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请给心理指导师五分钟》一文为什么引起了争议?对 ...

论坛 期权论坛 股票     
期权匿名问答   2023-2-7 17:42   7052   5
2号上午,经过106天搜救之后,官方通报:“胡鑫宇系自缢身亡”。他在录音中说,“自己曾想跳楼,但真的站到这里,反倒有点紧张。不为什么,只是觉得没有意义。”这一消息发布后,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发布一封信《胡鑫宇,请给心理指导师五分钟》。在信中,社会心理指导师张青之表达了深深的惋惜和满怀的心痛,希望通过这样的一封信提醒广大青少年、提醒广大家长和老师以及青少年工作者,重视社会心理指导,能挽留很多孩子……一起读读这份信。
这封信写到:孩子啊,请给我5分钟,我可以告诉你,什么是你“人间值得”,什么是“活着的意义”。你15岁的青春,不就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你甜美的微笑,不就是父母最得值得的骄傲?!你每一个存在的日子,都家庭圆满!你走之后的每一个清晨与傍晚,都是爹妈暗无天日!
孩子啊,请给我5分钟,我可以告诉你,现在的你“并不是想要结束生命,而是想要结束痛苦”。你遇到了学习成绩不如意,上不了大学或者上不了好的学校,那是只是考试的结果,而不是人生全部。你说,同学关系紧张、师生交往不良。大家都很忙吧,各自照顾自己,不能分心与你。是的,你们在一起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以后的生活中会有大量的良师益友,喝酒到醉、聊天到睡。你说,活着就是痛苦。你厌世了,你情绪不高,你感觉愤怒或者悲伤。是的啊,每一个情绪,只有你感受到了它的存在,那种情绪才有意义。如果你不在了,就没有机会感觉到悲伤与痛苦:刺激你发愤,激励你斗志,产生壮怀激烈的男儿豪情!
孩子啊,请给我5分钟,我可以告诉你,世界上的独孤并非只有你一个人。有的人写下《百年孤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有的人终身残疾,成为著名物理学家。人,生而孤独,这是人的伟大情感中,珍贵的一种。我理解你,含着泪的微笑背后,自我设下的孤独牢笼,可以保护你,只要能从缝隙中呼吸空气,你,就有活下去的意义。
这封信的最后,公布了“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心理热线”:孩子啊,请给我5分钟,我是社会心理指导师,我在你的身边,需要时请打电话:400-903-0898。这里是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心理热线。据了解,该热线是公益热线,工作时间为每周一至周日,全天24小时值守。热线每天分为早班(6:00-14:00)、晚班(14:00-22:00)和夜间(22:00-6:00)三个值班时段。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7 17:42:31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我差点以为这封信是我写的。
19年左右,成都中学生自杀率再创新高,负责外宣的领导认为蹭热点的时候到了,准备大展身手,发一篇类似的文章在网络上造势。
领导的几个御用笔杆子不敢接,认为此事专业性过高,还是交给专业科室的同事为妙,
(说白了,就是怕背锅)
一轮轮击鼓传花后,这口黑锅严严实实地扣在了我的头上。
没办法,写吧。
众所周知,每个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都有一个共同追求:
竭力避免自己变成居委会大妈。
居委会大妈的工作范围,经常会和咨询师的工作范围发生重叠:劝人“想开点”,树立正确认知;帮人分析家庭矛盾,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总而言之,在工作内容上,咨询师和居委会大妈很可能是高度一致的,但不同之处在于:
居委会大妈永远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永远不考虑当事人的想法,也不尊重当事人的人格,他们的口头禅是:“你这样想是不对的”、“你这么做是错误的”、“你怎么能去做这种事呢”
