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诡异的失业率》这篇文章的方法论?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尹小二   2018-9-19 16:13   31491   4
诡异的失业率_经济论坛
文章的结论过于耸人听闻了,我首先反对。
这里仅讨论它的方法论。
最后将1.5亿农村老年人从全国适龄劳动人口中直接扣减的算法是否科学?
分享到 :
0 人收藏

4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慧航  5级知名 | 2018-9-19 16:13:38 发帖IP地址来自
@尹小二邀请。

我并没有看第二章,仅仅看了第一章,感觉是,有可取之处,尽管这些可取之处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掩盖不了经济学常识的匮乏。

先说可取之处。
官方数据长年稳定在4%左右,完全无视经济波动。按照我党的说法,无论经济增速是此前的20%还是目前的7%,反正失业率就不会变,就是4%。
这是真的。详细的官方数据是这样的:
中国的失业率数据常年维持在4%的水平,主要原因是中国目前统计的失业率为登记失业率,但是谁都知道这个东西完全不靠谱。

现在来看一下他的算法,有这么几个根本的错误:
  1. 失业率并非 失业人口/总适龄劳动人口,而是 失业人口/劳动参与人口。什么意思呢?比如一个30岁的适龄劳动女性,在家当全职太太,那么她属于『不在劳动力市场』因而不应该被算作分母。
  2. 一般失业率计算为城镇失业率,因为农村、农业人口的就业情况说不清楚。在家种地算不算就业?农村的家庭主妇我想应该更多吧?他们也会参与农活,算失业、就业还是退出劳动力市场?
  3. 如果文章作者对官方失业率数据不信任,为什么要信任官方的就业人数数据?我猜想按照官方的就业人数数据,使用以上的失业率的严格定义计算出来的失业率数据,官方应该不会给自己打脸的。所以这位作者算了半天,等于用一个本身不靠谱的数据替代了另外一个不靠谱的数据,非常不靠谱。
至于靠谱的失业率数据,其实已经有人在核算了,所以失业率数据的问题上,也并非是这位作者所说的“研究禁区”。比如我在我的公众号和专栏都推过我们学校冯帅章老师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胡颖尧老师以及Robert Moffit的文章:中国失业率与劳动参与率的长期趋势 / 中国失业率与劳动参与率的长期趋势 - EconPaper - 知乎专栏。他们通过使用国家统计局的住户调查数据已经的到了一个相对更可信的结果,有兴趣的可以去看这两篇文章。

这里可以先贴一下他们的结论:
其实按照这篇文章的测算,进入到2000之后,中国的失业率甚至一直在10%以上的,比那位作者的8%高多了。
3#
张旭欣  4级常客 | 2018-9-19 16:13:39 发帖IP地址来自
手机回答,给丞相简单说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关于失业率的作用和意义。失业率实际上不是一个经济周期指标。传统的初、中级宏观经济学简化地将失业率描述为经济周期指标。但实际上失业率是一个“”居民福利指标“”。简单来说,政策担心“”想找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而不想找工作的人失业,是不影响居民福利的。政府的宏观政策更多考虑居民福利,这很容易理解。
例如美国失业率(U6)统计定义,分母是4周内找过工作的人,分子则是其中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而长期失业人口没有重新寻找工作的意愿和能力,导致了失业率数据的序列正相关(宏观经济学称为失业回滞现象)。因此,相较于实际经济周期有较强的滞后性。
如果丞相担心的是统计出的失业率跟经济走势不符,大可不必担心,连统计部门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预计就要推出中国版的非农就业数据。这个数据的周期同步性要强得多。
至于劳动供给问题,可以查一下人社部统计调查的劳动供求数据,求供比例很早就开始高于1,也就是说劳动力早就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按照你转的文章的统计方法,失业率当然是下降的(12年后,适龄劳动的绝对人口开始出现下降)。这也是这种统计方法的可取之处(至少从结果上)。
至于失业率统计的方法论,可以看看美国劳工部U1至U6的各项统计方法。从准确性角度看,虽然有需要推敲的地方,但大体上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总比登记失业率好。

补充下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看法。从充分就业的角度来说,刺激的必要性真心不大,去产能去杠杆才是关键。
4#
匿名用户   | 2018-9-19 16:13:40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匿名用户   | 2018-9-19 16:13:41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93
帖子:15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