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秋招的 AI 岗位竞争激烈吗?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某某人   2018-9-20 02:07   2591064   8
分享到 :
0 人收藏

8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王剑锋  2级吧友 | 2018-9-20 02:07:57 发帖IP地址来自

一方面我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也面了几家公司;另一方面我在拿到return offer之后,也部分地参与了我实习所在公司今年的秋招;所以大概可以提供一个兼顾双方的视角。提前声明,我的描述只适用于部分985中上等高校学生和部分一线AI公司算法岗位招聘现状,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概括而言,两种略显矛盾的供需不平衡同时存在,而且都很严重。一方面,有海量的同学跟随这股AI大潮转投算法岗,收到的简历量几乎是headcount的数十倍。另一方面,即使不断被HR小姐姐们要求降低录取bar,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计划的headcount依旧用不掉。

于是展示在大家面前的现象就很有趣。学生群体里,大概都是如下的情绪:「kaggle类比赛打了一堆,连面试机会都拿不到」,「实验室里做的东西,怎么面试官都看不上」,「算法题也做不出来,数学题也做不出来」。

而researcher这边,完全是另一种反馈:「项目都是拿人家code来跑的,别说魔改了,code都没读明白,一问就露馅」,「没paper没项目就只能问你算法和数学了,再答不上来那培养成本也太高了」,「有不少也就刚够intern的bar,这full-time怎么再往下调bar啊」。


我认为这种现状是和AI领域的发展状况有关系的。现阶段的AI,尤其是Deep Learning,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易上手难精通的东西。网络上有丰富的电子书、公开课、blog、code等资源可以帮助一个人入门DL,但看过一篇blog->看过原paper->跑过原code->通读过原code->从零复现过原paper,仅仅到这里,这个人和一开始就已经完全是两个水平了。而大多数人还没到这里就已经被淘汰掉了。同事面试时经常会遇到做keypoint但搞不清OpenPose细节,做detection连NMS都写不出来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也别怪竞争激烈,确实是没法要。

然而即便是做到这里都不一定意味着这个人能满足一线公司的需求,可能也就刚刚达到一线公司愿意给你个internship开始培养你的程度。一线公司需要的是能快速跟进业界新方法,并能根据产品线作出针对性改进的人。想达到这个能力,可能要阅读>50篇paper打底,且要么在实验室里扎扎实实地跑过一两年的实验,要么在公司里扎扎实实地锻炼半年以上;单凭做几场比赛拿个Top30,跑几个demo,是绝对达不到一线公司的需求的。

而且国内的高校除了几个实验室之外,大多数组里做的东西都很水,在一线公司researcher眼里就是搬不上台面。一方面,很多经费不充裕的实验室一个人只有一块GPU可用,甚至要几个人分时段用一块GPU,而多数一线公司research团队早就可以给intern配备4卡以上的计算资源了(比如我就经常独占几十块卡跑实验,我还不是用得最多的intern)。另一方面,即使是985中上等高校的很多实验室,无论是教师水平还是学长水平都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学生经常得不到准确和及时的指导。几个月下来,对自己做的项目的理解依旧令人捉急,这样积攒来的稚嫩经验显然是很难满足业界需求的。至于那些有知名度的实验室出来的学生,一线公司都是常年盯着,定向抢人,根本不愁出路。

因为DL的理论跟不上实践,很多东西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一线公司的research团队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性结论(包含但不仅限于调参);倘若学生没有一定量的实践经验,是很难招架得住面试官的几轮追问的,而这个经验限于高校教育水平和硬件条件,不是那么容易积攒的。但另一方面,倘若在面试过程中学生体现出了他是科学地设计了他的项目,从motivation到experiments都很有条理,有一定的思考深度和实现难度,能合理地评价实验中的pros&cons,是一定能得到面试官的青睐的。


