什么把牛奶倒掉也给穷人喝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当时这些所谓的“资本家”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其实,课本里所谓的「资本家」大多都是独立的奶农。在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大型乳制品公司由于体量较大,并且组成了产业联盟,能够通过通过一定的手段自我保护,所以损失远远没有独立奶农惨重。在与大型乳制品公司有合作的奶农也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是处在大公司体系之外奶农却没有这么幸运了,1933年纽约州议会发出的报告显示,「纽约州牛奶收购价已经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的水平,许多奶农就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而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可能都将付之东流」,因此发起倒牛奶的「牛奶罢工运动」的「资本家」大多数都是这些生活窘迫、濒临破产的独立奶农。

所以我们发现,「资本家」其实和穷人处于相似的生活境地中,这些人虽然有大量的牛奶,但是总归不能一日三餐都靠牛奶生活。奶农也需要将牛奶放到市场上交易换取收入,以获得其他生活资料。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说,这些「资本家」并不是自己享受着衣食不愁的生活而不管不顾穷人的日子了。

为什么要倒牛奶?

说清楚了「资本家」到底是谁,我们接着来剖析一下「资本家」为什么要倒牛奶。20世纪20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美国的乳制品行业的产量逐渐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1929年,美国共生产了110.52亿美国加仑牛奶。当大萧条拉开序幕时,乳制品行业的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不可避免地被暴露出来。

根据供求规律,当需求一定的时候,商品供给的增加会降低产品的价格。也就是说,在美国人民对牛奶的需求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牛奶供给量越多,牛奶的价格应该越低。大萧条时期严重过剩的牛奶产量大大压低了牛奶的价格。1930-1933年,每100磅牛奶售价为3.48美元,而且从奶农手中直接收购的牛奶价格更低,根据记录,在纽约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购价在1933年4月为每100磅0.99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姚明的体重是300磅左右,收购一姚明体重份的牛奶在当时仅需2.97美元。

市场经济中参与者,总是会遵从一个简单的规律,那么就是在进行市场活动时,其获得的收益必须要大于付出的成本。对于大萧条时期的农民来说,随着牛奶价格的降低,他们逐渐发现似乎没有在进行牛奶交易的必要了。

在市场中,想要完成一笔交易的所花费的成本不仅仅是商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还需要付出运输、搜寻信息、时间等成本,在经济学中,我们把这些为了达成交易所花费的成本称之为交易费用。我们将用这个概念来解释这个问题。

诚然,牛奶已经产出,而且不易储存,如果卖不出去的话就会坏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奶农可以接受牛奶的任何价格。因为,在交易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交易费用。具体到牛奶的交易当中,牛奶的运输费用、奶农找收购商花费的时间等都可以计入到完成牛奶交易的成本中去,而且这个成本并不是固定的或者说一劳永逸的,而是每进行一次交易都需要花费的。

所以,当奶农发现把牛奶全卖了所获取的收入都比运输牛奶花的费用少的时候,奶农理所当然地失去了交易的动力。另外,奶牛也不是想产奶就产奶,想停止泌乳就停止泌乳的,到点儿了奶农就得给奶牛挤奶,否则对奶牛身体还有伤害。而且牛奶储存又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所以这时候奶农除了倾倒牛奶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了。1934年1月,伊利诺伊州芝加哥上千走投无路的奶农封锁了公路,倾倒了超过10万磅的牛奶。加利福尼亚在同一时期发生了类似倒奶事件。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当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低于商品的物流成本时,对生产者来说,该商品就失去了交易的意义。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才会导致一面是穷人喝不起牛奶,而奶农还会同时把牛奶给倒掉。

回过头来再看这个问题,「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免费送人」这个命题到底能不能严格的成立呢?如果你是1933年的一个穷人,作为个人,你去拜访一些独立奶农,并且询问他们是否能够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你一些牛奶饮用,我相信你可以找到不少愿意卖给你牛奶的奶农的。因为你上门去主动购买牛奶,节约了他大部分的交易费用,这样的话,交易就是合算的了。甚至,碰上没有太过愤怒的奶农,让你免费喝个够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意免费送人」这样的说法完全不成立。

社会主义国家也倒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奶农倒奶这种事件居然也在我国这种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2015年初,据中国之声报道,中国多个地区出现奶农「倒奶杀牛」事件,不仅是青海、山东、河北、内蒙古等主产区,就连江苏、广东等地区也出现了这种现象。现实是,在山东鲜牛奶价格最低的时候,一公斤奶还不到一块钱,甚至还没超市里的矿泉水贵。