所以我在写文章时,格外注意这些容易犯错的地方。在尽可能保证辞藻清新的情况下,也努力把一些常用的科普知识塞进去,尽可能地与患者们共情,字里行间都是对孩子们的鼓励。
文章几经删改后就收笔了,当时我拿着稿子从上到下认真欣赏了一遍,自认为无懈可击,从文笔到逻辑再到现实意义都无懈可击,于是当场提交。
结果被瞟了一眼就打回了。
理由给得特别模糊,诸如“措辞不够有力”,“态度不诚恳”,“口水话太多”,
我问是哪些内容有以上问题,得到的答复是:
“具体哪里不太清楚,但通篇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样的。”
没办法,改吧。
说我口水话多,我就把2000字的文章浓缩到1200字;说我态度不够陈恳,我就把温柔的安抚换成对孩子们的肯定和赞美;措辞不够有力,那就少一些陈述,多换一些语气词。
但无论再怎么改,始终被各种理由打回来,要不是领导曾明确表过态,我都差点以为是在刻意刁难我。
说来惭愧,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还是一位毫无心理学背景、在医院做行政的朋友把我点醒了。
她拉住我,说我这种搞技术出身的人就是容易钻牛角尖,
我问她此话怎讲,她只回了我一句话:
如果说你的文章是一个代售的产品,那你的甲方是谁?
那几天晚上,我一有空就会思考这个问题。
我的甲方是谁?或者换句话说:这篇文章是为谁而写?
我很想说:甲方是那些抑郁症患者和有自杀风险的孩子,这篇文章是为他们而写。
可现实是:完美满足要求的文章,被瞟一眼就打回了。
最后,我直接把原来的文章删掉,重头开始写,
写时参考领导的年龄、职务、人生经历等信息,给他做了一个心理学画像,分析他可能会喜欢的文章类型。
文章从动笔到收笔,总计耗时40分钟不到。
成品出来后,我和我的同事看了一遍,都是一副“老人、地铁、手机”的表情,因为里面充斥着和《胡鑫宇请给心理指导师五分钟》类似的句子:
孩子啊,请给我5分钟,我可以告诉你,你并不是XXXX,而是XXXX;
你不能XXXX,你要XXXX
文章末尾是对孩子美好前景的赞美。
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共情,不科普任何知识,在文中夹带“功成名就才不负一生”的价值观,文笔更是肉眼可见的粗糙,
说白了,就是一篇垃圾。
领导看后,大喜,拍手赞叹,象征性地过了几次审核就公布了,此文在一个月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我花了7天时间写的作品,是一篇不合格的垃圾;花了40分钟水出来的政宣文,是一篇优秀的佳作
我相信,为胡鑫宇写这封信的人,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很可能是相当优秀的,可他们只写得出抑郁之人的心声,写不出被世俗欣赏的文章。
他们的初稿或许极为优秀,但在一轮又一轮的折磨下,现在这篇政宣文已经是他们能力的极限了。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这封信这么让人反感呢?其实原因特别简单:
有人在悄悄转移注意力,逃避责任。
在这封信里,父母、学校领导、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是完全没有一点错的,也不敢有一点错。
大家都没错,可悲剧依然发生了,总得有人背锅吧?
于是,所有的黑锅全部丢给一个无辜的孩子。
可这个孩子早已沉睡在地下,再也无法为自己辩解了。
我相信学者们在写这封信时,最后已经进入一种摆烂状态:
只要大多数人觉得内容好看就行了,至于抑郁症患者?他们都虚弱到只能躺在床上了,就算觉得不好看,难道还有力气站起来反对吗?
真的是灰色幽默啊,能够为自己发声的人都是不需要这篇文章的人,而真正需要这篇文章之人,已经无力为自己发声了。
没错,他们是无力为自己发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人都可以来欺负他们,把什么黑锅都往他们头上扣,
因为我们这些人还活着呢,我们还能为他们发声。
3#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7 17:42:52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两条道路#
有这么一个规律,你们要记好,记好了可以当魔法用。
人只能接受爱自己的人对自己严厉;
人只能接受谦卑的人指出自己的错误。
你要获得奇迹般地影响力,始终记得这两句话就行了。