我也思考过简历上的哪些东西可以切实地打动面试官。能做到以下至少一条的基本不用担心offer的问题;都做不到的并不意味着拿不到offer,但可能就是borderline的评价,淹没在茫茫人海中,要在各家公司的waiting list里徘徊一阵。

  1. 在某个子领域手握有含金量的顶会paper(最好是一作),或在比赛中做到接近state-of-the-arts水平;这类人总能扫荡special offer。我这里要表明一点,Kaggle和天池一类比赛除非拿到Top5,否则很难吸引一线大厂关注,因为这种比赛平时就很难吸引到该领域最强的那批人参加,大佬们随便拿个baseline都能Top10起步。但如果是顶会workshop这种级别的challenge(比如COCO),Top5乃至Top10的含金量都会高很多。
  2. 专攻某个子领域半年以上,且与面试的组的方向比较契合,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能复现常见方法并理解细节,对该领域的常见套路有自己的见解,能对该领域的新方法做出一定程度的评价,如果有paper不能是太烂的会议期刊。方向契合非常重要,一个做Detection的组多半是不会招做压缩感知的人的;目前一线公司多数产品线也不太需要做semi-supervised的人,因为一线公司主流业务的数据量都很大,远比实验室要大。
  3. ACM银牌中上游起步算法水平的本科生,同水平数学类竞赛奖项也有说服力。统计结果表明,同样是没什么有说服力的项目经历的人,培养一个数学水平高或算法能力强的人要容易很多。如果是研究生,那还是需要有一些靠谱的项目经历才行。

你会发现,能做到这些的人都已经是学生们口中的大佬了,数量真的不多,各家公司都在抢,甚至一家公司里不同组都会抢,根本填不满headcount;而且这批人基本在提前批就被一线公司捞干净了。

而更多其他的人,都处在borderline和weakly reject的水平;这也没办法,公司确实需要高于这个水平线的人。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所在的组里,如果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领域,经常是周一有个需求,周二拿出个方案,周四就要给出一个初版结果,根本不会有实验室里花半个月吭哧吭哧调模型的时间;没有上述水平垫底,怎么做得到呢?

而上述标准各自往下调,基本就是招intern的bar了;能做intern的时间越久,这个bar就越低;基本上每多3~6个月的实习期,bar就可以多往下调一档;当然也是有个底线。


关于顶会paper的事情额外多说一点。这些年顶会投递量大幅增长,但accept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再加上paper过多导致reviewer数量不足、质量也良莠不齐,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有顶会paper不再是稳定的offer收割机。

面试就像现场rebuttal,现在面试中已经出现了不少虽然有顶会paper,但要么motivation很模糊,要么idea经不起推敲,要么experiments不完善甚至不科学,要么没有排除很多因素的影响,要么对比数据有猫腻,根本经不起追问。所以我上面强调有含金量,不能太水,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别人喂了你一个idea挂了个名就完事了。我被面试过很多次,也面试过很多人,相信我,一篇paper、一个项目,里面有多少干货,自己的实际贡献有多大,在面试时很容易就能试探出来。

而且不要坐井观天。有些人在很多国内高校实验室里做出来的东西,中了个CCF B/C类会议,或者侥幸中了个A类,觉得很满足;可是由于环境水平限制,没有对比,不知道自己做得其实有很多不足甚至硬伤,结果拿出去面试时被秒杀,然后在网络上在生活中宣扬面试问得太深太难,这种现象我也是见过几次了。而实际上,哪怕你做过的东西真的有很多不足(这很正常,谁还没个起步阶段),但倘若在面试时能表现出对自己做过的东西有清醒的认识,有正确的复盘,面试官是不会轻易否定这样的人的。

在一个优秀的环境里时常被大佬们challenge,其实是一种幸福,水平提升会非常快。积攒的干货多了,即使没有顶会paper又怎么样呢。


如果一线AI公司算法岗位暂时够不到,或者还剩一两年的时间打算冲击这样的岗位,该怎么做呢?我想这就像摆在你面前有一个你想够但是够不到的台子,你要做的就是搭一个梯子逐步地(而非一次性地)爬上去。