当然,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毕竟宅心仁厚,很多奶农也觉得白白倒掉牛奶、暴殄天物着实可惜,于是向周边居民宣布牛奶可以免费领取。很快,街坊邻里提着瓶瓶罐罐都来领牛奶了。然而,善举带来的往往不仅是感激,还会引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一位知乎的答主这样描述自己家宣布送牛奶后的状况:

既然善举并不能达到最初的目的,反而让人徒增烦恼,有心行善的奶农也会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在郑州,名噪一时的免费给环卫工送馒头的小店也遭遇了种种意想不到的纠缠,最后终于宣布暂停善举。

不仅牛奶行业如此,像白菜价格过低,菜农无奈扔菜等事件也曾出现过。「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看来老祖宗早就知道这个经济学道理了。归根结底,不论是「倒牛奶」还是「扔白菜」,都是市场的参与者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的收益最大化的选择,跟什么「主义」没有关系。

当然,以上见解都是我的一家之言,如果在考试中被问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倒牛奶和资本主义国家有何区别」,请一定按如下答案来写:

6#
晚安  1级新秀 | 2018-9-20 02:08:41 发帖IP地址来自
因为奶农要还贷款,我的牛奶有价值,白送给穷人牛奶,穷人又不帮自己还贷款,我为什么要送给他们?
所谓『牛奶卖不出去,宁可倒掉也不给穷人』这个命题,我们知道最多的例子应当是历史课本上美国大萧条时期牧场主将牛奶倒进河里。历史课本上这样评价『万恶的资本主义』:
『与此同时,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正将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进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同样在英国,在法国,在荷兰,在丹麦,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
——《高中历史必修二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要知道上世纪二三十年的牛奶行业,只有巴氏杀菌法,却没有无菌包装技术,牛奶最多可以在低温环境储存七天。根据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大萧条时期并非只有牛奶、橘子这些易腐败的商品被倒掉,奶牛、肥猪、绵羊这些生产资料也都被销毁了。而且,这一情况不仅仅在美国出现,而且还席卷到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同样,这些材料也都没有送给穷人。我们换一个说法,甚至都没有低价卖给穷人。

为什么?难道真的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在作祟?宁可暴殄天物也不『助人为快乐之本』?

其实并非如此,被倒掉的那些牛奶一部分是无法卖出的牛奶,另一部分则是意图低价销售的牛奶。而被杀掉的奶牛生前就是生产那部分被倒掉的牛奶的奶牛(有点绕)。之所以被倒掉和被杀掉,是因为供给大于需求,而有效需求不足。如果保持这种状态,牛奶收购价势必保持低迷,从而影响奶农利益。当然,在此之前,供大于求的状态在美国持续了很久,只是因为信贷行业的发展导致这一问题看起来并不严重,until 1929.10.24。

萧条(Depression )是一个经济周期的最低谷阶段,是衰退的进一步恶化。在这个时期高失业率、低产出、低投资是主要表现,而促成上世纪初大萧条的逻辑起点很可能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异巨大。
这里有一张表,描述的是1923年~1929年不同阶层之间的净收入水平,以及处在该阶层的收入增长幅度。事实上,在1929年大萧条开始之前,全美有60%以上的家庭收入是低于2000美元的,而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们计算过, 维持一个家庭生存的必需品至少需要2000美元。

分配不公,收入不足,直接导致的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信贷消费就应运而火。和现在的信贷服务一样,对此有需求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刚脱离贫困线和中产家庭,因为信贷服务直接解决了前者的一般消费品需求和后者对于更高级的奢侈品的需求;而贫困线之下的家庭银行不会为其提供服务,富豪阶层更不需要这样的服务。

美利坚的车轮继续向前开动,股市飞涨,汽车遍布全国,『超前消费』似乎完美地解决了供大于求这一现状。更多的家庭消费了大量的牛奶,这让牧场主笑成了Uncle Sam,大叔们决定继续扩大生产,以实现全国人民的『美国梦』。

然而胡佛总统觉得有人在恶意投机股市,决定要打击一下。一系列货币紧缩政策下来,股市大跌、银行倒闭。
大量银行倒闭直接影响的就是幸存的银行不会轻易把钱借出了,信贷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信贷业务的缩减就会直接导致消费严重不足,有效需求直接打回原形,加上股市大跌让无数家庭资产缩水,实体经济崩溃造成无数工人失业,全国的消费能力大幅度缩减。

当时美国的牛奶行业已经出现牛奶分类定价,优质奶源稍微经加工就可饮用的为一级液态奶,差一点的则是二级奶,用来制造奶酪和黄油。大型奶企为了防止秋冬季一级液态奶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便与很多奶农合作社签订协议,保持一个较高的收购价来持续收购其优质奶源,而这个收购价格在『大萧条』事情依然被保持下来了,因此这部分奶农的利益被保护下来了。