青少年们不是缺待指出的错误,而是缺谦卑的人。

ta们之所以想自杀,不是因为ta们找不到自己的错误,而是ta们在身边已经找不到谦卑的人。

为什么谦卑的人很重要?因为谦卑的人会承认ta们遇到的问题很复杂、很难,而不是一开头就说“这很简单”。
谦卑的人会说“啊,老实说,这个问题我也有,我也没解决,也没找到办法解决。”
但是你看,“我也没解决”,我现在也在活着跟你说话,不是吗?而且你看,我并没有浑身脓疮、众叛亲离、沿街乞讨,不是吗?
谦卑的人仅仅通过承认无能,就足以作为“无能到不能解决全部重要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人生没有可能过得有声有色”的活见证而成为最实在、最有效的安慰。
而充满信心地假定自己“五分钟就能说服打算自杀的人认错放弃”,这显然和谦卑相去甚远。
同样的,家长们自己要注意——你能犯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在子女面前扮演“我能搞定一切”的形象。
你可能自认为扮演这个形象能带给子女(甚至配偶)安全感,带给你自己权威感,从而靠这个权威感你可以通过命令来调整家庭成员行为的控制权。
但事实的真相是你将建立起一些致命的执念,注定有一天会因为必然的名不副实而爆发危机。
这个执念就是“必须做到父母口中自称的无所不能、道德完美才能达到我父亲/母亲的样子”。
然而这是个骗局,不是吗?
你们真有自己在子女面前假装的那样无所不能、那样道德完美吗?
这种行为会埋下三重危险——
1)骗局被揭穿的危险。
一旦你自己有某种重大失败或者重大失德出现,无法掩盖,就会导致子女的世界观坍塌。导致极端的叛逆。
其实那哪里是什么叛逆,只不过正常的改正迷信、逃离失真信源而已,不是吗?
2)子女对能达到这虚假完美感到绝望。
你所口称的“及格线”其实是无法全面达到的,你自己其实也没达到,你只是靠着假装和自欺欺人,伪装了一个它似乎应该很容易达到的假象。
子女一旦感到自己离这个标准的差距已经不再是自己的资源所能企及的,当然要陷入绝望。

3)子女对父母的生存现状的不满意。
作为你所自称达到了这个标准的典范,你自己的生活水平、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如果不被子女认可,就会出现“就算努力达到了,也就是能过这样一种可怜的生活”的绝望。
达到了,也不过如此,何况我还达不到。
那么我显然连“不过如此”也指望不上。
我还有什么必要继续辛苦呢?
到了这一步,这样想有什么错?


这三重绝望同时发作,只要父母不醒悟、不弃绝由这种虚假的偶像感带来的快感、不忏悔,只要出现在子女面前,就等于三个魔鬼同时现身。
再说一遍——自造偶像,这三个后果是不可避免的
缺少谦卑的人来作为世界宽容的见证,是这种绝望的根源。
这显然不能通过另一个傲慢的人展示十足的信心来解决。所以这封信是没什么用的。

问题是,父母们为什么不愿意做这个谦卑的人,来做世界宽容的见证呢?
因为害怕子女们会自恃世界的宽容,自甘堕落,不是吗?
这确实是一个真实的问题,一个值得严肃对待的忧虑。
但是,这个问题只要你寻找,它可能有解,可以有解,而自作偶像导致的问题逻辑必然,无可避免,只能通过一次九死一生的挣扎碰运气,最轻的后果也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爆发一场激烈的战争,留下深可见骨的伤痕。
至少,在你仔细思考和研究之前,你不能简单的假定它的后果一定比自立偶像方案坏。
你有一种道德义务,应该首先确认谦卑方案的问题同样无法避免、无法解决,而且后果比自立偶像方案更加严重。
只有完成了这个考察之后,你才有有效的立场去走偶像路线。
不是吗?
你投入了这个资源吗?