首先还是夯实基础。现在很多高校计算机系的数学和算法课程水到令人发指,跟着老师上完一学期课拿个75分的水平,跑来搞AI基本是不够用的。书该看就看,题该刷就刷。

挑实验室选导师要慎重。如果在一个实力不错的实验室,那就好好跟着老师干。这里实力不错的定义是实验室每年能稳定输出顶会paper(且不是凭借某个大神学长,而是实验室整体实力使然)。要是做不到,就尽可能出来实习,不要浪费时间精力在没有意义的项目上。要相信导师不放人并不是完全不可克服的阻碍。找不到太好的实习就先找一个次一点的实习,一点点提升。

尽可能专注于一个方向,不要方向ABC各做3个月,多数情况下都不如只做6个月方向A。如果可能,尽可能做基础的方向,做与业界需求贴近的方向。比如如果你做Detection的,那以后无论是Face Detection还是Text Detection你都能比较容易地上手,让你转做Segmentation也不会吃力,让你做Tracking也不会很难。学术界做的很多东西和工业界还是有差异,如果你很早就想好了要进工业界,那还是早做打算。

如果算法不太行,还想靠近AI行业,其实也有不少路可走。工程类岗位每年也有大量需求,DL框架的优化,分布式训练平台的开发,ARM/FPGA/ASIC平台的适配……有很多事情可以做。data management和QA类相关岗位也有不少需求,而且虽然要求不高但愿意干的人少,竞争还小。

无论是做什么方向,包括但不限于AI岗位,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学习的态度、独立思考的意识,永远是最值钱的。具备了这些,没有什么技术类工作是永远够不到的。


update:

加个广告,旷视研究院Detection组常年招收full-time & intern,本组研究范围定义为category level的一切task,涵盖且不限于Detection、Segmentation、Keypoint、Skeleton、Tracking等,包括2D、3D、Video,近两年拿了COCO冠军若干项。有意者可投简历至yugang@megvii.com或wangjianfeng@megvii.com。对其他组、其他方向、其他岗位有兴趣者同样可以发简历过来。

(下午2点20发)

3#
微调  4级常客 | 2018-9-20 02:07:58 发帖IP地址来自

前一阵子心血来潮去某研究机构面试,面的是不限方向的「机器学习研究员」。前半段聊得很顺利,主要介绍我开发过什么库写过什么论文,想要继续做什么。面试的中段面试官问:“那你的这个方向用深度学习怎么做?”我很老实,说这个方向暂时无法大规模应用深度学习,某些因素还不成熟。对方显得很失望,强调他们需要每个人都做深度学习研究,发深度学习相关的会议,因此这个机会自然也就泡汤了。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AI领域的岗位正在朝精细化发展,而候选人的竞争力更多的是和岗位的「契合度」,而不是你本身有多好。这要求候选人的技能下沉,能在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

再早几年,这个行业的招聘是走粗放模式的,只要你会ABCDE,学历不错,那么欢迎你。但这几年随着热潮回归理性,以及企业变得越来越“精明”,它们已经逐渐明白了需要什么样的人,明白了AI相关的岗位本身就不是靠员工数量,而是靠质量取胜的。比如做手机上图片识别的,它的目标候选人就是明白如何把成熟的识别模型部署到手机上的人,而不需要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的大牛,也不需要一个对机器学习理论研究很深的专家,更不需要一百个普通程序员。这不是说你不够好,而是说你不适合而大部分人的求职是公司导向的,知名公司一个不落下,使用“鸟枪法”。而不是技能导向,寻找和自己相关性高的雇主。所以在这个回答下你会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1. AI相关的工作很难找,为什么我条件这么好也被拒
  2. AI相关的工作遍地都是,我水平一般照样斩获很多录取