而对于那些没能与奶企签订协议的奶农来说,他们一般只能提供较差品质的二级奶,而这些奶供应的是小型牛奶收购商,没有固定的收购价格。因此『大萧条』出现之后,这些奶农就惨了。一方面是超额的供给,一方面是严重缩水的有效需求,而这全部的缺口都要出在他们身上。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他们的处理方式有三种:1.留作库存;2.低价出售;3.销毁。

1.对于牛奶这种易腐败的产品,显然留作库存不能保存;肥猪这种吃饲料的东西,留作库存显然会吃死资本家,因此第一条路不合适。

2.低价出售也不可能。
首先生产牛奶的一方面是农场主,但更多的则是农民。无论是农场主还是农民,他们都不是住在城里,因此他们要想卖掉牛奶就必须开车把牛奶送到城中收购商那里。但是对很多农场主和农民来说,低价出售牛奶的钱都不够运费,更何况,他们还有大萧条之前从银行拿到的贷款需要偿还,否则他们将失去自己的农场,因此他们不能接受低价出售。

举个例子,在纽约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购价(直接从奶农收购的价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随后纽约州州议会调查委员会出示的报告显示,『纽约州牛奶收购价已经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的水平,许多奶农就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而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可能都将付之东流。』

其次,低价出售牛奶,会使得原本就萎缩的牛奶市场变得更加狭窄。最极端的情况是免费赠送牛奶的时候,牛奶市场则完全消失。

3.销毁的是供给过量的牛奶,同时也叫板收购商。
随着牛奶收购价格一路下跌,奶农便打算自己谋求议价权,通过工会谈判来获取一个合适的价格。但在双方价格没有谈拢之前,如果有人低价出售牛奶则是对奶农群体利益的破坏。而事实上,这个价格一直很难谈拢,因此工会便开始组织罢工、倾倒牛奶运动来抵制『低价收购』。在这一过程中,各州不断出现示威活动,甚至造成流血冲突。有些奶农受不了持续的亏损打算低价出售牛奶,工会的人收到消息后便会在公路上拦截运奶车,并将其牛奶全部倒掉。为了维持市场价格,奶农工会一方面销毁了供给过量的牛奶(这部分包含自己的也包含打算偷偷低价卖掉的),甚至将多余的奶牛杀掉来维持一个均衡的牛奶供给量(毕竟倒掉牛奶也是需要成本的);另一方面向政府和收购商试压,要求其人为地提高收购价格,最终保证奶农的利益。

总结一下,大萧条时期的牛奶被倒掉的原因主要有二:
1.维持牛奶的价格稳定,保证奶农的利益;
2.保护牛奶市场。

其次是现代的倒牛奶事件。
现代的倒牛奶主要有两种情况:
1.牛奶各项标准存在不达标项甚至被污染,奶企拒绝收购。
2.牛奶行业全面萎缩,提高收奶标准降低收购价格与收购量。

对于情况1.来说,穷人要是出运费的话,白送也没有关系,要不然也是倒掉,但是有些穷人就是喜欢趁火打劫。

对于情况2.来说,我猜测,每个奶农都是有签约供应厂商的,送给穷人间接地影响了商品牛奶的市场份额,厂商老板是不愿意看到的。而且,送给穷人能带来什么效用呢?还不如倒掉牛奶搞个大新闻来抗议一下牛奶收购价。

个人专栏:经济/商业/历史方面, 五十九号公路 - 知乎专栏
7#
查致远  2级吧友 | 2018-9-20 02:08:42 发帖IP地址来自
嗯。。。高中学政治的时候看到过这个案例
当时知识有限无法理解 现在学了经济学总算有了一点自己的见解
经济学菜鸟强答一波
这里是分割线
————————————————————————


一件商品 是不是卖得越多 赚得越多呢?


让我们从经济学的视角看看这回事:


小时候懵懂的我 呆呆望着商场里巨贵的玩具 擦了擦嘴角的口水 内心不免流露出这样的想法:


“这些玩具商真是太蠢了,这么想赚钱也不动动脑子,不知道薄利多销的道理吗?要是卖得便宜点,让像我这样的小朋友都买得起,老板不就赚大了?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开一家玩具店,把玩具便宜卖给小朋友们,赚多多的钱,哼!”


原谅我小时候想的太多,人是长大了,可是依然没有钱。。。


大诗人杜甫告诉我们




“画图省识春风面”




让我们画一张图来看看把玩具便宜卖给小朋友们的后果:


我们知道 当其他条件一定时

价格越高 人们对一件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价格越低 人们需求量增加

(除非小朋友是个土豪 足够有钱足够任性 显然 绝大多数小朋友做不到如此洒脱)这里为了方便讨论 我们把需求曲线看成一条直线



由于价格降低 来买我家玩具的小朋友们也会更多

价格x数量等于利润

图中面积I1表示“无脑商贩”的利润
面积I2表示“无比机智”的我的利润

面积大小就表示了利润的多少



那么我这个“良心老板”是不是能够赚大钱呢?