如果你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那么先把这东西看完:
家族答集
4#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7 17:43:15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如果大家觉得无法理解这封信为什么会这么写,是因为你以为这封信是写给与胡鑫宇一样身处抑郁状态、存在自杀倾向的青少年看的;
其实不然,这封信是写给胡鑫宇们的父母、亲属、老师和学校的领导们看的;
是写给那些会说“小小年纪,没经过风浪,吃饱穿暖,有什么好抑郁的”的人看的;
是写给那些宣称“现在的孩子真脆弱,一点点风浪都受不了,哪像我们当时……”的人看的;
是写给那些说着“这孩子真自私,你父母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死了对得起你父母吗”的人看的;
是写给那些以为“父母是世界最爱你的人,所以父母做得都是为你好,一定不会害你”的人看的;
这封信所做的,其实是发出以上这些人群的心声,替他们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和声音,而不是探讨如何挽救走在自杀边缘的儿童、少年、青年甚至中老年们。
因为它没有共情、没有理解、没有接纳、没有包容,有的只有重复、强调和灌输那些深入不少人心的、充满了居高临下、自我感动和自我陶醉的说教和片汤话。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知乎、在其他平台看到的都是对这封信的批评之声,但在朋友圈里,却有一些年长的亲戚和师长加上大拇指转发、点赞。
因为这封信写得正是他们的心里话。
很遗憾,在我们的家庭、在我们的职场、在我们的公共空间,有不少掌握着话语权、掌握着资源分配权力、掌握着发声渠道的人,正怀着一样的想法。
这就是为什么一封你我理解不了的信,会在主流媒体渠道,出现在你我的面前。
要我说,这样的一封信能被写出来,并非有多么的不合理。
它的出现恰恰以一个非常合理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复杂性,让我们知道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和你我一样,在任何事情的面前都是有着想法截然不同的两群乃至更多个群体存在的。
但它激起的千层争议浪花也恰恰告诉我,和胡鑫宇、和你我一样承受着相似压力乃至绝望感的人是很多的,怀着理解、共情、宽悯之心的人是更多的,那些摆脱了令自己窒息的处境、摆脱了这种绝望和孤独感、重塑了属于自己新生活的人也是有很多的,你我都并不孤单。
这才是这个世界值得我们走出来看看、值得留恋的地方。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我们走出包裹着自己的窒息环境,我们才有可能知道这些。很多悲剧的发生,就是因为身处其中的人还没来得及看到外面的阳光和空气就已经窒息。
好的心理咨询师,应该是帮助被窒息环境包裹的人看到外面的阳光和空气,而不是让自己也成为这种窒息感的一部分。
5#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7 17:44:10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导致自杀行为的最显著因素之一就是:自杀者缺少“活下去的理由(reasons for living)”[1]
并不是每一个抑郁症患者(或者其他精神疾病的患者)都会有自杀的想法,甚至做出自杀的行为。因为很多患者有“活下去的理由”,比如他们舍不得自己的朋友或家人,比如他们担心发现他们尸体的人,比如他们怕自杀的痛。
关于“活下去的理由”,我们可以参考DBT辩证行为疗法创始人Marsha Linehan博士的量表:Reasons for Living Inventory[2](翻译为“活下去的理由量表)。
总的来说,对于青少年来说,常见的“活下去的理由”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3]:

  • 害怕社会对自杀的不批准和指责(Fear of Social Disapproval)
  • 道德上对自杀的反对(Moral Objections)
  • 关于生存和应对困难的信念(Survival and Coping Beliefs)
  • 对家庭的责任(Responsibilities to Family)
  • 对自杀的害怕(Fear of Suicide)
Reasons for Living Inventory量表中一共列举了48个活下去的理由,但是请注意:
我们不会让患者在想要自杀的时候填写,相反我们会让有自杀风险的患者在正常情况下填写(也就是情绪稳定、没有立即自杀的想法时),这样便于我们在危机时刻做自杀干预(比如提醒患者对他们非常重要的东西)。因为患者想要自杀时一般是想不到自己“活下去的理由”的,不然他们就不会去自杀了。