抛开所谓的个例不谈,我猜测出现相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家对于「契合度」的关注程度不同,就是你面试的岗位和你的经历与经历有多大的相关性,你是否可以很快为团队做出贡献。我猜测不少面试不顺利的人可能都属于有了广度,缺少深度,也就是“万金油”。比如某个候选人可能是:TF也会用一些,NLP的项目做过2个,刷过两个Kaggle,人脸检测学过教程,Cousera上的证书也拿过几个。这就属于缺乏特点,和所面试的岗位之间关联性不够强,竞争时自然后力不足。

对于明白自己喜欢和了解的领域是什么的人来说,只要朝契合度高的方向使劲就好了。而对于只有了知识广度,却还没有确定自己的发力方向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白:你的特点是什么,你有什么优势,你打算怎么利用这个特点脱颖而出。换句话说,「你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从我自己面试别人的经历来看,最重要的是你有什么长处,而不是你的技能有多均衡。越是有经验的业内人士越是看候选人的长处,而忽视短板,与木桶原理相反。「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擅长」

随着行业进入进一步细分和专业化,靠刷刷题,调调包,做几个相关项目,上几门课程,就能进大厂和明星创业公司的机会只会越来越低。我们都需要开始思考发力点,就是你与别人有所区别的地方,争取成为一个「小领域的专家」。即使无法成为专家,找亮点也比追求全面开花要好,比如:

  1. 对A领域感兴趣,是否可以在A领域发一些有意义的论文
  2. 对A领域感兴趣,是否有实现A领域缺失的经典算法,并封装以供他人使用并获得关注
  3. 编程能力很强,尝试做偏向底层的设计,比如保证机器学习算法在移动设备上高效运行
  4. 明白自己的擅长的技能在什么公司有用武之地,专注于这些雇主

说到底,任何风口行业都有降落的时候,求职本身就是“小马过河”,your mileage may vary。同时随着行业逐渐成熟,中高端岗位的求职重点肯定会朝专业性和契合度上发展。所以重点不是你会多少武功可以表演,而是你有多少必杀技可以一招毙命

4#
Ender  3级会员 | 2018-9-20 02:07:59 发帖IP地址来自

顺便提一下,刚好刚才和 @卢策吾 一起吃饭讨论起这个事儿。

现在满世界收的简历都是要做AI科学家的,看的我头昏眼花的,我再贴一遍。

因为AI概念如此之火。

从各种BP和公司宣传看,老板们纷纷转型AI公司,从只缺一个程序员变成了只缺一个AI专家;
从不同职位收的简历来看,对于广大的同学们,最热门的职业理想从前几年的产品经理变成了AI专家,
那么关键的问题就来了,到底什么是AI专家?