咦 好像看不出来



那我们试试把价格降得再低一点点?

本着为小朋友服务的精神 善良且机智且善良的我决定把价格降到无限低~

结果是这样的:




咦 好像反而赚不到钱了哟



幼小的我产生了极大的困惑

(呵 这个黑暗的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直到。。直到我的世界里出现了一个叫做二次函数的家伙




初中的我 坐在考场上冥思苦想 偶尔瞟一瞟旁边女孩子白花花的大腿
突然想起小时候伟大的梦想!





这不就是个二次函数嘛。。




设价格为p 数量为q
那么q=Ap+B (A、B为参数)
I=pq=Ap^2+Bp



将横坐标换成数量也一样


完美的解释了童年的我是多么naive。。

如图 由于价格与数量间的关系所限

我降低价格的确可以吸引更多小朋友购买玩具 但是 利润并不一定有所增加

相反 还很有可能下降




于是我们得到结论:

利润多少并不与价格(数量)线性相关
而是存在某种价格(及其对应数量)使得利润最大化
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最优价格(数量)





说了这么多废话 那我们可以来看看奶农们的想法了

自己辛辛苦苦养的牛 自己的牛辛辛苦苦产的奶 卖不出去竟然倒掉 究竟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




奶农的经营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奶农在自家牧场上圈养一定数量的奶牛 人工控制奶牛的繁殖周期 在奶牛产下小牛崽之后 奶牛进入泌乳期 这个时候奶农就可以挤奶了

而刚出生的小牛呢 一小部分慢慢养大作为种牛 大部分则是被杀掉并送上人们的餐桌

等到一段时间后 奶牛产乳量减少 质量下降 就再次让奶牛受精 进入下一繁殖周期

听起来很残忍 有没有 ??




一般情况下


奶农圈养的奶牛数量是一定的 因此牛奶的产量也是一定的


奶农通过对未来奶业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 增加或减少当前奶牛的数量(买入或卖出)来对来年的生产进行调节


那要是遇上突发情况呢???


我们看看当时倒牛奶的社会背景:

美国畜牧业出现奶农大量倒奶现象 主要是在1929年到1932年

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呢?没错 就是著名的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



“随着股票巿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





经济危机来临 工人大量失业 人民收入不容乐观 正常生活无法保障 对社会主体的工人、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则特为尤甚

于是


整个社会对于牛奶的需求大大下降

同样的价格下 人们对牛奶的需求量减少 需求图像变成了这个样子:



而此时的牛奶供给呢?

奶牛的数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 而每头奶牛的产奶量又是一定的

小牛已经被杀掉吃了 生产这么多牛奶 奶农自己也喝不下 总不能叫奶牛自己憋回去吧?


短期内 牛奶产量固定 无法随价格变化而变化

通俗一点说 它卡住了。。

于是就成了这样。。。


可以看到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奶农的利润也大大减少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产业崩溃 其它产业也会受到影响的原因


但是奶农伯伯不乐意了呀~

我好好地养我的牛 你们炒股炒崩盘了 关我啥事儿啊???exm??

看看身旁日渐消瘦的媳妇和嗷嗷待哺的儿女
奶农伯伯心说:价格 不能降!

所以奶农伯伯决定


少卖一点牛奶 静待价格上涨

成了这样:


虽然比不上从前 不过奶农伯伯的生活还是好过了很多~


至于多余的牛奶怎么办。。。只有倒掉咯。。。

毕竟储存本身就需要成本,且当时储存技术有限,何况存着也卖不掉。。。

于是就出现了熟悉的一幕:





或许还有另一种解释~



由于牛奶并非生产出来马上就能卖掉,还需要一定的加工、包装、运输等工序才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很重要的一点是,这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需要成本的。

于是我们可以画出一条边际成本曲线

什么是边际成本曲线呢?就是说,每多生产一单位牛奶,需要一定量的成本,而在图像上将每一新增单位的牛奶的成本连接起来,就成了边际成本曲线。




听起来有点拗口哈~打个比方




假设有一个厨师,名字叫小明。

小明特别擅长做北京烤鸭,有一天,他开了一家烤鸭店。一开始,他决定每天做100只烤鸭


没想到,小明的烤鸭店一开张就受到了广大吃货的一致好评,他决定每天多卖一只烤鸭

那么,小明为这多卖的第101只烤鸭所付出的劳动+原材料价格,就是小明卖烤鸭的边际成本



一般情况下,边际成本曲线是这个样子的:


可以看到,每生产一新增单位的物品,其成本是不一样的

就像如果让小明卖第101只烤鸭,可能成本只是原材料价格+小明多付出的劳动

但如果让小明卖第10001只烤鸭,那么就不是小明一个人能做到的了

成本就成了原材料价格+小明所付出的劳动+购置更大店面的费用+装修费用+工人雇佣费用+管理人员费用+小明为防秃顶付出的费用(误)等等等等在这只烤鸭上的分摊


所以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将边际成本曲线与供给曲线等同看待



而大萧条造成的社会影响,如果足够大,牛奶需求将大大减少,那么牛奶市场可能会变成这个样子:


在这种假设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牛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比奶农伯伯卖牛奶的成本还要低


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奶农伯伯,开车把牛奶运到市场上卖,要付运输费100美元,而你的牛奶只能卖80美元,这样的亏本买卖,你会做吗?


为什么不免费送人呢?很简单,因为运输,劳动力都是要花钱的~

在大萧条的社会背景下,奶农伯伯本就入不敷出,还要让他们发扬宁愿自己受损,也要造福别人的雷锋精神,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于是又出现了熟悉的一幕~


此外,经过一段时间,奶农伯伯意识到奶牛数量过多造成亏损的情况,会自发减少生产以适应市场,由于总体上市场牛奶过剩(奶牛过剩),奶牛难以卖出,其结果就是——杀来吃掉

这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大萧条时期“倒奶杀牛”的经济学解释


————————————————————————


嗯。。由于本人自身水平有限,只能尽力解释到这里


为(yīn)了(wèi)方(shuǐ)便(píng)理(yǒu)解(xiàn),这篇回答中大量运用的都是最基础的简化模型,有诸多不严谨之处,请见谅~


另外,如有错误之处,敬请私信指出~

————————————————————————

ps:“资本家”倾倒牛奶的例子常用于指出资本主义的不足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个人认为有待商榷



或许我们可以想到,在大萧条的时代,如果每个人都大公无私,将自己所生产的物品免费供应给别人(如果不引起社会混乱的话),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那么必须制定某种交换标准,形成物物交换的经济,实际上还是自由市场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废除了美元这一一般等价物,相当于回到了原始时代。。。


在当前生产及科技水平下,历史已经证明了计划经济无法实现资源的最合理分配


但只要有市场存在,这类事件就无法避免,如前些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我国内蒙古地区照样出现了所谓“倒奶杀牛”事件,其原理完全相同


私以为社会主义的理想状态在于有一个强有力且信息资源极为丰富的政府,能够对一切资源进行调配并确保绝对公平(其实就相当于利用税收进行转移支付,只不过分配方式极其精确)


而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方向是如何实现效率最大化,因为公平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只能通过人为主观判断(这也是经济学家的意见不常被采纳的原因之一)


偏重于效率还是公平,或许这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

————————————————————————

*经指正,上文“利润“改为“收入”更为合理。
8#
云掌财经  4级常客 | 2018-9-20 02:08:43 发帖IP地址来自

看到这个问题,笔者不免想到许多相似却又真实存在过的问题:

为什么房子宁愿”炸掉“也不降价?

为何电影院空着座位也不让人免费进?

为什么有的人宁可失业也不愿意免费为他人工作?

......

其实,这些都是经济学现象,都有着合理的经济学解释。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理性人”假设,是一切经济理论的前提。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请记住这句话。

那么,下面笔者就来分析【为什么牛奶卖不完宁可倒掉也不免费送人?】

倾倒牛奶最著名的例子,应该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西方国家的那场经济大萧条的描述:“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正将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进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同样在英国,在法国,在荷兰,在丹麦,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

教科书中倾倒牛奶的例子,被作为资本主义天然缺陷,和垄断资本家控制市场的证据。资本主义罪不罪恶,垄断资本家能否左右市场等这些话题,我们今天不做讨论。我们只着眼于,牛奶卖不完为什么倒掉也不送人这个问题。看看里面到底是道德沦丧,还是现实所迫,是什么机制促进了这种反人性、反常识、反直觉的事情发生。

在1929年大萧条之前,美国农业就因为生产过剩等原因开始了衰退,1929年的大萧条进一步重创了美国农业。在1929年,美国共生产了110.52亿美国加仑(US gallons)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纽约州是美国当时最大的三个产奶州,牛奶产量分别为12亿、8.25亿、8亿美国加仑,在大萧条时期,美国的牛奶明显是供大于求。

在这种情况下,奶农只有三种选择:

