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人员
2019-2-24 00:11
2398
0
写在前面:缅甸矿供给收紧是我们研判锡板块投资逻辑的主体框架,提出该框架的基准假设在于两点:第一,缅甸矿资源品位已经确定性下滑(前期5%→当前1.5%);第二,开采方式的转变(实际上这也是第一点的后果,前期露天开采转为洞采),导致开采成本上升、出矿量下滑,由此推导,在品位和产量“双降”压力下,锡金属当期产量会出现明显下滑,该逻辑从原理上看通畅无疑,但是在没有足够缅甸进口数据印证的情况下,也给投资者带来诸多困惑,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逻辑无法证伪,推导出的结果迟迟无法得到印证。而随着11月份海关数据的披露,该逻辑最终得到证实。我们尝试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2018Q1-3,到底进口多少锡精矿?海关数据显示,从总量来看,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总计进口锡精矿17.20万吨(实物量),同比大幅下滑16.7%,其中,自缅甸进口锡精矿17.02万吨,占比约为98.9%,同比下滑16.7%;根据AM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锡精矿进口平均品位约为25%,而伴随缅甸当地选矿技术的优化升级,预计2018年精矿品位小幅提升(暂设定为25.5%),据此测算,2018年前三季度进口锡金属约4.39万吨,同比下滑16.7%,其中,自缅甸进口锡金属量约4.34万吨,同比下滑约15.0%。而从单月表现来看,9月进口锡精矿(实物量)1.47万吨,折金属量约3747吨,同比、环比分别大幅下滑29.4%和25.8%。具体月度以及累计变化情况如图表1、2所示。
2018全年进口量如何看?我们认为,今年9月锡精矿进口量相对代表了缅甸锡精矿进口的真实水平(基本上扣除了抛库因素影响),若按Q4月均进口3000-4000吨(中值)测算,则2018年全年进口锡金属量约5.28万吨,同比下降约28%。也即,缅甸矿供给洪峰已过、拐点已现。
再往后呢?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资源接续能力: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在经历了三年(2014-2016年)大量消耗浅部、高品位矿后,缅甸曼相矿区锡资源经济可采量陡然下滑,残留矿的回收开采也接近尾声,再叠加当地前期勘探投入较少,因此,资源前景并不明朗,接续能力整体不强;第二,库存下滑对冲产量下滑能力:产量下滑并未导致进口量同幅度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于库存对冲作用。而根据ITA数据显示,2017-2018年9月,缅甸当地大约有200万吨左右的原矿被消耗(金属量预估约为2.5万吨左右),目前当地原矿库存降至约为40万吨水平,且消耗速度正在加快;与此同时,中缅口岸精矿库存水平亦在持续下滑,已由今年4月份的11000吨降至10月份的5000吨左右,降幅高达55%。正是上游产业链(从原矿到精矿)的持续去库存,支撑了今年前三季度锡精矿进口未出现断崖式下滑。但毋庸置疑的是,库存总量有限,用一点、少一点,对冲作用将明显边际减弱,这从今年9月份进口量环比大幅下滑也能得到印证。我们认为,占全球锡精矿供给量约20%、中国约40%的缅甸发生的重大变化,将对整个锡行业产生长期、深远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供给受限,那么需求如何?实际上,投资者对于锡的需求也有担忧,需求端的压力主要来自中美贸易摩擦(总量的影响)以及电子器件的小型化和集成化(单耗的影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需求端总体并无大碍,根据ITA第14次锡消费商年度调研显示,2018年锡消费预期微幅增长1%,仍然呈现正增长。更进一步,价格由供需相对强弱确定(而非一端),因此,在需求端微增背景下,供给端的明显收缩将显著增大价格弹性。
综上,我们依然维持前期核心观点,供给组合:一大降(缅甸矿)、一小增(国内矿)、一平稳(再生锡),供给端收紧趋势确立;而需求具有“弱周期性”,韧性较强。在供给收紧+消费微增的基本面组合下,锡板块值得重点关注!其中,2018年主要在于供给结构变化,而后将逐步过渡到总量变化(精矿收紧向精锡收紧传导)。
核心标的:锡业股份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下游消费不及预期的风险;中美贸易摩擦的风险;新发现锡资源带来的供给压力。
[url=]查看PDF原文[/url]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