从前我在大公司招聘的时候,最怕的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和相关背景的同学,上门就说做科学家,反问对方做了什么准备,小朋友理直气壮的说,我就是等着进来你们培养我的。觉得自己只差进入牛的AI公司(或者牛AI学校,研究院)有AI牛人给个机会手把手的教,是第一大幻觉。有些小朋友心气很高,就算让他进了谷歌FB,他也会觉得怎么谷歌的科学家都在做数据测试啊,去阿里腾讯解决业务问题一定更好;去了BAT会觉得怎么只会糙快猛,部门互相撕逼,重复造轮子,技术水平上不去啊,还是再读个博士吧;到了学校里发现怎么缺数据缺资源,都在研究茴字的24种写法……直到被不同地方虐一圈,才有个理性的认识。当然也有像王垠同学这样的,每个地方吐槽一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做了网红。作为各种牛棚里看着大牛们长大的人,我没有见到哪个计算机科学的牛人不是首先靠着自己极其的努力成长起来的。清华张钹院士的得意弟子朱军从本科开始发KDD和ICML,每天早上一早从清华骑车到MSRA坐到晚上12点回清华,除了去打两局台球,几乎不停歇的写代码,他的系统工程能力非常强,是微软学术搜索系统的核心成员,理论上也做了很深的研究,后来去CMU跟着Eric Xing做的也非常好,回清华做教授。我们这级的达哥,林达华教授(他写的MIT牛人说数学体系,隔几年都会被人翻出来转几次,对了,现在是商汤的联合创始人,刚刚帮汤老师出了人工智能的中学教材),大学几乎不上课,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导师都非常牛,他们都感叹林达华这样的学生特别省心,是自己做系统,自己推着自己做研究,只需要大方向上点拨一下就可以了。师傅领进门,学艺靠个人,指望学校或者公司帮你成为专家不现实,谷歌10万人,BAT都好几万人,你能找来解决AI问题的有几个人?
还有些同学的幻觉是觉得AI专家做的事情,应该是研究算法,机器学习嘛,应该是跑模型调算法,只要负责研究优化目标就好了嘛。那这样算的话,只有去大学和研究院了。计算机科学的特点是,数据量和业务复杂程度会决定你问题的复杂程度,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project,大多是理想化状态下小数据集上的原型,离工业级别的应用,有着巨大的鸿沟,这需要真实世界里一路踩坑的血泪经验磨砺,哪个现在成功的大公司不是当初一路拉网线拼服务器,一点一点优化出来的。当世赫赫有名的计算机科学家谷歌的Jeff Dean,不就是负责system和infrastructure的么,现在他讲的Google Brain, Knowledge Graph也都是在强大的系统上来的。以前MSRA徐谷做了一个关于大规模图像去重的报告,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always get your hands dirty。在互联网级别的数据上面,所谓的各种算法,都变成花拳绣腿,重要的是系统,系统,系统!对底层数据理解,对商业目标清楚。无论是MSR还是Google X, Yahoo Labs,里面厉害科学家的动手能力非常的强。Facebook招了很多牛PhD写PHP,外面有些尊贵的同学颇受不了。计算机首先是一门engineering的学科,这里的开发不分贵贱,重要的是你能够解决问题,革命成功靠的不是28个半布尔什维克。

第三个幻觉是,从头造锤子才是有挑战性的人工智能。这是我深恶痛绝的,公司不是研究院,AI不是空中楼阁,你修炼的也不是屠龙术。现在各种开源项目和系统都非常成熟了,你在一个烧着投资人钱的商业公司里从头写一套OpenCV,重新发明一遍SVM,觉得这样才有意思,对不起,请回到30年前的学校里去。你必须有产品sense,而产品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以前沈向洋老师经常说的三好学生招人标准,数学好,编程好,态度好。
对现在有志于投身AI时代的同学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看待人工智能的态度,纸上得来终觉浅,找到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地方,和专家们一起,靠自己挽起袖子去躬行。要么系统能力特别强,要么能理解商业,最终AI专家的价值,取决于他能够解决问题的大小。
Ender:关于AI科学家的幻觉

关于职业发展,不要随波逐流,不然就是做炮灰,何况本来大多数人只是叶公好龙,十几年前我们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AI。

十几年以前大公司校园招聘,程序员都投开发工程师,不愿意投测试工程师,做测试的平均水平低得多,导致同样水平招进去以后做测试升的快得多。

5#
Dr.Frankenstein  4级常客 | 2018-9-20 02:08:01 发帖IP地址来自

更,好多到评论区问到底应该答啥,其实面试官就是希望他能就原理做一下简单推导,我没有表述完整,面试官后来解释了要他推一下公式,写下来,mini batch怎么更新,更新什么写一下伪代码,可他写不出来。


有些质疑面试官表达不清不专业之类的。很多来面过的都知道,这边技术官面试聊电话大多都是一种轻松聊天的风格,不是一板一眼提问等答案,面试者不清楚可以反问,面试官会再进一步解释。所以才会有时面很久,很多时候都在随便聊聊项目,出题有时是一时想起来要考考你,有些就不要尬黑了。




最近又去实习,吃饭的时候听leader调侃:

刚才视频面了一个小时,我让他写个线性目标的sgd优化的伪代码,我把目标函数写给他,他在视频里写了个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

loss = ...

optimizer = ...