第一,保存牛奶,等待价格上涨。

鲜奶是个不易长久储藏的商品,一般需求在生产出来后短时间内被消费掉,而且奶牛产奶不像机器,不是停了机器就可以停止生产,奶牛几乎每天都会产奶。有人会说有能长期储存的牛奶啊,但我们要澄清那是奶企加工出来的成品奶,是奶源产业的下游产业,是鲜奶的需求方,而我们讨论的是奶业上游——奶源产业。况且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没有这种长久储存技术。

第二,降价销售,提高销售数量。

鲜奶不易保存,奶农本身不负责也不会销售,如果自己运到城里卖,由于价格低,售价还顾不上运输费用,况且没有加工的鲜奶运到城里也很难卖掉。因此,行业本身非常高的交易成本,使得奶农希望通过低价促销,来尽量去库存的思路,是不可能实现的。况且,牛奶是生活必需品,一般这种生活必需品,它的“弹性”是很小的,在西方经济学中,弹性指的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举个例子,比如大米价格的涨跌对于大米的销量影响很小,因为无论便宜还是贵,大部分人都是吃那么多。因此,牛奶价格高低并不太会影响牛奶的需求量。

降价带来的结果只能是牛奶整体价格的下跌。将卖不完的牛奶低价卖给穷人。原本付得起钱喝牛奶的富人们也不可能再接受原先的价格,那么牛奶的整体价格就要下跌。

假设仓库有一百桶牛奶,而市场需求只有十桶。原本十元一桶卖给富人们,其他九十桶倒掉,那么奶农将收入一百元。 如果奶农良心发现,觉得倒掉还不如低价卖给穷人。一元一桶,将牛奶全部卖光,奶农还是收入一百元。看起来跟之前一样嘛,这样还算做好事。那么算上多卖这九十桶奶的贮存成本和运输以及销售成本呢?算下来恐怕奶农要亏不少了。

据那时统计,在纽约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购价(直接从奶农收购的价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美元。随后纽约州州议会调查委员会出示的报告显示,“纽约州牛奶收购价已经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的水平,许多奶农就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而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可能都将付之东流。”显然,降价带来的结果是,牛奶价格的整体下跌,卖得越多,赔的越多。

第三,倒掉滞销的牛奶。

鲜奶由此退出市场,市场就由供大于求转为供求平衡,价格就不会继续下跌了。甚至极端情况下,奶农会干脆杀掉奶牛,以保持牛奶业不会彻底垮掉。

那么,为什么不把本该倒掉的牛奶送给穷人呢?

第一送奶会增加成本,送奶一定程度上等同于销售,当把牛奶送出去的时候是需要渠道和运输成本的,另外把牛奶送出去减少了未来市场对牛奶的需求,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二,向社会赠送等同于一种社会福利层面的转移,而企业经营是以高效盈利,为企业创造福利为目标,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目的和影响效果,因此一般也不会把牛奶送出去。

综合来看,当年倒掉牛奶也只是是奶农理性选择的结果。

社会学者孙立平曾研究说:“多少年来,‘将牛奶倒在河里’几乎成了大萧条的一个符号。只不过原来说牛奶是资本家倒的,是为了维持他们的垄断利润。而这些年有人查了当时的资料,发现牛奶原来是农民或农业工人倒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维持可以有利润的价格,至少是不愿意在赔本的情况下再赔上汽油钱将牛奶运到城里。”

而在1931年到1934年,美国更是多次发生罢工奶农强行倾倒其他奶农的牛奶,理由是“防止其他奶农以低价出售牛奶”。

很多人一边骂着商人无义,一边要商人舍利。

其实,他们要的不是公平公正,要的是便宜占尽。

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商人不例外,他们也不例外。

在这里笔者并不是在为资本主义开脱,毕竟,很多人对资本主义的印象都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笔者只是就【为什么牛奶卖不完宁可倒掉也不免费送人?】 这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中国多个地区也曾出现奶农“倒奶杀牛”事件,不仅是青海、山东、河北、内蒙古等主产区,就连江苏、广东等地区也出现了这种现象。现实是,在山东鲜牛奶价格最低的时候,一公斤奶还不到一块钱,甚至还没超市里的矿泉水贵。

记得,2006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中有这样一道题:

“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

该题的标准答案是:

“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前者反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销售渠道不畅导致。”

这个答案其实不容易看懂,而且支持也好反对也罢都会在经济学家中间引起争议。不管怎样讲,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这个问题顺便说说我们国家的房地产问题。

在房子去库存这个难题面前,似乎还没有很好的办法。不过,在乐居创新峰会上,“任大炮”说过这么一些话:

“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有相当一部分库存是无法消化的。以全国房地产一年近13亿平方米的销售面积来看,接近7亿平方米的库存并不算多。但问题在于,这其中有大量库存属于很难消化的部分。换句话说,只能炸掉,不会因为任何政策而消化掉。”

宁肯炸掉也不便宜卖。。。

当然房子炸掉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它衍生出的结论是:宁愿房子炸掉,也不会大幅度跌价。

毕竟就目前的情势来看,国人还是有很多人住不起房子,安居乐业还远未形成,刚需市场仍然是存在的。住房、教育、医疗,仍然是国人面临的“新三座大山”。如果说以人为本,或是加强和改善民生建设,就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大力度。尤其是当前去库存的巨大压力,为什么就不能让房价降一降?为什么就宁肯“炸掉”也不选择“降价”?这其中的奥秘到底是什么?

