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个人的职业之路都不是设计出来的,我走上金融从业道路也是纯属偶然。我是数学系的,程序写的也不错,但是当初找工作也没有什么方向感,但是心里面对大公司的制度化比较反感,起初就去一个小的软件公司做架构。踏入社会之后你才发现钱的重要性,我们当初给证券公司做系统,跟他们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们还没我专业,而且证券公司赚的还多,在小公司干了半年就去全国排名靠前的证券公司了。其实也是机缘巧合,也没觉得进入证券公司有多难,但是后来才知道自己有多幸运。感谢招聘我的领导,后来我问领导为什么选我,他说见你有一个Blog持续更新四五年了,觉得你干事很有恒心,哈哈……
其实我们想象的东西跟实际的东西差距很大的,什么换位思考、知易行难啊,这些都是伪命题,没有真正的换位,就没有什么换位思考,想象都不是真是的。后来我的行为模式,就是实践出真知,一个字干! 省去没有用的思考就简单了……
在十几年前金融或许还是朝阳行业,但是最近是金融行业产能过剩的时代。什么是金融行业?估计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结论,我的目标就是多赚钱,谁给工资高就给谁干活,金融行业工资高就干金融行业呗。听起来不怎么像文化人,但是话糙理不糙……目标简单了事情就好办了。 因为我是学数学的,不是学金融的,在我眼里什么行业干的事情都是解决问题。金融销售就是把基金卖出去,产品设计就是做的别人看了愿意花钱投资这个产品。
前面说了现在金融行业是产能过程,其实就是人太多了,最直接的反映就是金融相关的职位少了……我现在已经从基金公司辞职了,搞独立投资顾问…… 我觉得这个是趋势。
我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呢? 首先大多数金融从业者,都是跟Word、EXCEL、PPT再有就是Matlab、Pythnon什么的。其实大部分干的都是重复的工作,数学出身的人最善长的事情是归纳统计与算法设计,我把自己的所有重复的工作都交给计算机了。总有人问,老郑你哪有时间写书呢?而且搞了十几本,其实上班时间,我的本职工作计算机都是替我干了,我就是看书学习,然后换个职位,这个职位干熟了就总结本书,然后继续看书学习,换职位换工作内容……所以在十年的金融职业生涯中,我积累的会比同龄人多一些吧。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能力,尤其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面。我现在工作分如下几块:广告销售,写订阅号文章,做自己的基金组合绿巨人,绿巨人组合最近两年每年都有18%收益,在所有基金组合绝对非常出色。在别人看似几件不相干的事情,他们内在逻辑是相通的,例如做组合需要研究基金,我研究基金还有人专门出钱让我写关于这个基金的文章,不仅基金研究了钱也赚了,文章要保证质量研究必须深入,研究深入了组合的业绩就好了!
注:本文由资深金融专家郑智勇老师在参加经管之家《经管人》的专访整理而成。关于他-------集思录副总裁,北京合晶睿智执行合伙人,“中国量化投资学会”专家,国内Matlab金融领域的权威人士, 从事金融产品研究与设计工作十余年。曾先后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应用数学与数学学士学位、运筹学与控制论硕士学位,有着深厚的数理金融基础,先后就职于中国银河证券、银华基金、方正富邦基金,从事金融产品研究与设计工作。专注于产品设计、量化投资、Matlab相关领域的研究。尤其对于各种结构化产品、分级基金产品、FOF有着深入的研究,同时也编著众多书籍,受到许多专业人士的喜爱。其所编著的《量化投资:以MATLAB为工具》曾被誉为金融量化学习必备入门书,而他的作品《分级基金与投资策略》三天销售四千册。自创业以来,一直抱有极高的“开源精神”,十分热衷与金融学习者、从业者与爱好者共同分享量化、资产配置、金融产品领域的学习资源与成果,被网友称赞“干货满满、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