TM的用tf的优化器我要你写啊……老子是让你推啊……


他稳定了下情绪:

刷了十几份简历,全是这样的,除了deep learning、tf/pytorch啥都不会。


我笑抽,道:

你得拿学校筛筛啊……


他:

笑个屁,都是你们学校的......



由此可见,竞争十分激烈啊……

6#
匿名用户   | 2018-9-20 02:08:02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
陈然  4级常客 | 2018-9-20 02:08:03 发帖IP地址来自

羡慕大公司有扎堆的优秀候选人,各位同学如果考虑想感受一下跟硅谷同步开发氛围的创业公司,不如考虑一下 Tubi 小而美的算法团队,虽然职位都是资深职位,我们也招实习经验丰富的应届生,直接邮件我们咯

TubiTV China Team旧金山办公室

关于 Tubi:Tubi 为什么

8#
小莲子  2级吧友 | 2018-9-20 02:08:04 发帖IP地址来自

坐标杭州某非阿里互联网大厂的算法部门。今年老大终于让我参加校招了,当内推一面的面试官,激动⊙⊙!


第一个同学进来的时候,我比他还紧张,整体气氛很尴尬……我也不知道他的水平属于整体中的什么位置,怕自己误伤了人才,就给了通过。老大是二面的面试官,中午休息的时候教育我,你下手要狠一点啊,该挂就挂,你的通过率也太高了!


心塞(-ω`) 老好人下不去手……好怕老大嫌我心软,不让我参加正式秋招……


总体的感觉,现在做AI方向的同学越来越多,愿意来杭州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一个内推,简历就爆了。但是经历了前面两年的行业扩张,即使像我们这样初创不久的部门,也没有那么多hc了。老大说,估计其他大公司,也不会那么疯狂招人了。


筛选简历的时候,看到很多非计算机非NLP背景的同学,通过自己参加比赛参加实习,给自己加相关背景。我觉得挺好的,因为我自己也是工作后才转的方向,所以碰到这样的同学,潜意识会倾向于多问一些多引导他们来表达。


我的实习生告诉我,这一届算法岗位形势特别难啊,反倒是移动端极度缺人,好的研发工程师HR求着你来面试。


真的是风水轮流转。


除了bat的专门发论文的那种组,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ai,首要目标是产品落地。一个在公开数据集上表现还不错的tensorflow模型,离可以上线使用的系统,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原生数据的收集清洗预处理,特殊case的干预,非端到端系统的各个流转环节,预测系统的实现和加速,都需要人来做。实际工作不像学术论文那种,大家都用同一份数据纯粹pk算法。如果有顶会论文但方向太偏,或者理论水平一般,对于我们来说,更倾向于项目对口有完整工程化经验的毕业生。跑git代码在特定数据集上调参,来面试的每个人都做过,没有区分度。上起班来,大家都要给老板打杂。


对于普通水平的学生,个人觉得没必要对标学术大牛,弄得自己很焦虑。毕竟他们要钱也多是吧。如何跟同一层次的小伙伴PK才是关键。项目贵精忌杂,文本分类的任务,来面试的学生80%简历上都有,大家都是一层embedding 一层rnn,序列类任务每个人都知道再接个crf。这样的宽口径项目,典型的不加分只扣分。如果要写,一定把相关算法原理都弄清楚,公式写得出,细节都明白。不然一问只能说个大概,印象分就很差。