在农村,同样没有人愿意买牛奶。去掉运输成本,工薪族能接受的低价,资本家仍有赚头,但这个价格对农村人来说仍然是太高了。但牛奶价格如果再低,虽然农村人会买,但资本家会亏本。这就跟现在二三线楼市的状态一样,虽然房子空置卖不出去会亏,但开发商不可能降价,因为拿地成本虽然比大城市低,但这个成本也限制了开发商的降价空间。这跟任志强对楼市的分析也是一样的:城市牛奶市场不存在卖不掉的问题,是农村的牛奶卖不出去;一线城市的房子不会有库存问题,消化不掉库存的是二三线城市。

一线城市的房子恰恰相反,就如城市人买牛奶,供不应求,即使价钱翻翻,强大的刚需仍然存在;拿地成本高,建筑成本高,刚性需求大,人口流入率高,这些都支撑着一线城市的房价。

中国经济复苏中重要的一环,在于房地产去库存。但也并非孤立存在,而需要其他的相关改革措施相配套,才能有所成效。

9#
若风  2级吧友 | 2018-9-20 02:08:44 发帖IP地址来自
反正穷人失业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干嘛不免费给资本家工作?
已经有答主用市场理论把这个问题解释得比较清楚了,不倒掉过剩的牛奶,只会给农场主带来额外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运输等)和间接成本(市场需求进一步降低),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农场主破产,所有人都别喝牛奶了。直接成本还不是主要因素,因为绝大多数人是压根不会考虑免费送的。如果你要为穷人谋求福利,抨击倒牛奶的行为,请回去看我开头第一句话。谁都不应该妄想不劳而获,或穷或富。

看到有一部分人把赠送牛奶带来的额外开支比如运输费用之类的列为奶农倒奶的主要动机,我表示强烈反对!大多数奶农压根是不会考虑白送的,这个对他们来说都是不需要考虑就能得出的结论。首先,牛奶是他们个人的财产,虽然由于需求不足导致滞销,但是他们没有理由把这些牛奶送人。所以很多人根本就不会考虑赠送这个选项!其次,如果考虑赠送剩余牛奶,大多数人会立刻否决掉自己的这个想法,原因很简单,送了就不值钱了,不值钱了就没人买了。也许奶农不懂经济学所谓的供需平衡理论,但是基于经验,他们是知道赠送了就会进一步导致卖不出去(降低需求),所以不赠送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甚至都不需要经过思考。
10#
允冠百王  3级会员 | 2018-9-20 02:08:45 发帖IP地址来自

看题目下一堆回答根本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要真因为送了还会落埋怨那么简单的理由,大萧条压根就用不着罗斯福来救场了,凯恩斯更不会成为救星般的人物。当然,不是大萧条情况下这种情况也是会发生的,原理基本一致,只不过程度有别。

先说一下有关经济运行的模式,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分析,生产》销售》再生产,养牛、产奶都属于生产阶段,卖出牛奶是销售,拿卖出去的钱继续养牛产奶,买更多牛产更多奶这是再生产。

大萧条时期,牛奶不是卖不完那么简单,而是大部分人没钱,买不起牛奶。商业活动追求的是利润,增加利润的途径是两条,第一是增加商品价值,要么增加数量(单位劳动力产量)要么增加质量,第二是减少成本。在技术没有取得飞跃性进步的情况下,第一条往往是增加产量,第二条则是压低工资。然而,对于必需品而言(比如牛奶这种食物就是),其消费者是几乎所有人,绝大部分牛奶消费者是工薪阶层,普遍压低工资就降低他们的购买能力。于是一个悖论产生了,东西越生产越多,有能力买东西的人却越来越少!当这个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萧条。而这个时候,销售这个环节就无法完成了,再生产也就没法进行。无论直接倒掉牛奶还是送给别人,对农场主而言是一回事,反正是没法把牛奶变成钱了,而送人还需要额外付出运输、分发的成本,还不如就地全倒了更节省一点。题目里有人说为啥不转行,因为大萧条是全行业萧条,增加利润的两个途径被大部分行业采用了,所以这些行业一起萧条了。不萧条的,那都是你削尖脑袋也进不去的,而且规模超级巨大的,比如能源巨头,比如金融巨头,比如军火巨头,一个农场主转行去做这些?笑话。