而且我们是让患者自己去识别的,而不是采取“说服”对方的方式。

Marsha Linehan博士提供了一份相关的Reasons for Living Scale,其中涵盖了72个常见的“活下去的理由”,请参考下面的链接:
https://depts.washington.edu/uwbrtc/wp-content/uploads/Reasons-for-Living-Scale-long-form-72-items.pdf回到本题:
这位所谓的“心理指导师”先入为主,在危机时刻(也就是说孩子当时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把自己所认为“活下去的理由”强加给胡鑫宇。结果会如何呢?会让孩子发现“自己真的没有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从而让他自杀的想法愈发坚定。
6#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7 17:44:47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因为这五分钟的文字缺乏共情,无法体现心理辅导师专业性,反而像一篇应试作文。
“你15岁的青春,不就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你甜美的微笑,不就是父母最得值得的骄傲?!”
——无共情,直接否定孩子的感受
你每一个存在的日子,都家庭圆满!你走之后的每一个清晨与傍晚,都是爹妈暗无天日!”
——亲情绑架,威胁
“大家都很忙吧,各自照顾自己,不能分心与你。是的,你们在一起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以后的生活中会有大量的良师益友,喝酒到醉、聊天到睡。”
——为他人辩解,画大饼
“有的人写下《百年孤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有的人终身残疾,成为著名物理学家。人,生而孤独,这是人的伟大情感中,珍贵的一种。”
——成功学,上大课
不用说当事人,我一旁人都觉得好烦太刺耳了,让你给人家指条路,不是送人家上路!
其实,我觉得不用说这么多,先可以明确告诉他:“孩子,咱不想上学可以不上,这个世界很大,你有很多条路可以走。”
绝望的人需要的是真诚的倾听、肯定与接受,提供具体的帮助,而不是充斥画大饼成功学的鸡汤文。
彼之鸡汤,吾之砒霜。




韩国电影《恐怖直播》里面这座被炸的桥是麻浦大桥

让我想到韩国首尔的自杀桥——麻浦大桥。长久以来一直有人专程来这个桥上跳河自杀。韩国政府也不能看着不管啊,于是开始想办法了:
在2012年6月30日,三星生命保险和首尔市表示,通过举办“我们建设的生命之桥”活动,征集了设置在麻浦大桥栏杆上的信息和照片,并灵活应用它们,对麻浦大桥进行了重新修整,并设置的“生命之桥”雕塑上刻着的文字。
2012年9月26日,麻浦大桥冠名为首条“生命之桥”,三星生命保险表示生命之桥还将扩大设置到江汉大桥,继续传播尊重生命的价值。




晚上,当有人靠近栏杆,栏杆会陡然亮起,显示出类似心灵鸡汤一样的标语:“吃过饭了没?最近过得好吗?是不是很累呢?有什么烦恼呢?有没有想见的人,现在就去见一面吧……”甚至在桥上刻有李孝利、何正宇等明星所留的话语,希望用明星的鼓励让打算轻生的人走出阴霾。


除了励志短语,栏杆上还有一些看上去很温馨美满的家庭照片,以及看上去十分诱人的美食图片,想借此唤起轻生者对美好生活的留恋。
看上去很棒是吧,很温暖是吧,这样下去,肯定自杀的人也会减少是吧?
然而:
一年之后,在麻浦大桥上自杀的人数同比增长六倍。
这些表面温情的文字照片背后缺乏对绝望者的共情,也许幸福的生活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这些心灵鸡汤在准备结束生命人的眼里,是否也会被解读成一种嘲讽和挑衅呢?
“世界如此美好,但这些都与我无关”让他们的自尊心遭受到一万点暴击。
我们来顺着绝望者的思路,看看他们的想法:

  • “吃过饭了吗,思密达?”——有钱买饭还能在这里摆出跳河的姿势?
  • “欧巴,最近过得好吗?是不是很累呢?”——真有女的这样问我就好了,注孤生。
  • “有什么烦恼呢喵?”——是啊,有很多烦恼,果然还是一跳解千愁啊。
  • “有没有想见的人,现在就去见一面吧。”——最想见的人已经不在了,我这就去见他。
还有那些温馨的家庭照片和美味的食物,在绝望的眼中可能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越发觉得自己过得惨兮兮。还有那些因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想了此一生的人,可能会想:我是家里的负担,如果我离开了,我的家人可能也会像图片里这么幸福吧。
那些明星的话语会不会让绝望者产生“用不着你们这些光鲜的人可怜我”的感觉呢?
在打算自杀的人中,绝大多数有复杂的现实困境和长期的情绪问题,单靠这些心灵鸡汤,真的不足以给予他们渡过难关的力量。这些标语和图片,在衣食无忧、幸福感十足的人们眼里是“正能量”,在绝望者眼里,却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彼之鸡汤,吾之砒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400157
帖子:8003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