其他具体的应用落地类项目,比如推荐系统、对话系统、知识图谱或者通用nlp,普通人很难做到熟悉所有主流模型,这时候模型之外的部分就很重要。面试官一看简历,你的项目和他的工作内容重合,暗暗激动,终于有人可以交流了,自己工作中踩的坑赶紧都拿出来问一问。结果发现你只会画模型框图跑开源代码,数据是用师兄处理好的,参数用git上默认的,不上线只有一个demo,心里就会很失望,又是一波扣印象分。


因为我也只是一个水平普通的nlp工程师,以上都是对和我一样的小朋友的建议。大牛请忽略,神仙打架我也没有经验……T﹏T……

9#
乐也  3级会员 | 2018-9-20 02:08:05 发帖IP地址来自

先扔答案,不激烈,符合企业期望的AI人才缺口极大。(为了再精确一点,我这里的“不激烈”是指对企业而言,远远没到必须从好多符合期望的人中间忍痛割爱这种“供大于求”的激烈程度)

假设你真正理解了现在公司需要的AI岗位具备的能力是什么,而且你能达到这个,你很容易拿offer拿到手软,坐地起价。我认识的很多朋友都让我给他们介绍AI/算法分析师或者团队负责人,包括BAT、金融投资、医疗、智能出行等等。只是大家现在都很冷静了,知道光会写paper的人也不一定有用(更加别说只会调包)。所以,如果你paper多,只要对方公司不是玩你,肯定会给你面试,因为公司真的是求贤若渴;但面试之后不给offer太正常,因为整个行业已经相对冷静了。公司愿意花钱,但是也越来越清楚自己想找的AI人才究竟是怎么样的。

如果大家不信我上面说的这些,我可以简单问一个问题。现在各个公司特别喜欢去学校挖教授,尤其是和企业经常合作的做AI的教授,不惜重金,即便你是兼职做个顾问也可以。这是为什么?一个发了n篇顶会的博士生,和他导师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这些在校企合作中经过打磨历练的教授,才真正具备了公司企业需要的AI能力。这个能力不仅仅是算法设计,而且包括需求分析、产品设计、沟通等等等等。

你可能想反驳:“我就是想做AI算法,其他那些什么需求分析、产品设计、沟通不都是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干的事情么?” 但是很遗憾,现在是AI刚刚起步的阶段,大部分公司自己都不知道AI怎么能在内部起到作用。你让一个不懂AI的人怎么来设计产品?一个不懂AI的人怎么来管理项目进度,设计每阶段的目标?当然,我这里也不是说做AI的要去把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的职责全部揽过来,而是说必须要和这些人深度合作,才可能真正把AI在企业落地。这也是为什么“沟通”非常重要。现阶段,企业需要的会做AI的人,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能写代码,会用TF的人,而是那些愿意深度了解企业业务,愿意思考怎样才能真正把AI技术帮助企业提升效率,创造价值,然后知道怎么和企业里面的其他人(即使不懂AI)合作把这件事真正找到一种可执行、落地的方案的人。

总结一下,现在真正的AI岗位缺人缺的厉害,而且溢价空间极大。但是需要的能力也是全方位的,是企业觉得能真正帮助落地AI的人。应届博士如果真能满足企业的这种条件,年薪大几十甚至百万不是什么很让人吃惊的事情,因为企业现在就算不知道AI究竟该怎么落地,但整体都觉得潜力巨大,所以愿意扔钱。这真的是很好的机遇。某种程度,现在公司愿意给AI岗位投大钱,我觉得有类似风险投资的感觉,因为AI岗位的收益和以前的纯研发不太一样。纯研发你多雇佣一个人,功能实现速度就能提升一些。但AI不是,可能同时进行5个方向的尝试,4个方向挂了(效果不明显,最后没有真正上线),剩下一个方向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了所有5个方向合在一起的所有的人力以及研发成本。

共勉。

P.S. 最后给一个杨强教授最近的采访,其中也讲了很多关于AI落地的东西,很值得学习。

机器之心专访杨强教授:联邦迁移学习与金融领域的AI落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9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