然后姊妹问题就简单咯,大萧条时期谁还雇人,既然东西卖不出去,生产就没有意义,你想工作都没人要。大萧条时代有人故意放火烧山,想让人雇他当消防员。在经济逐渐走向萧条的过程中,裁员、降低工资就已经是普遍行为了,那些被裁掉的事因为懒么?是因为养不起这么多员工啊。

而不是萧条的时期也可能出现企业的生产计划没做好,造成生产过剩销售不出去的情况,道理相同,直接倒掉还能省去送人的分发成本,对企业主更有利。或者你直接白送给企业员工也可以,这基本不消耗额外成本,跟倒掉没有本质区别。

至于为什么不免费为他人工作……这不废话么,既然工作后什么也得不到,那白花那么多力气还有啥用?除非你这工作免费提供三餐跟睡觉的地方,那倒是还有可能有人干。要是什么也不给,单单让人工作,那我觉得就算是蠢驴都不会干的,让驴子拉磨都得喂干草,何况是人。

11#
鱼头好吃鱼尾好吃  4级常客 | 2018-9-20 02:08:46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个是初中课本的内容了。现在课本貌似已经没有了。
我赞成取消这个内容。因为太肤浅了。而且最重要的是,整个描述思路违反了共产主义的在经济学上的唯物精神。

问为什么要倒掉,这样的提问是很容易误导人的。让人忍不住探讨“人性”。包括“邪恶的资本家”,包括这里看到的不少答案。比如说有不知感恩的穷人的。知乎其他倒奶答案很好有干货,细细分析了倒奶运动是谁干的。是怎么一个派别。但难免的又陷入人性。陷入派别之争。
但这些都没有先去解答最基本问题就忙着追究细节了,导致身在庐山不知真面目了。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经济现象,从经济学来看,危机的发生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做了“理性的选择”。这时候批判人性并不合适。

这个问题应该改为:
经济危机的时候,为何人们买不起牛奶。导致奶农连保本销售都无法维持下去,只能倒掉?

站的足够高,足够宏观。就能发现我们应该先讨论那个最基本的事实:用于消费的货币严重不足了。
整个世界都是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必需品无法消费。如果不倒奶,也总得有生存必需品要被牺牲(比如小麦)。纠结于具体那个组织去倒奶,倒的是什么奶揭示不了根本原因。
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为何没钱了。

这个问题深入一层就是:上世纪经济大萧条的时候,牛奶明明是刚需,为何人们连刚需的钱都拿不出来?
为何与此同时金融大资本却依然在赚钱?(见后附的M2曲线。钱不会凭空消失的)

所以答案很明显:有那么一些资本家占有了远超自己消费和再生产投资需求的资金,在经济萧条的时候,这些资本家选择将资金投入到不能生产消费品的金融衍生品或者保值投资(如基建工程的债权)。导致市场上能用于购买刚需食品的总货币量严重不足。

哪怕我们不批判资本主义。也要对金融市场里面不参与生产只从事金融衍生交易或用于囤积商品来保值的资金保持警惕。
当这类资金占比太高,就会导致生产和消费的货币总额严重不足,通胀,倒奶,消费更加不足。这种情况下资本会更加选择逃离实业。恶性循环不断加剧。萧条就成为必然了。
而且,由于这个恶性循环,会导致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资金越来越多,其他非生产性投资资金越来越多(比如房子黄金)。由于这些东西实质上的标的物是实业产值。
必然在某个零界点会发生泡沫破灭。

严格压制非实业生产的资金比例,才能减少经济危机的危害。

附注:1933开始大规模倒奶。这时包括后来几年普通人们依然生活艰难。依然缺钱买牛奶。
但不妨看看对应的货币情况。

不要简单的说这时候开始罗斯福已经大搞工程了就解决问题了。那为何国家扔了那么多钱,劳动者有工作了依然没有消费能力,连牛奶这种必需品都依然大幅消减呢?

钱不会白白消失的。分配出了问题,哪怕国家短暂的采取“社会主义措施”了,但扔再多的钱,依然去不到刚需消费者手里。这才是资本主义可怕的地方。
那个年代,金融衍生市场不像现在这样成熟。资本家的资金实质上是投资到了国家信用上了。当然,二战后,有的资本家的投资得到兑现,有的没有。但这些资金从来和普通人消费无关。只是实现了拉开贫富差距的长期目标罢了。

2008年,欧美没有基建了,但金融衍生市场高度成熟了。QE出来的钱就不再去基建这种长周期投资了。结果比起1930s,货币分配更加恶劣。
再怎么印钱消费依然萎缩。
要不是核武器和世界工厂提供了足够廉价的物资,早该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